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颠覆万古流芳的开元盛世。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九十二回 发行渠道
“大人见笑了,草民不过是想着朝廷的政策、诸位大人的思虑、还有圣人的教化,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渠道,为更多人所知晓,免得民间蜚短流长,再被居心叵测的小人利用,将好好一件事说坏了,”李彦笑了笑,趁机给报纸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这样的包装,对于贾之凤、卢观象这等儒生应该很有作用。
果然,贾、卢二人相视一笑,贾之凤抚掌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啊,三娃你日后要多刊登君子之言,让宵小无所遁形,此所谓亲君子,远小人也,愿与三娃你共勉。”
李彦会意地点了点头:“草民一定谨记大人教诲,亲君子,而远小人。”
“是共勉,共勉,哈哈!”贾之凤笑着摆了摆手,虽然以他正四品按察副使、兵备道的身份,远远高过李彦这个不入流的锦衣卫小旗。只不过李彦毕竟考过童生,又弄出《华夏商报》这样一份引发天下士林关注、朝廷重视的报纸。在贾之凤看来,李彦也是读书人,并且是有影响的读书人,读书人之间,总是好说话些,何况大家在屯田这件事情上,还有共同的立场。
酒宴上,贾之凤表现得很随和,气氛也就很融洽,话题也是围绕着《华夏商报》与屯垦这件事,在李彦看来,贾之凤与卢观象多少有些书生意气,但确实是想做些事情,不管是不是为了个人的政绩或名声,这件事总应该是有益的。
《华夏商报》为了刊登那些文章,李彦确实了解了不少屯垦的情况,事实上不管是地主也好,佃农也罢,对屯垦都是心存疑虑。
这种疑虑,一方面来自安于现状,担忧风险的保守心态。此外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
朝廷组织屯垦,通常会招募流民垦种,不过要收重税,但流民担心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种不了几年就会荒芜,而税赋依旧,这在过去的垦荒过程中很常见。因为荒地的品质通常都比较差,所以不是实在没有法子。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官屯。
中小地主,一般地佃农、自耕农则担心朝廷组织水田屯垦以后,会以水田产量更高为由,趁机提高赋税;他们并不了解,也不相信水田的产量会高过旱地,特别是在北方。他们还担心如果要修水利。就要承担很多额外的劳役。
而对于大地主来说,他们不差钱,与租佃的收入相比,他们更在乎自己家族名下的田地数量,他们担心朝廷会借屯垦。收走他们的田地,特别是那些抛荒的田地,哪怕是出钱买,他们也不愿意。在很多人看来,土地甚至要比黄金更加能够体现财富。
此外还有一部分持反对意见地人比较特殊,那就是依赖漕运的商人,他们担心屯垦水田,会与运河争水,要知道南运河每年都会有一段枯水期。
实际上朝廷争议地关键也就是两个问题。田从何来。水从何来。前者涉及到大地主。后者涉及大商人。所以吵来吵去都没有结论。
虽然徐光启采纳《华夏商报》提出地做法。以鼓励民间自主垦田为主。并组织小范围地军屯。出来效果后逐步推广。依然是困难重重。
在贾之凤与卢观象看来。这些人都是因私利而废大义。他们希望李彦地《华夏商报》。立场要更鲜明一点。要承担起激浊扬清地重任。
李彦也希望推动屯垦地进行。但他并不愿过深地卷入朝廷地政治斗争。便笑着谦让道:“学生才疏学浅。怕是力有未逮。不若由两位大人写些文章。在报章上刊出。好让那些冥顽不灵者。能受到教育?”
