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列子 > 于古晋阳双塔寺下

于古晋阳双塔寺下

【天瑞第一[1]】

子列子居郑圃[2],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3]。国不足[4],将嫁于卫[5]。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6],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7]?"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8]?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9]。吾侧闻之,试以告女[10]。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19]。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20],故日易也[21]。易无形埒[22],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23],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24];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25],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26],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27]。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28];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29],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30],能宫能商[31],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32],攓蓬而指[33],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34]?种有几[35]:若为鹑[36],得水为继(去丝旁)[37]。得水土之际,则为蠙之衣[38]。生于陵屯[39],则为陵舃[40]。陵舃得郁栖[41],则为乌足[42]。乌足之根为蛴螬[43],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44],生灶下,其状若脱[45],其名曰掇[46]。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日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47],斯弥为食醯颐辂[48]。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49],食醯黄軦生乎九猷[50],九猷生乎瞀芮[51],瞀芮生乎首腐蠸[52]。羊肝化为地皋[53],马血之为转邻也[54],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55],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56],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韮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猨也[57],鱼卵之为虫[58]。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59],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60]。纯雌其名大腰[61],纯雄其名稚蜂[62]。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63],伊尹生乎空桑[64]。厥昭生乎湿[65],醯­鸡­生乎酒[66]。羊奚比乎不箰[67],久竹生青宁[68],青宁生程[69],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70]?不知也[71],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72]。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73],惑于数也[74]。­精­神者,天之分[75];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76],故谓之鬼。鬼[77],归也,归其真宅[78]。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79],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80],间矣[81]。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82]。

孔子游于太山[83],见荣启期行乎邮之野[84],鹿裘带索[85],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86],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87],当何忧哉[88]?"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林类年且百岁[89],底春被裘[90],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臾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91]。逆之垅端[92],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93],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94],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95]。"子贡曰:"寿者人之情[96],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97]?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98]。"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99]?"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100],如也[101],宰如也[102],坟如也[103],鬲如也[104],则知所息矣[105]。"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106]。"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107],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108]。晏子曰[109]:'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檄也([110]。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111]、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112]、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113]。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或谓子列子日:"子奚贵虚[114]?"列子曰:"虚者无贵也[115]。"子列子曰:"非其名也[116]。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毁[117],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粥熊曰[118]:"运转亡已[119],天地密移,畴觉之哉[120]?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121]。往来相接,间不可省[122],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123],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124],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25],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126]:"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127],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128]?"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129],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30],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131]:"虹蜺也[132],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133],有中之最巨者[134]。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舜问乎烝曰[135]:"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136]。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137]。­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138]。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139]。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140]。天地强阳[141],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攘[142]。自此以往,施及州闾[143]。"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144],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145],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146]。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147],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148]?"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149]!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50]?"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151],过东郭先生问焉[152]。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153]?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仍而有之[154],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155],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注释】:

[1]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2]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

[3]众庶--指一般百姓。

[4]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5]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卢重玄解:"嫁者,往也。"

[6]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

[7]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殷敬顺、陈景元释文:"司马彪注《南华真经》云:名种,郑人也。"

[8]壶子何言哉--何言,犹言何,说了些什么。

[9]语--告诉。本作"诏"。伯昏瞀人,又作伯昏无人,张湛注:"伯昏,列子之友,同学于壶子。"瞀,音móu(谋)。

[10]女--同"汝",你。

[11]尔--指示代词,如此。­阴­阳尔,四时尔,指­阴­阳如此,四时也如此。

[12]疑独--疑,许维遹:"疑读为拟,僭也,比也。即比拟之意。独,独一无二。

[13]往复--循环。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处只出现一次"往复",按王重民说,应据吉府本憎补"往复"二字。

[14]际--交界之处。终,终点。

[15]谷神--谷,即山谷之谷,指虚空。任继愈《老子新译》:"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张湛注:"至虚无物,故谓谷神。"

[16]玄牝--牝,音pìn(聘)。任继愈:"'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植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植器官。"玄,幽远,微妙。

[17]勤--许维遹:"勤当训尽。"任继愈:"勤即尽。"

[18]谓--俞樾:"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王氏引之《经传释词》。"

[19]浑沦--又作"浑沌"、"混沌",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开辟前的状态,即气、形、质都未分离出来的混然一片的状态。

[20]循--王重民《列子校释》:"循当读如揗""揗,正字;循,假字。"《说文》:"揗,摩也。"

[21]易--简易。张湛注:"《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而此曰易,易亦希简之别称也。"

[22]形埒--形状。埒,音liè(劣)。《淮南子·本经训》:"合气化物,以成埒类。"高诱注:"埒,形也。"

[23]究--穷尽,终极。张湛注:"究,穷也。"

[24]冲和--中和。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文子·九守篇》:'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冲即中也。又《­精­诚筒》'执冲含和',《淮南子·泰族训》冲作中,皆冲、中通用之证。"

[25]全--完备。张湛注:"全犹备也。"

[26]否--堵塞,不通达,与下句"通"相对而言。

[27]不出所位--杨伯峻案:"'不出所位''不'下疑脱'能'字。'不能出所位'与'不能形载'等三句句法一律。下句'不能出所位者也',有'能'字,可证。"

[28]生生者--第二个"生"字,指有生死的事物。第一个"生"字是动词,指产生。此下"形形者"、"声声音"、"­色­­色­者"、"味味者"句法相同。

[29]员--通"圆"。

[30]沈--音chén(沉),与"沉"同。

[31]宫、商--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第二音级。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zhǐ纸)、羽,近似于简谱中的1、2、3、4、5、6。

[32]从者--陶鸿庆《读列子札记》:"列子因见髑髅,攓蓬而指,以示弟子百丰,不当言'从者'。《庄子·秋水篇》作'从见百岁髑髅',无'者'字,当从之。"杨伯峻案:"从,当依《释文》作'徒',字之误也。""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篇注》:'《列子·天瑞篇》正作食于道徒',是郭所见《列子》有作'徒'者矣,当据改。'者'字后人所加,陶说是。"司马彪:"徒,道旁也;一本或作从。"髑髅--死人的头骨。

[33]攓蓬--攓,音qiān(牵),拔取。蓬,草名,又叫"飞蓬"。

[34]过养、过欢--洪颐煊《读书丛录》:"《庄子·至乐篇》两'过'字皆作'果'。《国语·晋语》'知果',《汉书·古今人表》作'知过'。过即果,假借字。"俞樾《诸子平议》:"养当读为恙。《尔雅·释诂》"'恙,忧也。'恙与欢对,犹优与乐对也。恙与养古字通。"

[35]种有几--种,物种,指万事万物。几,当读为"机",即下文结语"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之"机"。机,机关,指万物出生与复归的机关。

[36]同鼃(蛙)。鹑--鸟名,鹌鹑。

[37]继(去丝旁),音jì(计),与"继"同。《说文》:"继,续也。继或作。"

[38]蠙之衣,蠙音bīn(宾),又音pín(贫)等。蠙之衣,青苔,又称虾蟆衣、鱼衣、石衣。

[39]陵屯--张湛注:"陵屯,高洁处也。"

[40]陵舃--《庄子·至乐》疏:"陵舃,车前草也。既生于陵阜高陆,即变为车前也。"

[41]郁栖--《庄子·至乐》疏:"郁栖,粪壤也。"

[42]乌足--草名。

[43]蛴螬--俗称"地蚕"、"土蚕",金龟子的幼虫。

[44]胥--《释文》:"胥,少也,谓少去时也。"俞樾:"'胡蝶胥也化而为虫',与下文'掇千日化而为鸟'两文相对。'千日为鸟',言其久也;'胥也化而为虫',言其速也。"

[45]脱--蜕皮。《释文》:"郭注《尔雅》云:脱谓剥皮也。"

[46]掇--音qú(渠)duō(多),虫名。

[47]斯弥--虫名。

[48]食醯颐辂--醯,音xī(希),醋。颐辂,虫名,古人以为酒醋上的白霉所变。

[49]黄軦--軦,音kuàng(况)。黄軦,虫名,亦生于酒醋之上。

[50]九猷--《释文》:"李云:九当作久。久,老也。猷,虫名。"

[51]瞀芮--瞀,音mào(茂)或móu(谋)。瞀芮,《释文》:"小虫也,喜去乱飞。"

[52]腐蠸--腐蠸,《释文》:"谓瓜中黄甲虫也。"《庄子·至乐》疏:"萤火虫也,亦言是粉鼠虫。"以上四句所云,皆为小虫,但越来越大,故文中"乎"字当为助词,非介词"于"意。

[53]地皋--皋,《说文》:"皋,气皋白之进也,从白本。"段注:"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则地皋当附在地面上的白气,鬼火之属。

