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创造机会,放手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别怕吵架。
3岁左右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在一起做游戏,交谈,模仿大人的言行,有时还会吵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会很自然地练习交往的技巧,学习游戏的规则,学习合作与竞争的法则。
带你的孩子去公园,一旦他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沙堆上玩耍,就会挣脱你的手,很快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他们也很快就熟悉起来,开始一起合作挖一个沙堡。在他们中间,会自然地产生一个领导者,指挥大家。有的孩子服从,有的孩子却自顾自地玩。孩子们有时会因抢占一块地盘争吵起来,甚至动手推推打打。父母在一旁不必急于干预。你可以静观事态的发展,如果不至于出现大的伤害,让他们自行解决好了。在冲突中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规则与限制的威力,他们也会自发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群体的规范。
我们事先可能已经给孩子灌输了很多交往的规则,比如,“跟小朋友好好玩”,“不许打架,不许骂人”,“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只有让孩子跟小朋友们一起交往,真正给孩子练习的机会,我们才能确知孩子是否学会了这些守则。自然的法则,比我们教给孩子的更加复杂,孩子需要随机应变。比如,我们希望孩子不打架,不惹麻烦,可是,当别的孩子欺负你的孩子,而你的孩子真的不敢还手时,你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窝囊。
孩子之间的交往自有他们自己认定的平衡。我观察过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处理冲突的方式。当一个大他几岁的孩子强行夺走他用来挖土的铲子和小桶时,他理直气壮地说:“给我!”大孩子不给,他毫不示弱,语气更加强硬说:“给我!”僵持了一会,大孩子不情愿还,又慑于他的强硬,便赌气把桶和铲子扔了出去。小孩子跑过去取回来,举起铲子朝大孩子打去,两个人开始扭打起来。孩子的母亲在一旁观战,后来才把他们劝开。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在一起玩了,而且很开心。其实,孩子天生会在交往中把握平衡。
看来我们做父母的实在不必因孩子间的冲突大惊小怪,也不必给孩子设定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以此限定孩子的言行。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交往、自然发展的空间,父母更轻松,孩子也才有机会学习灵活的交往技巧。
我害怕打针
每一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处理恐惧就是在跨越成长中的障碍。
我在儿童医院观察过给孩子打针时父母与孩子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孩子是打针时哭闹得最厉害的。我曾经看到一位父亲,取完药之后,拎着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儿,朝注射室走去。孩子边走边泪眼汪汪地哀求:“爸爸,我不打针,我害怕打针。”“怕什么?有什么可怕的!”“打针疼。”“不疼!”“疼!”“不疼,爸爸说不疼就不疼!”这个孩子打针时不敢哭闹,但她的痛苦体验最深刻。
这是一个专制的父亲。他忽视甚至否认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只要求孩子服从。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一味受到压抑和忽视,很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使孩子失去自我。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唯唯诺诺,却欺凌比他弱小的人,更可怕的是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管教他的孩子。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