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贫穷不是坏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往往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谋生的能力,并且想要出人头地的愿望会更强烈,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进他们努力走向成功。历史上出身贫穷,历经磨难的英雄比比皆是。纵观三国英雄,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或是孙权,少年时代也都是坎坷不平,只不过刘备属其中最不幸的一个。
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魏国根基的豪杰,他的才智和胆识异常超群。《三国志·魏书》上说:“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的宦官,历侍安、顺、质、桓四帝,做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据司马彪《续汉书》和范晔《后汉书》的记载,曹腾能够推荐“海内名人”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赵典等,与一般宦官有所不同。
曹操的养父曹嵩中年得子。最初,曹嵩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因为曹操年轻气盛,没有功名却爱舞枪弄棒,常常为曹嵩惹来一堆麻烦。但是后来,朋友吕伯奢在山东为官时给曹操举了孝廉,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赏过必罚,把京城治安管理得井井有条,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曹嵩开始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并从此鼎立扶持。很快曹嵩安排曹操出任顿丘令,后又辗转回京,出任言官议郎。到了黄巾之乱的时候,在曹嵩的疏通下,张让举荐曹操出任骑都尉,后因战功升济南相,任东郡太守。再到后来曹操成为“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平西凉韩遂、边章之乱,曹嵩在幕后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在曹操的《善哉行》里看到:“自惜身薄祜,凤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意思说小时侯的自己既卑微又没有依靠,没有慈母的爱也没有严父的教诲,孤苦伶仃一个人。但是,与刘备相比,曹操虽然童年孤寂,至少拥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作为庇荫所。
孙权3岁时,父亲孙坚就已战死,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孙权18岁时,哥哥孙策也战死了。史上曾说,孙权是|乳娘养大的,|乳娘对孙权视同己出,用自己的|乳汁、辛劳和汗水把他一天天养大。孙权非常喜爱他的|乳娘,胜过爱自己的亲生母亲,他做了吴国的君主后,为纪念|乳娘,在苏州为|乳娘建了一座当时最高的塔,也就是现在的北寺塔。当时一共建了十一层,后来年久失修变成现在的九层。明朝文人陈琦在《重修报恩寺宝塔记》中说:“吴城之大刹,最古而名著者,惟报恩贤首讲寺。”这里的“首讲寺”就是北寺塔。飞檐峭壁、嶙峋依然的北寺塔不仅显示出一代君王的仁孝,同时也映射了孙权无父的孤苦幼年。
陈寿曾评价孙权:“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意为无父的孙权从小就知道忍辱负重。岂止是忍辱负重,这些出身贫苦的英雄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知道品尝了多少艰辛,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后的辉煌,背后的故事有几人知晓。如同现代社会那些耀眼的明星,在他们当中,我们往往更加倾向于钦佩扎实奋斗的人,因为来之不易的成功,才更有分量。
比较下来,刘备的身世算是三国雄主之中最凄惨的一个。陈寿说曹操“汉相国参之后”,孙权“兄策既定诸郡”,刘备则是“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曹操缺少关爱,却出身显赫的官宦世家。孙权失父,哥哥孙策已经给他留下了地盘。只有刘备穷困潦倒,一文不名,与母亲相依为命,卖草席为生。
刘备政治上是乞丐,经济上是穷光蛋,职业上是织席贩履的小商贩,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打出了三分之一的天下,靠的是什么呢?
地位如此低下,势必影响前途的发展,刘备要采用什么方法摆脱贫穷的阴影呢?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皇权旁落,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对于孤儿寡母的刘备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一穷二白”是刘备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也正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开始了对权力的崇拜。在不断的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争斗中,草民刘备渐渐向权力靠近。封建时代最高的权力就是“皇权”,刘备的目标就是它。在刘备称帝之前孜孜不倦地奋斗中,他就不断地向皇权靠拢,常常把自己称为汉室宗胄,并以此扬名扬威来建功立业。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