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天地奇王——汉武大帝 > 第一节断匈奴右臂与张骞凿空

第一节断匈奴右臂与张骞凿空

一、大胆的设想

公元前3世纪前后,北方大漠南北正活跃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而公元前3世纪的战火与鲜血最终在两个不同的地缘单元中几乎同时孕育出两大强国——秦帝国与匈奴帝国。

公元前200年的初冬,汉高祖刘邦率领着他们的残兵败将从白登山向南撤退。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七天七夜之后,他侥幸逃出重围。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支跟随他出生入死,逼死西楚霸王而功勋赫赫的大汉威武之师,面对匈奴竟会不堪一击,几乎遭灭顶之灾。

西汉王朝这次战争不但将士伤亡惨重,辎重装备全然无归,更重要的是高祖刘邦及其臣僚、将军们在楚汉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自信心也全然崩溃了。因力主退让而一度获罪的刘敬被从牢狱中恭请出来,而随后一项“以美女换和平”的对匈政策便出台了:刘敬建议高祖将亲生女儿嫁给冒顿单于,当然还要陪送丰厚的嫁妆。如果单于既仰慕大汉公主的美貌与尊贵,又贪图汉廷的财富,他必定会立汉公主为阏氏,而将来要是生了儿子还要被立为太子。冒顿生则为高祖女婿,死则其太子是高祖的外孙,哪里有外孙与外祖父分庭抗礼的道理呢?刘邦在别无良策的窘境之下,对于这种一厢情愿的设想居然也只能首肯。但吕后却哭个不停,死也不肯将亲生女儿送出,结果只好另找一位宗室女代替。公元前198年,刘敬奉命出使,与匈奴单于订立和亲条约。

汉匈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共识。毫无疑问,在国力空虚、军队不济的前提下,这种和约对西汉王朝无疑带有某种屈辱­色­彩,且较为苛刻。而这种“和亲政策”终高祖之世,中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直到武帝元光年间一直是西汉王朝对匈奴的一项“基本国策”。

事实上,“和亲政策”对匈奴的约束是微乎其微的。西汉西北边境几乎一直是狼烟滚滚,兵革不休。在纵兵掠扰的闲暇之余,匈奴冒顿单于甚至半真半假地向大汉吕太后送来一简极为侮慢的“情书”,来戏弄这位西汉帝国的寡居的实际当权者。而汉廷自知无力反击,竟亦报以一简措辞谦卑的国书作为了结。文景时期,匈奴对汉边地侵扰进一步升级,以至于连西汉帝都长安也不得不在其外围大筑防御工事,设置­精­兵强将镇防,而地处北境的陇西、北地、上郡、云中、代郡、上谷、辽东等边郡地区,更是匈奴频频入寇、劫掠杀戮的首选方向。西汉王廷一批批交涉书简被快马飞递入匈奴王廷,但却从未起到任何作用。

武帝即位初期,重申和亲条约,开放北市,厚赠财货;而匈奴方面以军臣单于为首的匈奴贵族在不战而大获财物供给的情况下,也表示出某种愿意维持和亲这一对匈奴利益极大的既有关系之意图,北部边境呈现出一定范围内的和平局势。然而,汉匈之间经历六七十年冲突与战争而积下的夙怨,绝非是可以通过恢复、维持和亲来了断的。其中最大的变化因素就是西汉国力已日趋强大,绝非高祖、吕后凋敝之世可比。经过“文景之治”而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与平定“七国之乱”后形成的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使汉匈双方力量对比的旧有格局已被打破。武帝及其心腹臣属已不满足于用金钱美女来求得苟安这种不光彩局面,他们都在内心筹划着一场反击战争,一场孕育了几十年的足以洗刷昔日耻辱的大规模军事打击。为此他们正紧锣密鼓地积极准备、筹划。

为确保反击匈奴作战能取得预期效果,武帝希望能在汉匈之外寻求第三支力量,使之与汉联合共同夹击匈奴。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思,西汉边境加紧收集有关匈奴侧翼及其后方的政治、军事情报。不久,一条极具吸引力的消息便被快马飞报长安,在汉廷上下引起不小的震动,并进而产生了一项大胆的构想。

原来在一次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一小批匈奴人投降了汉军,从他们口中得到了关于匈奴西部的情况:大约数十年前,生活在敦煌至祁连山之间的大月氏人遭到匈奴的袭击,大月氏王被击杀,匈奴老上单于以其头骨做成饮器。大批经历血战死里逃生的大月氏部众被迫向西迁徙,到伊犁河流域。他们与匈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直伺机向匈奴复仇。

这条情报对于正期待寻找共击匈奴的战略伙伴的武帝来说,真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消息。于是武帝决定向大月氏发出邀请,希望他们东归与汉结盟,共图抗击匈奴大计。然而汉去大月氏逾万里,又怎么能和他们取得联系呢?

