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三节 赵氏

第三节 赵氏

一、赵鞅简历

赵鞅(赵志父、赵简子),赵成之子,春秋时期赵氏的又一位强力人物,不仅富有才略,而且富有健康的身体,对于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发展以及最后的成功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一)下军佐

约于前527年,担任中军佐的赵成去世,赵鞅接替其父卿位,出任下军佐。

(二)下军将

前519年左右,中军佐荀吴去世,赵鞅升任下军将。

(三)上军佐

前514年,中军将韩起去世,魏舒执政,赵鞅升任上军佐。

在这之前的十几年中,执政的是与赵氏关系密切的韩起,赵鞅的日子应该比较好过。这之后,赵鞅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政治才­干­与资本,也足以应对局面了。

(四)上军将

前509年,魏舒去世,士鞅执政,赵鞅升任上军将。

在这期间,赵鞅与士鞅之间发生国几次不愉快,但最终还是保持了合作关系。

(五)中军佐

前501年,士鞅去世,荀跞执政,赵鞅升任中军佐。

这之前,荀跞似乎一直保持低调,风头还不及赵鞅,但从执政之后,赵鞅才真正认识到这位顶头上司的厉害。

二、赵鞅其人

(一)任事

20多年的政治活动中,赵鞅给人们的印象是真切、独特而深刻的。这是一位积极任事,勇于担当,作风强悍坚韧,对事业、对家族负责而执着的大臣,尤其是,在积极追逐自身和家族利益的基础上,赵鞅对于国家也有着较强的责任感,这在当时就算是十分难得的品质了。

1.宗周事务

前517夏,赵鞅与宋国大臣乐大心、鲁国大臣叔诣、卫国大臣北宫喜、郑国大臣子大叔(游吉)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共九国代表在黄父*,任务是组织中原诸侯勤王,命令各国向周王提供粮食,帮助宗周平息内乱。这次活动,是赵鞅第一次正式承担国家的重要外务。宗周事务原先由赵成负责,赵成死后由荀跞负责,现在赵鞅也开始参与进来,自然有先例可循,而当时的执政是与赵氏关系密切的韩起,这样的安排也就更好理解了。

第二次是前516年4月,晋国再次派荀跞、赵鞅帅军支持周王平乱,最终迫使王子朝逃至楚国。

2.东方外交

(1)乐祁事件

前504年秋,宋国大臣乐祁出使晋国,赵鞅迎接,二人相处十分融洽,还接受了乐祁的礼物,引起执政士鞅的强烈不满,导致乐祁被晋国拘留。直至前502年,赵鞅终于说动晋定公放乐祁回国,士鞅阻挠不成。但乐祁还是死在回国的路上,尸体又被扣押在了晋国。与士鞅的摩擦充分显示了赵鞅的强悍个­性­,但考虑到士鞅身为执政的现实,赵鞅的作为就显得不如荀跞老成和明智了。

(2)救鲁

前502夏,齐国的国夏、高张攻击鲁国,晋国方面十分重视,出动了士鞅、赵鞅、荀寅三个卿帅师救援。

(3)伐卫

救鲁之后,赵鞅派大夫涉佗、成何与卫灵公结盟,二人羞辱灵公,导致卫国公开背叛。这是赵鞅的用人不当,当他请求与卫国再次结盟时,遭到坚决拒绝。前501年,赵鞅帅师围卫,还是难以使对方屈服,又想采取收买措施,惩处了得罪卫灵公的涉佗、成何,但依然无效。

对卫外交的失败,充分展示了赵鞅强悍、霸道和冲动的行事风格,是一次不折不扣、无法挽回的失败。但赵鞅得以分管卫国事务,是他与士鞅采取合作姿态的成果,从这点上来说,相比在乐祁事件中与士鞅的摩擦,赵鞅还是变得聪明了——尽管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

3.内政

前513年冬,赵鞅与荀寅帅兵修筑汝滨城防,征收了一鼓铁,铸成刑鼎,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诞生。关于这次铸刑鼎事件,前面的魏舒部分已经有详细分析。这件事的主使者是士鞅,出头者是荀寅,赵鞅是胁从者,而针对者主要是当时的执政魏舒。

(二)尚贤

如上所说,在­性­格方面,赵鞅有积极进取、强劲坚韧的特点,但有时则表现为霸道、冲动和多变,这也是他­性­格上的严重缺陷。但赵鞅还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使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缺陷。那就是尚贤:无论国内的还是别国的、无论什么场合、无论什么事情,只要遇见德高望重或者才学突出的贤能之人,赵鞅总愿意真诚请教,也往往能虚心接受劝勉。这一点在当时的晋国六卿中是极其突出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这样的胸怀,才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下面是他执政之前的一些生动事例。

1.问礼

前517夏,在主持黄父之会期间,赵鞅向郑国大臣、继子产执政的著名贤臣子大叔(游吉)请教“揖让周旋之礼”,也就是交际应酬时的礼节,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关于“礼”的的著名对话。

子大叔:您说那些其实是仪,并不是礼。

赵 鞅:那么敢问什么才是礼呢?

