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天地奇王——汉武大帝 > 第二节初登帝位的尴尬

第二节初登帝位的尴尬

景帝的“削藩”政策果然激怒了刘濞,他派人和胶西王刘联系,同时约定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楚王和赵王凑成七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有点不知所措,害怕战争的一贯心理使他用袁盎之计处死晁错,企图迎合刘濞“诛晁错、清君侧”口号来平息叛乱。当七国军队义无反顾继续北进时才使景帝清醒地认识到吴王之意不在“错”,而是为了谋取皇位,终于开始全力以赴来剿除叛乱。他任用周亚夫为大将,动用全国兵力,三月后平息了叛乱,把吴、赵等诸侯国分割成小块,解决了其对中央的绝对威胁。同时把官吏任免权收回中央,裁减了王国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职。虽然对“七国之乱”的平定暂时抑制了诸侯王的反叛意识,但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中央的威胁依然存在,仍然阻碍中央集权的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诸侯问题显然仍是汉帝国治理朝政的隐患。景帝通过平定“七国之乱”,看到黄老执政的弊端,认为应该有新的出路。于是任用儒家代表卫绾和王臧做太子老师,让小刘彻多方了解治国之道,为将来治国安邦做准备。

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外,匈奴对汉朝边境的侵扰也是当政者的心腹大患。

北方少数民族匈奴,自战国后期以来,不断向中原地区侵扰,成为严重的边患。秦代筑万里长城,修直道,目的全在防御匈奴。秦末,中原大乱,匈奴乘机扩大势力。特别是冒顿单于即位后,其西逐月氏,东破东胡,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成为北方头号强国。

西汉建国后,鉴于匈奴的猖獗,刘邦于公元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往击之”。结果被匈奴人围困于平城白登山,整整七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后用陈平秘计,通过贿赂匈奴阏氏,使其劝说冒顿“开围一角”,刘邦方得逃出。此后,高祖采纳曾劝其建都关中的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约为兄弟,结“和亲”之约,岁贡献,嫁公主,通关市。如此,匈奴侵扰“乃少止”。以上引文均见卷九十四。

惠帝、吕后时,匈奴冒顿益骄,曾致书吕后,称“愿游中国”,并用挑衅的口气说:“陛下独立,孤愤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受此侮辱大怒,但畏于匈奴的强大,也只好低声下气报书说:“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弊邑无罪,宜在见赦。”并献上车马,以示亲善卷九十四。这样双方得以维持和亲的局面。

文帝即位后,复修和亲,不过边境冲突亦时有发生。特别自汉使燕人中行说降匈奴后匈奴老上单于即位之初,汉文帝遣中行说护送公主赴匈奴和亲。中行说不愿去,汉强使之。中行表示:我必于汉生患。中行至匈奴,即投降,受到爱幸。他教唆单于更多地向汉掠夺,在其教唆下,双方冲突明显升级。当时汉京长安距匈奴最近处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即可到达。为此,汉廷在长安附近常常屯驻重兵,以防备匈奴。总之,匈奴问题构成了汉初社会的另一大难题。

三、皇权和后权的矛盾

武帝聪明过人,爱好广泛,又受名师指导,自幼就了解到各派学术思想。敢作敢为的武帝在少年时就开始寻找治国方针,尤其对实行王道、称霸天下感兴趣。怎样创立伟业,达到古代帝王盛世?这一直困扰着他。少年即位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天下人才到朝廷策问。

建元元年冬十月,武帝颁布诏书,命丞相御史等高级官员和列侯及地方郡国推举贤良方正到京城策问。武帝高坐在王椅上,面对底下芸芸众生,提出了“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问题,要求他们从理论的高度来阐述。素以研究著称的董仲舒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推出公羊派儒家理论,技压群芳,博得武帝欢心,解答了武帝多年的困惑董仲舒对策的年代,本传无明确记载,此从说。他认识到儒学才是他一直寻觅的治国思想。

武帝做太子时的老师卫绾、王臧也是儒生,当然支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于是武帝任命推崇儒学又是外戚的窦婴和田为丞相和太尉,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朝臣中儒家势力立刻强大起来,他们积极活动建立明堂,用儒家思想执掌朝廷。不料如此热热闹闹的尊儒活动却引起了后宫窦太后的不快。

