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气功大师异界游 > 第三章治世大纲

第三章治世大纲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崇尚贤能、不分高低贵贱,使得民众没有攀比争夺的目标和基础;没有价值昂贵的难得货物,使得民众没有盗窃对象而永不为盗;见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得民众安于现状而不会产生动乱。

所以,圣人治世的方法,也就是去贪妄之心,有足够的衣食,使民众不萌异志,身强体健,永无­奸­诈巧伪之智欲,从而使得少数有妄为智欲的人也不敢不如此照办,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当然也就清静自化而无不治了。

本章的要旨是要说明如何治世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因而是老子提出的治世基本方略或大纲。老子提出的治世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釜底抽薪,在需求对象或客体上面做文章--使欲求没有对象或者说消灭对象之间的等级差别,并由此而抑制人的欲求以及实现这些欲求的智巧和手段,从而达到清静自化而无不治的目的。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计划经济下的措施和结果:大锅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大家都差不多,没有非分之想存身的余地,也没有多少可争的东西,社会也确实因此而比较安定和容易治理。不过,实践已证明,这绝不是个好办法,实际效果无异于因噎废食。

需要特别指出地是,老子这里强调的"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以及65章的"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等语言,被许多人理解为愚民政策,指责老子反知识反智慧,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老子想要消除的只是那些能够产生社会动乱的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之­奸­诈巧伪之智技,而不是所有的知识。因此,他的这种要求其实是希望社会风气能够朴实无华,君王宅心仁厚,民众挚哲相处,而不是要让大家真的都变成没有一点知识的傻瓜。所以,只有他指出的争抢贤能之誉、难得之货、可欲之物等所需要的­奸­诈巧伪之智欲,这些才都属于要被清除之列,而关于他的道等正面知识和智慧则恰好相反,不但不能清除,而且还再三强调需要普及落实,并为此而慨叹自己"被褐怀玉","知者希,则我者贵矣"。

所以,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或者愚蠢并非是指那种真正的愚昧,而是指一种返朴归真的理想思想境界--大智若愚。如他在20章中说:"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自比愚人之心,其实是以愚人之心来称赞圣人的大智若愚心态。由此也可知老子所说的"愚"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愚蠢之含义大多是两码事。在老子那里,"愚人"乃是君王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一种由愚到智、再由智到愚这样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而绝不是要做什么真正的傻瓜。由于老子痛感­奸­诈巧伪、尔虞我诈等行为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因而必须大力推行"愚之"--返朴归真等措施以根绝­奸­诈巧伪之智技,如此整个社会才可能清静自化而无不治,所以他才会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等来落实"愚之",并以愚--醇厚朴实、而不是智--­奸­诈巧伪作为个人人格和品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从本章还可看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老子承认客观对象的第一­性­和人的认识的第二­性­。在老子看来,贤能之人、难得之货、可欲之物等客观存在物,乃是决定人的认识和智力的因素,是­奸­诈巧伪之智欲产生的根源,因此,他才会提出了这样一个解决­奸­诈巧伪之智欲或"恒使民无知无欲"的对应方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由此可知,老子的认识论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观点。}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