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二年(706年)的一天,声威赫赫的太平公主忽然因为一件民事纠纷被告上了法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她和长安城一座寺院里的和尚争夺一个磨面用的水碾,硬说这个水碾是她的。这太欺负人了,这水碾和尚们已经用了好几十年,而太平公主刚刚从洛阳搬到长安,怎么可能是她的呢?面对这等不平之事,法官顶住压力,主持公道,判太平公主败诉,水碾归寺院所有。听到审判结果,太平公主不仅没生气,反倒露出了笑容。有人可能就要产生疑问了:第一,太平公主既然已经富可敌国,何必还要争这种蝇头小利呢?第二,这蝇头小利没争到,她为什么倒高兴了呢?要剥开这层层疑云,还得先看看神龙政变后的政局以及太平公主的政治处境。
一、主弱臣强
神龙政变是以张柬之等大臣为主导、李氏兄妹三人合伙参加的一场政变。政变结束之后,李显当了皇帝,当然要给立功之人论功行赏了。他是怎么论功行赏的呢?
先是嘉赏功臣集团。政变的组织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人都官封宰相,爵赐郡公,控制了中央政府。其他参加政变的武将也都加官晋爵,赏赐不计其数。紧接着是奖赏相王李旦,政变刚一结束,他就被封为安国相王,官拜一品太尉、知政事;没过多久,中宗又提出来立他为皇太弟。至于太平公主,前面已提到,她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实封五千户,而且特许开府设置官署,公开参政。应该说,中宗对功臣的奖赏力度是相当大的。
可是在把这几方势力安顿妥帖之后,唐中宗李显觉得有些不太对劲,这其中有问题。什么问题呢?他发现自己的势力太薄弱了。有人可能会问,皇帝位列九五之尊,力量怎么可能会弱呢?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其实这只是一种抽象的原则。在真正的政治运作中,皇帝也是要讲究实力的。比方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班底就很硬,文有秦府十八学士,武有秦琼、尉迟敬德等一班武将,如此一来,李世民当皇帝就很踏实,腰杆子自然也很硬。那么唐中宗李显有没有自己的嫡系大臣呢?从理论上讲,太子府的班底就应该是以后皇帝的基本班底。
那当年李显太子府的官僚都有谁呢?头号种子选手为魏元忠,但他在武则天晚年因为遭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诬告,已经被贬到岭南,不在身边。第二号人物是崔玄暐,他因为一直跟着张柬之策划神龙政变,与功臣的关系比跟李显还要铁,已经被划入功臣集团了。第三号人物是杨再思,他曾经因为夸奖张宗昌为莲花六郎,饱受舆论耻笑,人称“两脚狐”。此时二张倒台,他受到牵连,也被贬官了。总之,太子府的官僚分散得七零八落,而且有的属于拥张派,有的属于倒张派,派系林立,根本就做不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无法让唐中宗李显委以重任。难道李显手中无棋可用了?还有什么人能靠得住呢?从李显早年的经历中我们知道,李显比较相信太太的娘家人,将他们都视作自己的心腹。他第一次当皇帝时就曾大力提拔岳父韦玄贞,还说出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的话,结果被武则天抓住把柄,把他从皇帝宝座拉下,贬到房陵。可是这次,他想再次提拔岳父都不可能了,为什么呢?他的岳父韦玄贞当年受他连累,被流放到广西钦州,因为受不了南方的暑热瘴气,早就死了。不仅岳父遭殃,几个小舅子也纷纷罹难。当时,钦州的少数民族首领要娶韦家的女儿,也就是韦皇后的妹妹。韦家可是京兆大族啊,门第观念比较浓厚,哪肯把女儿嫁给山大王做压寨夫人?韦家不答应。那个首领一气之下,把韦家的四个兄弟都杀了。所以到李显第二次当皇帝时,韦家已经没人可用了。这让李显非常郁闷,一方面,自己没有靠谱的私家班底;而另一方面,功臣倒是势头很盛,君弱臣强的态势立刻就显示出来了。
该如何把皇帝的位子坐稳呢?李显决定自力更生,赶快加强自己的力量。为此,他一鼓作气,做了四件大事。
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皇后韦氏的权力。韦氏就是和太平公主同一天结婚的那个嫂子,是李显的第二任妃子。当年和李显一起流放房陵,吃尽了苦头。患难夫妻恩情重,李显和韦氏的感情相当好,而且,韦氏的性格也比李显要强悍一些,因此李显对她很是倚重。当年在房陵的时候,每次听说武则天派人来探望他,李显都觉得来者不善,肯定是来要他命的。与其让杀手折腾死,还不如自己了断呢。所以一听使者来,李显就张罗着要自杀。每当这时,韦氏就在旁边劝他,说咱们宁可被杀死,也不能被吓死呀;再说,天下事祸福难料,没准带来的还是好消息呢!就这样连哄带劝,韦氏不断地给李显打气鼓劲,终于熬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正因为如此,李显在精神上非常依赖韦氏,简直把她看作母亲一般,曾对她信誓旦旦地承诺:如果咱们还能重见天日,我一定让你随心所欲,决不约束你!现在果然重见天日了,李显信守诺言,马上立韦氏当皇后,还让她像当年的武则天那样,垂帘听政,参与政事。在李显看来,皇后和自己是一体之人,加强皇后的力量就等于加强自己的势力。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