[54]转邻--《释文》:"顾胤《汉书集解》云:如淤泥邻,《说文》作粦,又作磷,皆鬼火也。"则转邻当为能转动的磷火,鬼人之属。下句"野火",为在野外乱窜的鬼火。

[55]鹯--又名"晨风",鸟名。

[56]蛤--即蛤蜊,生活在浅海泥沙中的有壳软体动物。《释文》引《家语》:"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又引《周书》:"雀入大水化为蛤。"

[57]羭--音yú(于),母羊。《说文》:"夏羊牝曰羭。"猨,即猿。

[58]鱼卵之为虫--王叔岷《列子补正》:"'虫'下当有'也'字。乃与上文句法一律。《御览》八八七引《庄子》正有'也'字。"

[59]亶爰──亶,音chǎn(蝉)。亶爰,山名,《山海经》:"亶爰之山有兽,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类,自为牝牡相生也。"

[60]鶂--音yì(亿),鸟名,即鹢。《庄子·天运》:"白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之也。"

[61]大腰--张湛注:"大腰,龟鳖之类也。"

[62]稚蜂--《释文》引司马彪:"稚蜂,细腰者。"张湛注:"此无雌雄而自化。"

[63]后稷生乎巨迹--张湛注:"传记云:高辛氏之妃名姜原,见大人迹,好而履之,如有人理感己者,遂孕,因生后稷。长而贤,乃为尧佐。即周祖也。"

[64]伊尹生乎空桑--张湛注:"传记曰:伊尹母居伊水之上,既孕,梦有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无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空桑。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而献其君。令庖人养之。长而贤,为殷汤相。"

[65]厥昭生乎湿--厥昭,当即蟩蛁,厥为蟩之省,昭为蛁之讹。井中赤虫。《晋书·束皙传》:"羽族翔林,蟩蛁赴湿。"《玉篇》:"蟩,井中虫。"湿,潮湿之处。张湛注:"此因蒸润而生。

[66]醯­鸡­--醯,音xī(希)。醯­鸡­,小虫名,即蠛蠓。古人误以为由酒醋上的白霉所变。张湛注:"此因酸气而生。"

[67]羊奚比乎不箰--羊奚,《释文》引司马彪:"羊奚,草名,根似芜青。"箰,即笋。《太平御览》卷八八七引《庄子·至乐》文,此句与下句为:"羊奚比乎不箰久竹,不箰久竹生青宁。"不箰久竹,为不生笋的老竹,文意甚明。

[68]久竹生青宁--按《太平御览》引《庄子》文,此句应为"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释文》引司马彪:"青宁,虫名也。"

[69]程--《释文》引《尸子》:"程,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70]终进乎--卢重玄解:"进当为尽。假设问者,言天地有终尽乎?"

[71]不知也--陶鸿庆:"'不知'二字无义,注亦弗及,疑'知'为'始'字之误。"并以二句为一句"终进乎不始也。"此说证据不足,然可供参考。

[72]进乎本不久--张湛注:"'久'当为'有'。无始故不终,无有故下尽。"王叔岷云:"'久'盖'又'字形误,古多以'又'为'有'。"

[73]画其终--俞樾:"画者,止也。《论语·雍也篇》'今女画',孔注曰:'画'止也。''画其终'者,止之使不终也。"杨伯峻案:"俞说是也。《藏》本、北宋本、卢重玄本作'尽',今从世德堂本正。"

[74]数--自然之理。

[75]天之分--分,当作"有"。《释文》引《汉书》杨王孙:"­精­神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任大椿又引《淮南子·­精­神训》"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又"壶子持以天壤",高诱注"­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认为"与杨王孙所云皆本《列子》此文,然则汉人所见之本并作'有',不作'分'。"

[76]真--本原,即下文"真宅"。

[77]鬼--王重民:"'鬼'字下本有'者'字,今本脱之。《韩诗外传》:'死者为鬼。鬼者,归也。'"《论衡·论死篇》:"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风俗通》'死者,澌也;鬼者,归也。­精­神消越,骨­肉­归于土也。''鬼'下并有'者'字可证。《意林》引正作'鬼者归也'。"

[78]真宅--本原之地,即"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之"机",亦即玄牝,天地万物的­阴­沪。

[79]耄--音mào(冒),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老耄,"

[80]方--比。

[81]间--《释文》:"间,隔也。"

[82]极--本文指死与生的交会点。

[83]太山--即泰山。

[84]郕--音chéng(成)。杨伯峻:"郕,亦作成,本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时属鲁,为盂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东北九十里。"

[85]鹿裘带索--裘,皮衣。鹿裘,沈涛:"鹿裘乃裘之粗者,非以鹿为裘也。鹿车乃车之粗者,非以鹿驾车也。""《吕氏春秋·贵生篇》,颜阖鹿布之衣,犹言粗布之衣也。"带索,腰间系着绳索。

[86]而吾得为人--杨伯峻:"《御览》四六八引作'吾既得为人',与下'吾既得为男'、'吾既已行年九十'句法一律,《说苑·杂言篇》作'吾既已得为人',《家语·六本篇》作'吾既得为人',疑当从《家语》。"

[87]处常得终--卢文绍:"'得',《说苑·杂言篇》作'待'。"王重民:"作'待'是也。盖荣启期乐天知命,既明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故自谓处常以待终,当有何忧,若作得,则非其旨矣。《御览》四六八引正作'待'。《类聚》四十四引作'居常以待终',文虽小异,'待'字固不误也。"

[88]当--杨伯峻:"当读为尚。《史记·魏公子列传》:'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当亦应读为尚,可以互证。"

[89]林类--张湛注:"书传无闻,盖古之隐者也。"且--将近。

[90]底--张湛注:"底,当也。"被--同"披",穿着。裘--这里指粗糙皮衣。

[91]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92]逆--迎。垅--田埂。

[93]叩--询问。

[94]故能寿若此--张湛注:"不勤行,则遗名誉;不竟时,则无利欲。二者不存于胸中,则百年之寿不祈而自获也。"卢重玄解:"勤于非行之行,竞于命外之时,求之下跋,伤生夭寿矣。吾所以乐天知命,而得此寿。"跋当作获。

[95]故能乐若此--张湛注:"所谓乐天知命,故无忧也。"卢重玄解:"妻子适足以劳生苦心,岂能延入寿命?居常待终,心无忧戚,是以能乐若此也。"

[96]情--杨伯峻:"《汉书·董仲舒传》云:'情者人欲也。'又云:'人欲之谓情。'《后汉书·张衡传》注云:'情者,­性­之欲。'古人多以欲恶对文,如《吕览·论成篇》'人情yu生而恶死'是也。则此'情'字当训'欲'。"

[97]故吾知其不相若矣--俞樾云:"'吾'下脱'安'字。上云'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云'安知其不相若',言死生一致也。下云'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正承此而言。若作'知其不相若',则于语意大背矣。"

[98]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孔子为何说林类之言未尽其理,其意不清。张湛云:"今方对无于有,去彼取此,则不得不党内外之异。""若夫万变玄一,彼我两忘,即理自夷,而实无所遗。"卢重玄则云:"死此生彼,必然之理也。林类所言'安知'者,是疑似之言耳,故云未尽。"

[99]赐--子贡之名,姓端木,字子贡。息无所--王叔岷:"'息无所'疑原作'无所息',即本上文'生无所息'而言。今本'息'字误错在'无所'上。"此说可从。子贡所要的是休息的时间,而不是休息的地方,故不应谈到"有所"、"无所"上。

[100]圹--音kuàng(矿),墓|­茓­;原野。本文指空旷的墓地。

[101]如--,音gāo(高),通"皋",实即"皋"字的讹变。《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可证。如,高貌。

[102]宰如--宰,犹"冢",坟墓。

[103]坟如--坟,古代指高出地面的土堆。《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104]鬲如--鬲,音lì(利),古代炊器,陶或青铜制,圆口,三空心足。鬲如,像鬲一样。郝懿行:"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今所见亦多有之。"

[105]则知所息矣--张湛注:"见其坟壤鬲翼,则知息之有所。《庄子》曰:"死为休息也。"

[106]伏--埋葬。

[107]胥--皆,都。《方言》第七:"胥,皆也。东齐曰胥。"

[108]苦、佚、息--张湛注引《庄子·大宗师》文:"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

[109]晏子--晏子(?--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去世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世传《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伪托,但保存了很多晏婴的有关资料。此下孔子引文,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10]德之徼--徼,音yāo(腰),求取。张湛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言各得其所归。"似不妥。紧接下文有"古者谓死人为归人",此处不该重复。

[111]六亲--六种亲属,其说不一,《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一般以"六亲"泛指各种亲属或所有的亲属。

[112]钟贤世--钟,专注。贤世,善世,治理、安定之世。

[113]与--赞许。

[114]奚--何,为什么。贵虚--以虚无为贵。《吕氏春秋·不二篇》:"子列子贵虚。"

[115]虚者无贵也--张湛注:"凡贵名之所以生,必谓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今有无两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虚既虚矣,贵贱之名,将何所生?"

