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场战争,留下了一个把柄;
又是何时,一条铁路,架起了欧亚的路程;
千里迢迢而来的人们,一个个满怀着生活的激|情;
那松花江畔的渔村,终于成为众人的寓港。
惯看哈尔滨的历史,她没有北京的悠久历史,没有上海繁华的出身。她是战争和铁路的产儿,却又有着浓厚的西洋血统。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国际移民城市里,一度并不是华夏儿女的欢乐港,而是西方移民的避难所。在这个新兴的东方城市里,俄国人有意的要把他们的传统带过来,带到中国,倒不如说是带到了东方。哈尔滨的军事目的在于对付日本,而日俄战争中,沙俄却还是没能摆脱战败的命运。可是俄国人,这个受着拜占庭东正教影响的国家,把哈尔滨也建成了东正教的城市。当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从哈尔滨站出来仰头向前的时候,看到的只会是那“十字架”中心的圣•尼古拉教堂。那座精美的木质教堂是俄国人有意让每个到哈尔滨的人都知道,哈尔滨是在俄国的笼罩之下。
在哈尔滨所谓龙脊的十字架两侧,林立的教堂数不胜数。诸多的文化在此碰撞,在此交融。而只有道外和老香坊才是华人的居住地。如此的一个寓港,如此的一个城市,承载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好似北方的一颗明珠,璀璨的映射着世界。每一个去欧洲的东方人,都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城市,第一印象便是那浓郁的信仰。无论是异端还是正派,无论是基督教还是###教,在哈尔滨都发展的如此的迅速。这个城市俨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也不仅仅是俄国人的,她是世界的城市。于是,她始终吸引着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学者、教父来到这里,除了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外,更加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种心灵的支持与向往,因为在这里,传承着诸神的明光。
谁能说现在的哈尔滨比不如过去更加繁荣了呢?可是谁又敢说现在的哈尔滨赶得上过去了呢?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战争的璀璨,娇媚的姑娘,变成了粗闷的妇人。我们再也看不到当日的哈尔滨了。就像那松花江的水不再清亮了一样。
幽幽的清晨,已不再有索菲亚教堂响彻城市的钟响;静谧的夜晚,已不再现神秘的镜像。唯有那片土地,依然是那样的在彷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