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帝国的遗憾 > 3平乱,名臣的崛起

3平乱,名臣的崛起

张浚,在南宋初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人物,翻开当时和后世的史书,对这位张浚的评价都不算低。但是,随着人们对历史的再认识,张浚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

正面的观点认为:张浚是一个范仲淹式的人物,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领袖,他对大宋的忠诚完全可以和我们敬爱的诸葛亮相媲美(浚之忠大类汉之诸葛亮)。每当张浚身在朝廷的时候,就是士气飞扬对金强硬的时候;反之,则是大宋丧权辱国对金妥协的时候。

负面的评价认为:张浚的一个虚浮夸诞、缺乏实­干­能力的人,不仅志大才疏还贪权、轻率、跋扈。富平之战、淮西兵变、隆兴北伐,这三次足以让南宋元气大伤的关键事件,张浚应负主要责任。甚至极端负面的评价认为,张浚对南宋朝廷的危害跟秦桧差不多。

他到底的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当时被誉为“中兴名相”的张浚?这里暂且存疑。

实际上,张浚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张浚出身名门,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嫡系后代,张浚四岁就成了孤儿,但是他“行直视端,无狂言”,知道张俊这孩子的,都认为他将来必定不是池中之物,必能一飞冲天,成就一番大事业。

靖康之变后,张浚和赵鼎等一大批太学生躲入大学,拒绝承认张邦昌伪政权。南宋建立以后,张浚随即奔赴行朝。当时朝廷上下一度混乱不堪,曾经发生韩世忠的部下把一位谏臣逼到水里淹死的恶劣事件,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张浚坚决主张严办手握重兵、立有勤王大功的韩世忠,结果也居然把韩世忠的观察使职务罢免了,史书上说,从此,“上下始知有国法”。

当苗刘之变发生之时,张浚正以礼部侍郎的头衔督军平江(今江苏苏州)。张浚莫名其妙的收到了要他入朝议事的省扎,同时命令他将所部兵马交由平江提点刑狱赵哲统领。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他,立即意识到肯定是朝中发生了变乱,果不其然,很快就传来了高宗心腹武将张俊西行陕西的消息,这更加坚定了张浚的想法。

张浚清楚的知道,如果自己率军勤王,自己的那点虾兵蟹将根本不够看,可能还没摸到杭州的城角,就已经被人­干­掉了。

勤王这种技术含量这么高的活动,单­干­是不行地,只有群殴才是上策。

张浚立即给帝国高级文臣知枢密院事吕颐浩写信,叫他速来平江议事。写完之后,张浚又给帝国另一高级武将韩世忠写信,叫他迅速带兵来平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毕竟这种杀人放火的勾当,只有韩世忠这种专业武将才能­干­的来的。

看着信送出去后,张浚才长长叹了口气。就在张浚转身的时候,一种不详的预感的心头涌起。苗刘二人会不会狗急跳墙把杭州城内的官员都杀了,甚至弑帝。张浚觉得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怎么补救呢?张浚派出了一个人,他将深入虎|­茓­游说苗刘二人,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如果不行,最低限度也要保证高宗赵构的人身安全。他叫冯幡,历史将记住这个名字。

实际上是张浚想多了,在宰相朱胜非的内外谋划下,赵构很安全,只是死了一些死太监而已,对大局无关紧要。而且朱胜非还秘密策反苗刘心腹,为日后复辟高宗做准备。只是这些情况张浚并不了解,所以他才派出冯幡。

冯幡(fan)是抱着必死之心走进杭州的,他知道这次的游说不成功便成仁。他对苗傅“掏心窝”地说到:“我今天是为国家和将军而来的,并不打算自己可以活着回去,今天触怒将军是死,将来兵连祸结也是死,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横着死在将军手上,还能留个全尸。自古以来,宦官参政没有不出差错的,将军为国除­奸­,的确大快人心。可是将军擅行废立,原本的好事就成了祸事,将军忠君爱国岂能因此受天下人非议呢?”

苗傅见这个家伙越说越不靠谱,真想拿剑砍死这个浪费粮食的家伙。但他很快就想通了,他给张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朝廷以右丞侍侍郎,伊尹、周公之事,非侍郎其孰当之。”

冯幡的话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分量远远不够,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够分量的人来帮助他们,很显然,年轻有为的帝国高级文臣张浚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苗傅的算盘打的很­精­,打算把张浚拉下水。

张浚根本就看不起这群没脑子的家伙,他的态度毫不含糊,直接回了一封信,用文字表明自己的主张。信中说:“自古言涉不顺,谓之指斥乘舆;事涉不逊,谓之震惊宫阙;废立之事,谓之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族。今建炎皇帝不闻失德,一旦逊位,岂所宜闻。”态度十分坚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