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南南!京京—金陵双雄 > 第一章 雨花台的反思

第一章 雨花台的反思

惨烈的战斗,炮风弹雨,硝烟弥漫,血光四溅。

1937年12月12日,初冬的南京城外,国军上尉参谋楚绍南站在城南雨花台山上打量着硝烟四起的战场,心急如焚。

日军已经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南京,天上有飞机支援,地上有大炮助攻,海上有军舰围堵,而北面的长江对岸,也有一只日军溯江向浦口而来。难道这六朝古都将被日军攻破吗?

南京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踞,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城外东西两侧,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山川俊秀中市廛繁华、人文荟萃,继公元229年三国吴定都南京之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还有南唐、明、太平天国均于此建都,现在的国民政府也于此定都十年了。但看现在这兵临城下的局势,这都城气数恐怕已尽。

这仗不能这么打啊。做为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又在法国巴黎军校深造的未来军事家楚绍南是有资格这样分析的。从他在法国得知8月13日松沪会战打响,从他在9月被国防部从法国急召回国,他一直就是这样看的。

本来他对自己国家的军队是很自信的,对国人抗战的热情和战胜意识也是很自信的,现在虽然有着同样的自信,但绝没想到仗却打成这样。上海沦陷不到一个月,泱泱大国的首都南京就陷入了防守的被动中。指挥不力造成失利,战略不明造成失误,统帅无方造成失控……

淞沪会战失利以后,70万人的大兵团撤退,既不组织逐次抵抗以迟滞敌军的行动,又无具体的撤退和驻守目标,统帅部与各部队失去联系和控制,造成各部队各自为政,而且各建制的部队乱成一团,拼命地争先向西向南大踏步后撤,使日军尾追而来如入无人之境,造成了在战史上罕见的令人羞愧的大溃退。

为什么不发挥南京外围“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国防工事的防御作用,撤下来的部队连工事钥匙都找不到进入不了工事,费尽4个师几百万银元修两年的“中国马其诺防线”如同虚设。为什么主动放弃了无锡和苏州一线的防守。为什么不设法阻击日军的进攻速度?为什么不能把大部撤到安徽、河南、浙南、福建的国军部队杀个回马枪切断深入中国腹地日军的退路来个包抄呢?

而南京处在长江的弯曲部,西北两面背水,正是兵家所忌的“背水一战”的“绝地”。在古代,高山大江城墙可以用做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但现在的飞机大炮时代恰恰使这些古代优势成了守军的死地。如果日军是在江北而来还可倚长江防守,但敌军是从江南的上海而来,并且现在的士兵大都是从上海一路溃退下来,士气和斗志大打折扣。面对有着飞机、大炮和战舰掩护的二倍于我的20多万日军,仓促布阵,缺乏组织,战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只是能坚守多长时间的问题。

尤其是南京守城司令唐生智下令把南京的退路堵死,要宋希濂的三十六师把长江南岸下关到江北浦口之间的过江渡轮和所有军用民用大小船只一律停开,还命令驻防江北的胡宗南的第一军,凡由南京向北方渡江的任何船只一律制止,如不听从制止者,格杀勿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守城官兵感到退路已绝,只有抱定必死决心守城,但楚绍南心里却极不赞成。本来目前的抗敌国策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与入侵者打持久点,所以要灵活对敌,在气焰嚣张、实力强大的敌人面前要给自己留有周旋的后路。南京城要守,但不能死守,玉石俱毁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不应该把下关码头一带江面封锁,起码继续让大批平民过河啊。如果战况不利,也可以及时把部队转移,保存抗战的有生力量。

再看日军的部署很是咄咄逼人。上海战事刚停,日军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辖率谷寿夫的第6师团等三个师团独自乘胜追来,接着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率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长等五个多师团也争相而来。他们的总指挥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的司令部也设到了苏州,指挥着八个师团和两个支队,以及日海军第三舰队第11战队、野战重炮第5旅团、野战重炮第6旅团、陆军航空第3飞行团共20万重兵,气势汹汹分三路直逼南京。、

北路日军攻占镇江之后,12月7日进抵南京远郊栖霞山。12月8日汤山失守。

中路日军先后攻陷溧阳、溧水,12月9日攻克淳化镇、牛首山。

南路日军攻占泗安、长兴、广德之后,12月7日攻占宣城,12月8日占领芜湖,12月11日占领南京与芜湖之间的当涂,南路日军国崎支队由此渡江向南京江北的浦口包抄。

至此,南京外围阵地于12月9日全部丢失。这时南京城外的主阵地只剩下乌龙山炮台、紫金山和雨花台了。日军四面紧缩包围圈,在海军和空军的支援下,把南京城围得铁桶相似。 “弄不好还得是一场大溃退……”楚绍南对淞沪之战的国军大溃退还心有余悸,担心地自言自语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