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桥山立国建黄城再娶二妃为和亲
本章主要讲公孙玉皇在听取国相风后和国师天姥、大将力牧的建议后,借炎帝罔榆一再被蚩尤打败,要有熊国派兵相助的机会,兵出西陵,挥师北上,一路上遇到罔榆下属的六大部落阻击,玉皇依靠应龙的神勇及力牧统领的大军将这六大部落一一击败,胜利抵达桥山,建立新的国都。他在桥山立国,祥瑞纷纷呈现,尤其是他在洛水得神龟奉献的河图洛书后,命风后按照洛书图形建造都城,风后把都城建成后,苍颉给这都城造了“黄城”二字。汝康则酿出美酒来祝贺黄城的落成。针对桥山所处黄土高原遇到数月不雨,到处大旱,军民吃水用水紧张的问题,黄王依靠应龙临时喷水、伯益凿井取水,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军民的吃水用水问题。之后,黄王为了与炎帝神农后裔所统领的各部落和亲,先后娶女节为次妃、娶丽娱为三妃。欲知详情,请看本书Vip第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回。25807
公孙轩辕TXT下载]
正文 第六十五回 喜得洛书建黄城
!!!!第六十五回喜得洛书建黄城
等公孙玉皇率领母亲附宝、皇妃王凤、皇长子玄嚣、次子昌意和两位小公主及众大臣到达桥山,由国相风后派出的小分队在癝正大常、北正后土、木正赤将子舆领导下,已把原来有峤氏在桥山的宫室整理一新,附宝回到自己儿时的宫中,不禁热泪盈眶,勾起了她一片深长的怀旧情结。她自由父亲做主,将她许配给有熊国的少典国君为妃后,就一直生活在姬水流域的轩辕之坵,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公孙轩辕在桥山立国的第二年,有一天,玉皇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张图,放到他面前,玉皇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天书字。玉皇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问见多识广的中台天姥。天姥说:“此鸟雄的为凤,雌的为凰。它在晨叫的声音是登晨,日叫的声音是上祥,晚鸣的声音是归昌,夜叫的声音是保长。凤凰一出,天下安宁,为大吉祥之兆。”
玉皇问天姥道:“那凤凰有和特征?”
天姥说:“夫凤之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中挾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下有道,得凤应时雨,食有姿,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惟凤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沒身居之。”
玉皇于是服黃衣,带黃绅,我戴黃冕,斋戒于行宫中。凤乃蔽日而至。玉皇走下东面的台阶,向西再拜稽首日:“皇天降祉,敢不承命!“
凤凰乃停留在玉皇的东园,集结于梧桐树上,食竹实而不去。后来,玉皇又梦见有兩条龙持一幅白图从大河中出来,献给他。玉皇不解,又询问天姥。天姥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
于是,玉皇便带了王凤、兩个王子、两个公主、苍颉、歧伯、风后、力牧、天姥、五圣、大常、大封、应龙等大臣东巡,他见洛水从东流入中提山间后,东流汇入伊河,就和苍颉、歧伯、风后、力牧、天姥、五圣等人一齐坐船游于玄沪、洛水之上,结果连续三天遇到大雾,见一神奇的大鱼围着他的坐船不走,于是,他修坛沉璧,杀五牲以祭,之后,天下起大雨,连续下了七日七夜,那大鱼才游走。接着就有一条黃龙负图从河中出来,献给玉皇,一个神龟也背写一书爬到玉皇面前。苍颉立即照这龟背之书临摩下来,是为“洛书”,玉皇便命风后按照此洛书上的八卦九宫图样建造城池;风后便指挥民夫建了一座东西宽150———170丈,南北长170———180丈,城墙高1.5———3丈,底厚约3丈,顶厚1丈左右的不规则方形夯土城。翌年,此城落成,玉皇就称它为“洛书———黃城”。苍颉则取“皇”之音,象“洛书———黃城”之形和轩辕发型,造出了一个“黃”字,玉皇大加赞赏,遂以“黃”字作为轩辕族徽,並改名号为“黃王”。是时,癝正大常手下的“宰人”杜康造出了百坛美酒来予以祝贺,受到了黃王的大加赞赏。
这杜康是汝阳人,作事认真,十分负责。那时候有熊国內土地肥沃,沃野千里,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充盈,余粮越来越多,但沒有倉库存放,杜康就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因为山洞里不通风,空气潮湿,時间一长,粮食就全霉坏了。黃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一名粮食保管员,並且说,以后如果再发生粮食霉坏之事,就要将杜康和管粮食的人统统处死。