贾之凤与卢观象相视一笑。文名闻于天下。正是读书人所追求地。
两人都是不约而同地从身上取出一叠纸。递给李彦:“这是几篇关于屯田地奏疏。还有其它地一些文章。三娃你看看。若是需要。都可以刊登。”
两人说这话的时候,都显得非常客气。
“两位大人地文章,一定非常精彩,学生想那些报纸的读者,定然会愿意看到,”李彦手下稿纸,微微笑道。
贾之凤与卢观象谦虚了几声,贾之凤端起酒杯,笑着对李彦说道:“那就拜托三娃了,听说华夏工场能生产一种风力水车?本官觉得,若是要组织屯垦,定然大量需要。转载 自 ”
“贾大人说得是,下官看过河间府的水车,与华夏工场的水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卢观象也端起酒杯,笑着附和。
李彦心中一喜,觉得这两个地方官都是妙人,为了几篇文章,不但不要稿费,还许给他好处,连忙端起酒杯,笑着向两人介绍风神甲型风车的特点、效率,以及华夏工场的制造能力,并做出保证,只要是屯田需要,华夏工场一定保证供应,而且这个价格,也会比较优惠。
风神水车是木作坊眼下唯一创收的业务,他们更多的是按照李彦的设计,做一些稀奇古怪地东西,或者对现有的车床、印刷工具、风车等进行试制改进,耗费很大。
李彦眼下比较稳定的收入只有弹子锁,以及彦熙楼、彦吉酒坊的分红,其中彦熙楼的生意一直很不错,但即便如此,也经不住李彦的折腾,郑书已一再警告,李家现在的银钱很紧张,特别是水车制卖的收入还要用来购买田地。
“必须要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啊!”李彦想着自己也弄出了不少地新东西,却没有什么钱,还要不断花钱,不禁有些郁闷。
弹子锁地产量包括市场都是有限的,蔬菜地生产周期太长,风力水车只有温让买了几台,至于其它的轴承、木工锯床只是在内部使用,尺具只能是官营,至于钢笔,用的人非常少,铅笔倒是好些。但制造太麻烦,李彦不想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人力。
《华夏商报》的销售量虽然不断攀升,但是投入也在增加,依然入不敷出。
李彦也希望借着这股热潮,搭建《华夏商报》的销售发行渠道,并尽可能地提高销量,他抽调人手组成发行科。并由李小为负责。
李小为头脑灵活,经常将自己折腾出地一些奇怪东西推销给别人。虽然李彦觉得他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才华更可贵些,只是手上没人,让他负责发行,也算是向综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华夏商报》扩大到十六版,最终定价为一分银一份,一分银差不多能买到一升多的米。对于李彦来说,这是赔本赚吆喝;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价格却有些贵,也只有有钱的士绅、商人、官吏才能买得起。
根据这个特点,李彦放弃街头叫卖的做法。而是通过各地的书铺进行代售,每份给银一厘,李彦交给李小为地任务,就是尽量找到更多愿意代售的书铺。
一厘地抽成非常微薄,一城一地的销量也很有限,但胜在每天都有,还能够通过报纸笼络客户,总有些书铺愿意代卖。
所谓代卖,也即是说一份报纸在一个月内卖不出去的话。华夏报社将回购,这也降低了书铺的风险,因为报纸的时效性很强,短期内卖不出去,就会砸在手里。
华夏报社保证回购,并且是送货上门,但也要求书铺预付报款,通常是提前一个月一付,这就可以缓解李彦手头的资金压力。
而在网点地选择上。李彦希望尽快覆盖北直隶各府县。并尽量向山东、南直隶扩展,在这两个省份。寻找省级的代理商。
在北直隶的府县,《华夏商报》将经由驿站进行传送,通常来说,驿站送邸报,每五日一送,一个月要一两银子,《华夏商报》每天都要送,并且送往多个府县,这对天津驿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生意,双方最终谈妥,《华夏商报》经由天津驿发送到各府县,起初是每月三十两银子,并视日后送达城数的增加,再行增加。
