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经常会受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提醒,警告,指导,帮助孩子处理伤口是必要的。只要不是过分严重,千万不要因此限制孩子的活动,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受伤很可怕的印象。
有人认为,在孩子听不懂道理的时候,犯了错误,打是很有效的。很多父母都有情急之下打孩子的经历。
记得我的孩子1岁多的时候,一天晚上,因为玩得兴奋,延误了上床的时间,我对他说:“你这么晚了还不睡觉,我很着急!”他扬起脸来,认真地问我:“什么是‘着急’?”在这样的年龄,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忍心惩罚他,因为在孩子的天真里,确实还没有很清晰的是非对错的界限。皮肉之苦很容易让孩子害怕,退缩,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做事缩手缩脚的人。如果父母借此机会发泄愤怒的情绪就更可怕了。
别吓唬我
吓唬孩子很有效,但很愚蠢。
我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爷爷、奶奶追着孙女喂饭,追累了就喊:“再不好好吃饭,警察就把你抓走!”哄孩子睡觉的妈妈已经很累了,会说“快点儿睡吧,否则大灰狼会把你叼走!”、“别闹了,大老虎要来了!”孩子怕打针,就说:“你会病死的!”爸爸会用“再闹我打死你!”之类的话威胁孩子。
孩子并不知道“警察”、“老虎”、“大灰狼”、“死”是什么,但从大人的表情上,他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那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
吓唬和威胁是大人无能的表现:我们对你已经无可奈何,让一种可怕的东西代替我们吧。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结果要么是让孩子莫名其妙地恐惧,要么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有些孩子长大后仍然害怕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胆小、善于想像可怕的情景。还有的孩子对大人严厉的警告当作耳旁风,因为爸爸已说过无数次“打死他”,但从未付诸行动,威胁、恐吓也就毫无实际意义了。
我们为什么不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多动些脑筋呢?这是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东西都在急速更新,为什么管孩子的老方法不能变一变呢?
我能玩沙子吗
父母不喜欢孩子脏兮兮的样子,但不能因此剥夺了孩子尽情玩耍的权利。
为孩子挑选漂亮的衣服、精致的玩具是父母的一大乐趣,而孩子的乐趣又是什么呢?孩子似乎对那些价格昂贵,做工精细的玩具只有一时的兴趣,而对户外的一堆沙子,几根木棍却有着持久的兴趣。两只小手脏兮兮的,满脸灰土,鞋子里装满沙砾,两只眼睛却是晶莹闪烁,由衷地露出尽情尽兴的欢乐。
妈妈心疼那身新买的衣服,担心沙子迷了眼,害怕细菌被吃到嘴里。
总之,做父母的不大情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沙山上滚爬,拿着木棍乱跑。宁愿花钱买很多玩具,把孩子拴在家里。带孩子去公园,也宁愿花钱让孩子玩一些游乐器械,也不愿让孩子在柔软的草地上奔跑,在水塘边玩泥巴,在树阴下观看蚂蚁打架。
周末,在公园里,我常见到打扮得很规整、体面的父母牵着同样规整的小孩子在散步。母亲穿着笔挺的裙装,高跟鞋,自己活动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如果在商店、电影院、酒店这样的打扮是适宜的,在公园,尤其是同小孩子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对于孩子,一张蓬头垢面的、天真烂漫的笑脸,比整洁、规范、拘谨的“服装展览”更使人心动。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