杜康受到惩罚,心里非常难过,感到滿肚子委屈,觉得自己很冤,埋怨黃王和癝正不建粮仓,出了事反而拿他问罪,太不讲理了。但他转念一想,想到王妃王凤、国相风后、史官苍颉、天师歧伯、大将力牧等人都有发明创造,都为黃王打天下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沒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觉得十分羞愧。想到这里,他的怨气全消,並暗自下决心,要想尽办法把粮食保管好。
有一天,杜康上山,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枯死了的大树,只剩下粗大的空心树干。他见树干中的洞既大又深,可以存不少粮食,就心想,这树洞很幹,又通风,如果把粮食都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稟告了大常,大常认为可行,于是,他就将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掏空。不几天,他就把藏在山洞里的粮食全部搬出来,装进了树洞。谁知,兩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流出了水来。
一天,杜康上山检查粮食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什么原因,正在他纳闷时,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里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沒带弓箭,所以也沒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兩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兩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搖搖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兩只山羊捆起来,然后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的是什么。他不看则罢,一看可是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聞了一下,滲出來的水特別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別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尝了几口。这一尝不要紧,霎时,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兩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兩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掙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滿,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掙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況,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黃王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現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黃王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瞞着黃王。”
说着,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黃王。黃王听完杜康的报告,拿起那尖底罐中的水一闻,一股清醇浓香之味扑鼻而来,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于是,他又品尝了那淡白浓醇的水,一口服下,全身舒畅,热血涌动,顿感气血调和。黃王认为这水甚是神奇,就立刻召来天师岐伯、史官苍颉和三台七辅一起商议此事。众大臣一进黃王行宫,都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醇香,就问黃王是何物?黃王就让大家品飲那水,要大家发表意见,岐伯饮下一口后,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有舒筋活血、行气通络之功效。力牧喝了一大口,感到热血沸騰,精神煥发,连连说:“好水,真是好水,要是让将士们在上阵前大家喝兩口,打起仗来的劲头一定更大。”
大常说:“但这水不宜多喝,喝多了就会醉倒。”
他要杜康把那山羊、野猪和兔子醉倒后,醒来逃走的事说了一遍。黃王说:“大家既然都认为这並非毒水,那苍颉你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吧。”