[116]非其名也--不在于事情的名称。张湛注:"事有实者,非假名而后得也。"

[117]毁,毁坏。

[118]粥熊--粥,音yù(育),同"鬻"。鬻熊,史传为周代楚国的祖先。年九十知道,为周文王师。后人集其遗言,凡22篇,名《鬻子》。成王时封其玄孙熊绎于荆楚之丹阳。

[119]亡已--亡,无。已,止。

[120]畴--通"谁"。《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蔡沈集传:"畴,谁。"

[121]世--生。张湛注:"此'世'亦宜言'生'。"

[122]间--音jiàn(见),缝隙。省--音xǐng(醒),察看。

[123]顿--很短的时间,突然。进--增长。

[124]世--出生。

[125]杞国--杞,音qǐ(起)。杞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

[126]晓之者--王重民:"'晓'下'之'字蒙上文'因往晓之'句而衍。《御览》二引作'晓者云',无'之'字。下文'晓者曰地积块耳'云云,亦无'之'字,可证。"然观下文,又有"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一句,似此处不衍,而"晓者曰地积块耳"句脱一"之"字。

[127]只使--即使。吴闿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

[128]奈地坏何--犹"地坏奈何"。

[129]躇步跐蹈--躇,音chú(除)。跐,音cǐ(此)。《释文》云:"四字皆践蹈之貌。"

[130]舍然--张湛注:"舍,宜作释,此书释字作舍。"《释文》:"舍音释,下同。"释然,疑虑消除貌。

[131]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着书九篇,属道家一流。笑之曰--杨伯峻:"《御览》二引无'之'字,是也,当删。下文'子列子闻而笑曰'亦无'之'字,可证。"

[132]蜺--音ní(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133]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134]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135]烝--当是人名。

[136]委--委托,托付。

[137]和--指宇宙中的中和之气。

[138]顺--指宇宙中的顺序密码。

[139]蜕--指宇宙中的蜕变功能。

[140]食不知所以--俞樾:"《庄子·知北游篇》作'食不知所味'。"王叔岷:"宋徽宗《义解》:'食不知所味。'范致虚《解》:'食安知所味。'是所见本'以'并作'味',与《庄子》同。"

[141]天地强阳--王重民:"《庄子·知北游篇》'大地'下有'之'字,此不可省。疑《列子》本有'之'字,而今本脱之也。郭注云:强阳犹运动耳。"

[142]穰--一本作"壤",误。穰,庄稼丰熟。

[143]闾--里巷。《周礼·地官·闾胥》:"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二十五家为闾。"

[144]喻--了解。

[145]踰垣--踰,即逾,越过。垣,墙。

[146]居--积蓄。俞樾:"居犹畜也,谓其先所蓄之财也。《论语·公冶长篇》:'臧文仲居蔡。'皇侃《义疏》曰:"居犹蓄也。'是其义。"

[147]谬--钱绎:"谬,诈也。"

[148]若为盗若何--前一"若"字,你。

[149]嘻--《释文》:"嘻,哀痛之声。"

[150]孰怨--孰,谁。孰怨,犹怨谁。

[151]罔--欺骗。《汉书·王嘉传》:"臣骄侵罔。"师古:"罔,谓诬蔽也。"

[152]过--一本作"遇"。

[153]庸--岂,难道。

[154]仞--通"认"。

[155]公公私私--公其公,私其私。前一个"公"、"私"为动词。

【列子】

道教经典。又称《冲虚真经》。原为中国战国时道家着作,相传为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书有八篇,已亡佚。今存《列子》一书据考应为魏晋时玄学家伪作,东晋张湛收集整理,编为八篇,并为之作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改为《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思想文风皆近似《庄子》,多寓言故事。其《黄帝》、《汤问》篇描绘仙界奇景和至人、神人灵异故事。《周穆王》篇记述穆王西游昆仑山,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事。皆可为道教宣扬修道成仙思想提供依据。《黄帝》篇又论述养生之道,认为声­色­厚味、爱憎利害皆伤神乱­性­,舍此始能得道飞升。亦可为道教修身养­性­者利用。

现存重要注本有《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宋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等,皆收入《正统道藏》。

前言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着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称《列子》为《冲虚真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列子》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

《列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着。列御寇在古籍中又被写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这里的"虚"即虚静、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列子曾向壶丘子林和老商氏学过气功。《庄子·逍遥游》把他描绘成为神仙,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的学说主要是养生术,因而他不大关心政治,认为政治事务与政治斗争,以及一切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碍于养生。在这方面,他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权术有明显区别,而比较接近于庄子,其消极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但他与奏汉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认为人不能长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该生就让它生,该死就让它死,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也和庄子相同。

《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列子》,可能是西晋人的作品。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对此作了归纳:(一)刘向的《列子序》称列子为郑人,与郑缪公同时,然而书中多言缪公以后事,如孔穿、公孙龙是战国后期人而入书。(二)书中多采引先秦与西汉诸子书的资料,除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已列举者外,还有今已亡佚的《汤问》、《说符》等。(三)书中有些资料更晚,如太初、太始、太素说出自《易纬》,切玉之刀、火浣之布乃魏文帝事,周穆王驾八骏西游出自汲家书《穆天子传》,《杨朱篇》纵恣­肉­欲,不符合《淮南子·汜论训》关于杨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而反映魏晋人的放荡­性­格。(四)有明显的佛教影响,如"西方之人有圣者"指佛,"死之与生,一往一反"乃释氏轮回之说等。(五)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书中有不少汉以后、甚至魏晋以后的词汇。

今本《列子》虽系魏晋人的作品,但他们在重新编辑《列子》时,毕竟采录了许多先秦古籍中关于列子的记载,并不是完全凭空捏造。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朴无华,不见于汉魏诸书,如愚公移山、扁鹊易心等。可知今本《列子》中也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断倚残篇与零星记载,对于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列子》的版本甚多,清人汪继培曾取影宋本、纂图互注本、明世德堂本、虞九章和王震亨同订本参订缺误,刻入《湖海楼丛书》。今人杨伯峻先生以汪本为底本,复取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之北宋本(即《四部丛刊》之底本)、吉府本、铁华馆影宋本、《道藏》诸本(白文本、宋徽宗《义解》本、林希逸《口义》本、江遹《解》本、高守元集《四解》本)、元本、明世德堂本参校,于汪本颇多订正,并吸取历代注家解释,着成《列子集释》,于1979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为《列子》一书最好的版本。本书的原文部分,以杨伯峻《列子集释》本为依据,只作了个别订正。校勘记也多采自该书,但为了节省篇幅,只采录了少量的必须说明的部分,纳入了注释之中。标点有与《集释》本相同者,也有与《集释》本相异者。本书的注释部分,引用或参考了历代诸家的注释,除《列子集释》中已集录者外,还参考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周克昌先生的《读札记》(载《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四》,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等,有可从者择善而从,无可从者赋以己意。本书的译文部分,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白话列子》(岳麓书社1990年4月版),但该书有多处漏译(不知何故,漏译达20多处),其中许多译文也值得商榷,当然开创之功不应抹煞。笔者步杨伯峻等先生之后尘,理应有超过前人之处,但因水平所限,无论在标点、校勘、注释与今译方面,都必定存在不少错误与不妥之处,欢读者批评指正。

尹协理

于古晋阳双塔寺下

【天瑞第一[1]】

子列子居郑圃[2],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3]。国不足[4],将嫁于卫[5]。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6],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7]?"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8]?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9]。吾侧闻之,试以告女[10]。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19]。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20],故日易也[21]。易无形埒[22],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23],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24];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25],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26],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27]。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28];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29],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30],能宫能商[31],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32],攓蓬而指[33],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34]?种有几[35]:若为鹑[36],得水为继(去丝旁)[37]。得水土之际,则为蠙之衣[38]。生于陵屯[39],则为陵舃[40]。陵舃得郁栖[41],则为乌足[42]。乌足之根为蛴螬[43],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44],生灶下,其状若脱[45],其名曰掇[46]。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日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47],斯弥为食醯颐辂[48]。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49],食醯黄軦生乎九猷[50],九猷生乎瞀芮[51],瞀芮生乎首腐蠸[52]。羊肝化为地皋[53],马血之为转邻也[54],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55],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56],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韮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猨也[57],鱼卵之为虫[58]。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59],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60]。纯雌其名大腰[61],纯雄其名稚蜂[62]。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63],伊尹生乎空桑[64]。厥昭生乎湿[65],醯­鸡­生乎酒[66]。羊奚比乎不箰[67],久竹生青宁[68],青宁生程[69],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70]?不知也[71],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72]。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73],惑于数也[74]。­精­神者,天之分[75];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76],故谓之鬼。鬼[77],归也,归其真宅[78]。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79],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80],间矣[81]。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82]。

