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二节 如棋战事

第二节 如棋战事

1三方会晤

前496年夏,也就是晋国方面刚刚包围朝歌的时候,齐景公就与鲁定公、卫灵公在牵(在今河南省浚县北)紧急会晤,商量援救范氏、中行氏的办法。不久,绛中之战、潞之战、百泉之战爆发,其中有没有这三国的贡献、贡献究竟多大,已经不可考证,但这三场战役的确是暂时地为朝歌解了围,至少朝歌城的压力是明显减轻了。

2齐宋会晤

牵之会不久,也就是晋国的绛中之战刚刚结束,齐景公又在洮(曹国地,在今山东省濮县东)与宋景公会谈,目的也是动员宋国帮助范氏。但这次会谈似乎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

宋国未能出力,有其自身的原因:第一,100多年来,宋国一直是晋国最坚定的支持者,即使在晋国国事日非,诸侯叛离,宋国群臣也吵着要与叛离晋国的情况下,宋景公本人对晋国依然存有幻想,还是不大愿意与晋国公开决裂。第二,范氏与宋国过节太深。前504年,景公满怀热情地派大臣乐祁到晋国聘问,不料得罪了当时的执政士鞅,士鞅寻衅将乐祁扣押在晋国三年,死后尸体又被扣下,而赵鞅当时倒是为乐祁说了不少好话。现在要宋国人帮助范氏对付赵鞅,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第三,当时宋国也正处在内战之中,与齐景公会晤,大概是为了请求齐国出力帮自己平叛,因而很难有余力帮助齐国做事。

而更根本的原因却是来自郑国。宋、郑两国同处中原,是一对关系十分不好的邻居。在郑国子产、子大叔执政期间,双方维持了几十年的良好关系,现在又回到交恶的老路上来了。前495年夏,郑国的罕达(子姚、子賸、罕武子)领兵*宋国并获胜,两国矛盾迅速激化。随即,齐景公与卫灵公在蘧挐(即蘧挐,具体位置不详)相会,试图调和两国关系,援救宋国,但似乎没有成功。这样,宋、郑两国也就很难同时立于齐景公的阵营之内了。两相比较,景公自然要选择郑国:郑国是原来晋国阵营中第一个与自己结盟的成员,又与范氏所坚守的朝歌邻近,愿意出力也方便出力。于是,团结宋国的工作也就不得不搁浅了下来。

3齐卫出兵

现在已经是公元前的494年,朝歌、邯郸两座城已经苦守了三年,力量日益消磨,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间接的手段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齐景公­干­脆直接出兵援助。

前494年4月,齐景公、卫灵公联合出兵,援助被晋军围攻的邯郸,并围攻晋国的五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五鹿位于邯郸之东,是晋国的东方桥头堡,拿下五鹿,齐军西进就可免除后顾之忧。但晋国人也知道五鹿的重要,坚决防御,景公未能得手。

秋,范氏、中行氏那边形势又复告急,齐景公、卫灵公帅军在乾侯(在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会合,援助朝歌。随后鲁国、中山国军队也加入了进来,联军攻击晋国本土,并顺利拿下棘蒲(在今河北省赵县)。

(三)赵鞅谋卫

对于赵鞅来说,这几年绝对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背后的荀跞是得罪不起的,对面的齐景公更是太极高手,一通拳下来打得自己眼花缭乱,战事长期没有什么进展。更烦心的,卫灵公是坚决站在齐景公那边与自己为敌。这也难怪,卫国的背叛,当初本来就是赵鞅促成的,卫灵公自然要跟你过不去。还有晋阳的500家卫国人质,可能也被赵鞅采取了严厉措施,这就更能激发灵公的斗志。若要比起敢想敢­干­、无怨无悔的­性­格,灵公是绝对不会逊­色­于赵鞅的。后悔是没有任何意义了,希望灵公回头更是痴人说梦。但眼看压力越来越大,卫国人的坚定让赵鞅越加被动,形势逼人,赵鞅不得不开始寻求解决卫国问题的办法了。

