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飞翔的姿势 > 81.河东河西那年的事(1)

81.河东河西那年的事(1)

( 陕北,曾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过去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有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中,其中不少革命者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谨以此文缅怀。

——题记

李顺晓得马家的公子看不起他,自己学了个吹手,是下三滥的活。而马家公子凭着父亲有钱,早早送到银州城念书去了。李顺天天一大早起来跟师傅练吹手,马家公子练写字背文章,两码子事,可李顺就是不服气。

那时十几岁,好多世务还不大明白。连着几年过去了,村子里开始有人不安分起来,唉声叹气,慷慨陈词。念过几天私塾的本家二叔更是神神秘秘,在李顺看来,这些人由于身子单薄,没苦力,又没手艺,一天东跑西串混世事。尽管他学的是吹手,毕竟算门手艺,抬轿埋死人,少不了吹手炮手,就是大户人家讲排场,祝寿迎娶,也请他们去助兴。师傅是方圆百里地有名的吹家,几代人靠一杆子唢呐走南闯北,曾被官家封过号,直至清末年间,李顺师傅的师傅从十里外迎接学台大人一口气从十里铺吹到小石砭,学台对其技艺大加赞赏,当时即封为“官吹”,名声大震,允许银州吹手进入考场。ww只要好一些的主户,都拿着二尺红布,放一块大洋事前约定,某月某日东家迎亲,某月某日西家祝寿,某月某日谁家丧事——反正,红白的事都要响吹细打,增添气氛。由于李顺肯下功夫,他把师傅教传下来的曲调曲牌,一个个学得­精­细,很快便成了一把好手,无定河两岸,人人皆知,李石畔有一班好吹手。

李顺晓得,要在村里村外出人头地,即使比不上马家大院的男男女女,也要在世上有个名气。这是他父亲临咽气时断断续续说的一句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他有时候独自在心里念叨着。不过,李顺还是觉得自己太穷了,要比起马家大院的阔,那简直一只蚂蚁与一头驴相比。但李顺想得很远,他想有朝一日,也许能改朝换代,自己有这一把手艺,吹到哪里哪里风光,吃香喝辣的娶个婆姨养一大堆娃娃,这对于一个受苦人的儿子来说简直上了天。马家公子识几个字,也不见得有多大能耐,说不准日后还是穷光蛋一个呢。这样想着,李顺也就心满意足了,拿起长杆子老号:“嘟嘟嘟”吹了起来。

可到了第二天晌午,一大堆的队伍开进了村庄。李顺觉得世事说变就变了,队伍里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站在村里最高的土圪坮子上,凶神恶煞地说,这一片地是国统区,都归榆林的井大爷部队管,村里要交粮筹晌,保证部队的粮草吃饭。他还说,河东那边已现有了共匪组织,你们河西要警惕,一旦有可疑况,立刻到堡里报告,不然,统统砍头。

李顺一下意识到自己的好日子不会再有了,自古兵荒马乱,穷人遭殃。

队伍一走,村里一下死气沉沉,原本神气十足的马家老爷,像冬季的死白菜烂叶子一样,脑袋勾在胸前不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他是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队伍上的人指令他两三天内往堡里送十石小米,一千块大洋出来。就在他一筹莫展唉声叹气的时候,李顺的二叔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同样站在那个高圪坮子上,招呼大家过来听他讲什么道理。村里人零零散散站在下边,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李顺的二叔。李顺也凑着过去,还没等二叔开口,师弟赵四走过来,匆匆到李顺跟前,悄悄地说了几句咬耳朵的话。

村人没醒过神来的时候,李顺和师弟赵四便消失了。走出村庄,李顺才急着问赵四怎回事,赵四眼圈红红地说师傅死了。

李顺口张得像窑窑,惊得半天出不了声。师傅“吹塌天”死了,怎么死的?他脑子里转了几个弯弯,浮现出师傅那张锅底般的脸。等他缓过神来,走出那条长长的沟,翻过一步墕,也就到了通往银州城的大路,李顺这才问师傅被人害了?

不是。赵四哭丧着脸只吐两个字。

李顺说,那走时好好的,怎就死了?

赵四十分胆怯地说,是官府砍头的。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