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应该是这里了”,李然和王达平在东方印刷厂的一排平房前停住了脚,眼神落在挂在门上的铭牌上,走过去敲敲门,里面立刻有人出来回答:“你们好,请问找谁?”
“你好!”王达平向室内望了一眼:“我找你们老板——赵勇”那人大声朝办公室喊:“老板,有人找!”
“谁找我?”一个身材微微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出来,“哟,原来是你老王啊,好些日子不见了,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说完又指着王达平旁边的李然问“这小伙子是谁?”“我来介绍,这是东方印刷厂的老板老赵,赵勇,这是小李,前不久来的台湾,算起来他还是我们的上海小老乡呢。小李现在暂时住在了我家。”“噢,我想起来了,前阵子报纸上有说有个大陆来的,不会就是你吧?”赵勇省略了“偷渡客”三个字没说,毕竟这不是一个好听的词。李然忙回道“赵叔叔,你好!我是李然。”
赵勇的眼神有落在王达平脸上:“我说老王,你一向没事从不来登门,今天是怎么了?”王达平立马讲了李然要印书的事,“老赵,我可从来没求过你办过事,这事你可得帮忙。”
“嗨,这么一点小事,还用得着跟我客气,咱们可都是战场上十几年过命的老交情了。再者说,你刚才不是也说了,小李可是我们的上海小老乡。亲不亲,故乡人嘛。”
一番客气寒暄之后,李然、王达平和赵勇进了办公室,面对面的坐下:“赵叔叔,我来这里,是希望在贵公司印几百本书。您看这事?”
“没问题,我的印刷厂虽小,印印书还是可以的,不知道小李的要求是……?”
“是这样的”李然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手稿和特别为《寻秦记》制作的封面,“这样一本书,不知道贵公司能印制吗?”
“不知道小李要印刷多少本呢?”
“500本左右,”李然肯定道。
“可是可以”赵勇点点头。“谢谢赵叔叔",李然想了一下:“还有,赵叔叔,能不能在封面上加上这么一句话……?”
听完李然的要求,赵勇的眼睛都瞪圆了:“小李,你是想……加上这句话吗?”
“是的”李然自信地一笑:“我想加上这句话!”
“但是,为什么?”赵勇不解道。
“只能算是一种营销手段,”李然随口解释。
“但是……”
还没有等赵勇把话说出来,负责计算费用的人凑近到赵勇身边:“老板,这一次印刷品的印刷费用已经计算出来了,每本书印刷费用是三台币,500本总的印刷费用是1500台币。”
“1500台币?”李然在心里快速的计算了一下,自己身上只剩下八百台币,工资好像暂时还拿不到。
看着李然低着头不说话,赵勇以为他嫌价钱太贵了,赶忙挥手道:“小李别介意啊,你可能不知道,市场上一本书卖的价格大概是书的印刷成本的三到四倍。当然了,你越印的多,那平摊到每本书的印刷成本就越低。说实话,我经营这个小厂子也挺不容易的。每本3台币的印刷费已经给了你很大的优惠了。”
“谢谢赵叔叔了,生意归生意,人情归人情,我懂得。不过,赵叔叔,我身上只有八百台币,剩下的700台币得等我拿到了工资才能付,可以吗?我可以写个字据。”
“嗯,可以,字据就不用写了。那这样,小李三天后来拿书。”赵勇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王达平一直坐在那里不吭声,生意上的事他两边都不好Сhā话。他和赵勇是多年好友,也知道赵勇的印刷厂经营上真的是不太好。李然这边,他也能够明白这个小伙子没有足够的钱。此刻,见李然赵勇双方都达成了口头协定,也替他们高兴。
又是一个星期后,万事俱备,李然骑着单车,载着几十本书朝各个书报亭骑去。
某个书报亭的阴影中坐着一个老人,李然停下单车,就问:“打扰了,请问,这里是卖书报杂志的吗?“
“小伙子要买什么?”
“是这样的”,李然微笑这着说:“我是一个小说家,正在进行自己的作品的销售……”
“对不起,我对于任何……”
“请您听我说完,我不会让您花钱购买一本书,所谓的销售只是请您代为销售”
“诶?”
“就是说,所有的书都会放在您这里进行销售,当作品卖出去的时候,我会再来取钱,而每一本的销售都会给您2台币的提成,就是说,如果一本书卖到7台币的话,您就还给我5台币就可以了”
“…………”书报亭的老人目瞪口呆的看着他,显然还没有从他的介绍中清醒过来
“怎么样?这样的生意您不能算很吃亏?不管您卖任何的报纸和杂志,都绝对不会有这样大的利润的,而且,还不需要您花费任何的资金?”
