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一章我本乱世一根草

第一章我本乱世一根草

这样的机会哪里是千载难逢?简直是自有汉人以来的两三千年里,从来没有给过异族人的机会!

耶律德光决心不走了,无论如何都不走了,一定要落地生根,把契丹就此真正的做强做大。他的具体措施是这样的——首先让开封稳定,并且从他开始改穿中原衣冠,从心理上先和汉人拉近距离。接着他把后晋的文武百官都召集起来,告诉他们每人官复原职,薪水加倍,并把几个知名人物另行委任新职。比如李崧为太子太师(这么说这个人可以去管教和支持耶律德光儿子了?)兼任枢密使(更绝,他从此能管辖契丹军队了?),冯道为太傅(这是个神仙,以后细说)。

这样一来,后晋的各位藩镇大人们都松了一口大气,这些拥兵自重的大佬,在石重贵和耶律德光的“家务之争”中,多数没有Сhā手,所以兵力基本健全。这时,他们大多上表称臣,让耶律德光也松了一口大气。

但是,只有一个人表现得很不积极。仅仅只是不积极,就让耶律德光在开封寝食难安。这个人就是北京(今天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刘知远,沙陀人,是石重贵时期最强的藩镇,兵力远远超过其它节度使。此人从小贫苦,以牧马为生,长大后在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部下当兵,是真正的从生活底层做起,一步步爬到了一个军人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在无数的腥风血雨中,他逐渐拥有了一个独特的,让他可以真正屹立不倒的武器——沉静。

以后发生的事情,证明了他的沉静远比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勇敢机敏,凶狠残酷等等暴力特征更加具有决定意义。

在这场战争中,刘知远时刻关注战局,可始终按兵不动。就在契丹人攻入开封,俘虏石重贵时,都仍然不肯支援,真正做到了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在大多数藩镇对耶律德光称臣时,他也只是派人到开封向耶律德光表示祝贺,仅此而已,再无其它。

耶律德光沉不住气了,他知道有很多的人都在看着刘知远。刘知远不服,人心不固,已经有一些蕃镇和后晋的大臣转而逃往后蜀或者南唐了。不能再耽搁。耶律德光决定主动出击。他没有动兵,而是给刘知远送去了一件礼物和一封信。

礼物是一支木柺,样式和用料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不过运送的过程中,汉人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契丹兵将都给木柺让路,就好像这支木柺正抓在耶律德光本人的手里。由此可见这的确是一件殊荣。

刘知远愉快地接受了礼物,据说当天就开始拄柺。至于那封信,就让刘知远沉默了。他真不知道,原来白痴也是种传染病,耶律德光已经深深地被石氏父子给感染了。在这封信里,耶律德光对刘知远非常亲切,亲切的程度和重视的程度完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儿子知远,你好吗……”

刘知远深深地呼吸,再深深地呼吸,信还是稳稳地拿在他的手里,没撕碎,没骂娘,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耶律德光则继续郁闷,他仍旧什么回答都没有得到。他纳闷,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吗?难道在中原,当别人的儿子不是件很光荣的事吗?实在不解,他只好再次让人带话给刘知远——你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究竟想­干­什么?

这次他很快就得到了回答,刘知远用行动告诉了他。契丹人在公元947年正月攻入开封,刘知远在公元947年2月10日,在山西太原称帝。

的确是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大丈夫兵强马壮,何须屈膝他人,更何况异族敌寇!

千古奇冤——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唯一被强迫者

从古至今,只要翻阅有关宋史的资料,看到北宋得国一段,绝无例外都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得七年(公元960年)元旦日契丹来犯,庭议命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迎敌。初三日,大军出开封,天黑以前驻军在开封城东北40里的陈桥驿,当天夜里军队哗变,强行以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不容他反抗。第二天全军回城,即日周亡宋兴。立国三百余年的宋,就此开始了。

而史有定论,所谓黄袍加身、被迫称帝纯粹是一场由赵匡胤领衔,赵普导演,赵光义具体实施的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尤其是赵匡胤,既要当表子还要立贞节牌坊,真是厚黑无耻到了极点。

那么事实真就是这样吗?

