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小老板的生意经 > 10+12+4=26(万元)

10+12+4=26(万元)

老莫心得:

商业运作现金为王,但一个企业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如何用好现金,永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大的事,这就需要在每个环节上控制现金的支出,尤其是在一些常规项目运作中,如果能用不同的进货方式、结算方式来减少现金支出,将会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困扰食堂小老板的进货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1)

食堂由于进货频率高,所进的货大多也没有什么质量标准和可参考的价格,所以很难管理。但是小生意中往往隐含着大智慧,食堂的小老板也有自己的经营诀窍。

老李在广东打了几年工,省吃俭用攒了一些钱,但总感觉打工没有钱途,只是挣几个辛苦钱。再说,一个人在外地生活也不方便,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法照顾。思量再三,他决定回家乡找点可靠的生意,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说来也巧,老李的爱人所在的学校食堂正在招标,老李心想:“这可是个好机会,这所学校有3000多个学生,总共才设2个食堂,食堂的客源稳定,生意也简单,只要请二三个好一点的厨师,将饭菜做得好吃一点、卫生一点,学生们不会太挑剔的。”于是,这个学期老李承包了这所学校的食堂。

可做了还不到3个月,老李就差点坚持不下去了。他本想自己也是个见过世面、读过书的人,哪知隔行如隔山,以前想象的和现实完全是两回事,当食堂的老板比做小工还要累,不要说平时各种琐碎的小事,光是每天买菜的事,就将老李搞得心力交瘁。

老李办食堂前,就有朋友提醒他:买菜可大有学问,控制不好,买菜的人要吃回扣,每天吃个二三百元,一年下来,老板的钱让买菜的人赚走一半,老板成了为买菜的人打工了。老李也认为食堂采购是食堂管理的重点,于是他亲自上阵,每天骑着三轮车去市场买菜,或者让自己的老婆抽空帮忙买菜。这样一来,成本是控制住了,但老婆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现在还得兼职买菜,一周下来,累得爬不起床。老李看了很心疼,只得自己天天去买菜。除了买菜,食堂每天还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处理。本来,老李想轻松一些才承包了这个食堂,可没想到比打工还累。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老李首先想到的是让他的丈母娘来帮忙,专门负责买菜。但他发现,从此以后他的小姨子和小舅子家里就不用买菜了。看来,买菜的事找亲戚帮忙也不可靠。连自己的丈母娘都如此,其他的亲戚、朋友他也不敢再用了。如果出了问题,除了钱上面的损失,还会把关系搞僵。

后来,老李决定每次买菜派2个人去,1个人买,1个人监督。可不久还是出现了问题:买菜和企业的其他采购不一样,都是现金交易,没有发票,并且质量和价格每天都在变化,没有一个统一的行规和标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买菜的人抗拒回扣诱惑的能力很差,靠人盯人不可靠,2个人可以很快达成攻守同盟。

看到2个人不行,老李又增加到3个人:2个人负责买,1个人复秤。结果“3个和尚没水喝”,他们整天吵架,工作效率大大降低。1个人能做的事,现在要3个人做,食堂的整体成本也上升了。本来食堂就不属于高利润的行业,长期如此,等于多养了2个闲人。

老李又一次调整方法:每天买菜采用轮班制,每次搭配的2个人都不同,今天是张三采购,李四监督,明天是王五采购,张三监督,使他们没有时间来达成攻守同盟。可这样还是不行,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买菜。千万别小看油盐酱醋、青菜土豆、­鸡­鸭鱼­肉­这些人人都知道的东西,它们的采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专业素质。对于食堂这种大规模采购的人来说,需要很懂行情,不懂就会被小贩骗秤和欺价。如果为了防止贪污,买来的东西质次价高,食堂的生意就没有竞争力了。

困扰食堂小老板的进货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2)

看到问题后老李再次做了调整:让懂行的人去采购,不懂行的人去监督,采购的人固定,监督的人轮换。可是,一个不懂行的人怎么能有效地监督一个天天采购的人呢?采购的人可以非常容易地同供应商表演完美的双簧,让监督的人成为“聋子耳朵”。而且,每天被不同的人盯着,采购者会认为没有得到尊重,心想:“老板肯定认为我这个人不可靠,不值得信赖,而且不仅怀疑我会贪污,还会怀疑我会拉别人下水,一起贪污。”采购者一旦这么想,就有可能真的收回扣,他会觉得不贪污实在对不起自己。如此,何谈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小贩斗智斗勇买最便宜、最合适的菜呢?

