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五经”
:“经,织也。”:“经纬以成缯布也。”由此可见,“经”的原意是丝线。因为古代的书籍写在竹简上,用丝线穿起来,所以用“经”引申为书籍。如“挟经秉抱”句中的“经”,便是指书。
所谓“五经”,指儒家的典籍。本来,应该是“六经”,即前述五经再加上。不过,由于独无“经”而仅有“记”,所以“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其中为古代遗书,早就有的。是唱歌的歌词,归乐师所管。天子诸侯祭祀用的叫“颂”,宴客时用的叫“雅”和“风”。这些诗歌有的是士大夫所作,有的是从民间采集而来;它们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开创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先河。是古代史官对当时国事有历史价值的内容所作的记载,包括君主和大臣间的对话、战争的誓词等,实际是一部历史档案。“礼”起始于祭祀的仪典。周代已形成一套系统的典仪制度,对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此类有关礼制的文字记录便是。传说是周文王在狱中作的一部关于占卜的书。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仔细研究了古代的,对它们进行了修改删订,并把它们作为自己学派的著作来讲习。孔子把由三千多篇删成为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他又把由三千二百多篇减为一百篇称孔子求,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撰定为百二篇。则称“凡百篇”。此从。为了研究,孔子废寝忘食经常读到深夜,传说穿书的带子都被磨断了。孔子透悟之后,作了十篇,又称一般认为中四篇,为孔子所作,二篇及为孔子弟子所记,、、三篇,由后人依托附骥,阐述了儒家的宇宙观,乃成今之。此外,据说孔子用编年体写了一部关于鲁国历史的书叫。其中阐发了他的政治观点,不仅是他的政治哲学,而且成为历代天子的行为准则,是一部法典式的著作。
儒家弟子把孔子用一生心血编写的五部著作称为“五经”。前文已经指出,古时将书籍称之为“经”,并不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战国时,百家言多以“经”称,如老子有,李悝有等。至于后来对“经”的神化,那就另当别论了。
西汉建立后,废除了许多秦时钳制思想的政策,诸子百家又开始逐步活跃起来。儒生们在本门典籍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经过儒家弟子的多年努力,到武帝时终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此一来,“五经”便正式成为帝国时期的经典,经学也专门用来指儒学了。
由于孔子的著作多口传弟子,所以因各人的理解不同,时间长了就产生了分歧。汉时由原书引申出来的作品多加以“传”字,以相区别,明显读者。当时“五经”皆有传,除的左氏、榖梁、公羊三传、的齐、鲁、韩三家传外,还有,以及由孔子弟子卜商作的等。
儒家还有两部著作——和。传说是孔子专门教授给最讲孝道的弟子曾参的。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故对非常推崇信仰。是儒家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书。“论”字古作“”,即把竹简装排成册的意思。
汉代以后,随着尊孔读经的发展,儒“经”的数目不断扩大,不仅三分为和,三传均升格为“经”,而且增入,终于形成所谓“十三经”的庞大体系。
二、博士的由来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衰落,推贤之风盛行,士人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当时称呼士人为“博士”、“通士”或“达士”。:“博,大通也。”
据文献记载,可知博士官设立于战国末年。当时战火连绵不断,诸侯割据四方,博士知识渊博,通古晓今,在他们的辅助下,君主如虎添翼,称霸于天下。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就把博士作为帝王顾问,参与议政的职位固定下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博士一职仍被保留。博士掌图书,备顾问,管礼制。李斯的焚书奏议中说:“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卷六。反映了博士当时的职责实况。秦始皇巡游、封禅中也多有博士参与。因为博士是掌百家言的,所以其类别也十分庞杂。如秦始皇曾命博士做,一路唱给他听。在琅琊做梦和海神打架,也要询问占梦博士。由此可以看出博士当时的工作范围是十分琐碎又无规则的。
项羽打到咸阳时,一把火烧得秦宫室三月不灭,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损坏了。博士所藏百家言自然也灰飞烟尽,不知所终。加上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使中国古典书籍遭到两次毁灭性的灾难,几乎中断。幸赖儒家一直有口传典籍的传统,许多儒家经典就这样在口头上保存下来。汉高祖时秦博士叔孙通带领儒家弟子百余人制定汉家礼仪,使儒家博士地位有所提高。但汉初朝中多武臣,当时虽有博士一职,并无很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