苍颉隨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臣就叫它为酒。”
说完,他便在桌子上用手指造写出了一个大大的“酒”字。黃王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因此,黃王不但沒有责备杜康,还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从这以后,杜康就被黃王派去专门负责酿酒,又加封他为“宰人”,直属癝正大常领导。
黃城落成后,黃王在城內举行盛大宴会,请了各国诸侯光临。黃王命杜康给每人敬一碗酒,诸侯们也向黃王敬酒,宴会上,一片欢声笑语,黃城中,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正在这时,一条巨龙突然从天而降,把头一直伸到擺在宴会上的酒坛口,它闻来闻去,因为坛口太小,龙嘴怎么也伸不进去,馋得它嘴里的涎水不断滴进酒坛里,当时大家吓得目瞪口呆,可黃王一点也不惊慌,他不紧不慢地走到巨龙跟前,从酒坛中倒了一大碗酒,送到巨龙嘴边,那巨龙一饮而尽,等黃王再倒第二碗时,那巨龙腾空而起,转眼间便无影无踪。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黃王又命令杜康给大家敬第二轮酒,杜康走到酒坛前,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差一点把他醉倒。杜康给每人敬过酒后,觉得浑身舒畅,飘飘欲仙。他心想这一定是那巨龙的龙涎落进酒坛所致。他知道龙是不轻易流涎水的,人若喝了龙的涎水就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于是,他乘众人不注意时,就把那坛滴有龙涎的好酒打出了兩大碗,分別倒进了另兩坛酒內,那兩壇酒的味道也变得很香。宴会结束后,杜康就将那兩坛有龙涎的酒单独存放,不许任何人动用。后来,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给黃王送了一坛,要黃王每天喝几口,说可以延年益寿,自己也留下一坛,每天喝几口,果然,他真的活到了一百七十多岁,黃王也享寿一百一十岁,这是后话。25807
公孙轩辕TXT下载]
正文 第六十六回 伯益凿井龙开渠
!!!!第六十六回伯益凿井龙开渠
黄王在桥山立国的第三年,王妃王凤又给他生下了一女。因为王凤常常思念故国西陵的子民,玉皇就给这三公主取名灵溪。翌年,整个华夏不是洪涝灾害,就是天下大旱,加上兵荒马乱的,遍地是灾民。灾民们听说有熊国连年丰收,衣丰粮足,黄王和王妃又乐善好施,善待难民,便纷纷涌向桥山,从而使桥山一时人满为患。开始,黄王和王凤还没有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可老天爷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整个有熊国的吃水用水成了问题。尤其是桥山一带,处于雍州北面的黃土高原上,吃水用水向来是军民的头等大事,老百姓和军队基本上靠用雨水过日子。这一年入夏,桥山一带久旱无雨,民众因吃不到水,只好迁到离河湖较近的地方居住。沒隔多久,定居在黃土高原的群民几乎纷纷走散,各奔东西。黃王得报后,非常焦虑,为解决桥山军民的吃水用水问題发愁。一天,他带了国相风后、大将力牧、癝正大常、史正苍颉等人出宫,到民间和军中察看灾情,了解军民吃水用水的情况。他见到滿山的青松翠柏虽然苍翠,但山地里的庄稼却一片枯萎,集镇上和村落中,人员稀少,大都是走不动的老弱病残留了下来,能走动的人几乎都迁徙远走了。就是自己的军队中,吃水也成了问題。一天,他们一行来到应龙统率的壬癸两支军队中,见军中的水缸都装着满满的清水,军士们的吃水用水从未遇到过困难,黄王等人十分好奇,就问军士们是如何解决这吃水问题的,军士们摇摇头说:“不知道,反正我们的水缸里从未断过水,白天用光后,第二天水又满了。”
众人甚感奇怪,皆说你们军中定有神仙保护,黄王听了,心中有数,就悄悄地把应龙叫到一间密室问道:“你们军中的吃水用水问题是不是你解决的?”
应龙说:“是的,我是实在不想显露自己,但老天爷一直不下雨,军士们离开了水,别说训练战斗,连生存都难保障,所以,我只好在每天深夜显露真身,到大河中饱吸一肚子水来装满军中所有的水缸,这才解决了军中的吃水用水问题。”
黄王说:“眼下吃水是个大问题,你能不能为整个桥山地区想想办法,弄些水来救急。”
应龙说:“行是行,只是我觉只能在夜里悄悄地去大河吸水,在空中喷水,不能像在军中那样到处去给水缸装水,而且不能天天去吸水,只能隔几天搞一次,因为我的主子交代我,不到与蚩尤开战,我不能公开显露自己的真身。”
黄王说:“行,你就每隔三五天,在夜里去大河吸水,在空中下雨一次,我叫国相通知桥山军民备好水缸,准备接水。但这仅仅是救急之举,根本的办法还得和群臣商量来解决。”
回到宫中,黄王就和风后、力牧、大常、苍颉等人商量解决吃水用水的根本办法,风后说:“臣以为要彻底解决黄土高原上的军民吃水用水问题,只有凿井取水一条路,而伯益是陛下任命负责造井的官,他精通地理,懂得地质,对天下古井非常熟悉,也知道凿井的方法。陛下不妨命他进宫,听听他的意见。”
黄王顿时若有所悟地说:“对,我怎么把他忘了,来人,快传伯益进宫。”