看到这些办法都没有什么效果,老李又想到了招标:“招标的形式公平、公开,总可以解决买菜的问题吧!”饮料烟酒和粮油等商品采购用总供应商独家采购制度还可以,因为这些商品是标准产品,而每天采购量大,困挠老李的青菜土豆、­鸡­鸭鱼­肉­等还是解决不了。这些产品是非标准产品,质量和价钱每天都可能变,你怎么制订标书?谁能预测,下个月猪­肉­上涨10%,还是下降10%?黄瓜大丰收时每斤只卖5角,发大水时会涨到2元1斤。还有,怎么判断蔬菜的新鲜程度?新鲜的可能1元1斤是适合的,不新鲜的,5角1斤也能拿到。总之,这些青菜副食是食堂成本的大头,采购的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解决。

老李心想:“难道全世界的饭店老板都跟我一样,天天去市场买菜吗?这里面肯定有方法,只是自己没有找到而已。”经多方打听,老李终于找到一个饭店开得很红火的远房亲戚老王,他开了6家食堂,都很成功,老李决定专程去拜访取经。

老李和老王相隔200多里地,见到老王,老李先是恭维一番,对老王的食堂能开这么多家,并且都红红火火表示了钦佩,同时道出了自己目前的困境,最后开玩笑地说:“我原来还以为你有6个孩子,1人帮你管理1家店呢?”老王笑道:“就算我有6个孩子,也不能让他们天天骑着三轮车去买菜当小工啊?我以后还得再开十来家食堂,难道还要再生十几个孩子吗?其实,食堂的采购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我的饭店的采购都分了工:需要每天买的青菜副食由大师傅负责,不需要天天买的粮油酱味招标采购,清洁用品等杂项由食堂经理买,炉灶器具、锅碗瓢盆等固定资产由我亲自负责。”

老李问:“大师傅去买菜你派人监督吗?”老王说:“我们没有监督大师傅,我们只监督买回来的东西是不是短斤少两,因为很多东西是大师傅去市场订,供应商给送,送来的东西由厨房小工复秤记录。”

“你不怕大师傅吃回扣吗?”老李奇怪地问。老王说:“这个不用怕。我们开的食堂是学校和工厂的,每人每天伙食费一般也就是10元标准,扣掉主食和其他费用,每人每天副食只有8元钱。我们自己还要有利润,所以我们规定大师傅每天每个顾客只能用4元钱,用4元钱买回能做中餐和晚餐的材料已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多少吃回扣的份儿?另外,我自己偶尔也逛菜市场,对市价比较清楚。再说,他能不能吃回扣,根本不是我管理的重点。”

?老李更奇怪了,问:“为什么?”

老王说:“首先,我们开食堂的目的是为了挣钱,那怎么才能挣钱呢?我们做的饭菜顾客吃了满意,我们就有了营业额,有了基本的营业额我们才会有利润。同时,我们让顾客吃得满意,明年还可以承包食堂接着挣钱。先将这些大的方向确定了,我们再去谈成本控制。如果顾客不满意,没有了生意,你的成本控制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我每个月都设有“顾客对饭菜质量评分”,评分越高,大师傅的奖金就越高。这样,我就将我的目标和大师傅的目标统一起来了,我好他也好。

困扰食堂小老板的进货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3)

