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少年郎,则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追问的对象,有人说他在那几人斗法时同西域妖人一起魂飞魄散,谁能在三大高僧合击下全身而退,那不毛之地便是实证,也有人说,少年郎并未死去,而是被人救走,更有人说那少年郎并非大唐人,当然,说这话的人不免引来阵阵责骂和无数口水。
此刻,魏征府,书房内,那焦急苦恼的新罗智者正跪倒在当朝能人面前,所为何事呢?
见文丞跪倒在自己面前,魏征忙道:“文丞大人,何必如此,快快请起。”说完,躬身欲扶起文丞来。
却见文丞断然道:“魏大人,你可否回答文丞几个问题,若不向能告知,文丞便不能起身!”
魏征见他神色坚定,问道:“究竟何事?”
文丞急问道:“请问大人,近日长安流传三大神僧恶斗妖人可是实情?”
魏征点头道:“确是实情。”
文丞道:“那三大高僧斗法时,那少年可有下落?”
魏征迟疑道:“呃……”
文丞似是万分焦急,追问道:“他到底怎么了?”
魏征苦道:“据高僧所讲,这少年凶多吉少!”
文丞浑身一颤,惊道:“凶多吉少?”
魏征叹道:“是啊,听高僧说那是一个大好儿郎啊!真是可惜……”说罢摇头不已,忽见文丞“啊……”了声,轰然倒地,忙扶起他大声喊道:“文丞,文丞,你怎么了?快来人,请大夫来!”
文丞气若游丝,双鬓一夜间斑白,这一日,竟如隔三十秋,这位智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新罗大将的爱子竟然死于大唐高僧手中,更没有想到崔天浩的死更是他一手造成,他将如何面对临行时崔家的万般嘱托,如何面对新罗国民。
文丞心中有泪,可无处宣泄,他恨自己不能守护爱徒,恨自己不敢告诉眼前这位大唐高官那儿郎乃我新罗大将之子。
可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一个错误的决定:钟晃替天浩。
自责和悔恨如千万钢刀,绞断文丞的心肝肺腑,但见他口中一甜,血箭喷涌而出,竟昏死了过去。
魏征惊慌失措,忙请大夫把脉治疗,又谴人告知天子。
惊动了天子,惊动了宫廷,也惊动了太医,太医三十人,人人诊断,结果却惊人的相似:急火攻心,不加克制,且年事已高,操劳过度,已灯枯油尽,外强中干,所剩时日不多矣!
又一日,文丞回醒得知太医诊断结果,竟不似先前烦恼,反而安静异常。他一头扎进魏征书房,连续三日三夜伏案书写不停。中间,魏征屡次劝其吃药休息,却遭拒绝。终于,三日后凌晨,文丞因老累过度,吐血身亡。临死时,留家书一封,“劝崔天浩归”书一封,“告崔将军书”书一封,外加奏折一封。
天子得奏章,但见奏折书写飘逸,风采斐然,洋洋洒洒数万字,字字工整,全然不象出自临死人之手。奏折将高句丽,百济,新罗,扶桑,大唐及天下形式分析一番,字字珠玑,得出结论更是惊人。天子将奏折转于魏征,看完后,魏征感叹:文丞虽死,其心不灭。新罗虽小,志气无穷。以臣之见,文丞所言极是,可以与新罗共谋之。”
天子若有所思,不作表达。
是时,钟晃得文丞“劝崔天浩归”书,带领家将返回新罗。
临走时,看见文丞尸首,新罗使节人人落泪,呆若木鸡。崔天浩之惨死,文丞之暴毖催动着每个人的哀思。钟晃按捺不住心中悲痛,带头痛哭,顿时使馆内哭声震天,一群人哭了三天三夜,悲号之声令天地亦为之动容。长安街头,人群流动,却无人敢大声欢笑,路经此处的人无不纷纷垂泪。如此情景,鬼神亦不忍旁观。
又过数日,钟晃众人回国,消息带回国内,新罗举国哀悼。
大唐天子得闻新罗人之忠义,感叹万千,遂作出惊人决定,陈十万铁骑于雁门关口。高句丽举国恐慌,忙撤出进攻新罗兵马,征兵南下,与唐军对峙。
是年,新罗大败百济残兵,危难解除,举国欢庆。可大唐与高句丽两军对峙越久,摩擦也愈演愈烈,雁门关战云密布,大战似是一触即发。
**********************
《花郎传》叶孤南著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