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呢,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即使一个小孔的品德之内容,也都完全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种物体,唯有变动叵测的形状和表象:没有物体形状啊,其中却有表象;没有物体表象啊,其中却有物体;幽虚难测啊,其中却存在着变动规律呢,这种规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作用应时,非常守信,因而无论现代还是古代,其之盛名一直不去。
顺此探查各种物体的起源,我是如何知道各种物体起源之原理的呢?正是由道的这些特性。
注:请,情况;有请,表明存在内在变动规律。对于一种变化叵测的东西而言,唯有变动规律可以不变。
本章老子对他提出的作为世界本体的道的特性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明确指出道是客观存在着的物体,只是其形状和表象都变幻叵测而已,但运动变化中却存在着运动规律。这就证明老子的思想完全属于唯物主义范畴,而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什么唯心主义。在他那个时代,老子能够打破对神灵上帝的崇拜而提出这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由此来解释宇宙和万物的起源从而"知众父之然",这确实是一件振聋发聩、举世无双的创举,比几千年之后的许多现代人还要高明进步!
"孔德",乃是指一个小孔的品德或品质。老子这里是用"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为例,来说明道的影响和作用无所不在,同时也说明了道与德之间的主从关系:无论怎样的德,都必然唯道是从。然后,再由此引申出对于道的特性的说明。大部分人都把"孔德"解释为"大德",这很明显与本章所论毫不相干,也不合逻辑。因为首先大德只能是指大恩大德之意,意指恩惠,而老子这里所说的德则显然只能是指物体的品德,否则"大恩惠之容,唯道是从"就无法理解了。其次,既有大德,那就必然要有小德,如此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一是品德可以论以优劣高下却不能论以大小,二是大德唯道是从,小德是否就不从呢?显然无法自圆其说。}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