窦太后名漪,又叫漪房,清河观津人。传说母亲早逝,父亲为避秦乱隐居乡里,有一次钓鱼时不幸落水而死。窦漪上有一位兄长,名建,字长君;下有一个小弟,名广国,字少君。父母双亡后,兄妹三人无依无靠,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漪房长大后做了一名养蚕女,采桑养蚕挣钱度日,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吕后时窦漪被选为宫女。一方面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走;另一方面幼小的弟弟无人照顾,放心不下。漪房望着尚不知情的小广国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她从驿站打了一盆水给弟弟梳洗­干­净,又要了一碗饭让他吃饱,叮咛了又叮咛,嘱咐了又嘱咐,然后才依依不舍地上路进京了。

窦漪刚进宫时只是侍候吕后的一名普通宫女。过了一段时间,吕后把身边侍女挑选了一部分送给各诸侯王表示关爱,漪房也在被选之列。她心想,如果能分到赵国,离家乡近一点,可以和亲戚取得联系,照顾弟弟小广国。于是便去恳求负责此事的太监,他们答应后窦漪十分高兴,天天做梦都梦见回家了。谁知临行时却发现自己被编在去代国的名册中。窦漪恨透了说话不算数的太监,伤心地大哭起来,执意不走。大家只好劝了又劝,她才勉勉强强、悲悲切切地上路了。

窦漪为人忠厚,­性­情温顺,易于和人相处。虽然她十分不情愿到代国,还是尽心尽力地服侍代王和王妃。她的人品让代王很欣赏,不久得到宠幸,生下一女二男,即后来的长公主刘嫖、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代王妃本有四个儿子,但都很命薄,呣子五人先后去世。这样窦漪的大儿子刘启就成了代王的长子。

吕氏集团被粉碎后,朝中大臣合议立其母贤惠、本人“仁孝宽厚”的代王刘恒为汉朝第四代天子,原来卑微无势的代王君临天下。文帝前元元年正月,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同年三月,“母以子贵”,窦漪顺理成章地册封为后,昔日采桑女母仪天下。

窦漪本­性­淳良,早年有坎坷的生活经历,所以为人不骄不躁,在宫中和其他嫔妃友好相处,从来没有发生过争风吃醋的事。薄太后是织女出身,偶尔受幸于高祖后一直遭受冷落。婆媳俩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彼此更能互相理解。薄太后指定立窦漪为皇后,又特下诏命,追尊窦后父亲为安城侯,母亲为安城夫人。命令在清河郡设园邑二百家的大墓来供奉窦后父母,并设专门官吏奉守,比照灵文园先例祭祀。

窦氏家族纷纷入朝做官,后来任相的窦婴就是趁此机会踏入政界的。窦后的兄长窦建被接到京师,弟弟广国却不知去向。原来窦漪入宫后不久,弟弟就被卖作家奴了。他受尽了欺凌折磨,几次倒卖,最后落到宜阳,在山中烧炭时遇上塌方,险些丧生,不久随主人到京城落户。他听说新立皇后姓窦氏,清河观津人,便认定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姐姐,于是上书自陈,要求相认。文帝和窦后在宫中接见他。事隔多年后,广国长成壮实的小伙子,姐弟两个互相都不认识了。窦广国想起小时候姐弟分别情形禁不住泪流满面,他回忆当初临别时姐姐给他梳洗、喂饭。这件事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直是他以后苦日子聊以自­蔚­的美好回忆。窦后听完后,确定他就是日夜思念的弟弟广国,两人抱头痛哭,终于相认了。

为了避免像吕氏家族那样外戚专权,朝中大臣认为对窦氏兄弟的教化很重要。于是周勃、灌婴等人选著名学者做老师,对他俩进行德行教育。经过教育的窦氏兄弟虽然地位尊贵,却从来不骄傲对人,成为谦谦君子。

窦后被立不久,就得了一场病双目失明了,文帝移宠于慎夫人和尹姬。窦后为人豁达,从不争宠,安心相夫教子。文帝执政平和、英明,窦后又有婆婆撑腰,皇后位置一直很稳固。

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窦漪尊为皇太后,窦氏势力有了发展。窦太后派人把父亲当年淹死的湖填平,修成大坟,号为窦氏青山。把弟弟窦广国封为章武侯,兄长窦建已故,其子窦彭祖为南皮侯。从昆弟子窦婴在七国之乱中以军功封为魏其侯,后来官至丞相。窦氏一族显世于汉朝廷。

窦太后从封后到太皇太后已有四十年历史,在朝廷中有很大势力,朝中大事必须向她请示。窦太后年轻时跟文帝学习黄老思想,执行夫训。史称窦氏“好黄帝、老子言”,并且令她的儿子和族人也“不得不读,尊其术”。卷四十九。把黄老奉成天条的窦太后当然不能容忍小孙子胡闹,就着手­干­预朝政,皇权和后权产生了矛盾。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