孔子游于太山[83],见荣启期行乎邮之野[84],鹿裘带索[85],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86],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87],当何忧哉[88]?"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林类年且百岁[89],底春被裘[90],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臾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91]。逆之垅端[92],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93],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94],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95]。"子贡曰:"寿者人之情[96],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97]?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98]。"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99]?"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100],如也[101],宰如也[102],坟如也[103],鬲如也[104],则知所息矣[105]。"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106]。"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107],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108]。晏子曰[109]:'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檄也([110]。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111]、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112]、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113]。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或谓子列子日:"子奚贵虚[114]?"列子曰:"虚者无贵也[115]。"子列子曰:"非其名也[116]。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毁[117],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粥熊曰[118]:"运转亡已[119],天地密移,畴觉之哉[120]?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121]。往来相接,间不可省[122],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123],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124],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25],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126]:"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127],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128]?"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129],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30],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131]:"虹蜺也[132],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133],有中之最巨者[134]。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舜问乎烝曰[135]:"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136]。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137]。­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138]。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139]。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140]。天地强阳[141],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攘[142]。自此以往,施及州闾[143]。"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144],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145],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146]。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147],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148]?"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149]!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50]?"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151],过东郭先生问焉[152]。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153]?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仍而有之[154],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155],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注释】:

[1]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2]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

[3]众庶--指一般百姓。

[4]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5]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卢重玄解:"嫁者,往也。"

[6]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

[7]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殷敬顺、陈景元释文:"司马彪注《南华真经》云:名种,郑人也。"

[8]壶子何言哉--何言,犹言何,说了些什么。

[9]语--告诉。本作"诏"。伯昏瞀人,又作伯昏无人,张湛注:"伯昏,列子之友,同学于壶子。"瞀,音móu(谋)。

[10]女--同"汝",你。

[11]尔--指示代词,如此。­阴­阳尔,四时尔,指­阴­阳如此,四时也如此。

[12]疑独--疑,许维遹:"疑读为拟,僭也,比也。即比拟之意。独,独一无二。

[13]往复--循环。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处只出现一次"往复",按王重民说,应据吉府本憎补"往复"二字。

[14]际--交界之处。终,终点。

[15]谷神--谷,即山谷之谷,指虚空。任继愈《老子新译》:"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张湛注:"至虚无物,故谓谷神。"

[16]玄牝--牝,音pìn(聘)。任继愈:"'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植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植器官。"玄,幽远,微妙。

[17]勤--许维遹:"勤当训尽。"任继愈:"勤即尽。"

[18]谓--俞樾:"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王氏引之《经传释词》。"

[19]浑沦--又作"浑沌"、"混沌",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开辟前的状态,即气、形、质都未分离出来的混然一片的状态。

[20]循--王重民《列子校释》:"循当读如揗""揗,正字;循,假字。"《说文》:"揗,摩也。"

[21]易--简易。张湛注:"《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而此曰易,易亦希简之别称也。"

[22]形埒--形状。埒,音liè(劣)。《淮南子·本经训》:"合气化物,以成埒类。"高诱注:"埒,形也。"

[23]究--穷尽,终极。张湛注:"究,穷也。"

[24]冲和--中和。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文子·九守篇》:'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冲即中也。又《­精­诚筒》'执冲含和',《淮南子·泰族训》冲作中,皆冲、中通用之证。"

[25]全--完备。张湛注:"全犹备也。"

[26]否--堵塞,不通达,与下句"通"相对而言。

[27]不出所位--杨伯峻案:"'不出所位''不'下疑脱'能'字。'不能出所位'与'不能形载'等三句句法一律。下句'不能出所位者也',有'能'字,可证。"

[28]生生者--第二个"生"字,指有生死的事物。第一个"生"字是动词,指产生。此下"形形者"、"声声音"、"­色­­色­者"、"味味者"句法相同。

[29]员--通"圆"。

[30]沈--音chén(沉),与"沉"同。

[31]宫、商--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第二音级。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zhǐ纸)、羽,近似于简谱中的1、2、3、4、5、6。

[32]从者--陶鸿庆《读列子札记》:"列子因见髑髅,攓蓬而指,以示弟子百丰,不当言'从者'。《庄子·秋水篇》作'从见百岁髑髅',无'者'字,当从之。"杨伯峻案:"从,当依《释文》作'徒',字之误也。""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篇注》:'《列子·天瑞篇》正作食于道徒',是郭所见《列子》有作'徒'者矣,当据改。'者'字后人所加,陶说是。"司马彪:"徒,道旁也;一本或作从。"髑髅--死人的头骨。

[33]攓蓬--攓,音qiān(牵),拔取。蓬,草名,又叫"飞蓬"。

[34]过养、过欢--洪颐煊《读书丛录》:"《庄子·至乐篇》两'过'字皆作'果'。《国语·晋语》'知果',《汉书·古今人表》作'知过'。过即果,假借字。"俞樾《诸子平议》:"养当读为恙。《尔雅·释诂》"'恙,忧也。'恙与欢对,犹优与乐对也。恙与养古字通。"

[35]种有几--种,物种,指万事万物。几,当读为"机",即下文结语"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之"机"。机,机关,指万物出生与复归的机关。

[36]同鼃(蛙)。鹑--鸟名,鹌鹑。

[37]继(去丝旁),音jì(计),与"继"同。《说文》:"继,续也。继或作。"

[38]蠙之衣,蠙音bīn(宾),又音pín(贫)等。蠙之衣,青苔,又称虾蟆衣、鱼衣、石衣。

[39]陵屯--张湛注:"陵屯,高洁处也。"

[40]陵舃--《庄子·至乐》疏:"陵舃,车前草也。既生于陵阜高陆,即变为车前也。"

[41]郁栖--《庄子·至乐》疏:"郁栖,粪壤也。"

[42]乌足--草名。

[43]蛴螬--俗称"地蚕"、"土蚕",金龟子的幼虫。

[44]胥--《释文》:"胥,少也,谓少去时也。"俞樾:"'胡蝶胥也化而为虫',与下文'掇千日化而为鸟'两文相对。'千日为鸟',言其久也;'胥也化而为虫',言其速也。"

[45]脱--蜕皮。《释文》:"郭注《尔雅》云:脱谓剥皮也。"

[46]掇--音qú(渠)duō(多),虫名。

[47]斯弥--虫名。

[48]食醯颐辂--醯,音xī(希),醋。颐辂,虫名,古人以为酒醋上的白霉所变。

[49]黄軦--軦,音kuàng(况)。黄軦,虫名,亦生于酒醋之上。

[50]九猷--《释文》:"李云:九当作久。久,老也。猷,虫名。"

[51]瞀芮--瞀,音mào(茂)或móu(谋)。瞀芮,《释文》:"小虫也,喜去乱飞。"

[52]腐蠸--腐蠸,《释文》:"谓瓜中黄甲虫也。"《庄子·至乐》疏:"萤火虫也,亦言是粉鼠虫。"以上四句所云,皆为小虫,但越来越大,故文中"乎"字当为助词,非介词"于"意。

[53]地皋--皋,《说文》:"皋,气皋白之进也,从白本。"段注:"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则地皋当附在地面上的白气,鬼火之属。

[54]转邻--《释文》:"顾胤《汉书集解》云:如淤泥邻,《说文》作粦,又作磷,皆鬼火也。"则转邻当为能转动的磷火,鬼人之属。下句"野火",为在野外乱窜的鬼火。

[55]鹯--又名"晨风",鸟名。

[56]蛤--即蛤蜊,生活在浅海泥沙中的有壳软体动物。《释文》引《家语》:"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又引《周书》:"雀入大水化为蛤。"

[57]羭--音yú(于),母羊。《说文》:"夏羊牝曰羭。"猨,即猿。

[58]鱼卵之为虫--王叔岷《列子补正》:"'虫'下当有'也'字。乃与上文句法一律。《御览》八八七引《庄子》正有'也'字。"

[59]亶爰──亶,音chǎn(蝉)。亶爰,山名,《山海经》:"亶爰之山有兽,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类,自为牝牡相生也。"

[60]鶂--音yì(亿),鸟名,即鹢。《庄子·天运》:"白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之也。"

[61]大腰--张湛注:"大腰,龟鳖之类也。"

[62]稚蜂--《释文》引司马彪:"稚蜂,细腰者。"张湛注:"此无雌雄而自化。"

[63]后稷生乎巨迹--张湛注:"传记云:高辛氏之妃名姜原,见大人迹,好而履之,如有人理感己者,遂孕,因生后稷。长而贤,乃为尧佐。即周祖也。"

[64]伊尹生乎空桑--张湛注:"传记曰:伊尹母居伊水之上,既孕,梦有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无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空桑。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而献其君。令庖人养之。长而贤,为殷汤相。"

[65]厥昭生乎湿--厥昭,当即蟩蛁,厥为蟩之省,昭为蛁之讹。井中赤虫。《晋书·束皙传》:"羽族翔林,蟩蛁赴湿。"《玉篇》:"蟩,井中虫。"湿,潮湿之处。张湛注:"此因蒸润而生。

[66]醯­鸡­--醯,音xī(希)。醯­鸡­,小虫名,即蠛蠓。古人误以为由酒醋上的白霉所变。张湛注:"此因酸气而生。"

[67]羊奚比乎不箰--羊奚,《释文》引司马彪:"羊奚,草名,根似芜青。"箰,即笋。《太平御览》卷八八七引《庄子·至乐》文,此句与下句为:"羊奚比乎不箰久竹,不箰久竹生青宁。"不箰久竹,为不生笋的老竹,文意甚明。

[68]久竹生青宁--按《太平御览》引《庄子》文,此句应为"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释文》引司马彪:"青宁,虫名也。"

[69]程--《释文》引《尸子》:"程,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70]终进乎--卢重玄解:"进当为尽。假设问者,言天地有终尽乎?"

