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与祖师同行 > 12

12

月印行,现代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 偾,音fèn,踣,音bó,均僵仆义。

再来说法度群愚

祖师们入灭无奇不有,所谓诸方迁化,或卧、或坐、或立、或说、或倒立,如此等等言说不尽。这里举两则走后又回来指导愚痴弟子的公案。一个是遇安禅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楞严,另一个是很有名的洞山良价禅师*。

遇安禅师入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

静坐了一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呵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洞山良价禅师圆寂于咸通十年(869年)。他的入灭极富戏剧­性­,体现了禅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良价禅师入灭前,曾向徒众示疾。时有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洞山良价禅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洞山良价禅师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洞山良价禅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洞山良价禅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于是良价禅师便示颂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说完偈子,良价禅师便命弟子帮助他剃发、澡身、披衣,然后鸣钟集众,登座告别,俨然而化。

大众久立,见师不语,始知良价禅师已去。一时恸悲号哭,过了好几个时辰,也停不下来。洞山良价禅师忽然睁开眼睛,呵斥大众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于是便命令主事­操­办愚痴斋。

众人因恋慕良价禅师,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时间,故意拖延时间,这样过了七天,斋食方准备完毕。那天,良价禅师亦随众用斋。斋毕,良价禅师示众道:“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说完便归丈室,端坐长往。

罗刹菩萨不隔线

古代有一位禅师,祖上世代以屠宰为业,这位禅师在未出家时,也是一位屠夫。有一日,他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刺进猪的脖子里,猪的鲜血澎涌而出,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屠夫突然洞*地,开悟了。他觉得这个行当再也不能做了,就去出家当和尚,这就是后来的文殊师偃禅师。

师偃禅师的出生地是湖南的常德,常德一带是古代出大祖师的地方。在他当屠夫的时候,一定听到过有关禅宗开悟的一些事迹,然后用之于心,天天都在那个地方参究这个问题。所以机缘成熟的时候,见到猪的一股鲜血喷涌出来,大悲心、忏悔心,从内心涌出,促使他一下子打破了漆桶,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他才能够说得出“菩萨与罗刹,不隔一条线”这样深刻的话,这是他心地中流露出来的所谓亲身体会。所以,他的开悟偈子写道: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一个屠夫就在杀猪的时候开悟了。可见“百草头边祖师意”[1]的真实不虚。

昨天,自己再次当了一回罗刹,把一个人轰下山去了。这个人来来回回到四祖寺*好几次,一再地与自己交流,自己当然也会没完没了地与他讲说,他听了自然高兴。他每次来都想进常住,我们看他年轻能做点事情也就留下来了。然后,他就开始放逸自己,住两三个月常常不告而别。

他每次再来都讲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如何不好意思回家,如何要饭,如何住公园。最后,自己在与他的交流中,发现他的问题是懒惰而没有工作,又不好直接告诉他不能懒惰。所以,很多次叫他下山,从最基本的做起,先找一份工作,然后再慢慢用功学佛。

昨天,发现他不但不去做安排的工作,连早殿也不来上。自己一发狠,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直接告诉他,你的问题是懒惰,没有见过懒惰的人能够入道的。佛陀要我们修学的三十七道品,其中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你这样懒惰下去,如何能入道?如何能与道相应?

因为我们几位职事之前开过会,也谈到了他的问题。这样下去,不但他自己堕落了,还会影响到常住人员的心态。所以,昨天自己出面把他轰下山去了,真希望他这次能悔改过来,把握当下,先找个工作安顿自己。学佛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那学佛还有什么用?如何能谈得上用佛法来解脱自己?

