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天地奇王——汉武大帝 > 第三节太学与郡国学

第三节太学与郡国学

武帝立的是儒家“五经博士”,教学内容当然以讲经学为主。经学大师在专门的学堂讲学,弟子在台下听教诲,遇到有名儒授课,更是济济一堂,颇有学术气氛。西汉时纸未普及,帛贵难以承担,主要使用简牍。简牍书写速度慢,不易出版,所以大师学说师师相传,遵循一定的家法和师法。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规范师法、家法的标准,纷争迭起,连年不已,给太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汉代太学除经师讲学外,学生有充裕时间自学。学校提倡太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求教。先秦游学的风尚依然流行。汉代太学鼓励自学,允许自由讨论,不但为当时造就了一批学识渊博、有研究能力的人才,而且对今天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汉代太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官学。它的创建代表了汉朝兴盛时期的文明。武帝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太学给汉朝政府培养了大批用儒家大一统思想来治国的儒生,解决了人才的蓄给,巩固了汉武帝的政权。从某种角度看,博士弟子课试实质是试学僮之制的扩大和演变试学僮是秦汉时通过考试从17岁以上的学僮中选拔从事文书职务员吏的制度。及对其均有记载。有关博士弟子课试与试学僮的关系,可参见黄留珠第十四章,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它进一步将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开创了后世选举与教育相结合的先河。

汉middot讲学图

汉武帝建立太学,以官禄为诱饵,来实现独尊儒术的目标,用心可谓深远。从此后,研读儒家经学,作为当官的敲门砖一时蔚然成风,使汉代选补官吏进一步儒术化。所以说:“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班固同时总结:“自武帝立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卷八十八赞。

三、郡国学的设置

武帝时,蜀郡守是一个叫文翁的人,他十分尊崇儒家的仁政之说,重视教化。可是他管辖的地方很偏远,多是少数民族,有许多陋习,“蛮夷风”盛行。文翁决定用儒家之说来施行教化。

首先他从县郡小吏中选出一批聪明伶俐、有文学修养的优秀之材,亲自饬厉之后,派往京师学习儒经和律令。学成归蜀,作为老师再教授当地人文明习俗。同时,文翁又在成都市创设官立学府,谓之“学官”,招收当地人做门徒,免除他们的徭役,使之安心学习。学成之后,成绩显著的委以重任。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上进,文翁还创制了许多奖励进学的方法。郡国学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广泛的社会影响。蜀守文翁可以说是郡国学的倡导者。文翁办学的事情传到武帝耳朵里,立刻得到赏识,认为是一个可以推广的好方法,于是诏令全国:“郡国皆立学校官。”卷八十九。这样一来,作为按朝廷统一命令设置的帝国时代的地方官学就产生了。

汉代的郡国学是以行政区划“郡”、“国”为范围的地方官学,按级别分为学、校、庠、序。其中学和校程度相当,有经师之设;庠和序类似,有师之设,比学校低一个级别。

汉代因为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所以郡国学隶属于当地行政部门。许多郡守自己当老师讲课授业。汉代的郡文学有可能为兼管地方文教长官,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西汉的郡文学相当于后代的府儒学教授,官居校、学经师之上。

郡国学以宣传儒家教化为目的,郡国学成为统治者推行教化的基地。郡国学、校、庠、序都致力于教化百姓,学校祭拜孔子的礼节就是由此开始的。一些郡守曾令文学、校官、诸生演习礼容来引导地方礼仪。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一些郡守延请名儒来授课,让学生听到最正宗的讲义。

虽然武帝时期创立的郡国学尚属初级阶段,但它执经教义,推行儒家文化收到很好的效果。太学和郡国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帝国时代官学在武帝时已形成体制,分中央和地方两部分,庠序、学校、太学由低到高三个等级。

董仲舒建议的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重选举,广取士,在武帝手中一一实现,创建了一套以儒家经学为内容,政教合一,通过考试选官的教育制度。先秦儒家理想的学制模式由武帝时代的儒生变为现实。汉代太学、书馆、乡塾和­精­舍的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许多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课方式被历代所沿用。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