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安、韦璧在殿外见到乐歌,两人同她见过礼,便匆忙地走入殿中。行入殿门前,白子安转头看了她一眼,只见她立在廊下,衣袂轻扬,看到自己回头,便含笑对他颔首致意。白子安心中一酸,忙掉头紧随韦璧而入。
甫一入阁,便有宫婢递来凉茶冰碗。他二人无心食用,皆正襟危坐,神情沉肃,等着皇帝先开口。
王舟惦记着乐歌还在殿外侯着,上前说:“皇上,昭仪她还……”
“不见不见!谁都不见!”皇帝烦躁地一挥手。
“是。”王舟无奈退下。白子安和韦璧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均暗暗吃惊。
皇帝埋首文书,既不抬头,也不说话,一时气氛微僵。
白子安、韦璧与尚隐是龙潜之交,又心思灵透,岂能不知他心中所想。
登基三年,膝下无子,虽是邢家刻意散播出来恶心人的,可对尚隐来说,却也是无可名状的巨大压力。至于韩贾和楚次留提出的以宗室之子立为太子,韦璧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对策。眼下宗室中赵王尚骜无子且被贬,惟有代王生有二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都还是总角小童。大齐自开国以来,从未以幼童而托青宫,这虽不曾明令入典,成为法令,却也是约定俗成的沿袭惯例。他六经皆通,自信可驳得韩贾、楚次留二人哑口无言。
“贵陇一事,后续如何?”皇帝半晌才开口,神情倦怠,声如寒冰。
白子安知他明知故问,故意避开皇嗣之事不说,却也不得不答:“大将军麾下管升木善于用兵,我军势如破竹,那些被流寇乱军所占的城池、土地收复在即。”
“秋藏朝会之事准备的怎么样?”皇帝又来问韦璧。秋藏乃秋收后清点大小府库的赋税收入。尚隐登基后一直由韦璧打理,他谨慎的想了想说:“国中各郡府自查已毕,文书将于近日内呈报,臣当竭心以事,请皇上放心。”
“你同宏远竭心以事,朕明白。可朝野众人是不是个个都像你们俩一样呢?他们食朝廷俸禄,究竟是对朕竭心以事?还是对旁人竭心以事?”皇帝面无表情地说,语气一如既往地平淡,只是韦、白二人都听出了他平静之下的雷霆震怒。
两人只好沉默以对,都不敢接话。
“朔阳侯、白大人……朕的身边,看来看去,就你们两张老面孔!你们不烦,朕还嫌烦呢!”皇帝突然嗤笑了一声,让白子安唇角微动。韦璧先是一愣,而后便腆着脸笑道:“原来皇上是厌烦臣和宏远了……只是臣曾立下重誓,为国为公,为私为友,不离不弃。臣平素胆小如鼠,违誓怕被鬼神迁怒,只能死皮赖脸地跟着皇上,求皇上成全。”
白子安忍俊不禁,便也跟着道:“臣尚有三分骨气,自请告老还乡!陈留家中尚有薄田三亩,老牛一头,茅草破屋数间,倒也不至于穷死饿死。”
皇帝听罢,哈哈大笑起来。这一笑,气氛骤然回暖。
“皇上不想见我和宏远两张老脸,臣倒是有个想法。”韦璧索性把自己深思熟虑了许久的话说了出来:“如今朝廷中各要害部门都是一张张的老脸把持着,别说皇上不耐烦,臣看了也烦。时日一长,这帮人联成一气,上下其手,勾连成网,皇上想施展拳脚只怕处处掣肘,难上加难。”
皇帝被他说中心病,便紧蹙眉头道:“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破局?”
韦璧躬身答道:“为今之计,只能另起炉灶,以新桃换旧符,树立皇上自己的羽翼,来抗衡这帮老家伙!”
皇帝精神一震,双目明亮:“你说详细点!”
“依我朝常例,官员皆以各郡国推荐的孝廉入仕。可何为孝?何为廉?不过众口相传,人云亦云,而且也难保不会有作伪舞弊之举。若想广开贤路,选拔人才,就必须另辟蹊径!天下士子,若想入仕,勿论出身,一视同仁,凭文章、才学进阶,应试而选。”
“好一个一视同仁,应试而选!”皇帝霍然而起,在阁中急速来回踱步,“接着说!”
“此外,朝中还可设博学馆,但凡通过了应试进阶的学子入仕前必先入馆修习三年,为国事出谋献策。”
白子安也很兴奋,接口道:“三年下来,就可看出谁长于任国,谁胜于谋兵,谁堪居庙堂,谁可治郡县。如此一来,天下人才尽可为皇上所用矣。”
“好!”皇帝通体舒畅,心中阴霾一扫而散,坐下道:“韦璧,你即刻拟个折子,秋藏之后,就腾出手来操办此事。”
“是。”韦璧应道,想了想,又提醒道:“只是兹事体大,做起来恐不容易,朝中阻力估计不会小。毕竟举孝廉之制,乃祖宗之制。”
皇帝轻笑:“谁说朕要废祖宗家法了?举孝廉之制继续施行,只不过在此之外,另辟选贤任能之新途径而已。为国选贤,谁敢说个不字?”
韦璧、白子安对视一眼,心领神会:举孝廉与应试并行,既暂时不触动朝中世族大家的利益,又能遴选出真正想用的人。至于这两种途径选/拔出来的人怎么任用,那就另当别论了。
心头大石落地,皇帝心中舒泰,这才将韩贾和楚次留的折子拿出来说:“这折子写得好啊!辞藻流丽,文采风流,韩贾和楚次留不愧是稷中名士!只让朕、御史大人、大将军和邢侯看太可惜了,王舟,呈给太后瞧瞧!”
“是!”王舟接下,立即差人送去涵碧殿。
韦璧收敛了一贯玩世不恭之态,诚心赞道:“君有大度,事端自平。”他极佩服尚隐,秉性强毅,如此龌龊、恶心之事,也能无声隐忍。
“少说漂亮话,尽快找到楼望才是正理!”
韦璧忙答应:“若他还活着,臣就算上天入地也要把他找出来!”
皇帝微一点头,猛地想起什么,便问王舟:“你刚说,谁在外候着?”
“昭仪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