眼下《华夏商报》只在十几个府州县中有代售,差不多每个点要付出二两银子一个月地递送费,每个点的销量也有限,基本上都是要亏本。不过,李彦并不在乎这些,只要报纸的销售量能上去,影响力足够,就有机会扭亏为盈。
在成立发行科的同时,李彦也开始着手完善采编环节,由包有才负责采风科,可谓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包打听”的特长,并配备一些能写东西的帮手,到街头巷尾、酒楼茶肆捕捉新闻。
此外就是石柱子负责编撰科,他们的任务是筛选来稿,以及采风科的稿件,或者是根据采风科提供的信息撰写稿件,或是撰写一些报纸需要地文章。
李彦以前的手下认识字的不多,能够写出文章的也只有石柱子等寥寥数人,采风和撰稿的人选只能对外招募,便在《华夏商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效果竟然好得出奇。
《华夏商报》上的招募启事发布以后,很快有许多读书人前应募,甚至有人拒绝领取薪酬,他们认为在报社做事,就像是编纂史书一样,异常荣耀。
这些人中,有落魄的秀才,希望通过《华夏商报》弥补科举失败的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正走在科举路上地年轻书生,他们希望通过《华夏商报》这个平台,闯出才名,为以后地科举铺平道路。
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书生,显得特别心高气傲,在他们看来,现在地《华夏商报》还不够档次,他们是必定要登上更大舞台的,虽然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整个北直隶能够考中进士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他们还只是童生、生员而已。
文无第一,这些人的选拔、筛选也是个问题,李彦掌握一个原则,在才华相近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年纪较大,更落魄些的,他可不想弄一群不好驾驭的愣头青。
通过包有才的打探到的消息,李彦从报名者中选了几个人,而对于那些落选者。也很客气请他们“赐稿”,称为“特约撰稿人”,并声称这是要比编辑更高级的身份。
“少爷,外面有几个声称是举人想要见你,”家丁递上来几份精美的拜帖,李彦拿在手上看了看,举人已经算是士绅一族。有机会就可以直接做官了,连忙让家丁家人请进来。
“几位公子前来。李某不曾远迎,恕罪则个!”李彦将三个身穿华服,手摇折扇地年轻书生让进厅中,拱手说道。
“哼!”最前面的蓝衫书生冷哼一声,径自走到案几旁坐下,更偏过脸去。看也不看李彦。
“三娃客气了,是吾等来得唐突,”穿着白袍的书生拱了拱手,微微笑道:“在下崔宁青,对三娃是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崔兄见笑了,里面请,”李彦拱了拱手,在这次招募中,他特意关注过天津一些豪族的情况,这个崔宁青就是崔家人,虽然不是长房,却也隔得不远。加上又考上了举人,在家族中颇受重视。
崔宁青,字临远,蓝衫书生高道远,字吉生,还有一位梁可山,字民亮,都是乙卯年举人,三人曾经报名应募《华夏商报》的编撰。都被李彦给否决了。
“李三娃。明人不说暗话,吾等今日前来。便是要讨个公道,你说,为何我等不能做那编撰?”李彦刚刚吩咐上茶,高道远就冷哼一声,大声斥道。
李彦淡淡扫了对面三人一眼,高道远脸庞通红,几有怒发冲冠之势,明显是脾气暴躁之人。
崔宁青微微皱了皱眉头,脸上又很快浮起笑容,歉意地朝李彦笑了笑,显得很有世家子弟的气度。
梁可山脸上有些尴尬,哈哈笑了两声:“本来啊,由谁来做编撰,不该吾等过问,就是有些奇怪,若说制艺文章,吾等自谓并不后于人,故而特来请教,哈哈!特来请教!”
