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版。
[2] 偾,音fèn,踣,音bó,均僵仆义。
再来说法度群愚
祖师们入灭无奇不有,所谓诸方迁化,或卧、或坐、或立、或说、或倒立,如此等等言说不尽。这里举两则走后又回来指导愚痴弟子的公案。一个是遇安禅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楞严,另一个是很有名的洞山良价禅师*。
遇安禅师入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
静坐了一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呵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洞山良价禅师圆寂于咸通十年(869年)。他的入灭极富戏剧性,体现了禅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良价禅师入灭前,曾向徒众示疾。时有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洞山良价禅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洞山良价禅师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洞山良价禅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洞山良价禅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于是良价禅师便示颂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说完偈子,良价禅师便命弟子帮助他剃发、澡身、披衣,然后鸣钟集众,登座告别,俨然而化。
大众久立,见师不语,始知良价禅师已去。一时恸悲号哭,过了好几个时辰,也停不下来。洞山良价禅师忽然睁开眼睛,呵斥大众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于是便命令主事操办愚痴斋。
众人因恋慕良价禅师,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时间,故意拖延时间,这样过了七天,斋食方准备完毕。那天,良价禅师亦随众用斋。斋毕,良价禅师示众道:“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说完便归丈室,端坐长往。
罗刹菩萨不隔线
古代有一位禅师,祖上世代以屠宰为业,这位禅师在未出家时,也是一位屠夫。有一日,他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刺进猪的脖子里,猪的鲜血澎涌而出,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屠夫突然洞*地,开悟了。他觉得这个行当再也不能做了,就去出家当和尚,这就是后来的文殊师偃禅师。
师偃禅师的出生地是湖南的常德,常德一带是古代出大祖师的地方。在他当屠夫的时候,一定听到过有关禅宗开悟的一些事迹,然后用之于心,天天都在那个地方参究这个问题。所以机缘成熟的时候,见到猪的一股鲜血喷涌出来,大悲心、忏悔心,从内心涌出,促使他一下子打破了漆桶,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他才能够说得出“菩萨与罗刹,不隔一条线”这样深刻的话,这是他心地中流露出来的所谓亲身体会。所以,他的开悟偈子写道: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一个屠夫就在杀猪的时候开悟了。可见“百草头边祖师意”[1]的真实不虚。
昨天,自己再次当了一回罗刹,把一个人轰下山去了。这个人来来回回到四祖寺*好几次,一再地与自己交流,自己当然也会没完没了地与他讲说,他听了自然高兴。他每次来都想进常住,我们看他年轻能做点事情也就留下来了。然后,他就开始放逸自己,住两三个月常常不告而别。
他每次再来都讲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如何不好意思回家,如何要饭,如何住公园。最后,自己在与他的交流中,发现他的问题是懒惰而没有工作,又不好直接告诉他不能懒惰。所以,很多次叫他下山,从最基本的做起,先找一份工作,然后再慢慢用功学佛。
昨天,发现他不但不去做安排的工作,连早殿也不来上。自己一发狠,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直接告诉他,你的问题是懒惰,没有见过懒惰的人能够入道的。佛陀要我们修学的三十七道品,其中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你这样懒惰下去,如何能入道?如何能与道相应?
因为我们几位职事之前开过会,也谈到了他的问题。这样下去,不但他自己堕落了,还会影响到常住人员的心态。所以,昨天自己出面把他轰下山去了,真希望他这次能悔改过来,把握当下,先找个工作安顿自己。学佛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那学佛还有什么用?如何能谈得上用佛法来解脱自己?
所以,把握当下、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是如此的重要。脱离了生活的信仰,不过是空中楼阁。只要我们念念把自己的功夫提起,觉照当下一念,那么不管做什么行业,即使天天杀猪,也有开悟的一天。何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古以来真实不虚。
[1] “百草头边祖师意”句源于禅门庞蕴居士。庞居士一家同为参禅悟道者。居士一日自语云:“难难。十硕油麻树上摊。”庞婆应声云:“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这几天,总有人说2008年乱七八糟的事情,最多的莫过于有关“8”的联想,这些联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因为大地震的事情有点人心惶惶也是正常,震后历来也会传些谣言和联想。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些事情,而把自己的正事或者说是本分事给耽误了,否则,这就是最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8”在广东话里面和“发”同音,20世纪80年代,广东人带头富裕起来,很多人“发”了,也叫“8”了。所以20年来这个“8”字就被众多人喜欢。由此,这个“8”字的身价就倍增,门牌号最好有“8”;汽车牌号最好有“8”;电话号码最好有“8”;邮编最好有“8”;座位号最好有“8”;各种证件号最好有“8”;楼层房间最好有“8”……如果能够连续几个“8”串起来,那就价值连城了。不光是数字上喜欢“8”化,就连平常的用语上也“8”化,平常只要能和“8”谐音的时候就用“8”来代替。不懂成了“8”懂;去吧成了去“8”;酒吧成了“98”……就连“再见”也因为英文的发音拐弯成“88”来代替。当然还有西北的“发菜”也遭殃,如此等等很多可笑之事。
其实这完全是胡思乱想,我们学过离散数学的,都应该知道什么是小概率事件。“8”做为一个数字出现率为百分之十,远远超出了小概率事件的范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希奇的。要是去联想很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你想联想多少就有多少。