西汉前期的西部疆域,仅至陇西一带。陇西以外则是羌、匈奴控制的地方。从地理形势上看,出陇西向西,必经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即河西走廊,该地区南望祁连山,北濒合黎山、龙首山和大沙漠,是当时东西方往来的咽喉。该地区一直为匈奴游骑所辖,汉对经此而西的情况知之甚少,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亦多神怪传说,缺乏全面、可靠的资料。况且,大月氏西迁已是数十年前的事,现在究竟在哪里,谁也不能肯定。

为切实了解河西以外的情况,更主要是寻找远在异域的战略盟友,武帝决定派人到西部亲自走一趟。为确保此次探险­性­极强的政治联姻成功,武帝需要选派一个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大智大勇之人。由于此去危险极大,很可能抛尸弃乡而不得归报,武帝希望有人能够自愿来承担这一重大使命。公开招募的消息一传出,朝廷内议论纷纷。面对西方那一片未知的异域和生死未卜的征程,武帝卫队中一名默默无闻的郎官挺身而出,自愿出使,去实现武帝大胆的设想。

二、张骞应募出使西域

张骞,汉中人,武帝即位后不久,他就幸运地被选为郎官,成为武帝近卫军的一员。但不久他就发现,郎官位虽荣显,却只处于官吏候补地位,有些人头发都花白了,却仍在苦苦期待。不甘平庸的他,也在努力寻找机缘,但他毕竟年纪轻、资历浅,出补为吏似乎真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武帝下诏募招能使西域者,为张骞提供了一个机遇。面对这一项极为凶险的特别使命,他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毅然站了出来,接受这一次希望与绝望共系、荣华与死亡为邻的命运挑战。他向武帝上书,请求让他去“凿空”西域,探索这片未知的国度,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

武帝闻讯大喜,当即任命张骞为汉廷正使,持汉节代表大汉天子出使大月氏。稍做安排后,张骞拜别武帝,以一个被称为堂邑甘父的匈奴人为向导,率领一支一百多人的使团,西出长安,踌躇满志地踏上这条生死未卜、前途茫茫的西方出使之路。司马迁在中称这一次出使为“凿空”,古人对此有过许多解释:“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卷一百二十三集解引苏林曰。“谓西域险厄,车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卷一百二十三索隐。近人则释其为“探险”范文澜:第二编,义似更佳。

敦煌323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一行进入河西走廊地区不久,便与大队匈奴骑兵遭遇,被生俘。匈奴人看出他们的仪仗规格非同一般,便把张骞等人押送至单于龙廷。几经拷问,使团中有人把出使大月氏的事给说了出来,单于听罢仰天大笑:“大月氏人在我们背后为患,我怎么会放你们这些大汉使节去和他们联络呢?我倒也想与你们大汉国南方的南越联络,大汉难道会同意吗?”卷一百二十三,系译文。结果,使团人员全被扣留下来,单于下令对他们严加监管,不允许他们随意活动。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张骞一行被扣匈奴已好多年了,匈奴人为打消他逃走的念头,还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他,他们的儿子也渐渐长大了。匈奴人估计他没有什么想法了,也就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监视。但张骞心里西去大月氏的想法却始终没有消失,相反更强烈起来,终于有一次,他瞅准机会,召集了残存的部众,纵马向西狂奔,逃出了匈奴控制区,进入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神奇的未知地带——西域。

在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因为天山和昆仑山融雪滋润,分布着许多绿洲。在西汉时代,当地以大小不等的绿洲联盟为基础形成了三十多个小国家。在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有楼兰、羌、且末、于阗、莎车、疏勒等国;在沙漠北沿,天山南麓,则是姑师、尉犁、焉耆、龟兹、温宿、姑墨等国。这些沙漠中的绿洲国面积都不大,人口比汉也少得多。最大的龟兹国才不过八九万人。这些小国既有农业也有牧业,出产五谷、葡萄、石榴,还有苜蓿来喂养骏马。由于国小势弱,它们大都受匈奴控制。

张骞一行冒险西进,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在沙漠中断粮不得不靠­射­杀禽兽来充饥解渴,不少人倒在沙漠之中,再没有起来。终于,他们翻越了葱岭,到达了一个名叫“大宛”的国度。大宛国王早听说东方有个大汉王朝,物产丰富,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交往,不想却在这里见到大汉使节,自然十分高兴。张骞询问大宛王是否知道去大月氏人居地的道路,并允诺返汉后定厚赠财物以报答。大宛王立即派人送张骞一行上路,他们经康居到达大月氏。看到这片让他们饱受磨难、历尽艰辛的魂萦梦系的神奇土地,残存的使团每个人都欣喜若狂。

然而张骞他们的激动与兴奋不久就又被熄灭了。当初大月氏人在其王被匈奴杀害后,就拥立其王后为新王,举国西迁,征服了大夏等地,并以统治者的身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大夏故地土质肥沃,周边又无强敌滋扰,经过几十年的安居乐业,大月氏举国上下都已淡忘了当初与匈奴的仇怨。“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卷一百二十三,因此对张骞提出的东返河西,对匈奴寻仇并不感兴趣。张骞等在该地区游说、活动了近一年终不得要领,无奈与失望之余只好又踏上东归故国的行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