“请教什么!”高道远冷哼道:“不过是嫉贤妒能罢了,看那《华夏商报》的一些文章,文辞简陋粗糙,实在是有伤大雅,有辱斯文。”
“吾等也是觉得,这报纸既然要刊行天下,还是要细致些,三娃你说呢?”梁可山笑了笑,打着哈哈道。
梁可山也是梁氏近支,他们本以为应募这个编撰十拿九稳,毕竟举人也不好考,比举人更高一级地进士都去做官了,自然数他们最好。
他们觉得自己应募就是给李彦面子,毕竟在这之前,李彦还不过是个声名不显的卫学学生,也就是个童生而已,离着举人还有十万八千里。
他们又不像浸淫官场多年地贾之凤、卢观象那般老于世故,能够看到《华夏商报》的影响力与地位,充其量觉得这是个成名的好机会,并不觉得李彦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他们做了编撰,同样可以出名。
没想到李彦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如果说最后选中的人水平更好也就算了,偏偏最后选上的那几个人,无论家世还是功名,都不能与他们相比,也没什么才名,不过就是几个“识字份子”罢了,他们便觉得受了侮辱,一起结伴前来,要讨个公道。
注意到崔宁青也在注视自己,李彦不禁微微一笑,端起茶杯放在手上,拿着杯盖划了划水面:“诸位说得是,只不过《华夏商报》就是一份小报,容不下各位大才啊!”
“是你容不下吧?”高道远冷声哼道:“是你知道自己水平不够,担心吾等遮了你的风头吧?”
“这《华夏商报》,可不是你一个人地事情。”
梁可山在旁边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劝道:“是啊,三娃,这是吾等读书人的事情,吾等可不该有私心,何况,你还是报社的社长嘛!”
李彦好笑地看了他们一眼,这《华夏商报》不是他的,反而成他们的了?他倒是真地无法容忍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
“呵呵,”李彦放下茶杯,微微一笑:“不敢当,李某一个军户,哪里敢作三位大才的社长?”
“你什么意思?”高道远一巴掌扑在桌面上,白色的茶杯轻轻一跳,茶水洒得满桌都是。
梁可山的脸色也难看起来,阴声笑道:“三娃,吾等不介意你作社长,赚了的钱也归你,甚至也不要一分报酬,吾等只是要为读书人做些事情,你就有气度些。”
崔宁青低头喝着茶水,事情的发展再度出乎他们所料,他们本以为亲自上门,李彦怎么着也会客气些,然后请他们作编撰,没想到对方油盐不进。
他们倒不是一定要做《华夏商报》的编撰,崔宁青曾经想过自己做一份新的报纸,也未必就差了,只是不愿意麻烦,可李彦一点都不松口,便也有些生气。
所以他只是坐在一旁,看着高道远与梁可山对李彦步步紧逼,在他看来,李彦终究是要就范地。
崔宁青知道李彦有锦衣卫的后台,不过士林的事情,可不是锦衣卫能Сhā手的。
李彦也是渐渐火起,这几个书生也太狂妄了点,要是说得客气点,看在他们确实有水平的份上,李彦或许会考虑一下,可现在就这么嚣张,那以后还得了?
李彦笑着摇了摇头,索性把话挑明了:“抱歉,李某是报纸的总编撰,不知道诸位能不能容忍在下指手画脚呢?甚至是修改你们的文章?”
“凭什么?”高道远大声喝问:“你有什么水平来对吾等指手画脚?”
李彦双手一摊,微微笑道:“这不就是了,你们既然不能接受,那何必一定要加入?”
梁可山皱了皱眉头,觉得李彦也太不知好歹了,就他那生员都不是的水平,还要对他们指手画脚?
梁可山的容忍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冷笑数声,就要发作。
“少爷,贾大人来了!”外面地家丁突然从院门处跑了进来。
“贾大人?快快有请!”李彦正要想法摆脱这三个聒噪地书生,听说贾之凤来了,连忙起身迎了出去,崔宁青等人扔在一旁。
梁可山的脸色更加难看,不屑地撇了撇嘴:“贾大人?估计是什么里正之类地,真是个土鳖。”
外面响起李彦的声音:“贾大人,未曾远迎,恕罪恕罪!”
“不罪不罪,本官不过是顺道来看看,哈哈!”
崔宁青听到这个声音,脸色顿时一变:“贾大人?”
“你认识?”梁可山向外面看了一眼:“是哪个贾大人?”