[71]不知也--陶鸿庆:"'不知'二字无义,注亦弗及,疑'知'为'始'字之误。"并以二句为一句"终进乎不始也。"此说证据不足,然可供参考。

[72]进乎本不久--张湛注:"'久'当为'有'。无始故不终,无有故下尽。"王叔岷云:"'久'盖'又'字形误,古多以'又'为'有'。"

[73]画其终--俞樾:"画者,止也。《论语·雍也篇》'今女画',孔注曰:'画'止也。''画其终'者,止之使不终也。"杨伯峻案:"俞说是也。《藏》本、北宋本、卢重玄本作'尽',今从世德堂本正。"

[74]数--自然之理。

[75]天之分--分,当作"有"。《释文》引《汉书》杨王孙:"­精­神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任大椿又引《淮南子·­精­神训》"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又"壶子持以天壤",高诱注"­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认为"与杨王孙所云皆本《列子》此文,然则汉人所见之本并作'有',不作'分'。"

[76]真--本原,即下文"真宅"。

[77]鬼--王重民:"'鬼'字下本有'者'字,今本脱之。《韩诗外传》:'死者为鬼。鬼者,归也。'"《论衡·论死篇》:"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风俗通》'死者,澌也;鬼者,归也。­精­神消越,骨­肉­归于土也。''鬼'下并有'者'字可证。《意林》引正作'鬼者归也'。"

[78]真宅--本原之地,即"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之"机",亦即玄牝,天地万物的­阴­沪。

[79]耄--音mào(冒),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老耄,"

[80]方--比。

[81]间--《释文》:"间,隔也。"

[82]极--本文指死与生的交会点。

[83]太山--即泰山。

[84]郕--音chéng(成)。杨伯峻:"郕,亦作成,本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时属鲁,为盂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东北九十里。"

[85]鹿裘带索--裘,皮衣。鹿裘,沈涛:"鹿裘乃裘之粗者,非以鹿为裘也。鹿车乃车之粗者,非以鹿驾车也。""《吕氏春秋·贵生篇》,颜阖鹿布之衣,犹言粗布之衣也。"带索,腰间系着绳索。

[86]而吾得为人--杨伯峻:"《御览》四六八引作'吾既得为人',与下'吾既得为男'、'吾既已行年九十'句法一律,《说苑·杂言篇》作'吾既已得为人',《家语·六本篇》作'吾既得为人',疑当从《家语》。"

[87]处常得终--卢文绍:"'得',《说苑·杂言篇》作'待'。"王重民:"作'待'是也。盖荣启期乐天知命,既明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故自谓处常以待终,当有何忧,若作得,则非其旨矣。《御览》四六八引正作'待'。《类聚》四十四引作'居常以待终',文虽小异,'待'字固不误也。"

[88]当--杨伯峻:"当读为尚。《史记·魏公子列传》:'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当亦应读为尚,可以互证。"

[89]林类--张湛注:"书传无闻,盖古之隐者也。"且--将近。

[90]底--张湛注:"底,当也。"被--同"披",穿着。裘--这里指粗糙皮衣。

[91]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92]逆--迎。垅--田埂。

[93]叩--询问。

[94]故能寿若此--张湛注:"不勤行,则遗名誉;不竟时,则无利欲。二者不存于胸中,则百年之寿不祈而自获也。"卢重玄解:"勤于非行之行,竞于命外之时,求之下跋,伤生夭寿矣。吾所以乐天知命,而得此寿。"跋当作获。

[95]故能乐若此--张湛注:"所谓乐天知命,故无忧也。"卢重玄解:"妻子适足以劳生苦心,岂能延入寿命?居常待终,心无忧戚,是以能乐若此也。"

[96]情--杨伯峻:"《汉书·董仲舒传》云:'情者人欲也。'又云:'人欲之谓情。'《后汉书·张衡传》注云:'情者,­性­之欲。'古人多以欲恶对文,如《吕览·论成篇》'人情yu生而恶死'是也。则此'情'字当训'欲'。"

[97]故吾知其不相若矣--俞樾云:"'吾'下脱'安'字。上云'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云'安知其不相若',言死生一致也。下云'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正承此而言。若作'知其不相若',则于语意大背矣。"

[98]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孔子为何说林类之言未尽其理,其意不清。张湛云:"今方对无于有,去彼取此,则不得不党内外之异。""若夫万变玄一,彼我两忘,即理自夷,而实无所遗。"卢重玄则云:"死此生彼,必然之理也。林类所言'安知'者,是疑似之言耳,故云未尽。"

[99]赐--子贡之名,姓端木,字子贡。息无所--王叔岷:"'息无所'疑原作'无所息',即本上文'生无所息'而言。今本'息'字误错在'无所'上。"此说可从。子贡所要的是休息的时间,而不是休息的地方,故不应谈到"有所"、"无所"上。

[100]圹--音kuàng(矿),墓|­茓­;原野。本文指空旷的墓地。

[101]如--,音gāo(高),通"皋",实即"皋"字的讹变。《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可证。如,高貌。

[102]宰如--宰,犹"冢",坟墓。

[103]坟如--坟,古代指高出地面的土堆。《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104]鬲如--鬲,音lì(利),古代炊器,陶或青铜制,圆口,三空心足。鬲如,像鬲一样。郝懿行:"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今所见亦多有之。"

[105]则知所息矣--张湛注:"见其坟壤鬲翼,则知息之有所。《庄子》曰:"死为休息也。"

[106]伏--埋葬。

[107]胥--皆,都。《方言》第七:"胥,皆也。东齐曰胥。"

[108]苦、佚、息--张湛注引《庄子·大宗师》文:"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

[109]晏子--晏子(?--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去世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世传《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伪托,但保存了很多晏婴的有关资料。此下孔子引文,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10]德之徼--徼,音yāo(腰),求取。张湛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言各得其所归。"似不妥。紧接下文有"古者谓死人为归人",此处不该重复。

[111]六亲--六种亲属,其说不一,《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一般以"六亲"泛指各种亲属或所有的亲属。

[112]钟贤世--钟,专注。贤世,善世,治理、安定之世。

[113]与--赞许。

[114]奚--何,为什么。贵虚--以虚无为贵。《吕氏春秋·不二篇》:"子列子贵虚。"

[115]虚者无贵也--张湛注:"凡贵名之所以生,必谓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今有无两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虚既虚矣,贵贱之名,将何所生?"

[116]非其名也--不在于事情的名称。张湛注:"事有实者,非假名而后得也。"

[117]毁,毁坏。

[118]粥熊--粥,音yù(育),同"鬻"。鬻熊,史传为周代楚国的祖先。年九十知道,为周文王师。后人集其遗言,凡22篇,名《鬻子》。成王时封其玄孙熊绎于荆楚之丹阳。

[119]亡已--亡,无。已,止。

[120]畴--通"谁"。《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蔡沈集传:"畴,谁。"

[121]世--生。张湛注:"此'世'亦宜言'生'。"

[122]间--音jiàn(见),缝隙。省--音xǐng(醒),察看。

[123]顿--很短的时间,突然。进--增长。

[124]世--出生。

[125]杞国--杞,音qǐ(起)。杞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

[126]晓之者--王重民:"'晓'下'之'字蒙上文'因往晓之'句而衍。《御览》二引作'晓者云',无'之'字。下文'晓者曰地积块耳'云云,亦无'之'字,可证。"然观下文,又有"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一句,似此处不衍,而"晓者曰地积块耳"句脱一"之"字。

[127]只使--即使。吴闿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

[128]奈地坏何--犹"地坏奈何"。

[129]躇步跐蹈--躇,音chú(除)。跐,音cǐ(此)。《释文》云:"四字皆践蹈之貌。"