“可以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
“不为什么,只是我自己出版自己的书自己卖,您答应了?”
“确定会每卖出一本就给2台币吗?”
李然嘻嘻一笑,从自行车后座中拿出几本书:“您看,这每一本书的价格都是7台币,如果我不给您2台币的提成的话,那么,剩下的5台币我岂不是也拿不到了?”
老人接过书看了看,在封面上赫然写着一行字:“《寻秦记》,公子然出品,必属精品,全台湾统一零售价7台币,不容错过!”。
老人扑哧一笑:“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要几本?”
“真的吗?可是太感谢您了”李然深深地给老人一个鞠躬:“那么,您……”
“给我留下100本”老人惴惴不安的看着他:“不会没有这么多?”
“有的有的”李然大喜:第一个人就收下100本,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部出手了?当下赶紧数出100本交给老人,又向老人表示了感谢,这才骑上自行车,一路向其他的书报亭而去。
第六章 《寻秦记》
说起《寻秦记》,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它是黄易最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黄易自己最满意的三部作品之一。黄易写于1991年成立黄易出版社有限公司之时,一直直到1997年才完本。国内最早版本的《寻秦记》是1996年10月一版,共12册,原价168元。
小说故事大概是讲述二十一世纪中国特种部队的精锐战士项少龙成了实验的白老鼠,被送回公元前的战国时代,可是时空机器发生了毁灭性的大爆炸,所有参与的科研人员均灰飞烟灭。项少龙则流落到两千年前的中国最动荡和变化急剧的时代里。于是寻找秦始皇变成他唯一的目的,只有成为当时时代的强者。最后,他看透一切,携美(纪嫣然、琴清、乌廷芳、赵致)随乌家到塞外居住避世。小说最后是项少龙的儿子项宝儿想改名为项羽。
《寻秦记》不仅完美展现了战国群雄逐鹿中原的纷争场面,还创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字与明快的节奏,将情节烘托得有若一幕幕动感的画面,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中,使人如同身历其境。黄易的见闻极为广博,对艺术、天文、历史、玄学星象、五行术数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究更精研周易、佛理、各家思想等,使黄易能在经营创新的题材和文字时,依然能不悖中国武侠之传统精神。黄易对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的深刻认识与娴熟运用,使得本书像是重现历史场景般详细生动,同时又令人物灵活地穿梭于虚幻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读之让人热血沸腾,迷醉在书中的战国世界不能自拔。
可以说在黄易所有的书里,李然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寻秦记》,还有就是《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虽然写的也不错,但其中有些过于露骨的描写也一直为人所诟病,李然自己也不太喜欢。
《寻秦记》在后世被香港tvb于改编成电视剧《寻秦记》于2001年推出,其后又衍生出网络游戏、漫画等同名文娱作品。甚至后世大陆有一些痴迷《寻秦记》的读者,自己为《寻秦记》写续集,像《异界逐鹿之寻秦记》、《寻秦记续》、《寻秦记之战龙返秦》、《寻秦记之赵雅》和《寻秦记之盘龙》这些都续写的不错。
李然也很喜欢看电视剧版的《寻秦记》,但这部剧在改编小说时删掉了一些人物,减少和改动了一些剧情,这都使得李然看电视剧版《寻秦记》时,不自觉的会拿自己看纸质版《寻秦记》时想象中的情节相比较,怎么看怎么感觉有一些欠缺。像小说版《寻秦记》的开头项少龙是被迫成为穿越实验的小白鼠,而电视剧版本的开头项少龙是自己自愿的;《寻秦记》电视剧版还特意加了一段项少龙和女朋友分手的情节,这在小说版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小说版《寻秦记》的后记明明写了主人公项少龙携美(纪嫣然、琴清、乌廷芳、赵致,共有七个老婆)随乌家到塞外居住避世,在李然看来这纯粹就是一部后世网络**yy小说,而电视剧版大结局只有琴清、乌廷芳和项少龙在一起。而且,很多人都评价说主人公项少龙的扮演者古天乐脸有点黑,给人一种很古怪的感觉。还有就是演员的服装其实都不太符合真正战国时期的风格。香港历史上曾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近百年,这段历史的原因导致香港人其实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了解研究的远没有大陆深刻,所有看过香港的古装电视剧人可能就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有服装和剧情发展的背景不符合的毛病。不过总体而言,《寻秦记》是一部比较耐看的电视剧。李然还记得自己守在电视剧前追看《寻秦记》的情形,甚至,李然还在《寻秦记》播完之后,买了dvd版《寻秦记》又反复地看,在上海戏剧学院学导演时,还又特意地从网上下载《寻秦记》,仔细地揣摩学习过。