1蒯聩流亡

在卫国,只要是灵公在位,仇晋的政策几乎是不可能更改的。好在卫国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卫灵公姬元实在是个极有意思的人物,孔子称他是无道之君,但又说他的卫国贤臣辈出——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自己这两个判断之间是否有些不相协调,看来个人的恩怨也是足以遮蔽圣人的头脑的。灵公还有一个更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的夫人南子的好,这也难怪,南子本就是当时天下著名的大美人。但灵公的宠爱也实在过于出格了:南子为人十分*,喜欢美男,灵公居然可以帮助她物­色­面首(不知孔子是否其中的一位),这样的胸怀,实在足以令普天下男子们汗颜。

前496年,卫灵公派人到宋国去,招公子朝(又称“宋朝”,当时天下闻名的美男,南子的情人)与南子幽会。这种事情在国都毕竟不大方便,幽会的地点就选择在了曹国的洮(在今山东省濮县,距离卫都帝丘只有50余里)。这次幽会也是机缘巧合,这年秋,宋景公要与齐景公在洮会见,可能是公子朝要随同前往,于是南子也­干­脆赶了过去。

尽管当时的郑、卫两国以民风开放著称,尽管卫灵公本人毫不介意,但出现这样的事情,毕竟还是国家的耻辱。当时灵公的大子蒯聩到齐国出差,回国途中经过宋国郊外,宋国的野人(郊外居民)看见,对着蒯聩高唱:“你的娄猪(发情母猪)已满足,何不归还我艾豭(美丽公猪)”。显然,公猪就是宋朝,母猪就是南子——蒯聩的生母。唱得蒯聩又羞又脑,吩咐自己的手下戏阳速:“回去后你跟着我拜见少君(君夫人,指南子),到时候我一看你,你就杀了她!”戏阳速当即允诺。

回国后,蒯聩果真领着戏阳速去见南子,可是连使三次眼­色­,戏阳速还是拒不出手。南子是何等样人,马上察觉情形不对,哭着跑去找灵公:“蒯聩要杀我呀!”灵公坚决站在夫人一边,拉着她的手跑上高台自卫。蒯聩眼看事情办砸,只好流亡到宋国去了,随即,他的党羽也被灵公尽数驱逐。事后蒯聩见人就骂:“都是戏阳速害了我。”戏阳速听到这话,也见人就解释:“其实是大子在害我呀!大子无道,居然命我去杀害自己的母亲。如果我不答应,他就会立即把我处死;如果我真的那么做了,事后他肯定又会把罪过全推到我头上。所以我一开始答应他,后来又拒不出手,这都是为了保命啊!谚语说得好:‘人民靠信用自保民(保于信)’,我这次是用‘义’代替了‘信’来自保的。”

2大子入戚

蒯聩的流亡与赵鞅、与他的战争看似没什么关联,但赵鞅手下自有高人,阳虎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最终,蒯聩还是从宋国来到了赵鞅身边。蒯聩来到晋国具体在什么时间,是主动还是应邀,史料并没有介绍,但从前后来分析,似乎应该是因为赵鞅方面的邀请。如果蒯聩一开始就有寻求赵鞅帮助的愿望,他自可以直接流亡到晋国。而赵鞅邀请蒯聩前来,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可能最初就是出于阳虎的建议。

前493年4月7日,卫灵公病逝,灵公6岁即位,在位42年,享年48岁。灵公一死,赵鞅自然也就少了一位过于倔强的对手,更可喜的是,卫国立了灵公的大孙、蒯聩的儿子辄为国君(卫出公),这样一来,蒯聩的利用价值就更加可观了。现在与卫国正处于交战状态,直接出兵无疑是最愚蠢的。于是,赵鞅决定巧取,先把卫国的要地戚邑拿下,作为蒯聩回国夺权的基地——也是自己分裂卫国、争取战局主动的基地。