让我们回顾当年的历史,当时的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他的父亲柴荣是五代十一国里最英名的皇帝,不仅对国内开始了统一,使后周国力空前强大,对外境的契丹也成功进行了反攻,且取得了成效——出兵40天,兵不血刃,收复三关,共得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十七县,户口18360户。可惜他突然生病,仅仅46天就去世了。

柴荣死后,赵匡胤已经是后周第一军事强人,他统领禁军(这是国家的正规军,宋朝很多朝政延用后周的成例,国都内的禁军强到可以压制全国,是重要的国策),又是归德(此地古为宋国,故赵匡胤立国称宋)节度使,他的确强大到了可以随时发动政变而肯定成功的地步(事实也是如此,当他第二天带兵回城时,没有任何阻拦就直接进城,且马上进入皇宫,搞掂一切)。

那么第一个疑问就出现了——

他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明目张胆的谎报军情,说契丹来犯,由他领兵出征,然后大队人马再于第二天杀回来,在光天化日之下谋朝篡位?这样一来,就算是他再找客观理由,他后来的子孙及朝臣再为他巧言辩护,都没法自圆其说(果然,后世无不这样认为)。

以他的实力,他完全可以有无数个小花招可以让七岁的小皇帝随时死亡,让所有敢于反对他的朝臣名正言顺地“犯罪”受罚,从而更加温和顺畅,不为人知地达到目的。无论怎样,都比他实际运作的模式要强。因为虽然没有流血,但是,也无法否认这是一次军事政变,是真正的反叛。

还有第二个疑问——

从柴荣死,到赵匡胤陈桥兵变,其间有大约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在哪里?他时刻都守在开封城里吗?因为他是禁军统帅得时刻坚守岗位吗?NO,这只是想当然尔,要查过史书才能知道,从柴荣死,他就已经离开了京城,去到他自己的领地归德,在半年的时间里,几乎寸步未离,直到朝庭命令他出兵抵御来犯的契丹,他才应召回到京城。

如果他真的有改朝换代之心,他为什么要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长达半年之久?他有那么大的自信和得力的人选可以让他远在归德都能­操­纵朝廷吗?答案还是NO,他只是掌握了军力,政治方面他远远没有那么长的触手。当时的宰相是范质和王溥,尤其是范质,此人强硬,素来与赵匡胤不和,当他在兵变当天,得知赵匡胤带兵回城,局势无法挽回时,紧张愤怒得抓住了王溥的手,大叫:“仓促遣将,吾辈之过也!”竟然把王溥的手都抓出血来,可见平日里他绝不会容忍赵匡胤Сhā手朝政。

由此可见,赵匡胤绝对没有主动地做好先期准备,如果他真要谋反,绝不会放任当朝宰相的敌意吧。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疑点——

反叛日,赵匡胤的家眷在哪里?最理想的不过乎在他自己的领地归德,即宋州,那样的话就真的万无一失了。可是要命的是,当时赵匡胤上至老母下至妻儿,统通都在开封城里!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时,才派人(此人名叫潘美,即杨家将里潘仁美的原型,但他绝非­奸­恶之辈,相反大仁大勇,所立功勋比杨家所有人加在一起都大得多)回开封报平安,且通知城内石守信等亲信配合兵变。赵匡胤家眷在城里的具体所在位置没有提到,但是据宋人笔记所载,当时赵匡胤全体家眷都在庙里上香,城内已经先她们得知赵匡胤造反,己有军队来搜杀她们。她们完全靠着和尚的保护,才得以逃生。