不一会,伯益来到黄王宫中,他给黄王和国相等人一一行礼后,黄王就询问他如何解决桥山军民吃水用水的问題。伯益说:“自古以来,各部落的群民一般都选择前有河水,背靠树林的半山坡居住,不愁无水可用,吃水更不成问題。如今黃土高原遭受旱灾,无水可取,百姓才举家迁徙。臣刚到这里,对桥山的地质地理还不清楚,能不能打井,打下去有沒有水,臣一时不好说,眼下最好的救急办法是先在平地上挖水窖,把雨水盛起来供民众用。”
黃帝心想,应龙这段时间会隔三岔五在夜里去大河吸水,在空中喷水,让军民在平地上挖水窖的办法,正好解决其接水问题,就说:“靠老天爷下雨,储存雨水来解决吃水的问題,这不是根本上解决问題的办法,但眼下要救急,不妨先试一试。但汝尽快考察这里的山川地理形势,弄清这里的地质状况,看有沒有更好的办法来彻底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題。”
伯益说了声“臣遵命!”后,就告别黄王和风后等人,出宫去了。他当即组织宫中人员,在宫中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挖了一个水窖。然后,他带人到桥山各地,一路考察地理地质情况,一边动员民众挖水窖,凡五戶人家共挖一个水窖,军营中按十人挖一个水窖。不多久,桥山军民都挖好了水窖。但由于大家不懂如何处理水窖內渗水的问題,好不容易等到应龙在夜里下雨,盛滿了窖水,可很快就全渗完了。过了三天,打成的水窖个个成了干窖,人们仍然无水可用,挖了的水窖等于无用。人们只得将水缸放在水窖中接水。
伯益考察完桥山全境的地理状况后,发现境內松柏滿山,苍翠泛绿,他认定这黃土高原的地下水一定很丰富。有一天,伯益到一条深沟考察,看见沟中有一潭碧绿清澈的泉水,他就蹲在泉水潭边上下观察。他向上面四处观望,不见有山泉冲下来,心想这一定是地下水形成的水潭。如果住在高原上的人,都能挖一个深井,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这样人们用绳子系住一个水桶放到这井里,打滿水后将水桶往上吊,需用多少就吊多少,这就再也不愁无水可用了。于是,他立即返回黃王宫中,把自己的想法向黃王报告,黃王听了,很高兴,就叫他先在宫中试挖深井。得到黃王的支持,伯益就积极组织人力,在宫中的一块空地上开始凿井,过了三天,一个口径约四尺、深达二丈多的井凿好了,过了一天,井中果然来了清澈的水,伯益高兴地向黃王报喜,黃王立即带了王妃王凤和长子玄嚣、次子昌意、长女灵凤、次女灵玉及侍卫、群臣们来观看,伯益用桶子吊上一桶水,又用一个陶碗挖了一碗水送到黃王面前,请黃王品尝这清澈的井水,黃王仰起脖,将这碗水一饮而尽后,高兴地说:“这水真是甘甜啊!伯爱卿,汝为桥山军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我要重重赏汝!从明天起,汝就带人到全桥山去发动军民,一起挖井,从此,我桥山军民再也不怕沒水喝了!爱妃、皇子、公主们,你们也来尝尝这清淳的甜水吧!玄囂,汝快端一碗井水去给汝奶奶尝尝。”
伯益说:“臣遵旨!”后,他就带人先到宫外的村落去选地形,叫村民们打井,以后,他整天带领军民挖井。每当一井挖成出水时,军民们就一片欢腾,到处高喊;“伯益把水挖出来了!”
有一天,黃王召集桥山军民,给伯益开庆功大会。他正要讲话时,有些地方的人上前询问黃王道:“陛下要为谁开庆功会啊?”
黃王站起来向军民们说:“今天寡人召集大家来,是专门庆贺伯益在黃土高原上打井成功,作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沒等黃王说完,那些询问黃王的人就纷纷议论说:“我们虽然挖了口井,能照见水,但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他的功劳吗,这有啥可庆贺的呢!”
黃王听了,接着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在这黃土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来,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黃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的基础。至于井挖好了,见到井水,而打不上水来,那不是伯益的问題,肯定是你们把井洞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水来,这是小事,你们回去后把井身挖端正,问題不就解决了吗!”
黃王讲完,那些人就无话可说了。于是,黃王亲手奖给伯益兩张虎皮,一件鹿皮褂。”
接着,他又把伯益在宫外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此村現在陝西宝鸡蟠溪乡)。从这以后,这井水就成为居住在黃土高原上的人们唯一生存的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徙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到故土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