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语叫做兵贵神速,李重俊这一迟疑可是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就在他这么一迟疑的工夫,玄武门楼上有一个宦官杨思勖看出门道来了。这个杨思勖长得高大威武,性格强悍,当宦官实在是有些屈才。他对中宗说:陛下,等我下去取他的首级!说完提着刀就冲下来了。还没等李重俊他们看清来人是谁,杨思勖刀锋一闪,一下子就把李重俊的前军总管斩于马下,这真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简直就是关公温酒斩华雄的翻版。李重俊的前军总管也是一员猛将,而且还是李多祚的女婿,他这一死,李重俊这边的军心立刻就动摇起来。这边李多祚所率的士兵军心乱了,玄武门城楼上,唐中宗的底气也就足了。他趁着手下旗开得胜,趴在玄武门城楼的栏杆上,对着下面的乱军高声喊道:“诸位将士听着!你们都是朕的宿卫战士,为什么要跟李多祚谋反!现在你们如果能阵前起义,杀死谋反者,朕保证对你们既往不咎,并保你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士兵本来也都是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理想,他们跟随李多祚替李重俊打仗,一是慑于将军的威风;另外,也是想以后跟着太子混一点荣华富贵。可是现在,无论是太子还是将军,他们都不如皇帝官大啊,皇帝都许诺他们荣华富贵了,那当然得跟着皇帝走了。所以马上一大半人都倒戈了。兵败如山倒,顷刻之间,李多祚等几个重要将领的脑袋,都被砍下来了。太子李重俊一看事态不妙,赶紧带着几个随从杀出乱军,向南一路狂奔,跑到了终南山。终南山在唐朝的时候生态还没有破坏,山高林密,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太子想在这儿暂时先躲一躲风头,然后看看能不能重振旗鼓。可是他好不容易才逃离险境,刚刚下得马来,坐在一棵松树下面想要喘口气的时候,他的一个随从过来,一刀下去,就把他给结果了。这样一来,整个政变彻底失败。
那么,李重俊政变为什么会失败呢?直接原因是他在军事指挥上有两大失误。哪两大失误呢?第一,他没有直扑玄武门,进入皇宫,相反,他绕了一个大弯子,先到城南去了,从城南再杀到城北,失去了宝贵先机。第二,他在玄武门楼下没有实施强攻,而是犹豫不决,反倒被中宗这边先下手为强,最终一败涂地。
那他为什么连犯如此严重而愚蠢的错误呢?这就涉及李重俊的个人素质和人才储备情况了。首先,李重俊还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头脑也不够聪明,政变之前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应急预案;其次,他没有一帮得力的谋士。以前神龙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依靠张柬之等几个大臣的缜密部署和安排,但是,李重俊没有这样的高参。他仅有的几个太子府官员都是贵族少年,纨绔子弟,除了斗鸡走狗一无所知,根本帮不上他的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场政变缺乏后续考虑。固然,李重俊和他的两个将军都只想把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干掉。但是他们也应该意识到,一旦兴兵宫阙,也就是与皇帝为敌了。因此,虽然他们主观上可能并不想杀死皇帝,但在客观上,必须也把皇帝作为政变目标。必要时,杀掉皇帝也在所不惜。可是李重俊他们没有这种考虑,他们还天真地想和皇帝寻求妥协,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这场政变说白了就是一个孩子的简单大脑指挥武将发达四肢的产物,它仅仅是一场激变,不是蓄谋已久的夺权,所以一遇到问题立刻全线崩溃。
虽然重俊政变失败了,但是对中宗李显夫妇的心理打击还是相当大。危机刚过,中宗抱着韦皇后泪如雨下,说皇后啊,咱们险些就到了阴间呀。一定要严惩这些叛乱分子!怎么严惩呢?中宗把太子李重俊的头拿过来,先到太庙昭告祖宗,然后到武三思父子的灵柩前祭奠冤魂,最后召集全体官员,在朝廷里公开枭首。这就叫做大义灭亲,法不容情!亲生儿子都这样毫不留情地严肃处理了,其余同党就更不能轻饶了,所有跟这次政变有关的人都必须一网打尽!既然中宗定下了这样的原则,那司法部门就只能是扩大搜索范围,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四、身陷危局
这样一审不要紧,有一个犯人受刑不过,交代说: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跟李重俊同谋!大家知道,中宗老早就在猜忌太平公主兄妹,听到这个犯人的供词,马上下令给御史中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常务副院长)萧至忠,让他审问太平公主兄妹。这下气氛可就紧张起来了,因为一旦走司法程序,就难免会屈打成招,情况非常凶险。所以,此时此刻,无论是相王李旦还是太平公主,都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他们会不会免于这场灾难呢?
前文讲过,相王李旦从武则天时期就小心谨慎,与世无争,大臣对他都充满同情;而太平公主得了中宗的诸多赏赐后,乐善好施,许多官员都是她的粉丝,对她充满了钦敬之情,给这样两个人定罪,天理难容啊!御史中丞萧至忠本来就是太平公主的粉丝之一。接到中宗的命令,萧至忠的眼泪都流下来了,他说:“陛下富有四海,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呢!陛下觉得他们像是谋反的人吗?请陛下想一想,当年您刚刚从房陵回到洛阳,那时相王可还是皇嗣呀,是他跟则天皇帝苦苦哀求,一定要把太子的位子让给您。则天皇帝不同意,他就连续几天绝食,这件事天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个时候都不想和您争皇位,现在怎么会参与叛乱呢!”紧接着,右补阙吴兢也上书说:宗室可是陛下的依靠啊。现在陛下骨肉凋零,身边能够帮忙的只有一个弟弟了,陛下难道还要把他除掉吗?自古信任外姓、疏远骨肉的人可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呀!唐中宗一看,大臣们反应如此强烈,他心里也迟疑了。
想来想去,中宗觉得对弟弟妹妹以谋反罪论处难以服人。他们现在已经是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了,功格天地,位极人臣,就算是再参加一场政变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何必冒这么大风险白给侄子打工呢?既然说太平公主兄妹参与叛乱不能让天下人信服,中宗也就只好继续表现出友爱的样子,不再追究了。
看起来,太平公主也好,相王李旦也好,这次又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但是,这件事对他们的触动太大了。本来,兄妹俩都已经决定扮演鸵鸟了,不招惹是非,拼命把头压低。可是,即使把头压得再低,该找上门的事情照样会找上门。那么,太平公主还会遇到什么风浪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