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辈们留下的遗产
景帝后元三年正月十七日,刘彻满十六岁的太子冠礼在高祖庙内隆重举行。举行了冠礼,就标志着成人,才可以娶妻生子,有了治人之权、执兵之权、祭祀之权。
不料刘彻举行冠礼后十天,景帝染病,不久死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六年。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当日在父亲灵柩前继承大业,君临天下,是为汉武帝。
登上皇位之后,武帝封母亲为皇太后,祖母为太皇太后,长公主女儿阿娇为皇后,入主中宫,实现他儿时“金屋藏娇”的诺言。同时封母舅田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臧儿终于实现了重返富贵的梦想,当年下的赌注得到了回报。
汉武帝作为一代明君被华夏子孙世代传颂,但是他的文治武功、汉朝盛世并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致,而是帝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秦始皇虽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了许多年诸侯分割、战乱的局面,但是他实行的苛刑猛政使人民难以忍受,终于在很短时间内被推翻了。经过多年战乱,刘邦建立的西汉社会经济破败,到处是一幅凄惨的景象,人口锐减,物资奇缺,米每石卖5000钱,社会各阶层都十分贫困,甚至刘邦自己都难以配到四匹同色马来拉车,将相大臣有时只能坐牛车上朝。
刘邦对秦速亡的感触很深,就派太中大夫陆贾来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指出马上可以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他的思想对最高当局制定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国策,对汉初经济恢复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刘邦采纳了多方面意见,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力求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为了增加务农人口,除了军人复员,流民回家,又颁布释奴为民令。同时缩短服役时间,定田租为十五税一,来减少农民的负担。命萧何制定汉九律,施刑宽舒,完全不同于秦时酷刑。
惠帝、吕后时期,继续贯彻高祖时期国策,奉行“黄老”思想,采取各种办法补充和完善高祖政策,大力推行教化,增加人口。丞相萧何死后,吕后依照夫训任用曹参为相。曹参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家。他任相三年,一切按萧何遗制,与民休养生息。有人作歌道:“萧何作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卷三十九。表现了当时人民安于恬静生活环境的美好心情。吕后先后任用萧、曹、陈、王为相萧指萧何,曹指曹参,陈指陈平,王指王陵,一直坚持宽舒的政治政策,虽然她为人心狠手辣,报复心强,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吕雉仍不失为一个有功于国的执政者。因此史学家司马迁客观地评价她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卷九太史公曰。
文景时期,经济有所恢复,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复杂多变。政论家贾谊形容当时的社会形势为:“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卷二十四。说明当时朝廷和百姓仍不富裕。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灭吕氏之乱后,各诸侯王羽翼渐丰,潜伏危机,威胁中央。这在汉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针对社会形势,文景继续黄老“清静无为”,谦让宽容,严于律己,厉行节约。文帝前元二年减免田租三十税一,这种租率一直被奉为汉朝定制。前元十三年又命人制定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礼仪制度,大造振兴农业的声势。景帝时允许人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垦荒,扩大生产规模。
文景时废除了“连坐法”这种酷刑。诸如黥刑、劓刑、刖刑等残害人肢体的肉刑也被废除,并把分裂尸体的磔刑改为弃市。多次大赦天下,力求政局稳定。
文景时帝王以身作则,俭省节约。文帝曾想盖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十户中等人家财产,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对内宫要求朴素,禁止浪费。文帝最宠爱的妃子慎夫人也是衣不曳地,帐不缀花。
到武帝即位时,汉王朝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中记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时如果有人乘坐一匹母马到公众场合就遭到耻笑。和当初高祖“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情况确实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汉初统治者奉行的黄老政治,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温和政策,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政局的稳定起了关键作用。但对内纵容地方诸侯发展势力,加剧了社会矛盾;对外忍耐匈奴挑衅攻击,用和亲的软弱政策来安定边境,使边境人民生活在动荡的战争中。武帝继承前辈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历史遗留问题也亟待他解决。
二、面临的两大社会难题
刘邦建立西汉后继承秦的统一模式和政治制度,但是他错误地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当平定了各异姓王叛乱,铲除他们的势力后,高祖分封了一批同姓王,并“刑白马盟”,与大臣、宗室共同商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卷九。这些诸侯国北起燕代,南至江淮,东到大海,基本上取代了以前异姓王的地盘。刘邦分封同姓王时,他们多数年幼,迫于高祖威严,中央派丞相和太傅就能基本控制其军政事务,诸侯国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高祖并没想到自己百年后,所封刘氏弟子会给自己的后代带来那么大的麻烦。
高祖故后,以后几代君主奉行黄老政治,休养生息,尽量避免战争来减少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这种怀柔政策同时也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形成了和中央对抗的地方政权。文帝前元三年,济北王刘兴居首先举起了反叛大旗,刘邦打算用同姓王安邦的美梦破灭了。
刘兴居是齐悼王刘肥的儿子,高后时封东牟侯。后来因诛吕氏之乱,和其兄企图拥立齐王刘襄为帝。文帝当政后,兄弟二人心存不满。当匈奴进攻河套时,兴居趁机谋反,三个月即被消灭。其本人在兵败后自杀。
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纠集兵马,在谷口叛乱,失败后在发配途中自杀。
济北、淮南二王的谋反,究其原因有许多被中央纵容的成分。刘长是文帝的异母兄弟,按常例最应该对汉朝廷忠心耿耿。他从小被吕后收养,仗势欺人。长大后他固执地认为是审食其害死了生母赵姬,就自作主张用斧子将审砍死。文帝对他随意杀人不但赦免无罪,而且允许他仪制同朝,助长了刘长的嚣张气焰。同姓王谋反突出反映了中央执政的弊病所在。
朝中敏感的大臣早就观察到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贾谊在其中把汉朝形势比喻成小腿肿得比腰还粗的病人,表现地方和中央势力的不均衡;把王国威胁的危险程度比喻为下有火种的干柴,可谓是危险之至。贾谊提出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来削弱地方势力,可惜他英年早逝,不能为文帝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出谋划策。
景帝继位后,地方势力有更大发展,王国威胁迫在眉睫,其中首推吴王刘濞。当年平叛英布时,高祖觉察到他有反相,就告诫说:“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卷三十五。刘濞被封到物产丰富的吴国,他在此铸钱、煮盐,积累财富,招收天下人才,反心日益显重。
针对诸侯国威胁,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政策,决心加大解决地方势力的力度。晁错关于“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卷三十五。的观点也深深打动了景帝,因为在这种形势下“无为而治”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