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真假共和 > 1.三颗政治明星(1)

1.三颗政治明星(1)

三颗政治明星: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

袁世凯

袁世凯,生于1859年9月16日(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河南项城人,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当时社会习惯,避讳称人的名字,常常用籍贯(地望)来称呼,故当时发表的书信、电报中常称呼袁世凯为“袁项城”,或直接称作“项城”。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家庭,几代都是儒生,至祖父一辈开始发达。自然,他小时候就是一个富家子弟。但家族门风重视读书科举,并非是一个浮华世家。父叔辈对袁世凯督促甚严,但他生­性­顽皮,豪放倜傥,不爱读书,倒爱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广交朋友。尽管如此,他既生在读书人家,书是不能不读的,仍然算是个文人。由于他不爱读书,文章写得拙劣,科举不第也是很自然的。科举成功有时候有偶然­性­,世上也因此多了一批怀才不遇的人,但袁世凯不属于这一类。在那个以科举出身为正途的社会里,他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不过,一个落魄的秀才徐世昌,一次在淮宁偶然与袁世凯相逢,对袁世凯很是赏识,认为他状貌伟然,很有气概,就殷勤地和他谈话,发现他能纵谈当前国家大事,非常惊奇,就诚心诚意地和他交为朋友。徐世昌不以科举标准衡人,也可以说是慧眼识才了。不久,徐世昌要赴京赶考,缺乏路费,袁世凯鼎力相助,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徐世昌1882年考取举人,1886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按照科举的标准,自然是有才华的成功人士了,后来成了袁世凯十分重要的谋士和助手,官运也十分亨通。

度过了无知嬉戏的少年时期以后,袁世凯开始懂得功名的重要,力求有所进取。不过,他的八股文章做得实在没有水平,在科举的路上已经无法挽救,于是,他索­性­下决心丢弃八股文章,在实际办事的本领上奋斗。所幸的是,他的家族背景为他的仕途开拓着良好的道路。国家进入了###时期,文人大量地投入了战争。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是进士出身,因在家乡组织团练武装,与捻军作战,成了淮军将领,官至漕运总督。他的养父也即他的叔父袁保庆,和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关系非常好,袁保庆去世时,袁世凯还年幼,是吴长庆帮忙办的丧事。中国社会非常保守,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湘淮军人多是些文人从军,以军功发达。但事过之后,社会风气仍然重文轻武,以科举考试为第一号出路,读书人都要过这一座独木桥。不过,毕竟是大乱之后,国家多事,文人入幕由保举做官的渠道比过去拓宽了许多。依靠先辈们开拓的道路,袁世凯科举不成,决心投笔从戎。这时,吴长庆也看到袁世凯仕途不顺,愿意关照老朋友的后人,写信给他,让他到军队中来,学习军事。1881年10月,袁世凯前往山东登州,吴长庆安排他帮办文案,做了一个小小的幕僚。吴长庆把他安排为军中的文职人员,那是关照他,也是看得起他。

可是,袁世凯的文字功底实在不行,做文案并不称职。吴长庆又很关照他,特意让自己军中的著名幕僚张謇为他修改文章。张謇比袁世凯年长6岁,出身贫寒,加入吴长庆幕已有5年之久,当时也只是个秀才。但张謇是个在社会上已经有些名望的才子,文章屡称第一,只是科举考试非常不顺利。但他仍然坚持走科举正途出身的做官道路,志向远大,亲人师友也对他寄托着莫大的期望,当幕僚只是为了谋生而已。同时,张謇是个君子,坚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修养,刻苦砥砺士的名节,讲究士的“出处”,也就是要经由光明正大的途径出去做官,在加入官僚集团的问题上,要有严谨的道德选择,不受利益的引诱。由于张謇为袁世凯修改文章,袁世凯也就尊重张謇,把他看做自己的老师。不过,袁世凯对做文章实在缺乏兴趣,张謇也对改他的文章实在感到头痛。这段经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尽管在为人处世上,他们不是一路人,但袁世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为人比较收敛,毕竟都是吴的幕僚,合作共事,总是朋友之交。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