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见那猴王飞身离去,伤感之心仍旧在即,只能心中默念,祝他此去能够无灾无难。
原来,在菩提第一次见到那猴王时,便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和熟识之感,似乎自己这
亿万年之来所苦苦寻求的真我之态,在这猴头的身上却活灵活现般的体现了出来,且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是以心下大喜,决意将其留下,以供自己研究之用。
菩提开始本无心传他神通变化之道,后见他灵性深种,慧根天成,实在惋惜,便授功注了他
的神体,又见这猴头实在是个可造之材,传自己衣钵之心顿起,要知道,这亿万年以来,他还从未遇见过如此通灵之物,在爱惜之余,不觉倾攘相授。
后又想到猴王这真我之自由自在的天性,于这天地之间,于这佛法笼罩之世,恐怕矛盾重重,
猴王现在既有如此的神通广大,恐将来搅得个天翻地覆,祸事连连,这有秩序的天地岂能容得他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存活着。
是以在猴王离去之前,菩提再三告诫,切不可说出是自己门徒,毕竟自己曾是佛祖如来的弟
子,这要是将来追究起来,自己又该如何的交代呢。
但又想想如来佛法教义的普天笼罩,心下又有些不平之意,能有个人搅一搅他的世界也好,
也好让他思考思考,这个世界并不是他那虚伪的佛法教义所能够笼罩住一切的。
想到这里,菩提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的诡异的笑意。
“佛法无边,好一个佛法无边,如来老祖,我倒要看看你这无边的佛法到底有无边际,有无
一个限量”。
想起那猴王,又是怜惜,又是愧疚,诸种复杂的情绪搅绕在一起,毕竟师徒一场,却又是这
样的一个开始,又是这样的一个结束,面对宿命和无常的两种处世观念,我们这些生灵又该听从于那一种命运的召唤呢,抑或者两者都不是,为什么,可为什么那猴王的身上却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另一种命运观念的存在呢,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虚幻,就连这曾修佛悟道,存活于世达数万年之久的菩提老祖都未曾明白,我们又是何等样人呢。
话说那猴王,已然驾着筋斗云,径直飘向东海而去,过不到一个时辰,早已看见了那茫茫的
东海,原先站在岸边,一眼都望不到尽头的东海,现在在猴王的眼里,居高临下的看来,虽然仍是茫茫的一片,但海之两岸已然依稀可见,不再是那么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正在他按下云头,径向花果山飞去的时候,看着这茫茫的潮汐之水,他似乎想起了什么。
是的,他想起了蓝汐,心想,自己现在是来去自由,也应当去看一看她了。
想到这里,他便回转了云头,向西直行,片刻的功夫,他的眼前便展现出了诸多的海岛,他
脚踏祥云,飘在空中,手遮着眼眉,低垂着头向下探视着,寻找着海岸边大石块的所在。
在天空盘旋了一阵之后,在一座临海的岛屿边,猴王终于看到了一块硕大无朋的坚石屹立在
东海的边缘,他降下云头,落在了她的旁边,他仔细的端详着,心中有种莫名的激动,毕竟这还是自己第一次来到她的面前,周围寂静无物,唯听见海潮的冲撞声,此起彼伏,就如猴王此时的心扉一样,起起落落,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