[130]舍然--张湛注:"舍,宜作释,此书释字作舍。"《释文》:"舍音释,下同。"释然,疑虑消除貌。

[131]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着书九篇,属道家一流。笑之曰--杨伯峻:"《御览》二引无'之'字,是也,当删。下文'子列子闻而笑曰'亦无'之'字,可证。"

[132]蜺--音ní(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133]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134]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135]烝--当是人名。

[136]委--委托,托付。

[137]和--指宇宙中的中和之气。

[138]顺--指宇宙中的顺序密码。

[139]蜕--指宇宙中的蜕变功能。

[140]食不知所以--俞樾:"《庄子·知北游篇》作'食不知所味'。"王叔岷:"宋徽宗《义解》:'食不知所味。'范致虚《解》:'食安知所味。'是所见本'以'并作'味',与《庄子》同。"

[141]天地强阳--王重民:"《庄子·知北游篇》'大地'下有'之'字,此不可省。疑《列子》本有'之'字,而今本脱之也。郭注云:强阳犹运动耳。"

[142]穰--一本作"壤",误。穰,庄稼丰熟。

[143]闾--里巷。《周礼·地官·闾胥》:"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二十五家为闾。"

[144]喻--了解。

[145]踰垣--踰,即逾,越过。垣,墙。

[146]居--积蓄。俞樾:"居犹畜也,谓其先所蓄之财也。《论语·公冶长篇》:'臧文仲居蔡。'皇侃《义疏》曰:"居犹蓄也。'是其义。"

[147]谬--钱绎:"谬,诈也。"

[148]若为盗若何--前一"若"字,你。

[149]嘻--《释文》:"嘻,哀痛之声。"

[150]孰怨--孰,谁。孰怨,犹怨谁。

[151]罔--欺骗。《汉书·王嘉传》:"臣骄侵罔。"师古:"罔,谓诬蔽也。"

[152]过--一本作"遇"。

[153]庸--岂,难道。

[154]仞--通"认"。

[155]公公私私--公其公,私其私。前一个"公"、"私"为动词。

【列子】

道教经典。又称《冲虚真经》。原为中国战国时道家着作,相传为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书有八篇,已亡佚。今存《列子》一书据考应为魏晋时玄学家伪作,东晋张湛收集整理,编为八篇,并为之作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改为《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思想文风皆近似《庄子》,多寓言故事。其《黄帝》、《汤问》篇描绘仙界奇景和至人、神人灵异故事。《周穆王》篇记述穆王西游昆仑山,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事。皆可为道教宣扬修道成仙思想提供依据。《黄帝》篇又论述养生之道,认为声­色­厚味、爱憎利害皆伤神乱­性­,舍此始能得道飞升。亦可为道教修身养­性­者利用。

现存重要注本有《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宋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等,皆收入《正统道藏》。

前言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着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称《列子》为《冲虚真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书中还有大量的养生与古代气功的论述,亦值得研究。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列子》是有必要认真阅读的。

《列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着。列御寇在古籍中又被写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这里的"虚"即虚静、无为,一切顺应自然。列子曾向壶丘子林和老商氏学过气功。《庄子·逍遥游》把他描绘成为神仙,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的学说主要是养生术,因而他不大关心政治,认为政治事务与政治斗争,以及一切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碍于养生。在这方面,他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权术有明显区别,而比较接近于庄子,其消极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但他与奏汉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认为人不能长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该生就让它生,该死就让它死,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也和庄子相同。

《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列子》,可能是西晋人的作品。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对此作了归纳:(一)刘向的《列子序》称列子为郑人,与郑缪公同时,然而书中多言缪公以后事,如孔穿、公孙龙是战国后期人而入书。(二)书中多采引先秦与西汉诸子书的资料,除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已列举者外,还有今已亡佚的《汤问》、《说符》等。(三)书中有些资料更晚,如太初、太始、太素说出自《易纬》,切玉之刀、火浣之布乃魏文帝事,周穆王驾八骏西游出自汲家书《穆天子传》,《杨朱篇》纵恣­肉­欲,不符合《淮南子·汜论训》关于杨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而反映魏晋人的放荡­性­格。(四)有明显的佛教影响,如"西方之人有圣者"指佛,"死之与生,一往一反"乃释氏轮回之说等。(五)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书中有不少汉以后、甚至魏晋以后的词汇。

今本《列子》虽系魏晋人的作品,但他们在重新编辑《列子》时,毕竟采录了许多先秦古籍中关于列子的记载,并不是完全凭空捏造。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朴无华,不见于汉魏诸书,如愚公移山、扁鹊易心等。可知今本《列子》中也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断倚残篇与零星记载,对于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列子》的版本甚多,清人汪继培曾取影宋本、纂图互注本、明世德堂本、虞九章和王震亨同订本参订缺误,刻入《湖海楼丛书》。今人杨伯峻先生以汪本为底本,复取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之北宋本(即《四部丛刊》之底本)、吉府本、铁华馆影宋本、《道藏》诸本(白文本、宋徽宗《义解》本、林希逸《口义》本、江遹《解》本、高守元集《四解》本)、元本、明世德堂本参校,于汪本颇多订正,并吸取历代注家解释,着成《列子集释》,于1979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为《列子》一书最好的版本。本书的原文部分,以杨伯峻《列子集释》本为依据,只作了个别订正。校勘记也多采自该书,但为了节省篇幅,只采录了少量的必须说明的部分,纳入了注释之中。标点有与《集释》本相同者,也有与《集释》本相异者。本书的注释部分,引用或参考了历代诸家的注释,除《列子集释》中已集录者外,还参考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周克昌先生的《读札记》(载《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四》,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等,有可从者择善而从,无可从者赋以己意。本书的译文部分,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白话列子》(岳麓书社1990年4月版),但该书有多处漏译(不知何故,漏译达20多处),其中许多译文也值得商榷,当然开创之功不应抹煞。笔者步杨伯峻等先生之后尘,理应有超过前人之处,但因水平所限,无论在标点、校勘、注释与今译方面,都必定存在不少错误与不妥之处,欢读者批评指正。

尹协理

于古晋阳双塔寺下

【天瑞第一[1]】

子列子居郑圃[2],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3]。国不足[4],将嫁于卫[5]。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6],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7]?"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8]?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9]。吾侧闻之,试以告女[10]。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19]。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20],故日易也[21]。易无形埒[22],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23],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24];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25],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26],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27]。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28];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29],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30],能宫能商[31],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32],攓蓬而指[33],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34]?种有几[35]:若为鹑[36],得水为继(去丝旁)[37]。得水土之际,则为蠙之衣[38]。生于陵屯[39],则为陵舃[40]。陵舃得郁栖[41],则为乌足[42]。乌足之根为蛴螬[43],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44],生灶下,其状若脱[45],其名曰掇[46]。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日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47],斯弥为食醯颐辂[48]。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49],食醯黄軦生乎九猷[50],九猷生乎瞀芮[51],瞀芮生乎首腐蠸[52]。羊肝化为地皋[53],马血之为转邻也[54],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55],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56],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韮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猨也[57],鱼卵之为虫[58]。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59],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60]。纯雌其名大腰[61],纯雄其名稚蜂[62]。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63],伊尹生乎空桑[64]。厥昭生乎湿[65],醯­鸡­生乎酒[66]。羊奚比乎不箰[67],久竹生青宁[68],青宁生程[69],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70]?不知也[71],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72]。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73],惑于数也[74]。­精­神者,天之分[75];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76],故谓之鬼。鬼[77],归也,归其真宅[78]。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79],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80],间矣[81]。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82]。

孔子游于太山[83],见荣启期行乎邮之野[84],鹿裘带索[85],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86],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87],当何忧哉[88]?"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林类年且百岁[89],底春被裘[90],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臾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91]。逆之垅端[92],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93],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94],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95]。"子贡曰:"寿者人之情[96],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97]?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98]。"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99]?"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100],如也[101],宰如也[102],坟如也[103],鬲如也[104],则知所息矣[105]。"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106]。"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107],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108]。晏子曰[109]:'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檄也([110]。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111]、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112]、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113]。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或谓子列子日:"子奚贵虚[114]?"列子曰:"虚者无贵也[115]。"子列子曰:"非其名也[116]。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毁[117],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粥熊曰[118]:"运转亡已[119],天地密移,畴觉之哉[120]?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121]。往来相接,间不可省[122],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123],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124],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25],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126]:"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127],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128]?"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129],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30],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131]:"虹蜺也[132],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133],有中之最巨者[134]。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舜问乎烝曰[135]:"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136]。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137]。­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138]。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139]。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140]。天地强阳[141],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攘[142]。自此以往,施及州闾[143]。"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144],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145],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146]。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147],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148]?"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149]!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50]?"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151],过东郭先生问焉[152]。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153]?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仍而有之[154],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155],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注释】:

[1]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2]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

[3]众庶--指一般百姓。

[4]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5]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卢重玄解:"嫁者,往也。"