“为什么要让大师傅自己去买菜呢?因为食堂每天只花这么多的伙食费,要让顾客吃饱吃好,必须­精­打细算。比如,不要买刚下来的换季新鲜菜,这些应季菜会比其他的蔬菜贵好几倍;不要买刚摘下来水灵灵的菜,尽量买过季菜、处理菜;不要买活鱼,要买快死了的鱼;不要买里脊­肉­,要买肥­肉­……大师傅在菜摊看到一些的便宜菜和­肉­时,脑袋里马上就能想象做什么菜。如果价格合适,他甚至可以按堆来买。要是买菜一个人,做菜是另一个人,肯定要天天吵架。做餐馆的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投诉饭菜质量,做菜的大师傅一定会先找原材料质量不好的原因,而购菜的人肯定会说是做菜的大师傅手艺有问题。所以,我必须把买菜的权力交给大师傅,让他没有理由推脱责任。同时,能像自己家里人过日子一样,用一点点的钱变着法让一家人尽可能吃好。

“当然,完全不让大师傅占点小便宜是不可能的,即使圣人来管理也不一定能做到。程序、制度和人盯人监督都不能解决回扣问题。买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人能买的,谁都知道管采购的人日子过得舒服一些,走到外面有人递烟、有人请吃饭,逢年过节时,还会悄悄地送上几条好烟、几瓶好酒,水果上市时也会给大师傅家里送上一筐。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不会管这事,只要能用4元钱做好中餐和晚餐,顾客们没有意见,我能挣到钱就行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是做老板的又不是要去做什么管理大师。”

老李深有感触地说:“是啊,看来买菜的事交给做菜的大师傅负责最合适。每天限定购菜的总金额,让他自己去­精­打细算,同时将大师傅的工资、奖金和顾客满意度挂钩。一方面用奖金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用总费用控制来掌握大局。光靠人监督人是不可靠的,比如说:同样是菜心,有的是今天刚从地里摘的,有的是大前天摘的,淋上水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新鲜的,你怎么监督?一副猪下水上午卖30元钱,到晚上7点以后就是15元钱了。如果采购的人想给你省钱,他会要求摊主将剩下的下水给他送来;如果心情不顺,他就会买贵的。”

每个经营­性­的企业都会面临着业务人员吃回扣的问题,要控制吃回扣,靠人管人不管用:用外行去管内行,你想管也管不住,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诀窍,外行是看不懂的;用内行去管内行,一方面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也会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从源头控制,用量化的责任指标来控制。

老莫心得:

老板和员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老板常常寄希望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实所有的制度都是有破绽的,同时在­操­作的时候都有不确定­性­。老板一个脑袋想出来的制度下面有几十个员工在动脑子找漏洞。老板只有合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员工的目标和自己的目标统一起来,让员工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生活质量上有所提高,才能真正获得双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生意不好,老板会愁;生意太好,老板也愁?

经营惨淡,老板心情郁闷倒是可以理解,可为什么有些老板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还是愁眉不展?做生意要有度、有计划,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畴,不在自己的计划之内,就会发生很多预先想不到的事情,可能会让本来红火的生意向着反方向发展。

老张经过多次经营上的调整,生意越做越大,有逐渐发展成行业老大的趋势。顺风顺水时,人们总是对前景过分看好,认为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真可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老张在微型车配件这块市场占稳了脚跟,又开始向4S店等特约维修站的配件业务发展。这些特约维修站每年要完成汽车生产厂商大量的维修和保养业务,会有一定的配件需求,而汽车生产厂商给这些特约维修站的配件价格比市场上要高,所以特约维修站在完成每年汽车生产厂商的配件销售任务的基础上,也会从市场上进一些配件,按汽车生产厂商的价格卖给维修客户,从而挣到可观的差价。另外,现在很多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让车主有多种选择,可选择不装空调和其他的配置,而车主自己去找特约维修站或者其他的汽车修理厂加装空调,会比原厂的价格低几千元。有的老司机为了省钱,会自己私下加装空调。这就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市场。

老张十分看好这个市场,相信其中一定有巨大的商机。首先,这类特约维修站全省有近百家,每一家一年进20万元的配件没有多大的问题。和特约维修站做生意,利润也不错,平均能达到10%。这些维修站实力很强,虽然付款时间要滞后一些,但不会发生关店走人的现象,所以生意上还是可靠的。而且,自己对这个领域很熟悉,了解一些大的维修站的信誉情况,吃亏上当的可能­性­比较小。只要能绑定十家、二十家特约维修站,以后慢慢发展,就可以将业务扩展到全省所有的特约维修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很大。左思右想,老张都觉得这是值得做的生意。