所以,把握当下、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是如此的重要。脱离了生活的信仰,不过是空中楼阁。只要我们念念把自己的功夫提起,觉照当下一念,那么不管做什么行业,即使天天杀猪,也有开悟的一天。何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古以来真实不虚。

[1] “百草头边祖师意”句源于禅门庞蕴居士。庞居士一家同为参禅悟道者。居士一日自语云:“难难。十硕油麻树上摊。”庞婆应声云:“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这几天,总有人说2008年乱七八糟的事情,最多的莫过于有关“8”的联想,这些联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因为大地震的事情有点人心惶惶也是正常,震后历来也会传些谣言和联想。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些事情,而把自己的正事或者说是本分事给耽误了,否则,这就是最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8”在广东话里面和“发”同音,20世纪80年代,广东人带头富裕起来,很多人“发”了,也叫“8”了。所以20年来这个“8”字就被众多人喜欢。由此,这个“8”字的身价就倍增,门牌号最好有“8”;汽车牌号最好有“8”;电话号码最好有“8”;邮编最好有“8”;座位号最好有“8”;各种证件号最好有“8”;楼层房间最好有“8”……如果能够连续几个“8”串起来,那就价值连城了。不光是数字上喜欢“8”化,就连平常的用语上也“8”化,平常只要能和“8”谐音的时候就用“8”来代替。不懂成了“8”懂;去吧成了去“8”;酒吧成了“98”……就连“再见”也因为英文的发音拐弯成“88”来代替。当然还有西北的“发菜”也遭殃,如此等等很多可笑之事。

其实这完全是胡思乱想,我们学过离散数学的,都应该知道什么是小概率事件。“8”做为一个数字出现率为百分之十,远远超出了小概率事件的范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希奇的。要是去联想很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你想联想多少就有多少。

更有甚者,现在还有七上八下之说——现在不流行“8”了,说“8”是向下,就因为“七上八下”这个成语。这都是无稽之谈,不要去在意这些,更不要因为这些来改变你的行程和计划。赵州和尚叫“吃茶去!”很多祖师说:“我王库内无如是刀。”要说能联想,那么我们的祖师那才叫能联想,一个“妙”字就能谈90天,所谓“九旬谈妙”[1]。

所以赶紧把自己的胡思乱想收起来;赶紧把胡说八道的嘴巴闭起来;赶紧把胡作非为的事情取消掉。按照自己的原先计划,该­干­什么­干­什么,该怎么就怎么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联想上,我们用于觉悟人生的时间不多,不能再花这样的冤枉时间去联想。我们还是来关注自己的本分事。

下面我们看看宏智禅师*的刀,这把刀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上正好。

上堂。僧问:“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不起一念,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无佛法。”进云:“为甚么无佛法?”师云:“为尔住在那一念中。”进云:“和尚向甚么处见学人那一念?”师云:“起也。”乃云:“不起一念,未是诸人放身命处。一念才生,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全体恁么[2]来?全体如是住。便恁么领得去,更买百二十緉草鞋行脚始得。为什么如此?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1] 九旬谈妙:智者大师阐明《妙法莲华经》之“妙”字,据云,从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三个月间(九旬),每天不断以“妙”字含具三十种妙而发挥不思议圆融论理,明朝以来称颂为“九旬谈妙”。

[2] 恁么,此处作如此、这样解。

因为跪着所以矮

佛教是很讲­精­进的,也就是世间所说的努力。在修行的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可见­精­进努力在佛教里面的重要­性­。其实,在世间­精­进努力同样重要,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成功的人,不是靠自己的­精­进努力得来的。记得师父说:“即使你做小偷,也要­精­进努力,否则没两天就被抓起来了。”

在与信众交流的时候,常常有人拿自己的缺陷来做借口。他们往往用身体不如别人、知识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等来为自己的不­精­进努力找托辞。这样很可怜,因为,老是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堕落到里面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就把自己分配到里面去了。

所以,自己常常用“因为跪着所以矮”来鼓励他们,只要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因为,法是平等的,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使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在日记《法虽平等人行异》中有说过,见笔者博客“我要修行”)。这就是说,你花了一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一分;你花十二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十二分。

