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下令在全天下范围内追赃。从中央到地方,一级一级往下查,除了牵扯六部、十二个布政司、府、县外,天下几乎所有的富民、中产者都被牵连在内,不能幸免,史书记载“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
郭桓贪污是可以肯定的。但有没有冤枉的地方呢?想郭桓一个户部侍郎,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贪污达到二千四百万石,要知道当时政府一年的收入也这么多而已。而且,郭桓一个人自然不能消化这么多钱财,同谋肯定是有的,但要说他的同谋遍及整个中央六部和全国各地各级地方政府,规模如此庞大,这怎么可能呢?
联想到上面的空印案,我们似乎就能悟出点什么来了。朱元璋又在借题发挥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朱元璋天天在喊反腐倡廉,也本着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的精神,不停地用贪官的血来恫吓周围跃跃欲试、两眼放光的“猴子”们,但是收效甚微。猴子们根本就不怕,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大有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英勇气概。便是朱元璋也为这些人的勇气感叹,这些人怎么就这么不怕死呢?
朱元璋明白惩治贪污的两个关键,一是要有魄力,抓住贪官之后决不手软,这方面他已经做得很好了。种种刑罚,别人用过的,他在用,别人没用过的,他也在创造性地发明和使用。二是要形成一个严密的反腐败网,这方面朱元璋也没少费心思,不仅有御史台(后来改为都察院),而且有锦衣卫遍布各地,广布耳目,四处刺探,无孔不入。朱元璋还允许百姓联名上告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员,甚至允许百姓自发擒拿解送贪官入京,可以说朱元璋布下的反腐大网已经够严密的了。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罚不胜罚,杀不胜杀。
除了借机整肃官场外,如此全国性的大整顿,其实里面隐藏着一个阴谋。那就是消灭天下富户,创造理想的小农社会。这个一箭双雕之计毒辣之极。郭桓一案,朱元璋制定的数额极其庞大,除了证明郭桓贪污的严重性外,便是要以追赃之名,从天下富户手中搜刮钱财,其结果就是“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朱元璋一直对富人有一种刻骨的仇恨,富户往往交结官府,欺压良民,消灭了最好。现在他可以安心了,天底下只剩下小农,他们都是老实巴交、安分守己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的。官农两层,简单稳固,这就是朱元璋的理想小农社会。
朱元璋及其智囊团的高参们自从立意建立新朝后,他们不可能就未来朝代提出新的理想方案与新的设计,他们向往的还是恢复被元朝统治者和战乱所破坏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没有激烈的兼并、没有巨大的社会动荡的破坏和统治者不对它们过多干扰的情况下,它基本上是稳定的。如果上层建筑与其发展相匹配,小农也很难自发地形成与政权对抗的力量,现实中的小农的分散性及其生产规模的狭小和个人拥有财富过少更不可能形成与政权抗衡的力量。何况作为小农本身还把封建国家和皇帝看作他们的代表呢!
洪武三十年又出现了欧阳伦驸马案,这次倒不是冤案。在明代,茶叶作为战略物资,朝廷严禁私自出口。朝廷需要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因此走私茶叶和贩卖私盐一样,都是犯法行为而且要冒很大风险的。但再危险的事情,只要有利可图,就一定有人敢做。驸马欧阳伦就是其中一个。
欧阳伦是朱元璋的乘龙快婿,权势不可谓不大。他大概觉得这天下是自己老丈人的,那还用怕什么?于是他让手下走私茶叶,而且大张旗鼓地进行,在地方上动用官车,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任意殴打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者不堪忍受,终于向朱元璋报告了。朱元璋听说后大怒,欧阳伦就被抓来杀掉了。就是这么简单。
估计欧阳伦直到这时才明白,他和皇帝是一家子,但皇权不是皇帝家里的大锅饭,只要是家里人就可以分一杯羹的。可惜,朱元璋不会再给他第二次机会的。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