更有甚者,现在还有七上八下之说——现在不流行“8”了,说“8”是向下,就因为“七上八下”这个成语。这都是无稽之谈,不要去在意这些,更不要因为这些来改变你的行程和计划。赵州和尚叫“吃茶去!”很多祖师说:“我王库内无如是刀。”要说能联想,那么我们的祖师那才叫能联想,一个“妙”字就能谈90天,所谓“九旬谈妙”[1]。
所以赶紧把自己的胡思乱想收起来;赶紧把胡说八道的嘴巴闭起来;赶紧把胡作非为的事情取消掉。按照自己的原先计划,该干什么干什么,该怎么就怎么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联想上,我们用于觉悟人生的时间不多,不能再花这样的冤枉时间去联想。我们还是来关注自己的本分事。
下面我们看看宏智禅师*的刀,这把刀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上正好。
上堂。僧问:“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不起一念,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无佛法。”进云:“为甚么无佛法?”师云:“为尔住在那一念中。”进云:“和尚向甚么处见学人那一念?”师云:“起也。”乃云:“不起一念,未是诸人放身命处。一念才生,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全体恁么[2]来?全体如是住。便恁么领得去,更买百二十緉草鞋行脚始得。为什么如此?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1] 九旬谈妙:智者大师阐明《妙法莲华经》之“妙”字,据云,从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三个月间(九旬),每天不断以“妙”字含具三十种妙而发挥不思议圆融论理,明朝以来称颂为“九旬谈妙”。
[2] 恁么,此处作如此、这样解。
因为跪着所以矮
佛教是很讲精进的,也就是世间所说的努力。在修行的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可见精进努力在佛教里面的重要性。其实,在世间精进努力同样重要,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成功的人,不是靠自己的精进努力得来的。记得师父说:“即使你做小偷,也要精进努力,否则没两天就被抓起来了。”
在与信众交流的时候,常常有人拿自己的缺陷来做借口。他们往往用身体不如别人、知识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等来为自己的不精进努力找托辞。这样很可怜,因为,老是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堕落到里面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就把自己分配到里面去了。
所以,自己常常用“因为跪着所以矮”来鼓励他们,只要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因为,法是平等的,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使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在日记《法虽平等人行异》中有说过,见笔者博客“我要修行”)。这就是说,你花了一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一分;你花十二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十二分。
所以,要勇猛精进地努力去做,时时刻刻想到他们为什么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他们的眼睛是横着长的,我的也是;他们的鼻子是竖着长的,我也没有横着长,为什么他们能行,我就不行?这样你就会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你看佛陀在教诫他儿子罗睺罗的时候说:“彼既丈夫我亦尔”,可见精进勇猛之心是多么珍贵。
自己在鼓励身边的人要勇猛精进时,常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只工作八个小时是不可能出成果的,要想拿到好成绩,就要每天用功十二个小时以上”。世间的小事况且要这样勇猛精进地去努力,何况我们出世间,了生脱死的大事,没有勇猛精进的努力如何能够成办?所以我们佛弟子更要勇猛精进。
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讲了与众生数量一样多的方法,来对治我们的毛病。我们只要勇猛精进地去做,总有一条解脱之路可以到达彼岸的。比如参禅不行我们就念佛,念佛多简单多好啊,万善同归,万人修行万人去,不分根性利钝。所以,不要把自己归纳到矮的行列中去,只要你站起来了,就和别人一样高。
祖师中说勇猛精进的公案很多很多,在《禅关策进》*里面有很多关于勇猛精进的公案。教诫我们为什么要勇猛精进的祖师也很多,下面看看庐州广慧冲云禅师是怎么说的。
庐州广慧冲云禅师,僧问:“如何是广慧境?”师曰:“古柏含烟翠,乔松带雪寒。”云:“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一瓶净水一笼烛,童子念经僧坐禅。”乃曰:“法界性海非三界可观,解脱法门绝一尘可视,盖由性灵不等,根器差殊故。诸佛出兴随缘设教,或茶坊酒肆徇器投机,或柳巷花街优游自在,种种施为尽入萨婆若海,恁么说话耻他先圣。不见古人道:‘赤肉团上壁立千仞,百尺竿头如何进步。’”良久,曰:“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珍重!”
自信不及入禅难
各个祖师大德都说参禅不得其妙,病在自信不及。可见建立自信是参禅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自信不及,不肯从本分上下手,老是寄希望于他人,以为师父会传给他一个“一用就灵”的妙法,却不知佛法不从人得,这就是参禅入门的第一个困难。因为,如果师父能帮你证到禅的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帮我们证到了。
所以功夫上不了路的人不要着急,从自己日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年久日深,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禅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得入,因为禅本就是自性的妙用。所以关键是要念念歇却分别心、驰求心,当下便契入。否则总是偷心不死,把希望寄托于师父,那么与禅转修转远,自然不得而入。
所以师父的教导往往是:“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一呼一应,如影随形,如镜照物,历历分明,却不着痕迹。而我们却不明白,把这些教导当作日用琐事。这样参禅不得而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