所以,要勇猛­精­进地努力去做,时时刻刻想到他们为什么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他们的眼睛是横着长的,我的也是;他们的鼻子是竖着长的,我也没有横着长,为什么他们能行,我就不行?这样你就会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你看佛陀在教诫他儿子罗睺罗的时候说:“彼既丈夫我亦尔”,可见­精­进勇猛之心是多么珍贵。

自己在鼓励身边的人要勇猛­精­进时,常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只工作八个小时是不可能出成果的,要想拿到好成绩,就要每天用功十二个小时以上”。世间的小事况且要这样勇猛­精­进地去努力,何况我们出世间,了生脱死的大事,没有勇猛­精­进的努力如何能够成办?所以我们佛弟子更要勇猛­精­进。

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讲了与众生数量一样多的方法,来对治我们的毛病。我们只要勇猛­精­进地去做,总有一条解脱之路可以到达彼岸的。比如参禅不行我们就念佛,念佛多简单多好啊,万善同归,万人修行万人去,不分根­性­利钝。所以,不要把自己归纳到矮的行列中去,只要你站起来了,就和别人一样高。

祖师中说勇猛­精­进的公案很多很多,在《禅关策进》*里面有很多关于勇猛­精­进的公案。教诫我们为什么要勇猛­精­进的祖师也很多,下面看看庐州广慧冲云禅师是怎么说的。

庐州广慧冲云禅师,僧问:“如何是广慧境?”师曰:“古柏含烟翠,乔松带雪寒。”云:“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一瓶净水一笼烛,童子念经僧坐禅。”乃曰:“法界­性­海非三界可观,解脱法门绝一尘可视,盖由­性­灵不等,根器差殊故。诸佛出兴随缘设教,或茶坊酒肆徇器投机,或柳巷花街优游自在,种种施为尽入萨婆若海,恁么说话耻他先圣。不见古人道:‘赤­肉­团上壁立千仞,百尺竿头如何进步。’”良久,曰:“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珍重!”

自信不及入禅难

各个祖师大德都说参禅不得其妙,病在自信不及。可见建立自信是参禅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自信不及,不肯从本分上下手,老是寄希望于他人,以为师父会传给他一个“一用就灵”的妙法,却不知佛法不从人得,这就是参禅入门的第一个困难。因为,如果师父能帮你证到禅的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帮我们证到了。

所以功夫上不了路的人不要着急,从自己日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年久日深,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禅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得入,因为禅本就是自­性­的妙用。所以关键是要念念歇却分别心、驰求心,当下便契入。否则总是偷心不死,把希望寄托于师父,那么与禅转修转远,自然不得而入。

所以师父的教导往往是:“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一呼一应,如影随形,如镜照物,历历分明,却不着痕迹。而我们却不明白,把这些教导当作日用琐事。这样参禅不得而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

这些例子在祖师的公案里面多得不得了,我们下面举几则实例。

汾阳无德禅师*云:“诸上座那个是海底人,还出来也未?与尔唤出欲识海么?只是一切众生,从无始劫,直至如今,妄想颠倒,贪嗔、我慢、邪见、嫉妒,一切处明不得,唤作欲海。莫向四天下觅,快须了取罢游驰骋,免被诸尘惑乱。所以古人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无业和尚云:‘莫妄想。’还信得及么?自信不及,遂即难逃生死。如今直下信取,有什么事?”

临济祖师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

汝州首山念和尚云:“诸上座,佛法无多子,只是你诸人自信不及,若也自信得去,千圣出头来你面前亦无下口处,何故?只为你自信得及,不向外驰求,所以奈何不得。直饶释迦老子到这里,也与三十­棒­。然则如此,初心后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你诸人还得恁么也未?”良久云:“若得恁么,直须恁么。无事,珍重。”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世智辩聪归八难

自己学佛有一个很大的体会,那就是世智辩聪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没有福报的体现,所以被佛陀归纳到八难之一去了。八难:“一、是地狱;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长寿天。”此话有点像当年世间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这里不这么提倡,但是,不正确的知识(邪见),的确是越少越好。