李然身上还有台湾政府奖励的一千台币,上街买了一大叠草稿纸,打开mp5里的《寻秦记》写起来。说到写字,虽然十几年写简体字的习惯很难改掉,但李然经过差不多一个月的努力,基本上习惯了写繁体字而不会露出很多明显的破绽。
和后世黄易的小说《寻秦记》不同的是,李然设定主人公项少龙是在龙穿越之前的背景是未来世界的香港特种兵,为了让读者读起来更有代入感,李然改成了台湾。至于小说的开头,李然选用了电视剧版的开头,这样会有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使读者看起来不会感觉小说故事情节直接生硬,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女性读者。那句项少龙刚穿越时经常挂在嘴边的“我是香港金融界巨子”也改成了“我是台湾金融界巨子”,所有带香港字眼的,李然都改成了台湾。项少龙也没有黄易写的那么**,虽然和众多红颜有着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但在最后李然还是采用了《寻秦记》电视剧版本的结局,项少龙只和琴清、乌廷芳在一起。
因为白天要去图书馆工作,所有李然一般都在晚上王家“写”他的《寻秦记》第一册。王达平也奇怪过自己的这个上海小老乡不但能识字,竟然还是个小作家。有时候还会凑过到李然跟前看几眼,王达平在部队跟随蒋委员长来台湾时,他只不过是个小兵,认识不了几个字。尽管如此,王达平也没有反对,反而很支持李然进行写作。也许在他看来,李然能有些事做也是好的。
一个星期后,李然终于完成了《寻秦记》第一册。
作者注:晚上还会有三更,以前看书速度很快,现在自己写书才感觉到码字的艰辛。新人新书,多多支持。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我虚心接受,也会尽力改正,改好。
第七章 被出版社拒绝
晚上十一点,收拾好所有手稿,李然长舒了一口气。休息了一会,又趁着自己还有余力,李然在一张白纸上按照电视剧《寻秦记》剧照画出了封面。作为一个导演,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是不行的,毕竟导演在拍电影时需要做拍摄的脚本,所以李然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时也学过画画,虽然没有专业的美术生画得好,但也像模像样。
第二天一大早,李然骑着车带着书稿出门了,本来王达平怕李然上当受骗就想和李然一起去,李然觉得自己这么大的一个小伙子完全可以搞定,没有让王达平陪着。
一上午李然走遍了台湾高雄的各大小说出版社,不过自己只得了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几家出版社编辑一看李然长得这么年轻,就觉得李然像极了那种社会上吊儿郎当的骗子,毕竟这年头谁见过一个毛头小伙子可以写武侠小说了?最起码也得是个二三十岁的人吧.最后看也没看李然写的手稿,直接赶了李然出去。大多数出版社编辑看着李然年轻,随随便便看了几眼,就很委婉的拒绝了。还有一家出版社编辑脾气比较坏,居高临下地对着李然直接大喊“什么穿越?这也可以叫武侠小说?简直是垃圾,走吧!”这让李然觉得他不仅仅是侮辱了自己多天的努力,也侮辱了《寻秦记》这本经典的小说。有态度好一点出版社编辑也是很直截了当地劝着说“小伙子,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妄想写书发财是要不得的,回去吧!”有的出版社编辑觉得李然的书可以试试,可报酬低廉到李然不能忍受的地步,每写一千字稿酬还不到一台币。
走在街上,李然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失败,最后他自己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时下台湾香港流行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要么是像琼瑶一类写那种缠缠绵绵的爱情,迎合了一些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想法;要么是像古龙金庸写的那种大开大合,快意恩仇,纵马江湖的热血武侠小说,特别是身心正在发育、有着叛逆心理的男孩子很喜欢看。二是李然投稿的《寻秦记》这种穿越情节在网络小说大发展的后世可以说是已经烂大街了,但相对于现在的台湾流行武侠小说来说,《寻秦记》的穿越情节超出了这个时代几十年,黄易也是在1991年才开始写的。这个时代人们对武侠小说的阅读思维还定在单纯的武功、江湖、情仇之类的元素上,还没有产生玄幻的意识,一时间不能马上接受也情有可原。武侠小说可写的范围太狭隘,写来写去,就是跳不出爱恨情仇这些圈子,所以后世武侠小说的衰落也就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虽然有步非烟等一批新生代作者宣称要继续发扬武侠小说,但他们写的作品只能算是披着武侠外衣的玄幻类小说。
