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气功大师异界游 > 第十七章为君(第十八章刨根,第十九章绝学无忧,此处原多分两章)

第十七章为君(第十八章刨根,第十九章绝学无忧,此处原多分两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刨根)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第十九章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最好的明君,百姓只是知道有个君王;其次者,是那种百姓对他很亲近并称誉他的功德的君王;再次者,是那种让百姓感到害怕的君王;最后,是那种昏庸无道、最终难免被****而自取其辱的君王。

诚信不足,民众自然就会不信任你,说话思虑再三的人啊,才是重视诺言的人,如此,在大功告成、诸事遂愿时,百姓才会觉得毫无滞碍,一切自然而然。

所以,大道废驰,才会提倡那些仁义礼教;­奸­诈巧伪之智技产生了,才会存在严重的伪诈现象;父子等六亲不和,才会需要孝慈;国乱君昏,才会需要、产生和存在贞臣。

因此,弃绝圣贤之誉、­奸­诈巧伪之智,百倍有利于民众;弃绝尊卑分明之仁、善恶立判之义,百姓就会恢复孝慈;杜绝智巧之谋、可欲物之利,则盗贼自然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仅以其为文还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因而还需要再进一步阐释如下:不饰雕琢,保持本­色­;不谋私利,清心寡欲;弃绝那些自以为是的有为之学,就可以万事无忧了。

本章提出了好坏君王的标准,说明君王要无为、"贵言",而不能轻诺寡信,这样才可能做到一切自然而然;指出了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和弊病的根本是"大道废"等;解决"大道废"之具体应对措施就是三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或进一步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而应对"大道废"的这三点措施,其实也就是老子对他在第三章中提出的治世大纲的进一步具体阐述,也为六十章进一步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的观点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圣智仁义巧利这些事物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而在老子时代,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而并不是谁想绝就能绝得了的。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取长弃短,当私则私,当绝则绝,而不是人为地搞什么全面弃绝。所以,在当时条件下的三绝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也只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幻想,也与老子自己提倡的一切按自然规律办的"无为"思想相矛盾而不可能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应该说,老子对现实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一针见血而异常深刻的,但提出的解决方法--因噎废食的弃绝倒退而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则是不正确不可取的,因而他的社会治理方案基本是失败的,而这就为后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绝其道"奠定了客观基础。

圣智仁义巧利这些方面取代了古代的纯朴自然,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私有制的必然产物,从而只能由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消灭。所以,古代的纯朴自然必然要恢复,但那是否定之否定,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和倒退。老子在他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科学技术水平时代,就能提出这种否定现行私有社会制度和复归原始公有社会制度的观点,类似于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非同凡响,高瞻远瞩,确实在人类中领先了几千年!虽然他未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生产自动化在他那个时代还是根本没影的事情,只是在他身后两千多年的现代,才露出了端倪。所以,他的认识和思想实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实现的最佳水平,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