崔宁青已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到李彦和一个穿着儒衫的中年人携手向前厅走来,连忙身子一矮,上前行礼:“学生崔宁青,见过贾大人。”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九十三回 天津东林
梁可山与高道远都是愣了愣,这才看清和李彦一起走来的是谁,也连忙上前行礼:“见过崔大人。转载 自 ”
正四品按察副使,再升一级就是一省封疆,就算现在,那也是天津地区的最高官员,就算他们心高气傲,也不得不仰视,就算他们家世显赫,也不得不尊重。
“哦,原来是你们几位,”贾之凤脸色一整,微笑着让他们不要多礼,转头对三娃说道:“依本官看,《华夏商报》比之《东林报》也不逊色,你这华夏社,可谓是天津的东林书院。”
崔宁青等人听了都是心中一惊,东林书院那是多显赫的存在,贾之凤作为天津兵备道,竟然将华夏社称作天津的东林书院,期许之高,让人惊讶。
贾之凤又笑着点了点崔宁青等人:“你们几个可要好好努力,下科会试,定要考中,不然可弱了华夏社的名头。”
崔宁青等人赶紧唯唯称是,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也是华夏社的成员,这华夏社只有进士才能加
他们担心地看了李彦一眼,怪不得刚才他显得底气十足,原来有天津兵备道作后台,都很懊悔刚才的态度,若是将李彦得罪了,不能加入这个“天津东林”,可就有些丢人了。
崔宁青有些恼火地瞪了梁可山、高道远一眼,梁可山则狠狠地瞪着高道远,高道远还在发愣:完了,怎么又犯浑了呢?
贾之凤在厅中坐了坐,喝了点茶水,便要李彦领他去看看水车,崔宁青等人也老老实实地作出谦虚的姿态,跟在身后,名曰“学习”。
三十亩田地已浸在水中。风神一号便卸下风帆,围绕着风力水车,却有很多人在忙碌。
“贾大人来得正好,华夏工场今日铺设自来水管道,就请大人开闸放水,”李彦引着贾之凤来说水车所在的高台旁,笑着说道。
“自来水?”贾之凤笑了笑:“三娃莫非又搞出了什么新鲜物事?”
李彦指着铺在地上地陶管。{对贾之凤简单介绍起自来水:“通过这些陶管。水塔中地水可以通到用水地地方。在那里装一个水龙头。只要拧开。就有水流出来。不用提着水桶去拎水。”
李彦从旁边拿了一个铜制地水龙头。给贾之凤他们比划了一下:“可以通到厨房。也可以通到工场里需要用水地地方。就节省了人力。”
“如此说来。也可以通往每家每户。连井都不用了?”贾之凤惊奇地说道。北方与南方不同。河流更少。地下水位也低。加上近年来时常干旱。用水也是个不小地问题。毕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打上一口深井。李彦笑着点了点头:“不过。这个陶管联结地水道。靡费甚多。尚有一些缺陷。于城中人多处铺设还行。若要通往城外。便不划算了。”
“人少处却也不用。”贾之凤蹲下去看了看盘子粗地陶管。知道这样地工程花费不小。但如果真地好用。却可以向使用者募款。
有进取心地文官通常比较重视官声。这也是贾之凤等人支持屯田地原因之一。他们认为屯田可以为百姓、为大明带来好处。自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地官声。
如果能解决天津城地吃水问题,显然也是一件好事。贾之凤特意在陶管上摸了一把。拍着手站了起来:“三娃,你又为大明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啊!”