可是李然很不甘心,他觉得既然自己写出来了,就不能让这样经典的作品在自己手中扑街。既然想到了原因,李然的纷乱的心情逐渐平静了下来,他自己也明白责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怎么样联系一个合适的渠道,来帮助自己出版《寻秦记》。当然,不能像之前某个出版社编辑说的那样删掉主人公项少龙在都市和穿越的部分,真这样做的话《寻秦记》就变得不伦不类了,那还不如直接改名叫做《战国恩仇录》得了。如果一定要通过这样的的办法才能获得出版的话,李然宁肯放在自己手中扑街不出版,直到黄易自己写出来。
可是不通过别人的出版社出版,难道自己可以出资印刷,然后出售?这当然也是一个选择,不过销售的渠道呢?难道要自己带着书到处售卖吗?突然一个主意浮现在李然的脑海:我为什么不用后世中国的一些经验,比如用代销的方法呢?也就是说,在高雄各处都有报纸和杂志的售点,自己把印好的《寻秦记》第一册交给他们,暂时不收他们的钱,等《寻秦记》第一册卖出去了再来收钱?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只要几册的时间,李然相信凭借《寻秦记》的精彩内容,一定能卖出去,然后自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等人来取货了。
一念到此,李然的心情立刻又好了起来,最主要的就是联系印刷厂,不过这件事不用着急,在台湾高雄有的是印刷厂,只要肯出钱,不怕找不到肯做这趟生意的人。
嘴里哼唱着这时代的人谁也没有听过的歌曲,李然迈着轻快的步子向王家中走去,之前在出版社遇到的各种不愉快都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王达平已经在家,就像一个等着儿子归来的父亲般,做好了饭等着李然。李然又想起了那个时空的父亲,也是这般慈爱。王达平看着李然手中的书稿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如果有人同意出版,李然也不用带它回来了,“小李,怎么样啦?”王达平边坐在李然对面边问。李然无奈地耸耸肩:“问遍了整个高雄的出版社,没人看好我写的书,更别谈愿意为我出版了。”李然现在整个脑子里都是怎么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印刷厂,吃饭的时候顺口问王达平一句:“王叔叔,你认识印刷厂的人吗?”王达平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李然要干什么,“和我一起来台湾的老战友赵勇开了个小厂子,他也在高雄,倒是离这里不远。不过,小李你不会是想自己去印书吧?印书可是要花好多钱的。”李然知道王达平其实是在关心自己,“我想用自己剩下的八百台币自己去印刷厂出版,也不会印太多,花不了太多钱,再说我过月底不是还有工资嘛。”话说到这个份上,王达平也不好干涉李然决定了的事。
解决了印刷问题,这顿饭李然吃德格外香。
作者注:继续码字!!!
第七章 被出版社拒绝
晚上十一点,收拾好所有手稿,李然长舒了一口气。休息了一会,又趁着自己还有余力,李然在一张白纸上按照电视剧《寻秦记》剧照画出了封面。作为一个导演,没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是不行的,毕竟导演在拍电影时需要做拍摄的脚本,所以李然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时也学过画画,虽然没有专业的美术生画得好,但也像模像样。
第二天一大早,李然骑着车带着书稿出门了,本来王达平怕李然上当受骗就想和李然一起去,李然觉得自己这么大的一个小伙子完全可以搞定,没有让王达平陪着。
一上午李然走遍了台湾高雄的各大小说出版社,不过自己只得了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几家出版社编辑一看李然长得这么年轻,就觉得李然像极了那种社会上吊儿郎当的骗子,毕竟这年头谁见过一个毛头小伙子可以写武侠小说了?最起码也得是个二三十岁的人吧.最后看也没看李然写的手稿,直接赶了李然出去。大多数出版社编辑看着李然年轻,随随便便看了几眼,就很委婉的拒绝了。还有一家出版社编辑脾气比较坏,居高临下地对着李然直接大喊“什么穿越?这也可以叫武侠小说?简直是垃圾,走吧!”这让李然觉得他不仅仅是侮辱了自己多天的努力,也侮辱了《寻秦记》这本经典的小说。有态度好一点出版社编辑也是很直截了当地劝着说“小伙子,做人要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妄想写书发财是要不得的,回去吧!”有的出版社编辑觉得李然的书可以试试,可报酬低廉到李然不能忍受的地步,每写一千字稿酬还不到一台币。