经过3个月的努力,老张终于拿下了30家特约维修站的业务,并在合同上约定,每3个月结一次账。老张算了一下:“每家维修站1个月平均能走2万元的货,利润为10%,也就是每家每月能带来2000元的利润,30家每月能有6万元的利润,每年就有72万元的利润。结算时间虽说不是很理想,但对方都是很有实力的公司,没有跑单的危险,要想谈成生意,就得适当做出一些让步。而公司现在账上总保持着100万元左右的资金,再在其他的项目中挤出一些钱出来,支持3个月应该问题不大。”

老张的算法如下:

未来3个月的利润=维修站数量×每家进货量×周转期 ×利润率

=30×20000×3×10%

=180000(元)

合作开始时正值夏季,而且那年的夏天特别热,打算加空调的车主都提前来了,原本打算艰苦一下的车主也都因酷热难耐,纷纷向高温投降,陆续来加装空调。很多汽车维修站原来每个月2万元进货量的预算,现在都平均达到每个月3万元。这下,可忙坏了老张。

老张每个月理论上的进货开支=维修站数量×每家每月的进货量

=30×30000

=900000(元)

每个月实际的进货开支=维修站数量×每家每月的进货量×(1+追加备货量(30%))

=30×30000×130%

=1170000(元)

老张原来准备了3个月共100万元的资金预算,现在才一个月就发出了100多万元的货,但和维修站的合同上约定的都是3个月对账结款,还得满足维修站的供货需求,维修站需要多少,就要供多少,不能影响他们的正常维修进度。原来账面上的100万元,除了20万元其他项目必付的款,80万元已被老张调到这个项目上来了。以前,老张脑子中没有细算过,只是凭感觉认为有60万元的预算就足够了,没想到超过这么多。这个月从回款里面挤些钱出来,问题不大,但下个月的100万元又从哪里来呢?

做了这么多年生意,老张还是第一次因为生意太好而发愁。如果现金链断裂,合同内容无法兑现,肯定会使维修站那边结款问题更加麻烦。生意场上,大家最不喜欢和不守信用、实力弱的对象合作,如果这么退出,老张的声誉和收入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老张东拆西借,并尽可能压缩其他的业务,总算将第二个月熬过去了。第三个月的日子是最难过的,每天看着货物被不断送出,老张一点喜悦感都没有。他把家里的房子、车子都抵压给了银行,但员工的工资也只发了70%。还好,老张平时对员工都很好,员工们也看到店里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所以店里的人心还没有动摇。

总算挺过了第三个月,终于可以结款了,但有的单位说领导出差了,暂时没有人签字;有的单位说手续正在办理中;有的­干­脆说:“下个月结算吧,我们又不会走”。好说歹说,总算有一半左右的单位按时结算了,还有一小半结了部分款,个别单位也因自己的资金出现困难,最后拿特约维修站销售的新车,按成本价对换给老张。老张一下子增添了三台新车,老张自己留了一台,将其余的两台以每台低于市场价2000元处理了。

夏天快过去了,空调的业务总算过了高峰期,老张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店内受影响的其他业务也恢复了正常。老张经历了这次资金危机,长了不少见识:原来挣钱的生意,如因资金计划不当,做超出自己财务能力的项目,不仅可能挣不到钱,反而会将自己的公司拖跨。

现在回想起来,老张还真有点后怕,不过也暗自庆幸:“还好自己当时只谈下了30家,如果当时谈下50家,看来自己的公司就要伤筋动骨了!”

