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我是灰色调子的人吗?我是吗?不是吗?是吗?不是吗?
大庆十九年,农历上巳佳节,长公主尚未央及笄。
辰时,皇后、命妇、宫眷们便在宝媛殿等候,未央的侍母管夫人亲自为未央梳发总髻,俏丽的双鬟变成了高高的发髻,深红的吉服包裹着未央娇小的身形,一路逶迤从大殿东房而入。
此时,笙乐大作,宫人们吟唱着祝词,恍惚间听不真切。尚未央面无喜色,如同偶人,任由宫人们给她Сhā笄入髻、系好罗裙,再添深衣。待钗冠带正,大袖朱衣上身,她才缓缓地跪了下来。
礼官在她对面站好,拿出卷文,唱道:“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 殷殷数语,以全礼仪。
“儿虽不敏,敢不祗承!”未央麻木地应道。
“未央。”皇后玄衣正冠,慢慢地从玉阶上走下来,向尚未央伸出手,面上很是凝重。
乐歌立在众女之中,亲眼看见这个场面,心下自然就明白了。看姨母和未央的表情,未央远嫁的消息显然她们已经知道了。
这让她不禁想起小时候承欢在母亲膝下,母亲总是抱着她叫“囡囡”,还怜爱地对她说:“我家囡囡不入宫,不远嫁,永远就在阿母身边。”
她自然欢喜地应道:“好,我一辈子陪着阿母。”
远嫁他乡,远离家人自然是天大的不幸,可入宫却向来被世人看作荣耀,那时,乐歌并不明白母亲的心意,长大后方才晓得慈母之心。但为人母,爱意朴素,只求自己的儿女平安喜乐,绝无攀龙附凤之心,更别提将儿女当作政治筹码来交换、利用。
人同此心,姨母贵为皇后,对未央的慈爱之心也如同阿母对自己一样。乐歌想来不禁唏嘘,心中大是不忍。
及笄礼毕,众人散去后,管夫人同未央随王皇后入中宫,乐歌一起同行。还未到正殿,未央就忍不住扑身上前,紧紧拽着皇后的衣袖泣道:“母后,未央不嫁,我去求父皇!”
“上谕还未发,有没有转圜的余地?”管夫人是中宫女官,皇后族亲,王氏庶女,闺名守矜,早年嫁给守宫令管乘为妻,尚未央出生后,皇后便派她常侍未央左右。未央从小到大,所有的事经由管夫人操持,可以说不啻于她第二个母亲。
“阿母,未央不想离开齐国,未央宁可断发去做姑子,也不去燕地……”
“未央……”尚未央与管夫人自来亲厚,平常以阿母相称。管夫人见未央动情一唤,神情可怜,心中大恸顾不得尊卑称呼,立即伏身跪下对皇后道:“阿姐不可犹豫了。我听夫君说过,历朝历代都没有皇室嫡女下嫁蛮邦的先例,公主那么多,凭什么要未央去?要是皇上不允,我王家拼死也要……”
“愚不可及,动辄就是拼死、拼死!你以为家族是什么?我王氏百年经营,虽被人在背后说是强弩之末,可还没寥落到要拼一死的地步,怎能为了未央,去胁迫犯上?未央的事你当我没有去求吗?可求有用吗?这事虽未用上谕昭告天下,可燕使已在雍州了,两国文书已暗中修订,未央远嫁,已成定局。”皇后广袖一拂,言语中怒气未平,更多的却是哀痛。未央被她拂袖力度所带,向前一扑,跌倒在地,听得更是不由放声大哭起来。
“未央。”乐歌上前搀起尚未央,轻轻为她拭泪。
“乐歌儿……”尚未央将乐歌拥住,哭得泪不可止。
乐歌从未见尚未央哭得那么厉害,她平日所见的长公主尚未央都是高高在上,明朗喜乐的。她是当今天子的第一个女儿,承欢膝下,最受帝宠,从来都是心想事成,可如今……
事后,她也听说了皇后曾跪求天子收回成命这桩事,宫里的人最善捕风捉影,都说皇后失态,帝王无情。
宁福殿的内场子前,夜凉阶冷,她那平日里矜持高贵的姨母竟重重跪下,完全不顾母仪,不顾王家贵女的身份。乐歌想,在那时贵为皇后的她也不过只是个心疼孩子的母亲罢了。
乐歌越过泪眼婆娑的尚未央,抬头去看哀伤的姨母,不得不承认,姨母老了。鬓间虽无白发,可眼中却是一片已将万事看透的空洞绝望。
管夫人的叹气声让乐歌听得心里发慌,她身在世家自然明了,母亲进宫探望的时候,也曾对她讲起,那一层最最无奈,最最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即便王家权倾朝野,也不会如管夫人所说的那样,倾全族之力去为尚未央抗圣。因为皇帝为了安抚王家,已与王家族长达成共识,王安以,王安奇,她的两位表兄,以白衣之身,一个入少府参事,一个入御林军为将。王家权衡之下,竟还觉得是好事一桩。
男子眼中,能巩固势力,带来利益这就已经足够了,至于女子幸福与否,无足轻重。
旬日后,燕使自雍州入京,求见皇帝。上谕也就跟着布告天下,齐燕结亲,永修百年之好,睦邻边境长安,开放互市,通商利民,功德无量。
乐歌佩服卫夫人的是,她果然一语中的,朝堂上,王家已得好处,自然点头赞成,可言官们也都一反常态的不吭声,没有搬出老例,也没有出言咄咄地迫着皇帝。
这番局面,不知是卫夫人私下垫下的功夫到家,还是言官们所谓的大局即是边疆安宁,战端不兴。至于嫁哪位公主,对他们来说根本无关紧要,公主终归是要嫁的,只要嫁有所值,“于国于民都有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