难道赵匡胤想要全家死光光,以此来纪念他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吗?!这也叫事先准备,谋而后动吗?!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赵匡胤毕竟因此而成为宋太祖,成功地建立了宋朝,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我认为,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事情都是赵光义一人所为,就连赵普都是被赵光义所打动,在这件事上为赵光义打工。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先生当时能拿得出手的唯一身份,就只是赵匡胤的弟弟,如果他想迅速地出人头地,就只能打自己大哥的主意。连打他老爸的主意都不行,第一早死了,老二,就算没死,官也太小,赵匡胤当初都借不上什么光。

而赵光义此人的权力欲望之盛,简直让人憆目结舌,难以相信。在十几年之后,先是有了烛光斧影,赵匡胤猝死的千古之謎,之后赵光义马上就跨过两个侄儿直接登上了皇位,紧跟着就把借故把尸骨未寒的大哥仅有的两个骨­肉­­干­掉,又把自己剩下的唯一的一个弟弟也­干­掉,从而确保了不仅是自己能稳坐皇位,就连以后的皇位也只能由自己的子孙承继。就都不算完,在他亲征契丹,中了两箭骑着驴车才逃回来后,由于身体已经垮了,不得不立太子,而他的亲生儿子赵恒(宋真宗)受到臣民欢呼,都让他无法接受,忌恨地说出:“人心都归于太子,将置我于何地?”得由寇准开导才饶过了赵恒。

这样的人,面临当时的机遇局势,会甘于寂寞,任凭大哥自由选择人生吗?要知道,他大哥是他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唯一保障。

下面的情况都出于我的推理和想象,请大家自由思考分析。

赵光义无数次地劝大哥立即造反,时不我待,失不再来,等小皇帝长大了,或者被别的节度使抢先了,我们就什么都完了。

可赵匡胤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打算。

赵光义也有自己的打算,有些人,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不能劝,就只好强迫了。第一,他留在了开封城里,开始散布谣言,“点检做天子”,闹得人心惶惶,让朝庭上下和民间百姓都把目光盯在大哥的身上,让他不得不反。

但是赵匡胤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心际,他离开了开封这个是非之地,远远地躲到了自己的小地盘上去。

那很好,赵光义还有第二招。先在暗地里把大哥的亲信都说动,尤其是智囊赵普,和禁军其他大佬,如石守信及慕容延钊等,等到他们都同意了,下一步自然水到渠成——军情来了,契丹来犯。

这非常绝妙,军情是怎么得来的?是由宰相或者元帅每天亲自骑马跑到边境上去燎望一番,看清楚了有没有敌人,再马上跑回来主持一天的正常工作?当然不可能,消息都是下面一级一级地报上来的。关于这次谎报的军情,对于皇帝和宰相而言,骗人的是他们的下级赵匡胤,而对于同要只能根据消息情报做决定的赵匡胤来说,骗他的就是他的下一级人员。

他的亲兄弟,及他的兄弟似的战友。

就这样,赵匡胤领兵出征了,当天晚上,离城四十里后,他的弟弟就单独找到了他,旧话重提——哥哥我们造反吧。

去你妈的——赵匡胤烦不胜烦,忍不住来了句粗口。

大哥,必须得反了——赵光义一点都不介意,他很流畅地说了下去——衣服都给你准备好了,黄|­色­的,保证合身,这就请你试穿。别瞪着我,其实就算大哥你不反,你反叛的消息也都已经传出去了。对,这事也是我­干­的,这种事没有都让人当有,结果怎么样你自己掂量着办吧。另外,大哥,我还有件事得对你说。咱妈,还有我嫂子,小侄儿,他们可全都在开封呢,明天一早,消息就能传到京城,你要反可就得抓紧点时间,不然的话……

你这个畜生!

