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年的奔波后,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个人才,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想自己应该找个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学习。1997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做了保安,经历了最初的思想波动后,我明确了“不离京、不离公、修文求成”的人生方向,从此开始了自学的历程。虽然以前也读过一些书,可写不出东西来。我先学诗,尤其对惠特曼《草叶集》非常迷恋,同时开始攻读《资治通鉴》。1997年北京的夏天是非常热的,值勤哨位地表温度达到五六十度,每次站岗一个半小时下来衣服都要湿透,头晕脑涨。天热宿舍又小,五个人挤在一间不大的宿舍里,每天直到凌晨才能睡着。由于要上夜班,刚刚睡着又要上岗了,早晨六点多又要出早操,每天还要给自己挤出一些看书时间。后来,眼睛疲劳发炎,大夫告诉我要注意休息。
年底的时候,我以代理班长的身份带领两名队员,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燕化办事处机关的一个基地,工程还没有竣工,我们负责看护施工材料和设备。保安宿舍只是一间简易房,房角是透亮的,窗户上的霜从来都化不净,流下的水在窗台上冻了厚厚的一层冰,每天晚上只能穿衣服睡觉,要不然就要被冻醒。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每天坚持看几页《资治通鉴》,后来被客户主管领导看见,非常惊讶,没想到保安里还有这样的人,开始对我们刮目相看。
1998年冬,我开始写惠特曼和拜伦风格的诗,每天五点半前准时起床,把自己脑子里的思想全部以诗的风格记录下来,记录了整整一日记本和一档案袋。同时,开始学习散文,逐期买《散文》杂志看。1999年公司领导让我写一篇征文,结果我写得一塌糊涂。后来觉得诗歌离这个时代太遥远了,与其写诗,不如让自己写一手好文章,于是学散文。开始看五四名家,尤其喜欢鲁迅、张爱玲、周作人,后读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当代的余光中、董桥,逐渐感到不再对写文章犯愁,在首都保安系统中,文章还算说得过去。后来,又不满足于只写散文,便开始学写小说。看莫言、贾平凹、张爱玲,看《小说月报》、《十月》,还读了一些外国古典文学名著,2002年,在佳木斯《东北风》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李骆驼的家事》和《遭遇爱情》,2004年报名鲁迅文学院,但那时因觉得写小说仍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因而并没有专注于小说学习和写作。
我的自学历程——自序(3)
与所有爱书的人一样,我也喜欢往书店里跑,对自己喜欢的书,很难控制自己不去买。也因为如此,自己参加保安工作前几年里,没有攒下分文,本来工资就只有四百多,去了日常开销,所剩无几。1998年夏天,因买书花钱过多,没了饭钱,四五天只能靠吃米饭就酱油。到2000年的时候,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在8月份的时候,我又得了很严重的胃病,饭量减到正常的一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近三年,药钱花掉了三、四千块,2002年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早点。就是在这个春天,我去了一趟五台山。这次五台七日之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那年3月初,我唤作伯父母的一对远亲要到五台山礼佛。我的伯父是黑龙江省小有名气的作家,不过那时他已经决心弃文从佛了。正巧他们从北京走,顺便来看我。我对佛并没有什么兴趣,更没有什么了解。我只是向他请教了有关散文和小说创作方面的事,他劝我同他一起去。他说,如果你想从文,佛学上的知识一定要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几乎没有不懂佛的。我那时因身体很差,工作也不很顺心,自广州返京后,五年来也一次不曾离开过北京,便趁这个机会出去转一转,散散心。
我在五台山上逗留了七天,回来的时候,买回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和《易经杂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正式接触传统经典。看的最多的就是《论语别裁》。我没想到《论语》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产物,今天依然是有价值的,这令我感到很欢喜,同时涉猎了一些传统经典《诗经》、《老子》、《荀子》、《中庸》、《大学》、《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后来,觉得南怀瑾先生的别裁牵扯面太广,过于分散,不够专注,2005年,决心自己重新解读,8月份正式开始边读边写,直到次年年底基本完稿,后来又先后数次修改,直到2007年五一前基本定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