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一生仁厚贤德,赢得诸多仁人志士的信任和拥护。
《三国志》曾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从一个贫苦的下层,跃居众人之上,主要凭借他的人格魅力。古往今来,欣赏刘备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英雄之士。吕布曾称赞刘备“是儿最叵信者。”曹操说他“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傅斡评价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张辅评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自己人也好,仇家也罢,他们都对刘备刮目相看,称赞有加,可见刘备的才德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沈伯俊
他那时一无地盘,二无兵马,依人篱下,能令世人刮目相看,他的仁义诚信,确实起了一部分号召的作用。但他后来,所以在三分天下中,始终处于苟安一隅的最弱地位,虽有孔明、庞统智谋之士,关、张、赵、马、黄等勇武之将,而未能大发展,大开拓,东不能与孙吴撷抗,北不能与曹魏争雄,这其中,败因固然很多,但他的这种以仁义诚信取世,造成个人性格与情感上的偏执行事,而影响了政策,贻误了时机,也不能不说是很重要的一点。
———李国文
自古英雄多磨难,刘备以贫穷的出身,抗击天下权贵,辛酸自知。柔弱的母亲带给了刘备怎样的童年体验?那些艰难的生活历程是否会影响刘备的成长之途?成为人主的刘备,用什么来掩盖早年的窘迫呢?
说英雄,必说三国,说三国必说刘备。一说起刘备,无论文人墨客,还是民间百姓,自是话如滔滔长江之水。其实少年时代的刘备,境况尤为凄惨:孤儿寡母。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中写刘备时,开篇就点明“先主少孤”。
“少孤”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成长为刻薄阴郁的性格,刘备似乎是个例外。他除了宽厚得近似虚伪以外,倒没有其他心理上的病态倾向。看来刘备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是一般的水平,“忍辱负重”之后,能够调试好自己的心态。
古代皇帝中“少孤”现象并不新鲜,秦始皇13岁丧父,汉武帝刘彻16岁丧父,刘秀9岁丧父,后来的蒙古大帝成吉思汗的父亲被毒死的时候,他也才9岁,康熙皇帝也仅8岁就丧父了。与刘备不同的是,这些帝王幼年时虽然都没有父亲的荫庇,但是有强大的母亲为他们撑腰。在他们年少时,母亲已经成了皇室成员,不是皇后就是宠妃,这样显赫的出身早已为他们做帝王奠定了一半的根基。
贫少反而成了英雄,刘备与三国时的其他两位雄主相比,最初弱在哪里?
刘备就不一样了。他不仅幼年无父,而且母亲根本无法给他一个稍微好点的生活,至今我们还没有资料可以查到刘备的母亲姓甚名谁。可以想像,刘备的母亲应该也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而且体质孱弱。《三国志》中写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也许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刘备的母亲无力去做繁重的农活,为了生存只好做无本的“贩履织席”生意。
显然,刘备的父亲也没有为家里留下什么资产,否则刘备的母亲也不用做这类不赚钱的苦活。近而我们又可以看出,刘备母亲的娘家也不是可以依附的大家庭。不然,刘备呣子也不至于如此落魄。刘备既没有父亲这边的宗亲庇护,也没有母亲那边的亲戚依附,可真是“孤儿寡母”。
没有父亲,刘备自然依靠母亲,他得帮母亲一起做这种不要多少本钱的编织活,刘备的手艺倒很熟练。到后来,当刘备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子变成手中有兵有将、可与曹操抗衡的军阀时,恰巧有人送来一把优良的牛尾巴毛,刘备竟当众兴致勃勃地用牛尾巴毛编织起帽子来。因为这件事情,刘备还遭到了军师诸葛亮的指责:“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