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大麻子这小子,方圆二十里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这两个原由。
一是这马大麻子“天生异相”,身材既胖且矮,头大颈粗,圆滚滚的好像一只小号的用来碾米的石头碾子,身高不足四尺,身宽却也有三尺;满脸的大麻子,大约是小时候出痘后留下的。
说不上其貌不扬,只能说是奇丑无比。就凭这幅长相,当年他想去参加红军,楞给人家轰了出来,据说是怕影响队伍形象。
那时候红军的宣传做得极好,群众基础很好,尽挑品质良善、有苦难述、有仇难报的贫苦子弟,因此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加入的。
后来他又想加入大土匪陈德三的队伍,托人死皮赖脸的找上门去。陈德三瞪起一双牛眼瞄了瞄他,又从头到脚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接着便“嘿嘿”的笑了起来,笑得马大麻子浑身躁热,心生不祥之感。
果然,陈德三笑完便满脸鄙夷的对他说:“你长成勒幅德性还想入伙嗦?给老子爬哦!爬不爬?不爬老子照倒脑壳逗是一枪,打死球你!”(“给老子爬”就是“给我滚”的意思,是四川市井无赖的骂人语。)
说罢从裤腰带上扯出一把乌光锃亮的勃壳枪,就向马大麻子脑门上伸了过来。土匪们常常把手枪上的准星都敲掉,枪口斜向上Сhā在裤腰带上,这是为了开枪的时候更快,免得磕磕碰碰,土匪们叫做“倒牵牛”。
陈德三也不例外,勃壳枪的准星已经给这小子砸掉了,打磨得光光溜溜。
马大麻子给硬帮帮的手枪顶上脑门,登时呆若木鸡,面如土色,参加袍哥的勇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嘴里结结巴巴的告饶:“袍……哥……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陈德三哈哈大笑,一脚把他踢出门去,算是饶了他一命。马大麻子屁滚尿流的逃了回去,从此以后不敢再在人前重提当袍哥这回事。
后来陈德三被驻防陕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招安,受命驻防镇巴。王三春不服,纠集千余土匪将陈德三赶出了县城,王三春于是成了新的土皇帝,在镇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过了几天作威作福的好日子。他又艳羡起大土匪王三春的*快活来,却再也不敢有加入其中的非份之想。
“给老子,老子上辈子肯定是作了孽,要不然勒辈子啷克连袍哥都当不成?”
马大麻子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他曾经把当袍哥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希望有一天也能理直气壮的说“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这小子虽然入袍哥无望,但心瘾难断,后来想了个折衷的办法,自己东拉西凑的偷学了一些袍哥的切口和暗语,私下里常常操练一番,也算是解了一回当袍哥的馋瘾儿。
说到这里,有必要谈谈“袍哥”。袍哥又名袍哥会或哥老会,源于四川,从四川流于贵州,以后又传播至湖南,以及东南各省,在陕西等地,以前也有哥老会。
但各地的名号不同,比如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称袍哥会所为“江湖”,云南四川贵州等则称“公口”,直隶热河东三省则称“混混”,江浙两省则称“洪帮”,广西广东则称“三点”,安徽江西则称“洪江”。
四川人对袍哥很有认同感,早年间有句老话:“袍哥人家,认黄认教,绝不拉稀摆带。”或说:“袍哥义字当头,绝不拉稀摆带。”就是相互支持、论交情讲义气的意思。
袍哥最初多从事抗清运动,故史上又称汉留、孝义会,袍哥作为开山立堂典范的《海底》是由洪门秘籍《海底》改编而来,其组织结构也与洪门相似,比如在组织也设有内八堂和外八堂。袍哥中人也自认系出洪门。
大多数学者认为哥老会是以乾隆初年的“啯噜”为胚胎,在嘉庆、道光年间融合了天地会白莲教的某些特点,逐渐演化而成。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这个名字来自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当年他与王船山等人秘密结社,意欲举义反清,便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汉人搞了一个与洪门相似的民间秘密组织。
顾炎武是大学问家,他根据《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为自己的组织取名“袍哥”。
顾名思义,袍哥成员多喜穿长袍,强调兄弟间平等相待,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讲江湖义气。所以说顾炎武首先使用“袍哥”这个名字。但是袍哥却尊陈近南为始祖。
另有人则认为是源于纪念关羽。《三国演义》中描述:羽兵败下邳,迫降于曹操,曹操为示安抚,不仅好酒好肉相待,还送了他大堆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关羽均不为所动。曹操又送给关羽崭新的战袍一件,然而关云长不忘故主之恩,始终把刘备赠送的旧袍穿在外面,而后更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帐前。
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封,直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代顺治皇帝加封,长达26字),成为万众景仰的大神。
关羽武艺高强又极有忠义,在民间更受追捧,成了中国旧时帮会组织所顶礼膜拜的神人,袍哥当然也不例外。
因为关羽的缘故,袍哥的“宝札”(袍哥凭证)上常有“汉留大义”之句,因此袍哥又称为“汉留”。“汉留”是什么?自然是汉代关羽留下来的忠义之气。
袍哥最初原本与土匪之流有很大区别,是川内的类似青帮的帮会组织,拜关公重义气,主要以各大水码头为据点,如当时成都、泸州、南充、重庆等地都有比较大的袍哥会。但组织形势比较松散,以各水码头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