老莫心得:

做生意,要先看自己有多大的锅,再决定做多少饭。同时,还要将市场上的不利因素考虑进来,做事留有余地,尤其要保证项目资金相对富余,不能将每一分钱都算死,也不是每分钱每分钟都在转动产生利润,适当的备用资金对于公司运营来讲是必备的。就像人打拳一样,真正的高手,不是将拳头伸直打出去,而是保持一定的弯曲度,保留一定的变化。

卖的越多赔的越多,可还是要卖,损失怎么办?(1)

一般而言,卖得越多挣得越多,所以很多企业的考核体系中都有一个每年销售额增长率的指标。销售额大说明你的市场占有率高,再乘以一个利润率,就是你今年挣到的钱。但是有的老板却将生意做成了,卖得越多反而赔得越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谢的汽车配件批发生意现在越来越难做了。汽车配件生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做某个车型的全车件,也就是说,这种车型的所有配件都有,店里的配件可拼装出一台新车;另一种是做单项件,只做汽车中的某个部件,如车灯、保险杠、车门等,这种生意常常集中在某几个品牌,做它们的系列产品,有微型车的、跑车的、轿车的、卡车的。

老谢做的是保险杠单项件生意,主要向市场里其他做全车件的批发商供货,也向下面的市县供货。以前,市场上很多做全车件的批发商对保险杠的进货渠道不熟,所以从老谢那里调货比较多。现在,交通越来越发达,信息也越来越广,每年的汽车配件订货会就有好几次,各个生产厂商都设有展台,所以做全车件的批发商们对进货渠道和厂家的底价都十分清楚,自己需要的数量大时,都直接从厂家进货,偶尔有缺货时才从老谢那里调剂一下。没有了大户的进货,老谢的生意一下子差了很多,靠自己零售和县城的几家小客户,养活自己都难,每个月的门面费和员工开支几乎都难以为继。

正当老谢为此着急上火时,在外地工作的同学老李出差路过。老谢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同时确实心里烦,想找个朋友倾诉一下。老李和老谢的关系很好,他不做自己这行,既没有利害冲突,也不会在其他同行面前丢脸,最适合做听众了。而且,这位老同学的生意做得不错,可以给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老谢说:“现在的生意哪叫生意!我刚开始做这个生意时,最少也得达到20%的利润我才发货。现在,我只加10%的利润,市场上的同行就不要了,都自己去厂家进货了,而要命的是,这些大户平时能占到我生意的80%。失去了这些客户,我的生意怎么做得下去啊!如果我不加10%就出货,又怎么负担自己的各项开支成本?”

同学老李听了老谢的一番介绍,笑着对老李说:“其实生意各有各的做法,你只要看到市场上其他做单项件的现在还能挣钱,就说明这种生意模式没有过时,有其生存下去的道理。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将你的业务做一下梳理,你现在的生意分为两块:一块是针对市场里做全车件的批发商,另一块是针对县镇的小户做零售。针对县镇的业务,由于你店内的人力少,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下面县镇的小客户都发展成稳定的客户,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在全省跑一次,一百多个县,交通费、住宿费、业务费、人员工资、出差补助,没有10万元下不来。同时,每个县镇的客户进货量不稳定,数量也不大,这样的客户发展起来意义不大。所以,暂时可以按原来的方式慢慢发展。而针对市场里做全车件的批发商,他们原来能占到你生意总额的80%,说明这个市场空间很大,现在之所以萎缩,是因为你的­操­作方法没有适时调整,但市场的总量并没有萎缩。那么,如何将这块业务恢复、做强,是这段时间你的重点。同时做几件事,事事都重要,最后没有一件事是重点,所以你现在找到重点再来做方案。”

卖的越多赔的越多,可还是要卖,损失怎么办?(2)

对于老李的分析,老张非常认同,但具体如何做呢?老谢看着老李,急忙催促:“你不要吊我的胃口了,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赶快说吧!”

老李接着说:“现在,有50多家全车批发商和你有过合作,他们原来平均每家每个月能从你这进货2万元左右,每家每个月你能挣2000元。现在,他们都自己从厂家进货,每次进货4万元,就可以凑齐一台车发整车运输,所以总的成本和你是一样的。能省下4000元的成本,他们肯定会自己从厂家进货。要改变这种情况,你要在价格上有优势,让他们自己从厂家进货的成本价和你差不多,他们为了求方便,求不占用资金,才会和你继续合作,对不对?”

老谢说:“这是当然了,如果我的销售价和他们的成本价差不多,他们肯定会从我这里进货,至少他们不用压钱,也不用等运输时间了,随时要随时有。可他们现在从厂家拿的是批发价,我拿的也是批发价,大家的进货价是一样的,我怎么能让出利来呢?我总不能赔钱赚吆喝吧?”