[6]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

[7]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殷敬顺、陈景元释文:"司马彪注《南华真经》云:名种,郑人也。"

[8]壶子何言哉--何言,犹言何,说了些什么。

[9]语--告诉。本作"诏"。伯昏瞀人,又作伯昏无人,张湛注:"伯昏,列子之友,同学于壶子。"瞀,音móu(谋)。

[10]女--同"汝",你。

[11]尔--指示代词,如此。­阴­阳尔,四时尔,指­阴­阳如此,四时也如此。

[12]疑独--疑,许维遹:"疑读为拟,僭也,比也。即比拟之意。独,独一无二。

[13]往复--循环。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处只出现一次"往复",按王重民说,应据吉府本憎补"往复"二字。

[14]际--交界之处。终,终点。

[15]谷神--谷,即山谷之谷,指虚空。任继愈《老子新译》:"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张湛注:"至虚无物,故谓谷神。"

[16]玄牝--牝,音pìn(聘)。任继愈:"'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植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植器官。"玄,幽远,微妙。

[17]勤--许维遹:"勤当训尽。"任继愈:"勤即尽。"

[18]谓--俞樾:"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王氏引之《经传释词》。"

[19]浑沦--又作"浑沌"、"混沌",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开辟前的状态,即气、形、质都未分离出来的混然一片的状态。

[20]循--王重民《列子校释》:"循当读如揗""揗,正字;循,假字。"《说文》:"揗,摩也。"

[21]易--简易。张湛注:"《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而此曰易,易亦希简之别称也。"

[22]形埒--形状。埒,音liè(劣)。《淮南子·本经训》:"合气化物,以成埒类。"高诱注:"埒,形也。"

[23]究--穷尽,终极。张湛注:"究,穷也。"

[24]冲和--中和。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文子·九守篇》:'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冲即中也。又《­精­诚筒》'执冲含和',《淮南子·泰族训》冲作中,皆冲、中通用之证。"

[25]全--完备。张湛注:"全犹备也。"

[26]否--堵塞,不通达,与下句"通"相对而言。

[27]不出所位--杨伯峻案:"'不出所位''不'下疑脱'能'字。'不能出所位'与'不能形载'等三句句法一律。下句'不能出所位者也',有'能'字,可证。"

[28]生生者--第二个"生"字,指有生死的事物。第一个"生"字是动词,指产生。此下"形形者"、"声声音"、"­色­­色­者"、"味味者"句法相同。

[29]员--通"圆"。

[30]沈--音chén(沉),与"沉"同。

[31]宫、商--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第二音级。五声音阶为:宫、商、角、徵(zhǐ纸)、羽,近似于简谱中的1、2、3、4、5、6。

[32]从者--陶鸿庆《读列子札记》:"列子因见髑髅,攓蓬而指,以示弟子百丰,不当言'从者'。《庄子·秋水篇》作'从见百岁髑髅',无'者'字,当从之。"杨伯峻案:"从,当依《释文》作'徒',字之误也。""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篇注》:'《列子·天瑞篇》正作食于道徒',是郭所见《列子》有作'徒'者矣,当据改。'者'字后人所加,陶说是。"司马彪:"徒,道旁也;一本或作从。"髑髅--死人的头骨。

[33]攓蓬--攓,音qiān(牵),拔取。蓬,草名,又叫"飞蓬"。

[34]过养、过欢--洪颐煊《读书丛录》:"《庄子·至乐篇》两'过'字皆作'果'。《国语·晋语》'知果',《汉书·古今人表》作'知过'。过即果,假借字。"俞樾《诸子平议》:"养当读为恙。《尔雅·释诂》"'恙,忧也。'恙与欢对,犹优与乐对也。恙与养古字通。"

[35]种有几--种,物种,指万事万物。几,当读为"机",即下文结语"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之"机"。机,机关,指万物出生与复归的机关。

[36]同鼃(蛙)。鹑--鸟名,鹌鹑。

[37]继(去丝旁),音jì(计),与"继"同。《说文》:"继,续也。继或作。"

[38]蠙之衣,蠙音bīn(宾),又音pín(贫)等。蠙之衣,青苔,又称虾蟆衣、鱼衣、石衣。

[39]陵屯--张湛注:"陵屯,高洁处也。"

[40]陵舃--《庄子·至乐》疏:"陵舃,车前草也。既生于陵阜高陆,即变为车前也。"

[41]郁栖--《庄子·至乐》疏:"郁栖,粪壤也。"

[42]乌足--草名。

[43]蛴螬--俗称"地蚕"、"土蚕",金龟子的幼虫。

[44]胥--《释文》:"胥,少也,谓少去时也。"俞樾:"'胡蝶胥也化而为虫',与下文'掇千日化而为鸟'两文相对。'千日为鸟',言其久也;'胥也化而为虫',言其速也。"

[45]脱--蜕皮。《释文》:"郭注《尔雅》云:脱谓剥皮也。"

[46]掇--音qú(渠)duō(多),虫名。

[47]斯弥--虫名。

[48]食醯颐辂--醯,音xī(希),醋。颐辂,虫名,古人以为酒醋上的白霉所变。

[49]黄軦--軦,音kuàng(况)。黄軦,虫名,亦生于酒醋之上。

[50]九猷--《释文》:"李云:九当作久。久,老也。猷,虫名。"

[51]瞀芮--瞀,音mào(茂)或móu(谋)。瞀芮,《释文》:"小虫也,喜去乱飞。"

[52]腐蠸--腐蠸,《释文》:"谓瓜中黄甲虫也。"《庄子·至乐》疏:"萤火虫也,亦言是粉鼠虫。"以上四句所云,皆为小虫,但越来越大,故文中"乎"字当为助词,非介词"于"意。

[53]地皋--皋,《说文》:"皋,气皋白之进也,从白本。"段注:"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则地皋当附在地面上的白气,鬼火之属。

[54]转邻--《释文》:"顾胤《汉书集解》云:如淤泥邻,《说文》作粦,又作磷,皆鬼火也。"则转邻当为能转动的磷火,鬼人之属。下句"野火",为在野外乱窜的鬼火。

[55]鹯--又名"晨风",鸟名。

[56]蛤--即蛤蜊,生活在浅海泥沙中的有壳软体动物。《释文》引《家语》:"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又引《周书》:"雀入大水化为蛤。"

[57]羭--音yú(于),母羊。《说文》:"夏羊牝曰羭。"猨,即猿。

[58]鱼卵之为虫--王叔岷《列子补正》:"'虫'下当有'也'字。乃与上文句法一律。《御览》八八七引《庄子》正有'也'字。"

[59]亶爰──亶,音chǎn(蝉)。亶爰,山名,《山海经》:"亶爰之山有兽,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类,自为牝牡相生也。"

[60]鶂--音yì(亿),鸟名,即鹢。《庄子·天运》:"白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之也。"

[61]大腰--张湛注:"大腰,龟鳖之类也。"

[62]稚蜂--《释文》引司马彪:"稚蜂,细腰者。"张湛注:"此无雌雄而自化。"

[63]后稷生乎巨迹--张湛注:"传记云:高辛氏之妃名姜原,见大人迹,好而履之,如有人理感己者,遂孕,因生后稷。长而贤,乃为尧佐。即周祖也。"

[64]伊尹生乎空桑--张湛注:"传记曰:伊尹母居伊水之上,既孕,梦有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无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空桑。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而献其君。令庖人养之。长而贤,为殷汤相。"

[65]厥昭生乎湿--厥昭,当即蟩蛁,厥为蟩之省,昭为蛁之讹。井中赤虫。《晋书·束皙传》:"羽族翔林,蟩蛁赴湿。"《玉篇》:"蟩,井中虫。"湿,潮湿之处。张湛注:"此因蒸润而生。

[66]醯­鸡­--醯,音xī(希)。醯­鸡­,小虫名,即蠛蠓。古人误以为由酒醋上的白霉所变。张湛注:"此因酸气而生。"

[67]羊奚比乎不箰--羊奚,《释文》引司马彪:"羊奚,草名,根似芜青。"箰,即笋。《太平御览》卷八八七引《庄子·至乐》文,此句与下句为:"羊奚比乎不箰久竹,不箰久竹生青宁。"不箰久竹,为不生笋的老竹,文意甚明。

[68]久竹生青宁--按《太平御览》引《庄子》文,此句应为"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释文》引司马彪:"青宁,虫名也。"

[69]程--《释文》引《尸子》:"程,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70]终进乎--卢重玄解:"进当为尽。假设问者,言天地有终尽乎?"