《摩诃止观》里面也说:“习学者未得无生忍,而修世智辩聪种种分别,皆是瓦砾草木非真宝珠。若能停住水则澄清,下观琉璃安徐取宝。能知世间生灭法相,种种行类何物不知。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欲行大道不应从彼小径中学也。”所以,只有到了无生忍后,世智辩聪才能真正利益世间。

自己很羡慕那些阿公阿婆,他们不用理解,就能虔诚地对佛教产生信仰。而自己却要经历种种的障碍,吃尽千辛万苦,才得以明白佛教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这一关。不过,有一个好处,是祖师说的“从缘入者永不退失”,有了坚定的信心。回过头来看,身边还有很多人像自己以前一样,在吃苦,很为他们着急,但又无能为力,所以总是没完没了地叨叨。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非常能­干­,人也非常热情,为佛教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很痛苦,原因就是堕入到“世智辩聪难”里面去了。整天发短信说这个人怎么怎么着,那个人怎么怎么着。知道了与他现在知见不相应的事情,没能明白什么叫“平等”;没能明白什么叫“无生”,所以总是堕入分别知见的烦恼中。

真希望他糊涂点,所以,一再地鼓励他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参与佛教的事务。等到他明白了“无生”再来为佛教出力,就像祖师说的,到了“从缘入者永不退失”的时候,再来为众生服务,那才叫自利利他,真正地开始行菩萨道。若现在就把他推入利他的行列,会害了他,会让他失去初发心。

所以,很希望他能早日证得“无生”,脱离这“世智辩聪难”。古代圆悟佛果禅师有段开示,是有关消除“世智辩聪难”等知见的内容,也是一个用功的好例子。列举出来供养各位。

此个*,三世诸佛同证,六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露布,立阶立梯,论量格内格外,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已,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祼­­祼­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谛信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咬教断,然后田地稳密,圣凡位中收摄不得,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座披衣,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自修,转开未悟,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开发自己的“灵光”

接待了很多的学生,发现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年轻人就是想早点独立,早点工作,早点赚钱。所以,常常抱怨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想不学了,或者换个学校。这是典型的向外追寻的例子,没有把心安在当下,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

在《宗门武库》*里面记载这么一则公案:

五祖和尚一日云:我这里禅似个什么?如人家会作贼。有一儿子,一日云:我爷老,后我却如何养家?须学个事业始得。遂白其爷。爷云:好得。一夜引至巨室,穿窬[1]入宅,开柜,乃教儿子入其中取衣帛,儿才入柜,爷便闭却复锁了。故于厅上扣打,令其家惊觉,乃先寻穿窬而去。其家人即时起来,点火烛之,知有贼,但已去了。其贼儿在柜中私自语曰:我爷何故如此?正闷闷中,却得一计,作鼠咬声,其家遣使婢点灯开柜。柜才开,贼儿耸身吹灭灯推倒婢走出。其家人赶至中路,贼儿忽见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其人却于井中觅。贼儿直走归家问爷,爷云:你休说,你怎生得出。儿具说上件意,爷云:你恁么尽做得。

从这则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成就是怎么学出来的。尽管每天学的都是很平常、很基础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最平常最基础的东西组成了奇特,组成了不可思议。只要你用心,在你将来自己一个人独立承担任务的时候,你所学的基本技巧,就会放光动地。

这让自己想起小时候玩的积木,这就是多年的教育学家设计出来的玩具,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建筑的原理。再回头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尽管拿到了大学的优秀毕业设计奖,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这个设计是多么的可笑,就像开着汽车,想起儿时的玩具汽车一样。

因为老师不可能知道你将来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手段。即使再高明的老师,教给你当时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到了你使用的时候也必定过时,何况他还不能教你一辈子呢。所以,他教给你的,只能是这些最最基础的知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也是平常所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