老李笑着说:“这是可以做到的。你先分析一下,你做了50多种品牌,每种品牌你每年能销多少?你现在将你的销售量平均分配,每个品种每年平均只有10万~20万元,那么你在厂家的客户中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型的客户,厂家给你的销售政策也只能和市场上做全车件的批发商相同的价格,对不对?”

老谢说:“你还真牛,没有做过我这个生意,分析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没有了价格上的优势。”

老李接着说:“那你现在每个类别的产品选两三家厂家合作,你的销售量是不是能提高很多?你现在有50个系列同时­操­作,如果你集中力量只做5个系列,选5家­性­价比好的厂家合作,你的销量还保持和以前一样,这不难做到。但对于每个厂家来说,你的销售量提高了10倍,你自然就成了厂家的大客户,那么他们给你的销售价格会不会下降呢?”

老谢说:“收缩品种后,针对每个厂家提高10倍的进货量,这事努力应该能做到,但厂家现在为了保证市场价格的稳定,很难降低价格啊!”

老李说:“老谢,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啊?没有哪个厂家不重视大客户,没有哪个厂家不对大客户另眼相看,明里有很多价格统一的政策,但还可以通过灵活的销售返点政策鼓励大客户,根据每年完成的销售量划分档次对大客户进行返点。你现在市场中的同行是做全车件的,他们进货是为了自己店内的批发,而你可针对二三十家和他们规模相当的客户供货,这样你的进货量是他们单个的二三十倍。同时,你的上游厂家,不只生产一种车型的保险杠,他们还有其他车型的保险杠,那这样,你一个车型可增加二三十家客户,你共做了10个车型,那么从理论上说,你的进货量应是一家做全车件批发商的二三百倍。当然,这只是理论数据,市场不可能只有你一家在供应保险杠。你算一下,凭你的实力和能力,在价格有优势的情况下,你能占到市场的百分之多少的份额?能不能占到20%?如果能占到20%,那么你的进货量就比一般的全车批发商要大60倍,厂家自然可以给你销售返点,甚至还可做到每月返点。这样,你的成本就降低了,你可以按原来厂家给全车件批发商的供货价给他们供货,就可以解决全车配件批发商不到你这进货的问题了。”

老李的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老谢听了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趁着年初举行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的机会,老谢和几个保险扛的生产厂家开会研究,达成了共识。这些厂家和老谢约定,老谢如果每年完成80万元的销售额,每月进货不低于6万元的代理,年终给他5个点的返点奖励;如果每月都能完成最低进货量,可每月进行返点结算。

老谢回到公司,马上对公司的业务方向做了调整,收缩产品线。老谢­精­选了10个厂家的品牌,这10个厂家的产品在价格上、质量上有所区别,互相不冲突。并且,这10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系列产品,有的是原装配套厂家的的产品,产品的后续开发没有问题;有的是江浙那边的民营企业,虽说单个企业的实力不强,但他们的发展很有特点,都是家族式的,往往几家、十几家亲戚或者朋友联合用一个品牌,每个人做一个型号,这样累加起来,品种齐全,而且还可一起结算,在财务上对代理是一个出口,这样所完成进货量都可享受返点的政策。

老谢又找到全车件批发商一家家谈,承诺给他们按他们以前在厂家自己调货的价格,加上一点运输费,实际成本和他们以前自己进货时一样。这些全车件批发商对厂家的进价了如指掌,一看老谢的价格确实是他们的成本价,而他们从老谢这里进货,可以省去库房的费用,又可减少资金的压力,同时还方便。自己去调货要7~10天的时间,而从老谢这里调,随时可以送过来,还减少了运输时的破损率。当然,也都同意和老谢继续合作。

老谢自己负责店面之间短途运输的费用,送货上门,这样会占到一个点的成本,经过优化组合,每个厂家老谢能拿到5个点的返点,实际上有4个点的利润,每年完成销售任务2000多万元,能有80多万元的利润。

老莫心得:

老谢将表面上看起来是赔钱的生意,利用返点政策,做成了挣钱的生意。返点赢利的生意,一旦做成了规模,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其他的竞争者很难赶上,一般会避开这个领域和你竞争,而且厂家会给予更多的优惠条件,如退换货,先货后款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打理好生意需要能说会道,不善言谈可咋整?(1)

做生意就是和人打交道,善于和人沟通,有着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人,自然会在生意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可很多人天­性­不善言谈,甚至还有口吃,那么他们做生意时又改如何挖掘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呢?