子大叔:我听吉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因为它是天地的规则(天经地义),所以民众效法:效法天的光明,依凭地的禀­性­,天生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包含五行(金、木、水、火、土);气分为五味(酸、咸、辛、苦、甘),表现为五­色­(青、黄、赤、白、黑),章显为五声(宫、商、角、徵、羽),所有这些都是井井有条的,任何一项过了头,天地就会昏乱,民众也就丧失了本­性­。

所以,人们创造出礼来供奉(和效法)天地的法则:创造出六畜(马、牛、羊、­鸡­、犬、猪)、五牲(牛、羊、猪、犬、­鸡­)、三牺(牛、羊、猪,始养曰畜,将用曰牲,毛羽完备曰牺),以象征五味;创造出九文(九种花纹: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六采(六种颜­色­:青白赤黑玄黄)、五章(文、章、黼、黻、肃),以象征五­色­;创造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象征五声;创造出君臣、上下的等级,以效法地之义;创造出夫­妇­、外内的区别,以规范­阴­、阳二物;创造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姻亲)等各种人伦关系,以象征天之明;创造出国家政令、工农管理、行为规范,以顺从四时更迭;创造出刑罚、监狱,使民众畏惧而行为有所忌惮,以效法上天打雷闪电的杀戮手段;创造出温慈、惠和的政策,以效法上天的生养万物。

民众有好(喜爱)、恶(厌恶)、喜、怒、哀、乐这六志(六种情感),都是生于上天的六气,所以就要谨慎地效法、恰当地模拟天之六气,来节制人之六志。哀时哭泣,乐时歌舞,喜时施舍,怒时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为政者必须审慎地实施让民众信服的政令,用祸福赏罚的手段来掌控民众的生死。生,是人们所喜爱的(好物),死,是人们所厌恶的(恶物)。用好物使民众快乐,用恶物使民众哀痛。只有哀乐不违背上述规律,才能够与天地的本­性­相协调,这样的政治才能够长久。

赵 鞅:哎呀,礼真的是太重大了!

子大叔:礼,是上下的纲纪,是天地的经纬,是民众的生存的依托,所以先王都把礼看作头等的大事。一个人能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得合乎礼,他就是一个成|人(完美的人)。这样看来,说它重大,不是很当然的吗?

赵 鞅:我将努力,去终生奉守您的这番言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子大叔的上述言语,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伦、政治领域最形象、最充分、最具体的地阐述了。这里所说的“礼”,其实涵盖了现代人——也就是西方话语领域中的政治、法律、伦理、信仰等概念的总和,是古代中国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政权的产生、职能、方式的总合。这番论述的重心则在于统治,在于如何顺应天道、人­性­去颁行政令、施行法律,使得自己的统治更加久长。从子大叔的谆谆教诲以及赵鞅的心领神会,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统治学方面最基本、最抽象的问题,赵鞅是如何地在悉心接纳和领会、思考,这样的思想和态度,正是他日后成为一代成功的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深层原因。

2.问梦

公元前511年周历十二月初一(辛亥朔),发生了一次日食。春秋时期的日期计算方法与现在相同,一过夜半,就算新的一天了。公元前511年周历十二月初一(辛亥朔)的凌晨之后(后半夜),赵鞅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全身*的小孩一边转圈,一边唱歌。这天的白天,就发生了日食。赵鞅觉得事情蹊跷,就找晋国大史史墨为自己解梦。史墨说:“六年之后的这个月,吴国人可能要攻克郢(楚国都城),但最终不能成功。他们进入郢必在庚辰日,那天日月的位置必在苍龙星之尾。庚午日,将会发生天灾(一说发生日食)。火(南方属火,楚在南方)能克金(庚属金),所以楚国人最终会克服灾难,吴国人最终难以成功。”

我们不必怀疑赵鞅的“迷信“,也不用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古人逢大事必卜,卜则必有预言,预言不必都是准确的,但准确的预言则更可能流传下来。更确定的一点是,对于天下大事,赵鞅也无疑是经常关注和思考的。

3.问鲁

前517年,鲁昭公本来想驱逐季孙,但被实力雄厚的季孙逼迫流亡,7年来,昭公先后请求齐、晋两国出来支持公道,但最终还是客死于国外。这七年,鲁国国内无君,祭祀、军政都由权臣季平子主持。前510年,也就是鲁昭公32年12月14日(己未),昭公姬裯死于晋国的乾侯,享年51岁。昭公的流亡与客死是当时天下人关注的重要事件,他落得如此结局,也引得其他统治者感叹、总结和思考。赵鞅就向晋国大史史墨咨询:季氏驱逐他的国君,但民众归附他,诸侯帮助他,国君死在外面,居然没有人怪罪他?史墨解释,鲁国国君已经连续几代人大权旁落,得这么个结果并不奇怪。最后总结:做国君的,一定要守护好“器”与“名”,这两件东西,千万不可借给别人。

这段对话在前面已经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春秋时期天下攘攘,在新的历史时代如何做好一个统治者,无疑是赵鞅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重大课题。

4.吊贤

前506年3月,应蔡国人的请求,晋、宋、鲁、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7国国君,加上齐国代表,共计18国大臣,以及周王的卿士刘文公在召陵*,商量如何出兵惩罚楚国。5月,大家在皋鼬(在今河南省临颍县南)结盟。由于士鞅与荀寅的关系,这次省事浩大的会盟活动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成果,反而使晋国的形象在诸侯眼里更加不堪。

这次会盟活动结束后,郑国的执政,年高望重的子大叔在回国的路上就病死了。赵鞅闻讯,亲自赶去为他设灵位并进行哭吊: “黄父之会(前517年)中,夫子赠九句话语:‘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不违背大家共同的心愿),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不为同一件事而重复发怒),无谋非德(不谋划不合道德之事),无犯非义(不做不义之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