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人叫人千声不应,货叫人不喊自来。ww***”
孙财来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馍担子也一天比一天重,不到三
电卢年,就置办下岳父母做梦都想要的二亩平展展的良田,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儿。
叫255她老岳父和老岳母整日泡在田里,深耕细作。
话说:庄稼是枝花,全凭粪当家。
老人家天不亮就起身出门拾粪,还特意给孙财来及全家老小立了个规矩,如果要大小便,不管人在哪里走多少路都得憋着,跑到自家地里方便,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看官说了,孙财来终日在城里做买卖,天不亮就出门,日落西山才能回来,这一整天不拉不尿能夹住吗?孙老汉自有他的一套办法。
啥行道有啥行道的规矩,凡是著名小吃或者土特产的经营者都有本行当的特殊标记和习惯装饰,比如说刘曲镇的琼锅糖是用大轴辘独轮车推着,车头上Сhā个白纸灯笼。ww灯笼上用朱笔写个大大的刘字,糖装在平底大锅里,用蓝布盖着,不露一点糖的痕迹,也不喊一个糖字,市民一看就知道刘曲的琼锅糖来了。再如乾州的锅盔馍,装在特制的竹笼里,上面也盖一块蓝布,但是一定要对角斜着盖,否则人家就以为是卖咸阳玻王自糖的来了。唯有斜口蒸馍最讲究,扁担一定要桑木的,两头高高翘起,粗细长短翘多高啥角度都有规定,按章法制作的扁担担起来才精神。
所谓的:桑木扁担两头翘宁担担子不坐轿。
担子前头挂一个和人等高的蒲条壳篓这就是扁担高翘的原因。
壳篓前沿口Сhā三校竹筷,每根筷子上Сhā一个罐罐馍,所谓的罐罐馍就是馍的形状像罐罐,高度是直径的两倍,如果偷工减料水加的多或和面不到位,一上笼蒸就会塌下来达不到这个高径比例,不像罐罐了。这三个标志叫“望子”,也是样板,标准。意思是一望就知道卖罐罐馍的来了,也知道这家馍的质量。罐罐馍还有个技术活儿叫搭面子。
以前中国北方,以面食为主,乡村各家各户都有石磨用以磨面粉。小麦一般磨五遍(次),第二遍最白最细,第五遍最黑最粗,做面食生意的辛苦终日挣来的就是这第五遍的黑面赖以度日,第二遍单收用以搭面子。所谓的搭面子就是把两种面粉分开和,揉馍时把黑一点的下遍面夹在中间第二遍白面粉揉在表皮上,这是技巧活,没有一两年工夫是绝对包不住,包不匀的。这种技艺虽然说是做伪,但也是人所共知的秘密,千百年来被大众认可的做法,既环保,又达到了美观的目的。顾客把这种工艺当做衡量质量和工艺水平欣赏,但绝对不允许用硫磺熏的办法增白。馍担子的后半部用四根麻绳系着一个浅竹筐,馍是绝对不准放在挑担人ρi股后面的,这是当时熟食行不成文的规矩。否则会被视为对顾客大不敬,影响生意无人光顾。身后的竹筐内只放一块大石头做为平衡。
孙财来的担子后筐内,除了石头外岳父孙思富还给他增加了一个从不示人的神秘油布包,包内装些黄土,小便时把油布包提到僻背处,尿在土内,下午回到家交给岳父,由他亲自撒在自家田里,这就是孙老汉所说的鸡不尿尿自有它的去处。
后来孙财来成了百亩良田的特大号地主,就把这个神秘的油布包当做传家宝,供奉在岳父灵堂前。每到大年三十,象征性地给油布包里装些黄土,吃团圆年夜饭时,必给后代子孙讲油布包的故事,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恩来之不易,孩子们早就听烦了听腻了,他还在讲。到了正月初四送家宅六神三代祖宗的时候,他领着后代子孙带上油布包和纸钱供品去岳父母坟地,命令长子长孙磕头敬香,然后恭恭敬敬地把油布包内的黄土洒在岳父母合葬的坟头,还得背一遍《朱子家训》。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笔者顺便说几句后话,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曾经是盛尿装屎积肥用的油布包,还闹出个大笑话。
土地改革运动刚刚开始,眼儿亮(有远见识时务)的孙财来就主动把地契拿出来配合土改,把地分给斜口镇的乡党,又把张家托管的国宝献给国家,孙财来虽然还是戴着个地主帽子,但成份的前头冠以“开明”二字,免于批斗,算是过了几年安稳日子。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