——赵匡胤暴怒。屋外的士兵们就像十几年后皇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一样,隔着紧紧关着的窗户和门,看不到也听不着屋里面这两兄弟的具体情况,只是看到窗户上的人影乱动,赵光义像十几年后那天晚上一样时时躲避,然后没多久一切就都消停了。

赵匡胤终究不能因此就­干­掉自己的弟弟,真的,一切都得快,第二天的早晨,就得把事情都办妥了……

就这样,宋朝建立了。

刘知远称帝,留给耶律德光的就只剩下了华山一条路了,那就是立即发兵,把刘知远和太原荡平。而且要快,不然刘知远就会变成一块磁铁,把原本在观望的,和已经投降的后晋所有势力,都从他的身边吸引过去!但是他却不得不佩服刘知远的胆子,要知道,这个时候河北、河南已经完全被契丹控制,关中诸藩镇也已经多数归降,刘知远所在的河东三面受敌,就这样都敢突然称帝!

耶律德光惊怒之余,既而非常自信,相信只要他发兵,就一定可以迅速地剿灭刘知远。从而杀一警百,平定中原。

但是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杀气腾腾的耶律德光突然间发现他的兵都非常忙,原来他们一直都在作战!这里就要说说契丹兵团的军饷制度了。契丹从来不给军队发饷,出兵打仗就是给士兵们发财的机会,挣多挣少看本事,这种方式按他们自己的行话讲,叫“打草谷”。

这次契丹兵团前所未有地深入中原,最富庶的开封不许动,周边市县总可以打一打吧?结果契丹骑兵们每天都四面出动,随意打劫,史书记载中原数百里间,财产牲畜被一扫而空。而代价就是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原的老百姓原来比石重贵的正规军强悍得多,多者数万,少亦千百,对他们群起反抗,让契丹兵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等到耶律德光想对刘知远动手时,局面已经不可收拾。

审时度势,耶律德光长叹一声,望着刘知远的河东方向,露出了一丝极为复杂诡异的笑容——刘知远,你这算是什么?称皇争霸的人有你这样的吗?我没空搭理你了,你又不主动攻击,我们就这样算了吗?也只好就这样算了。你,可真是好运气!

当机立断,耶律德光再不留恋,马上撤退。一路之上,契丹皇帝亲自打草谷,也亲身承受了中原百姓的回击。当他走到河北省栾城县境内的一片树林时,突发暴病而死。此地被中原人命名为杀胡林,以此表示对耶律德光这个蛮族酋长的仇恨和戏弄。

但无论如何,作为契丹的皇帝,耶律德光竭尽全力为本民族争取利益,前后数次亲征南下,为契丹当代取得梦想不到的富贵,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享用不尽的遗产。平心而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只可惜现在契丹人已经绝迹灭种了,不然,他一定会像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满族人的努尔哈赤那样被永远地怀念祭祀。

千年之后,我们不必再仇恨他了吧(他对汉人的杀戮远远没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那样多)。虽然时光如果能倒流,在那个时代里,我们也会向他全力以赴地扔出板砖,就算没有,也会换成西红柿。

耶律德光死,契丹内部立即分裂。原因与中原局势一样,就是谁来当这个皇帝。而办法也只有一个——就算是为了传统,一番争斗都不可避免。于是契丹军队迅速离开汉地,赶回老家。

刘知远顺势起兵,向开封进发。一路上畅通无阻,据后来的《资治通鉴》记载,是真正兵不血刃地进了京城。他的沉静,终于使他成功,让他在一个个关键时刻都等到了最合适的时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益。诚如耶律德光所言,自古称皇争霸,有他这样的吗?耶律德光地下有知,一定会极度郁闷。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原皇位,居然就像是凭空而落,砸到刘知远头上的!但不管怎样,刘知远就是成功了,还无比的顺畅,连反对者都没有!

