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灭吴之前,越国人的眼光就已经投到了北方。前474年5月,越国使节第一次来到了鲁国——要想北进,获得鲁国人的帮助是最基本的前提,这一点,吴、越两国都是共通的。前472年,眼看齐国大有衰微之势,鲁国方面主动派大臣叔青南下访越,这是鲁国使臣第一次入越;而越王此时已经灭吴,北上的雄心正炽,立即派大夫诸鞅回访。
公元前471年是鲁国人的关键时期:抛弃齐国已经是必然的了,但西面的晋国风头正盛,这年春天,鲁国还出兵帮助他们伐齐呢,似乎晋鲁结盟也很有一些希望。但随即,越王主持的徐州大会召开了,鲁国人凭空分到了泗水以东圆方百里的土地,再不向越国靠拢也就太不明智了,于是,齐国以南的东方诸侯便迅速投入了越国的怀抱。例如,这年秋,因为邾隐公无道,句践命令将他押往越国,而立了他的儿子公子何为君。
主动而迅速地靠向越国,鲁哀公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三桓愈加强大而专权,国君的生存空间日显局促,哀公很想借助越国的力量去打击权臣。前471年闰12月,哀公不远千里赶到越国,与越王的大子郢十分投缘,大子甚至准备把女儿嫁给哀公,并赠送他大片的土地。但跟随哀公来越的公孙有山是季孙氏的死党,赶紧偷偷把消息告诉了季康子。季康子大惊,马上派人阻挠,最后通过大宰嚭的路子向大子郢行贿,大子郢这才作罢。这个大宰嚭,应该就是当年吴王夫差身边的那个红人,现在又成了越国的红人,生存功夫的确是厉害。但根据《史记》记载:“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看来两者必有一误。其实,这个太宰嚭可能早已经成为越王的高级卧底了,灭吴之后继续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越国,鲁哀公是既爱又怨,三桓则是既恨又怕——这样,整个鲁国也就稳固站在越国人一边了。
前469年,越国要护送卫出公回国复辟,鲁国方面派叔孙文子(叔孙舒)参加了这次联合军事行动。
前468春,越王派大夫舌庸来鲁聘问,并责令鲁国归还部分侵略邾国的田地,确定两国今后以骀上(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为界。2月,舌庸与鲁、邾国君在平阳(在今山东省邹县),季康子、叔孙文子、孟武伯都跟着哀公参加了这次结盟仪式。季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三人聊天,说到了智囊子赣,康子感叹:“若子赣在此,我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孟武伯:“是啊,何不召他过来呢?”康子答:“本来我是想召他来的。”叔孙文子悻悻地说:“下次别忘了就好!”对于三桓的情绪,杜预解释为“耻从蛮夷盟”,其实,更要紧的原因还在于,有越国人在,三桓如今在国内也要收敛很多了。越国人的出现让哀公的底气壮了不少,这年4月,季康子卒,哀公吊唁的礼节也没那么讲究了。
哀公始终抱着借助越国力量拔除三桓的梦想,但越国人很关注对中原战略的经济性,显然不舍得花这么大的本钱,再说,鲁国君臣不和,反而容易操纵,因此,维持现状就成了越国人的基本对鲁政策。随着与三桓关系的逐步恶化,这年8月初一(甲戌),哀公在大夫公孙有陉的掩护下先到了邾国,而后来到越国,不久再失意而归,并在当年去世。其子宁即位,是为鲁悼公。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