“哪里。学生不过是做了些器具,若真能推行,为百姓带来实惠,那都是诸位大人施政有方,”李彦恭维道。
“能想出此法者,当然也有功劳,”贾之凤笑着摇了摇头,又对崔宁青等人说道:“三娃这是经世致用之学,于百姓、与国家社稷大有裨益,你等日后若是为官,也要用心为之,便是现在,也不妨多看看、多学学。”
“大人说得是!”崔宁青等人连忙躬身受教,高道远表情僵硬,有些不大看得起这种杂役,反而是崔宁青与梁可山若有所思,琢磨着贾之凤话里的意思。
李彦建造地这个自来水供水系统,还处在试验阶段,是否实用还很难说,陶管的易碎性、密封性以及成本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建一个小型的供水系统却没有问题。
风神一号所在的高台又向外扩展了许多,在扩展的部分,是用青砖砌成地水池,在接近底部的地方,连接陶管,可以将水送到下面的管道;顶端则开了个缺口,如果水池的水漫溢上来,可以通过缺口的水槽流出去。
贾之凤兴致勃勃地走上高台,看着工匠将风车与水车地齿轮咬合到一起,为风车挂上风帆,在风力的作用下,风轮缓缓转动起来,嘎吱嘎吱的响声,水车提上来第一桶水,倾倒在水槽里,流向连通在一起的蓄水池。
李彦给贾之凤解释水槽、蓄水池、陶管设计的原因:“水槽与蓄水池间有道闸门,如果放下来,水槽里的水就会直接从这边流下去,流向那边的水沟,可以用来灌溉农田。”
贾之凤看了看远处泡在水中的农田:“如果全力运转的话,一台水车能够灌溉多少田地?”
“浇灌十几顷不是问题,”李彦道。
贾之凤今日特意前来,就是要看看风力水车,以及水田改良,朝堂上地争论终是告一段落,对屯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地方官可酌情置办”,事实上便是不组织官屯。
不组织官屯,只能动员老百姓自己进行改良,不过贾之凤作为天津兵备道,天津卫所下面也有一些军屯的田地,虽说这些年流失严重,但终归还有一些,他可以组织屯兵来改良。
风力水车的作用,让贾之凤增加了更多的信心,他也信守承诺,首先在华夏工场订制了两台。
温让最近很是恼火,本来,他策划得好好的,可以利用朝堂上的争论,以煽动流言的方式,让一些对屯垦持疑虑态度的地主低价售卖土地。
《华夏商报》突然杀出,起初对流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很多中小地主担心手上地荒地被官府收走,或田地被低价强买,想着出手,温让觉得时机未到,还想压一压价。
没想到这个《华夏商报》突然变了风向,将朝中争论地细节都登了出来,这下子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特别是报纸上提出的一些要考虑老百姓利益地做法,竟然被那些支持屯田的官员所采纳,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也就不急着卖土地了。
到了后来,局势越来越明朗,温让才急了起来,不过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愿意卖土地,即便是卖,那价格也不便宜。
温让很生气,辛辛苦苦筹谋多日,恶人也做了,恶名也显了,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还花费不菲的银子买了十几台水车。
若是不垦水田,水车要来就没什么用,要用水车灌溉的话,还得在田中挖掘沟渠,温家的土地都是租佃出去的,可不会再去操办这些。
更让温让不爽的是,那个卖水车的李彦,倒是在初期买了几顷田地,等他买好了田地,《华夏商报》就开始发布更多的消息。
温让觉得,《华夏商报》这么做,简直就是在算计他!
与李彦的恩怨暂且放到一边,温让现在头疼的是这十几台水车怎么办,要是就竖在那里,不啻于抽自己耳光,让家族里的那些人嘲笑。
这个时候,温让听说天津三卫的屯兵开始开挖沟渠,要引水泡地,顿时大喜,这些水车终于有出路了,卖给卫所,还可以提高价格,赚上一笔。
“三爷,不是本官不帮忙,实在是兵备道贾大人有交代,水车的事情咱们不用管,他老大人已经从华夏工场订制了最新的风神二号风力水车,咱们只要挖好沟渠就是了。”天津卫指挥使无奈地摇了摇头。
华夏工场?风神二号?温让那个气啊,他已经找过千户、佥事,甚至直接找到了卫指挥使,可还是没用,因为天津兵备道才是最大的官,而且是文官,说话要比武官管用很多温让决定直接去找贾之凤,他认为以温氏在天津的影响,足以让贾之凤改变主意,最多他按照原价转让就是。
第三卷 巧木匠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