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种父母,当孩子表示拒绝打针时,他们会说:“宝宝,打完针我们会给你买玩具,阿姨打针很轻,不会疼的。”孩子说:“不打,就不打!”“只要你乖乖地打针,你要什么我们都会给你的。”这种孩子打针时哭闹得最凶。他会夸大他的痛苦,希望别人关注他,满足他的要求。
这是一种溺爱的方式,孩子的需求凌驾于一切之上,一旦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施展一些小手腕来威胁,父母常常妥协。任性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的人可能和这种教育方式有关。
当孩子遇到类似的不愉快甚至是可怕的事件,父母可以试用以下方法。首先,理解、同情孩子当时的痛苦感受,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你可以说:“妈妈知道打针确实疼,我小的时候也有点儿害怕打针。”让孩子说出他的担心,惧怕,我们只需耐心地听着,抱着他,抚摸着他,给他安慰。
第二步,可以讲必须打针的道理,一定要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比如,可以说“你生病了,身体不舒服是吗?那是因为坏的小虫子(细菌)在你的身体里捣乱,他们很小很小,我们看不见,也没有办法捉到。阿姨(医生和护士)有一个好办法,她把好的小虫子送到你的身体里,这些小虫子就像战士一样,跟那些坏虫子打仗,等到他们打胜了,你的病就好了。”“你希望你的病快点儿好起来吗?”“那么,打针的时候忍耐一下,别乱动,阿姨很快就打完了,就像被小虫子咬了一下,一会儿就不疼了,好吗?”孩子喜欢听这样的讲解,就像在听故事,他会认识到打针并不可怕,这是治疗病痛的方法。
第三步,可以教给孩子缓解痛苦的小策略。诸如,主动接近护士,跟她说话,转移注意力,等等。
第四步,如果孩子比较配合护士,顺利完成了打针,你们一定要夸奖他:“你真棒!真勇敢!”还可以给他物质的奖赏。
听起来很烦琐,但如果我们最初在处理孩子面临的不愉快事件时,不嫌麻烦,力求寻找恰当的方式,就避免了以后的麻烦。在孩子成长中,挫折会很多,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孩子才会在挫折中成熟起来。
又犯错误了
明明把爷爷养的金鱼捞出来,扔到阳台上,爷爷心疼得不得了,又拿小孙子没办法。明明经常有这样的恶作剧,折磨爷爷心爱的那几条金鱼是他的“拿手好戏”,奶奶和妈妈反复讲“小金鱼多可怜呀”,他置若罔闻。爸爸终于忍无可忍,决定用严厉的方法惩罚他,一定让他接受教训,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了。
在孩子既懂得一些事情,又听不懂大道理的年龄,孩子犯了错误,必须惩罚时,用什么方法既让明明接受教训,又不会对他构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太大伤害呢?
有些父母主张打骂孩子,“孩子不打长不大”,“不挨骂长不大”,让孩子把这件错事和皮肉之苦或心灵之痛联系起来,下次不敢再做。我调查过一些不同文化层次的年轻父母,从小学毕业到硕士甚至博士学历,问他们是否有打孩子的经历,大部分人不置可否。有些人坦诚地说:“理论上我不主张打孩子,但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当时非常生气,忍不住打了,过后又很后悔。”
分析打孩子的心理,一方面确实有人相信对于不懂道理的孩子皮肉之痛能起到教训、警示的作用;另一方面,成|人在情急之下,借此方式宣泄自己的气愤。孩子受到的过激惩罚可能是父母一时的冲动。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