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秀一口拒绝了马武叫他称尊登极的建议,但将领们却并没有死心。
刘秀回到中山,将领们再次提出建议,请求他顺应民心,登极称帝,刘秀再次拒绝。其时,公孙述已在成都称帝。
刘秀手下诸将闻知公孙述已在成都称帝的消息,更加着急,他们急忙再次上表劝进:
“大王啊,我们大汉王朝,经历莽贼之乱,宗庙尽废,豪杰愤怒,百姓哀啼。
大王与大哥伯升首举义旗,立下盖世功勋,圣公因此暂居帝位。可是如今,他根本就没有能力继承大统啊!他败乱社稷,天下盗贼日多,国将不国。
如今,公孙述已在成都称帝。而大王你,功勋卓著,更应早日顺应人心,登极称帝。
当初,昆阳大战之时,大王你就名扬天下;邯郸之战,贼人胆寒;巡行河北,安民除弊。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带甲百万,民心思归。论武,兵精粮足,无人能够匹敌;论文,顺应民意,天下归心。盼望大王不可谦拒天命,宜当早正大位!”
刘秀清醒地明白,虽然自己的势力已经较为强盛,河北郡县也已经大都成为自己的属地,自己的声望,也已经大为提高,称帝,可说是众望所归。
但审时度势,刘秀还是自以为称帝的时机并未十分成熟。过早称帝,意味着与更始朝廷的彻底决裂,也意味着可能会树立更多的敌人,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刘秀率军进入南平棘(河北赵县南)时,虽然将领们再次坚决敦促,三番五次地上书,劝导,但刘秀都以“盗贼未平,我们称帝就会四面受敌。我们何必要急慌慌地称帝呢?”的理由,坚决推辞即位。
一天,刘秀亲自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结束,前将军耿纯逡巡着,不肯离去。刘秀知道耿纯有话要说,就示意耿纯留下。
面对诸位将领的极力劝进,萧王刘秀依然没有打算立即答应称帝的的情形,前将军耿纯等诸将都退下后,就单独留下来,思考与刘秀独自交换一下心得。
耿纯是个爽快人,他开门见山,很是恳切地劝刘秀道:
“大王啊,要知道别人的想法,我们只需要将心比心就行。我们人人都是有私心杂念的。说实话,如今,我们大家汇聚到大王麾下,其实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才能聚到一起的。
主公你看,如今,天下的士大夫,诸位将士,他们之所以抛弃自己的亲戚朋友,背井离乡,追随大王于枪林弹雨之中,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啊,那就是希望能够攀龙附凤,以成就他们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志向啊!
而今,大王的功业已经建立,天下也望风响应。可是,大王却违背众人的意愿,不肯即位称帝。大王拒绝称帝的种种表现,使大家已经有些失意,失望,私下都在忖度大王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末将以为,如果大王不能早早地确定尊号,末将恐怕士大夫,将士们,将会由失望,而因此产生绝望的心理,产生离心现象。
他们不能长久忍耐,就会考虑离开大王,转而投靠别的主人,谋取荣华富贵。
末将私下以为,恐怕大众一散,就难以再次积聚。时不再来,众不可逆。
大王何苦为了那些太多的太周全的思虑,而失掉众人的向往和追随之心呢?”
耿纯的言辞激烈,态度诚恳,句句在理。
刘秀看看耿纯,心潮起伏。他的心中一阵感动。他知道,耿纯发自内心的劝解,的确是代表了将士们的普遍心理,如果自己还依然固持己见,的确会慢了将士们的心。
他沉思良久,感谢耿纯说:“谢谢将军的良言!请将军努力劝慰诸将,暂时不必着急!孤将很快地慎重考虑并决定称尊之事!孤绝不会伤害将士们的好意!”
其实,刘秀所以迟迟不肯称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还没有得到令天下人信服的所谓“符命”。“符命”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初,新朝国师刘歆改名刘秀,就是为了印证符命。
刘秀率军走到鄗县(河北柏乡县),沿途就听见了赤眉部众即将拥立刘氏皇族为帝的传言。不久,他又听见人们纷纷传说,孺子婴已经被人重新拥立为皇帝。
孺子婴就是刘婴,曾于公元年被任为皇太子,那时他才两岁。到公元年他被王莽废位时,也不过五岁。他是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汉宣帝刘询的玄孙。
当初,王莽毒杀平帝后,见夺位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他再次舍大就小,于公元年立刘婴为皇太子。
刘婴继位时,年仅岁,就由王莽摄政,改年号为居摄元年。
不久,王莽就自称假皇帝(代理皇帝)。
公元年月0日,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就废黜汉皇太子刘婴,降封他为安定公爵,命令他闲居在长安,其实是软禁起来,不得与任何人接触。
公元年月,隗嚣从前的军师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刘婴逃离长安。他们到了临泾,就拥立刘婴为帝。
月,更始帝刘玄,派自己的部将李松带兵前去攻打方望。混战中,刘婴就为乱兵所杀。这个因为被禁闭若干年,连猪狗等动物都不认识的无辜的二十一岁的孩子,就这样冤死在了野心家的手里。
听见这些称帝的消息,刘秀部下的诸将更加地着急。刘秀也开始有些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