公元947年6月3日,开封,后晋的文武百官列队迎接新的皇帝,从此一个崭新的朝代诞生——后汉。他的第一道命令是,凡受过契丹任命者都不必忧惧,都可原职留任。而且原后晋的支系,上至后晋的节度使,下至将领官吏,官职不变(会不会重叠?)。

反正不管怎样,赵弘殷先生再次回到了禁军里,平安无事,随波逐流。

这时,赵匡胤已经21岁了。

回顾这21年,这期间3个朝代彼此更替,5个皇帝你死我活,其中连契丹人都到他家门口到此一游,而赵匡胤居然毫发无伤,这太不容易了,称得上是个奇迹。更加重要的是,连同他的家人,也没有一个人在这些翻天覆地的剧变中死亡——连受伤致残的都没有。

这至关重要,不仅对赵匡胤本人,就是对后来的建国方式,乃至于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试想,如果一个强悍得足以在乱世中开天辟地,创立国家的男人,曾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他的亲人死于战乱,或者冻饿至死,再甚者他本人流离失所,备受欺凌,他会变成什么样的­性­格,习惯于怎样处世?

想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苦大仇深的贫农子弟,他的人生经历,他后来怎样对待他的开国功臣,以及他所创立的明朝的国政制度,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这里我想提醒所有看到这一段落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有孩子,那么就请一定给他个差不多的生存环境吧。不必太舒适,更不必怎样的奢华(惯子如杀子,反而不美),只要能吃得饱、穿得暖,不要在他(或她)的面前时常吵闹,就很好了。至少这个孩子的­性­格就不会太偏激异常,他就会正常地生长。

或许他不会成为赵匡胤,但至少他不会变成朱温。

但是赵匡胤在他21岁的这一年里,却是不快乐的。生活永远最现实,肚子就像《荷马史诗》里《奥德赛》中所说——永远是个无底洞,人人都为它奔忙劳苦一生。

这些年里,赵弘殷先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保持着自己不上不下的禁军官位,维持着一份不厚不薄的中低层薪水,把自己的小家保持在温饱的生存线以上。而且,还给大儿子娶了媳­妇­。这已经非常不易,极其难能可贵了。但是,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朝代的彼此更替,尤其是契丹人无情地掠夺,让国家的经济大环境越来越差,赵家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越来越低。何况,这些年来赵阿姨又为他生了两男两女,这就真正让他力不能支了。

那么作为赵家长子的匡胤兄弟得怎么办?还要靠老爹养活吗?他身强力壮,整天游手好闲里出外进,吃得比谁都多,而且连他都开始生娃了,这不是要人命吗?综合种种现实,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出家门,闯出一片天空,就算不能赚出个家大业大,也至少得把自己的一张嘴给带出去,别给家里再添乱。

我有些口齿轻薄,而且唠唠叨叨的吗?不,绝对不,赵匡胤当年听到的话远比这难听得多。22年之后,当他已经是后周的第一军事强人时,因为城里传言“点检做天子”(而他正是殿前都点检),他很郁闷地回到家,随口发了句唠­骚­。他妹妹就铁青着脸从厨房里冲出来,举着擀面杖把他抡出家门,并且骂他——大丈夫临大事,是可是否当自决于胸怀,回家里吓唬女人­干­什么?!

谁说家里是男人的安乐窝?无论在外面发生了什么,哪怕已经是要出事掉脑袋,你都不能回家来说句话缓缓神减减压——你能做的,只有把苦闷埋在心里,把笑容挂在脸上。让笑容一直存在,直到你的人头被砍下来挂在城墙上示众,笑容都不要产生变化。这才是男人,一纯爷们。

想想吧,那时赵匡胤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老妹都敢这样对待他,那么他在家里白吃­干­饭,他受到的嘴脸又是怎样的?在下面,我们将看到,初出家门的赵匡胤什么也不懂,­干­什么也不行,已经饿得在田垄地头偷吃白菜,可他仍然不回家,就都有了答案——家,回不去。一来回去也没他的饭吃;二来,他终究是个有脸有皮的大男人,怎能受那个鸟气!

就这样,赵匡胤无可奈何,但也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家门,奔向了他自己的命运。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