6月17日(乙酉)夜,赵鞅帅人马悄悄来到黄河边,准备向戚进发。不料天黑道远,大军居然迷了路。进退两难之际,又是阳虎出来为他打气:“立即东渡黄河,再沿黄河一路向南,一定能走到的!”这样,大军果然顺利抵达戚邑城下。

随即,让大子(仍称大子,而不称国君之父,是不承认其子的君位)蒯聩摘下帽子(服丧礼),另外八名身穿丧服的晋军士卒假扮卫人,拥促着来到城门前,告诉守军:“我们来自都城,奉命迎接大子回国即位!”一片漆黑之中,守军信以为真,城门一开,大军一涌而入。于是这里就成了蒯聩在卫国的基地了。

《史记-卫世家》的记载:赵鞅原想帮助蒯聩骗开都城的城门,被卫国人识破,攻击蒯聩,蒯聩退入戚邑自保——过程不同但结果一样。

这样,卫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君位的争夺是最大的政治,国君的父亲在境内虎视眈眈,这是何等沉重的政治压力,不消说,卫国人跟着齐景公出力的激|情顿时削弱了大半。

三、铁之战

到公元前493年秋,晋国的内战已经持续了四年,赵鞅在前线苦苦拼搏也已经三年。底定双方命运的决战终于爆发了。

(一)截援

随着战事的延续,范、中行两家的储备逐渐告罄,眼看不支。前493年8月,齐、郑决定两国合力支援:齐国出资,慷慨提供1000车的粮食;郑国出力,大臣罕达、驷弘(子般、桓子思、)率领郑国大军负责将军粮护送到朝歌。郑军由齐国出发,已经进至卫国境内,这边士吉­射­也帅军出朝歌接应。

在当时,攻城是成本最高的战法,由于缺乏大规模破坏­性­武器,为避免过度伤亡,一般是将城围住,待城内粮绝,城池方告失守,这次朝歌战事也是如此。所以,双方自然深知这1000车的粮食的重大意义。赵鞅自然不会听任,立即领兵前来堵截,遂与郑军在戚邑城下碰了头。

(二)誓师

在很大程度上,赵鞅的出击其实也是被迫无奈之举。相对于郑军,自己的部队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还必须速胜,一旦战事僵持或者失利,士吉­射­的接应军再从背后杀来,后果真真不堪设想。

紧要时刻,阳虎献计:“我军战车少,务必先声夺人。可以将主帅(荀跞)的旗帜Сhā在车上,早早列阵迎敌。郑国人匆忙赶来,看见这架势,肯定会误以为晋国的中军­精­锐来了,必然胆怯。那时我们果断出击,与其会战,一定可以将他们杀得大败!”这样兵不厌诈的奇谋,也只有阳虎能想得出,赵鞅立即采纳。敌众我寡,赵鞅还是难下最后的决心,又找来卜师占卜,可是龟甲却烤焦了,吉凶难辩。乐丁站出来打气:“《诗》曰:‘开始时谋划计议,占卜刻龟(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我们出发前已经卜过,大吉,何须再卜?!信赖先前的卜兆就是了!”

形势紧迫,再也犹豫不得了。赵鞅心一横,随即发表了决战誓言:“范氏、中行氏忤逆天命,荼毒百姓,妄图擅权于晋,攻灭其君。郑国,原本是寡君(晋定公)所依赖、庇护的国家,现在郑国无道,居然背弃国君,援助叛臣!大家为国作战,上顺天意,下尊君命,行德义,雪耻辱,就在此行了!克敌立功者,上大夫赏一县(食一县赋税),下大夫赏一郡,士赏田十万(千亩),庶人、工商得以入仕,家奴、隶圉获得人身自由!我赵志父若能克敌立功,国君自会考虑升赏;如果战败获罪,甘愿受绞刑而死,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敛尸,不要属辟(多层棺椁),只以素车(未装饰的车)朴马(未剪鬃毛的马)随葬即可,不得葬入族墓,完全按照下卿的规格处理后事。接受这样的惩罚,我赵志父心甘情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