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得力,长于心计。刘邦奸诈吗?然。刘邦仁厚吗?亦然。大丈夫者能不拘小节,又能精细入微,才是国君之德。小历史颂誓死卫国的忠臣之士,大历史颂勇于向前的开拓之人。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皆是历史的棋子,时光流转,棋局总有结束的时候。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有名的策划,便出自韩信。自从韩信接手东征计划后,他一面麻痹守在咸阳关口的章邯,经常呆在栈道现场,一面又指挥军队迅速拿下陈仓,赶往前线关中。此时的中原各诸侯,因项羽分封不公而心生不满,地方形势动荡不已。项羽忙于应付他们,无暇顾及关中局势。韩信正是看中了这一时机,才敢着手东征,关中地方很快被汉军掌控。
秦国父老对刘邦很是推崇,刘邦终于得偿夙愿,成为关中之王,接着不停地扩张地盘,诸侯王纷纷投靠于他。刘邦迅速统合了一些反项羽的势力,下令进入中原和楚国交界的政治中心洛阳,准备对楚进行思想教育以及诱惑。政治秀开始登场。
做一个领袖,作秀是必需的手段。刘邦入侵咸阳,天下诸侯和百姓都在静观其变,刘邦必须小心走好每一步,否则眼馋权势的人们会群起而攻之。刘邦首先严令所有官兵不得扰民,然后又为死去的义帝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激起楚地各部族不少同仇敌忾之心,他们对项羽的排斥感愈加强烈。刘邦接着趁热打铁,向全国各地发出檄文,痛诉项羽的不仁义,呼吁所有力量联合起来,###项羽。檄文简单有力,只要百姓反响强烈,刘邦便是顺理成章的领导者。
聪明的刘邦,将自己拉在与各国诸侯同一战线上,又以为义帝报仇为名,表明自己不是楚国的敌人,反将项羽推到了天下公敌的位置上。其实,义帝只是刘邦手中的一个棋子,这一场哭戏,既拉拢了楚地百姓的心,又减少了自己的敌对面,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善于作秀的刘邦在为自己树立一个仁君的品牌,当初约法三章,也是这种目的,这种招数屡试不爽,直到建国后,大权独握,刘邦才卸下面具,恢复成比较真实的他。
不过,刘邦还是不小心露出了一些劣根性。当汉军攻下项羽的地盘彭城后,刘邦的态度有了令人惊讶的变化,他下令没收项羽私有的财宝、美女,每天在项羽的宫殿里开庆祝酒宴。很多人劝其保持警惕,但刘邦仍然我行我素,贪图享乐的劣根性完全暴露出来。
胜利的汉军,陷入混乱,大将军韩信忙于协调各军团的关系,竟有些疏忽阵前的防务。项羽知道后,便率三万随从紧急赶往彭城防务,行动迅速且冲击力极强,毫无防备的汉军根本不是项羽军团的对手。汉军大败,刘邦在亲信护送下,趁夜色逃亡。
逃亡的路上,又遇到刘邦的两个儿女,于是带他们一起逃走。但是刘邦为了减轻车子重量,尽快脱离楚军的追击,曾三次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但孩子都被随从们救起,刘邦大骂:“吾命尚不保,要子做甚?”最终,一行人侥幸逃脱了追兵,来到下邑。这里由吕氏的哥哥吕泽镇守,人少势弱,刘邦料想应该不会被项羽发现。
关于刘邦抛弃孩子一事,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说成大事者不能有妇人之仁,为达目的要不择手段,也有人说刘邦心肠狠到如此地步,可见其流氓本性。项羽后来拿刘邦的老父做人质,逼迫刘邦迎战,刘邦也是不为所动。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绝情的人物,最终做了君王,谁能参透到底什么是是非?
有人说刘邦更在乎的是朋友,而不是亲人,的确有一些道理。刘邦小时候就被兄嫂嫌弃,没有体味到亲情的滋味。所以在后来做了皇帝分封时,都不大情愿照顾他的兄长。对于自己的父亲也是如此,当项羽拿刘邦父亲做人质威胁刘邦时,刘邦毫不为所动,完全不像个儿子应该有的反应。所以,这一次为了逃命抛弃子女,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因为友情在刘邦的一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亲情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帮助,难怪他会如此轻视。如此看来,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若理解了刘邦以利为首的做人潜规则,就可以明白他的某些绝情行为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