老张的身体不是很好,下岗后,重活累活­干­不了,生活来源一下子成了问题,光靠政府每个月100元的最低生活补助过日子,生活质量可想而知。到退休还有15年,这些年总要找点事做。去广东打工,自己没有技术;­干­体力活,身体又不好,一个月挣千把块钱,如果累病了,连看病的钱都不够。幸好,老张的祖屋临街,虽说不是繁华地带,可以靠收取可观的门面租金为生,但人气也不错。每天早晚有一些小的菜农挑着蔬菜在老张门口的那条街面上叫卖,每天上下班的人,都会顺手带些菜回家,是个自发形成的市场。老张也想这样卖点东西,一是自己的身体吃得消,二是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和多大的投资,只要在自己家的门口摆个案子就可以了。

老张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也不知从哪里下手,他想到了自己的表姐。表姐可是个做生意的行家里手,虽说生意不大,但很红火,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表姐听了老张的想法,知道老张不容易,想做点小生意,挣些生活费,确实想帮帮他,于是答应去老张的家门口去仔细看看,再帮老张出点主意。

表姐在老张家门口观察了两天,给他拿了个主意——开个豆腐摊位。老张本想卖点蔬菜,听了表姐的建议,有些不解,说:“我又不会做豆腐,怎么要我去卖豆腐呢?”

表姐说:“你别急啊,我慢慢跟你说。首先,你这条街上卖菜的都是菜农,你如果也卖菜,肯定竞争不过他们。他们的菜是从自己家地里摘的,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到了快散场的时候,因为不想挑回去,只要给钱就卖。你如果从其他的菜农那里进货来卖,你的价格总会比他们的高一些,没有优势。如果从大的菜市场进一些本地没有的菜来卖,一方面是价格高,住周围小区的都不是富人,根本消费不起;真的有钱人会去大的超市购新鲜的品种,也不会来买你的。另一方面,每天去20多里地以外的蔬菜批发市场去拿货,你的身体也吃不消。

“我看了一下,你们这条街上有卖蔬菜的、水果的、卤菜的,就是没有看到卖豆腐的。而豆腐,一般的人都喜欢吃,价格也稳定,销售起来也简单,没有谁和你讨价还价,没有谁看你的秤足不足。你没有做过生意,又有口吃,嘴上还不会来事,这种简单的生意最适合你。我看了一下每天的人流量,养活你应该没有问题。”

老张平时也喜欢吃豆腐,想到自己身体不好,嘴巴不灵,看来也只适合做这样的生意。可自己不会作豆腐啊!

表姐看出老张的顾虑,接着说:“做豆腐现在很简单,只要3000元就可以买台做豆腐的专业设备,对方还可派人来安装,包教包会。”

老张对表姐一向很信服,所以按表姐的意见,买了台设备回来,也学会了如何制作豆腐。马上要开张了,可心里还是没底,又请来了表姐。表姐看到老张学会了做豆腐的技术,而且老张的身体也吃得消,很高兴,又给老张支了几招:“首先确定品种,像你这种情况不适合一下子将所有的豆腐制品都搞齐,先重点做几个产品。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打理好生意需要能说会道,不善言谈可咋整?(2)

“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经过你的屋门口,你可以做豆浆和豆腐脑,而且按杯来卖,成本好控制,而且也方便了顾客。每杯卖1元,成本价才4角,一天销200杯没有问题,那么每天早上能收入120元。不算周六周日,1个月有22个工作日,那么1个月能收入2640元。

“每天晚上下班时专门卖水豆腐,也按份卖,每块水豆腐1元钱,能挣5角,一个晚上能销100块,能挣50元,1个月的利润就是1100元。

“早上和晚上加起来,每月能挣3740元。3000元的机器给你算每月300元的折旧费和维修保养费,一个月下来也能挣到3440元。

“另外,你是下岗职工,身体也不好,国家不会找你收什么税务、工商、城管等费用,完全可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

