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好景不长,朱元璋很快就以一串眼花缭乱的动作开始了他的第一个步骤。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借口李善长身体不好,让李善长回家养病去了。第二年就派他监督修建中都临濠(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又迁徙江南富户十四万户到中都命他管治。李善长从此远离权力中心,与赋闲在家差不多,在中都呆了好几年。这段期间,朱元璋动作不断,擢升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又和李善长结成了亲家,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临安公主(称为“尚公主”)。仅隔一个月,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就弹劾李善长“狎宠自恣”,李祺有失礼仪,“大不敬”,朱元璋随即削去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并命李善长会同曹国公李文忠总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朱元璋虽然依靠淮西集团起家,但是大功告成后,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军事集团就成为朱元璋专权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文臣首领,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虽然口头上说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却在暗中缓慢削弱李善长,这段期间的结亲和擢升亲戚只是烟幕弹而已。
第二步,扶植胡惟庸。
胡惟庸是在朱元璋起兵后的第三年投靠了朱元璋,他是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和沐英也是定远人,当时有人写诗比喻淮西集团是: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在李善长的提拔下,胡惟庸很快于洪武三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而后又代替汪广洋出任中书省左丞,杨宪死后,胡惟庸逐步得宠。
但是真正提拔胡惟庸的是朱元璋。胡惟庸不过是朱元璋原来帐下的一个文书,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胡惟庸并无党羽而且又是李善长阵营的力量,才提拔胡惟庸以制约李善长。然而,他没有想到胡惟庸和李善长一样骄纵跋扈,而且居然和李善长关系还不错。史称胡惟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较之李善长,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更为过分。
但为何朱元璋会容忍胡惟庸这么久呢?有人分析说,这是欲擒故纵,要让胡惟庸自作孽,不可活,等到胡惟庸的劣迹充分暴露的时候再一举根除。这种分析很有道理。其实还有两个原因,朱元璋若是过早打倒胡惟庸,那么胡惟庸的根基不深,交往不广,就很难实现重创淮西集团的原定目标。此外,胡惟庸虽是小人,但小人有小人的用处。胡惟庸既是朱元璋棋盘上的棋子,也是他手中的刀。刘基就是死在这把刀下。
第三步,借胡手除刘基。
在朱元璋###天下过程中,刘基功劳甚大,在鄱阳湖大战中甚至救过朱元璋一命,若不是刘基,朱元璋早就被一炮轰死了。民间传说刘基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明史》也称赞他“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刘基“性刚嫉恶,与物多忤”,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的这种性格,而是他所遇非人。如果刘基碰上的不是朱元璋这样的雄主,而是像刘备这样的仁主,那就是另一番天地了。正因为刘基料事如神,才惹来杀身之祸。天下安定,还需要刘基这样的不世奇才吗?碰到朱元璋,刘基怎么都逃不过一死。由此不得不让人感叹,开国功臣往往不得善终,这到底是制度问题,还是人性问题,又或是其他原因?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呢?
朱元璋登基后,对付刘基的方法与对付李善长如出一辙,只是刘基在朝中的根基不像李善长那么深,势力也没有李善长那么大,朱元璋稍微耍了几个花样之后刘基就死了。思虑周详,干脆利落,这正是朱元璋的一贯作风。
刘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他往往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识来达到进谏的目的。但是,即使是现在的天气预报都有不准的时候,更何况明代?有一次刘基就栽了一个跟斗,他以求雨为条件,向朱元璋“透支”了一项要求,朱元璋答应了,结果过了一个多月这雨都没下。朱元璋心里很高兴,终于抓到了刘基的把柄,表面上却勃然大怒。刘基一看不好,借着给妻子办后事的机会,告老还乡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