走在街上,李然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失败,最后他自己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时下台湾香港流行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要么是像琼瑶一类写那种缠缠绵绵的爱情,迎合了一些情窦初开,向往爱情的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想法;要么是像古龙金庸写的那种大开大合,快意恩仇,纵马江湖的热血武侠小说,特别是身心正在发育、有着叛逆心理的男孩子很喜欢看。二是李然投稿的《寻秦记》这种穿越情节在网络小说大发展的后世可以说是已经烂大街了,但相对于现在的台湾流行武侠小说来说,《寻秦记》的穿越情节超出了这个时代几十年,黄易也是在1991年才开始写的。这个时代人们对武侠小说的阅读思维还定在单纯的武功、江湖、情仇之类的元素上,还没有产生玄幻的意识,一时间不能马上接受也情有可原。武侠小说可写的范围太狭隘,写来写去,就是跳不出爱恨情仇这些圈子,所以后世武侠小说的衰落也就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虽然有步非烟等一批新生代作者宣称要继续发扬武侠小说,但他们写的作品只能算是披着武侠外衣的玄幻类小说。
可是李然很不甘心,他觉得既然自己写出来了,就不能让这样经典的作品在自己手中扑街。既然想到了原因,李然的纷乱的心情逐渐平静了下来,他自己也明白责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怎么样联系一个合适的渠道,来帮助自己出版《寻秦记》。当然,不能像之前某个出版社编辑说的那样删掉主人公项少龙在都市和穿越的部分,真这样做的话《寻秦记》就变得不伦不类了,那还不如直接改名叫做《战国恩仇录》得了。如果一定要通过这样的的办法才能获得出版的话,李然宁肯放在自己手中扑街不出版,直到黄易自己写出来。
可是不通过别人的出版社出版,难道自己可以出资印刷,然后出售?这当然也是一个选择,不过销售的渠道呢?难道要自己带着书到处售卖吗?突然一个主意浮现在李然的脑海:我为什么不用后世中国的一些经验,比如用代销的方法呢?也就是说,在高雄各处都有报纸和杂志的售点,自己把印好的《寻秦记》第一册交给他们,暂时不收他们的钱,等《寻秦记》第一册卖出去了再来收钱?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只要几册的时间,李然相信凭借《寻秦记》的精彩内容,一定能卖出去,然后自己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等人来取货了。
一念到此,李然的心情立刻又好了起来,最主要的就是联系印刷厂,不过这件事不用着急,在台湾高雄有的是印刷厂,只要肯出钱,不怕找不到肯做这趟生意的人。
嘴里哼唱着这时代的人谁也没有听过的歌曲,李然迈着轻快的步子向王家中走去,之前在出版社遇到的各种不愉快都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王达平已经在家,就像一个等着儿子归来的父亲般,做好了饭等着李然。李然又想起了那个时空的父亲,也是这般慈爱。王达平看着李然手中的书稿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如果有人同意出版,李然也不用带它回来了,“小李,怎么样啦?”王达平边坐在李然对面边问。李然无奈地耸耸肩:“问遍了整个高雄的出版社,没人看好我写的书,更别谈愿意为我出版了。”李然现在整个脑子里都是怎么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印刷厂,吃饭的时候顺口问王达平一句:“王叔叔,你认识印刷厂的人吗?”王达平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李然要干什么,“和我一起来台湾的老战友赵勇开了个小厂子,他也在高雄,倒是离这里不远。不过,小李你不会是想自己去印书吧?印书可是要花好多钱的。”李然知道王达平其实是在关心自己,“我想用自己剩下的八百台币自己去印刷厂出版,也不会印太多,花不了太多钱,再说我过月底不是还有工资嘛。”话说到这个份上,王达平也不好干涉李然决定了的事。
解决了印刷问题,这顿饭李然吃德格外香。
作者注:继续码字!!!
第八章 自己印自己卖
第二天,“应该是这里了”,李然和王达平在东方印刷厂的一排平房前停住了脚,眼神落在挂在门上的铭牌上,走过去敲敲门,里面立刻有人出来回答:“你们好,请问找谁?”
“你好!”王达平向室内望了一眼:“我找你们老板——赵勇”那人大声朝办公室喊:“老板,有人找!”
“谁找我?”一个身材微微有些发福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出来,“哟,原来是你老王啊,好些日子不见了,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说完又指着王达平旁边的李然问“这小伙子是谁?”“我来介绍,这是东方印刷厂的老板老赵,赵勇,这是小李,前不久来的台湾,算起来他还是我们的上海小老乡呢。小李现在暂时住在了我家。”“噢,我想起来了,前阵子报纸上有说有个大陆来的,不会就是你吧?”赵勇省略了“偷渡客”三个字没说,毕竟这不是一个好听的词。李然忙回道“赵叔叔,你好!我是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