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两年前那场离别是不舍的话那现在这场离别则是兴奋加不舍加的
三年孝期已过,就在出孝的当日,张谦在家宴上说了于姨娘位分的变动由良妾升为平妻张谦说这是杭氏早就打算好的在昭平三十四年年前就已经遣人回了京城本家修改了族谱对此于姨娘,不现在应该张夫人于氏了,于氏面露吃惊
这三年也足够张谦认清于氏的为人此人属于小富即安容易满足的类型而她所在乎的,也唯有几个孩子,杭氏所出的张素馨和张纶也在期内,因此他也慢慢的放下了的,甚至他曾经想过,如果于氏苛待张素馨和张纶的话,拼着被张绣怨恨,他也要把她打发了,什么族谱之类的,想改一次其实并不难,所幸于氏并不是那种刻薄的人,他也终于放心了
况且也许是杭氏□的好,于氏行事颇有杭氏的风格,虽说是妾室,却滴水不漏,从来没有落下什么不是让张谦在同僚面前没脸
严格说来,若不是于氏时时提起杭氏,可能张纶早已忘记了自己不是于氏的亲生儿子
打从他记事起,照顾他的就是于氏,再有一起长大的张络,他一直以为自己的亲娘就是于氏,至于杭氏,在他的印象里就是个美丽宽和的长辈,小时候也是喊过娘的,可是杭氏去世后,原本就不甚清晰的记忆就更加模糊了
张素馨倒还记得自己的母亲,只是于姨娘待她确实不错,她本人在张绣的教导下也是个看得开的主,偶尔伤感,却很快被两个弟弟的玩闹给冲了去
最不适应的要属张绣
他从开始的庶长子,一跃成了嫡子,虽然没人当面说,但底下人那些些微的不同还是能感觉的出来的
其实即使现在,张绣也没搞清楚,就算于姨娘成了平妻,他的身份论尊贵也是比不上张纶的,说是嫡子,也不过比庶子强点,就跟继室的孩子看似是嫡子,却比不上原配的嫡子一样
但这些来说张绣并不在乎
能过的更舒服些当然好,但之前他也没受过什么虐待
至于张谦前后态度的变化,比如至今都是亲自为张纶启蒙(张络纯粹跟着沾光,不过这孩子是个天生心大的,只要让他睡觉,并不在乎这个,再说张纶有好东西从来没忘过他,那些偶尔听到的闲言碎语并没有从心里过,倒是第二天那些下人就不见了),小家伙刚年满五岁就亲自请了文武先生在家里设馆教学
至如今,张谦就真的只是生身之父了,他在张绣心里的地位,就连小胖墩儿姜明波也比不上
一别两年,俩人并没有断了音讯
虽然通信困难,但每隔一两个月俩人总要写封信给对方
姜明浩的信向来言简意赅,一概是说好很好没事,总之,皇帝好那些堂兄堂弟好,就没有不好的
张绣曾经也外出过,自然明白远游的孩子总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他也不过问其他事,只每次把自己身边的事和姜明波的事给写上,什么今天老爹终于吃上螃蟹了两个弟弟打架了姜明波到现在念书都只认字不懂其义啦,当然,这孩子现在虎头虎脑个子长高了不少,武学师傅说是个练武的材料王爷给他专门请了武师傅啦,总是琐琐碎碎的,务必让姜明浩在水深火热中还能感受到人间还有真情在
如今见面在即,母亲弟妹安好,父亲据说也升迁有望,自然是没有一点离愁别绪了
他在信中早已交代了回京的大概日子,虽说两位叔叔都想让他去自己家里赚不过他们在京城也不是没有房子,早已打发了人先去京城收拾着,等张绣回去直接入住就可以了至于原来那房子太小什么的,反正只有张绣一个人,住他自己是足够了
张绣这次回京带的人不少,原本的四个丫头,连茗烟在内的四个小子,还有做粗活的几个丫头小子,一行人竟都是些年轻人,最年长的要属张全
人不在西北了,皮货生意也就要淡下来了,况且四五年下来他们一直这么折腾,京城皮货生意已经逐渐饱和,况且官员子弟做生意总不是什么好名声,张绣也就趁着这个机会收手了,剩下的就完全教给张全和高锦了
高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