老张听了很高兴,可还是有些担心地说:“表姐,要是你来做,肯定没有问题。可我没做过生意,担心别人不到我这来买。”

表姐笑着说:“这个生意就是给你定制的。你早上在摊上挂个牌子,写明豆腐脑和豆浆1元1杯,别人一看就明白,放下钱,拿了就走。晚上你把豆腐分成1元1块,每块豆腐边上再配上两三根新鲜的小葱,别人一看买豆腐还送小葱,回家就可以做菜了,也会拿了就走。你只要豆腐做得真,不少别人的份量,做3个月左右,大家都会记得你这个只卖豆腐脑、豆浆、豆腐的店。每份豆腐只卖1元,这样既避开了你不擅言谈的劣势,又形成了特­色­,反而让大家更容易记住你。当客户想买豆腐时,会主动找到你的店,你的品牌和知名度就打出去了,比那些今天卖白菜,明天卖西红柿的菜农日子要好过得多。

“还有啊,我要提醒你一下,每天的豆腐不要做得太多,应该是每天刚好能卖完,还可以略少一点。这样,一方面让大家知道,你每天的豆腐都是新鲜的,对你的质量产生信任感;另一方面让大家在买菜时担心买晚了你的豆腐卖完了,有意识地先把豆腐买了,再慢慢地挑选其他的蔬菜。”

老张对表姐的佩服又加深了一层,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豆腐摊子,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讲究。

老张做事认真,豆腐的质量一直不错,而且一元定价的经营方式,也让大家印象深刻。慢慢的,老张的豆腐店成了这条街上的一景。大家有时看老张不在摊位上,丢下一元钱带着豆腐就走了,成了制式的标准化产品。老张现在虽说没有发财,但解决了生活问题,也慢慢进入了做生意的角­色­,又开始琢磨什么时候再请表姐过来,帮自己拿拿主意,看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生意再做大、做好一点。

老莫心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劣势。生意场上,如何扬长避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意模式和发展方向,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做广告也有诀窍:广告费用节省的窍门(1)

广告人常将罗斯福的一句话挂在嘴边,用来提高这一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这话确实也有道理,广告主只要付钱,就可在各大媒体上进行传播,南非钻戒“八心八箭”、瑞士黄金手表等,都可在电视广告上大行其道。会打广告不难,但怎么用最少的钱打出效果最好的广告却不那么容易。那么,面对有限的广告费用,有什么节省的窍门呢?

老李开了家副食批发部,经营着上百种饮料和糖果饼­干­的批发业务。有不少老客户经常照顾他,所以生意一直比较稳定。不过,老李的信誉一直靠圈子里的人口头传播,发展得比较慢。

市场上有200多家副食批发商,每个批发商的门面差不多大,摆的货物也是大同小异。批发生意不可能明码标价,所以很多来进货的客户往往搞不清楚谁家价位更便宜、质量更好,只有一些特别内行的老客户能找到最便宜的批发部。而这些老客户的总进货量不到市场销量的一半,并且他们也只知道一些传统的品牌谁家便宜,对于现在不断推出的新口味、新品牌的副食饮料行业,也常常搞不清楚谁家才是品牌的总代理,哪家价格最便宜。

老李店里的一个伙计小张,在老李手下­干­了一年,现在自己也租了个门面­干­批发。小张虽然一个代理都没有拿下,但也在门面上摆了一些从其他批发商那里拿的少量样品,做一些零售。如果有大客户上门,双方谈好价格后,小张让客户在店里喝茶,谎称自己马上去仓库取货,于是就骑个三轮车从其他的代理商的仓库去提货。虽然是些“提篮子”的业务,但居然生意也不错。

老李明白,做生意首先要做名声,名声大了,客户才会有意识地到自己的店面来看看,比较一下,从而突显自己的优势。现在自己还没有多大的名声,在外行人的眼里,他和小张的店面没有什么区别,这对老李是很不利的。但怎么打名声,老李还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