[71]不知也--陶鸿庆:"'不知'二字无义,注亦弗及,疑'知'为'始'字之误。"并以二句为一句"终进乎不始也。"此说证据不足,然可供参考。

[72]进乎本不久--张湛注:"'久'当为'有'。无始故不终,无有故下尽。"王叔岷云:"'久'盖'又'字形误,古多以'又'为'有'。"

[73]画其终--俞樾:"画者,止也。《论语·雍也篇》'今女画',孔注曰:'画'止也。''画其终'者,止之使不终也。"杨伯峻案:"俞说是也。《藏》本、北宋本、卢重玄本作'尽',今从世德堂本正。"

[74]数--自然之理。

[75]天之分--分,当作"有"。《释文》引《汉书》杨王孙:"­精­神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任大椿又引《淮南子·­精­神训》"是故­精­神者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又"壶子持以天壤",高诱注"­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认为"与杨王孙所云皆本《列子》此文,然则汉人所见之本并作'有',不作'分'。"

[76]真--本原,即下文"真宅"。

[77]鬼--王重民:"'鬼'字下本有'者'字,今本脱之。《韩诗外传》:'死者为鬼。鬼者,归也。'"《论衡·论死篇》:"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风俗通》'死者,澌也;鬼者,归也。­精­神消越,骨­肉­归于土也。''鬼'下并有'者'字可证。《意林》引正作'鬼者归也'。"

[78]真宅--本原之地,即"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之"机",亦即玄牝,天地万物的­阴­沪。

[79]耄--音mào(冒),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老耄,"

[80]方--比。

[81]间--《释文》:"间,隔也。"

[82]极--本文指死与生的交会点。

[83]太山--即泰山。

[84]郕--音chéng(成)。杨伯峻:"郕,亦作成,本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此。春秋时属鲁,为盂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东北九十里。"

[85]鹿裘带索--裘,皮衣。鹿裘,沈涛:"鹿裘乃裘之粗者,非以鹿为裘也。鹿车乃车之粗者,非以鹿驾车也。""《吕氏春秋·贵生篇》,颜阖鹿布之衣,犹言粗布之衣也。"带索,腰间系着绳索。

[86]而吾得为人--杨伯峻:"《御览》四六八引作'吾既得为人',与下'吾既得为男'、'吾既已行年九十'句法一律,《说苑·杂言篇》作'吾既已得为人',《家语·六本篇》作'吾既得为人',疑当从《家语》。"

[87]处常得终--卢文绍:"'得',《说苑·杂言篇》作'待'。"王重民:"作'待'是也。盖荣启期乐天知命,既明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故自谓处常以待终,当有何忧,若作得,则非其旨矣。《御览》四六八引正作'待'。《类聚》四十四引作'居常以待终',文虽小异,'待'字固不误也。"

[88]当--杨伯峻:"当读为尚。《史记·魏公子列传》:'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当亦应读为尚,可以互证。"

[89]林类--张湛注:"书传无闻,盖古之隐者也。"且--将近。

[90]底--张湛注:"底,当也。"被--同"披",穿着。裘--这里指粗糙皮衣。

[91]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92]逆--迎。垅--田埂。

[93]叩--询问。

[94]故能寿若此--张湛注:"不勤行,则遗名誉;不竟时,则无利欲。二者不存于胸中,则百年之寿不祈而自获也。"卢重玄解:"勤于非行之行,竞于命外之时,求之下跋,伤生夭寿矣。吾所以乐天知命,而得此寿。"跋当作获。

[95]故能乐若此--张湛注:"所谓乐天知命,故无忧也。"卢重玄解:"妻子适足以劳生苦心,岂能延入寿命?居常待终,心无忧戚,是以能乐若此也。"

[96]情--杨伯峻:"《汉书·董仲舒传》云:'情者人欲也。'又云:'人欲之谓情。'《后汉书·张衡传》注云:'情者,­性­之欲。'古人多以欲恶对文,如《吕览·论成篇》'人情yu生而恶死'是也。则此'情'字当训'欲'。"

[97]故吾知其不相若矣--俞樾云:"'吾'下脱'安'字。上云'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云'安知其不相若',言死生一致也。下云'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正承此而言。若作'知其不相若',则于语意大背矣。"

[98]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孔子为何说林类之言未尽其理,其意不清。张湛云:"今方对无于有,去彼取此,则不得不党内外之异。""若夫万变玄一,彼我两忘,即理自夷,而实无所遗。"卢重玄则云:"死此生彼,必然之理也。林类所言'安知'者,是疑似之言耳,故云未尽。"

[99]赐--子贡之名,姓端木,字子贡。息无所--王叔岷:"'息无所'疑原作'无所息',即本上文'生无所息'而言。今本'息'字误错在'无所'上。"此说可从。子贡所要的是休息的时间,而不是休息的地方,故不应谈到"有所"、"无所"上。

[100]圹--音kuàng(矿),墓|­茓­;原野。本文指空旷的墓地。

[101]如--,音gāo(高),通"皋",实即"皋"字的讹变。《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可证。如,高貌。

[102]宰如--宰,犹"冢",坟墓。

[103]坟如--坟,古代指高出地面的土堆。《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104]鬲如--鬲,音lì(利),古代炊器,陶或青铜制,圆口,三空心足。鬲如,像鬲一样。郝懿行:"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今所见亦多有之。"

[105]则知所息矣--张湛注:"见其坟壤鬲翼,则知息之有所。《庄子》曰:"死为休息也。"

[106]伏--埋葬。

[107]胥--皆,都。《方言》第七:"胥,皆也。东齐曰胥。"

[108]苦、佚、息--张湛注引《庄子·大宗师》文:"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耳。"

[109]晏子--晏子(?--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去世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世传《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伪托,但保存了很多晏婴的有关资料。此下孔子引文,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110]德之徼--徼,音yāo(腰),求取。张湛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言各得其所归。"似不妥。紧接下文有"古者谓死人为归人",此处不该重复。

[111]六亲--六种亲属,其说不一,《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一般以"六亲"泛指各种亲属或所有的亲属。

[112]钟贤世--钟,专注。贤世,善世,治理、安定之世。

[113]与--赞许。

[114]奚--何,为什么。贵虚--以虚无为贵。《吕氏春秋·不二篇》:"子列子贵虚。"

[115]虚者无贵也--张湛注:"凡贵名之所以生,必谓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今有无两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虚既虚矣,贵贱之名,将何所生?"

[116]非其名也--不在于事情的名称。张湛注:"事有实者,非假名而后得也。"

[117]毁,毁坏。

[118]粥熊--粥,音yù(育),同"鬻"。鬻熊,史传为周代楚国的祖先。年九十知道,为周文王师。后人集其遗言,凡22篇,名《鬻子》。成王时封其玄孙熊绎于荆楚之丹阳。

[119]亡已--亡,无。已,止。

[120]畴--通"谁"。《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蔡沈集传:"畴,谁。"

[121]世--生。张湛注:"此'世'亦宜言'生'。"

[122]间--音jiàn(见),缝隙。省--音xǐng(醒),察看。

[123]顿--很短的时间,突然。进--增长。

[124]世--出生。

[125]杞国--杞,音qǐ(起)。杞国,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姒姓,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杞成公迁缘陵(今山东昌乐东南),杞文公迁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

[126]晓之者--王重民:"'晓'下'之'字蒙上文'因往晓之'句而衍。《御览》二引作'晓者云',无'之'字。下文'晓者曰地积块耳'云云,亦无'之'字,可证。"然观下文,又有"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一句,似此处不衍,而"晓者曰地积块耳"句脱一"之"字。

[127]只使--即使。吴闿生:"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

[128]奈地坏何--犹"地坏奈何"。

[129]躇步跐蹈--躇,音chú(除)。跐,音cǐ(此)。《释文》云:"四字皆践蹈之貌。"

[130]舍然--张湛注:"舍,宜作释,此书释字作舍。"《释文》:"舍音释,下同。"释然,疑虑消除貌。

[131]长庐子--又作"长卢子",楚国人,曾着书九篇,属道家一流。笑之曰--杨伯峻:"《御览》二引无'之'字,是也,当删。下文'子列子闻而笑曰'亦无'之'字,可证。"

[132]蜺--音ní(倪),即霓,虹的一种,亦称副虹。

[133]空--与"有"相对,指整个宇宙空间。

[134]有--与"空"相对,指我们见到的万物。

[135]烝--当是人名。

[136]委--委托,托付。

[137]和--指宇宙中的中和之气。

[138]顺--指宇宙中的顺序密码。

[139]蜕--指宇宙中的蜕变功能。

[140]食不知所以--俞樾:"《庄子·知北游篇》作'食不知所味'。"王叔岷:"宋徽宗《义解》:'食不知所味。'范致虚《解》:'食安知所味。'是所见本'以'并作'味',与《庄子》同。"

[141]天地强阳--王重民:"《庄子·知北游篇》'大地'下有'之'字,此不可省。疑《列子》本有'之'字,而今本脱之也。郭注云:强阳犹运动耳。"

[142]穰--一本作"壤",误。穰,庄稼丰熟。

[143]闾--里巷。《周礼·地官·闾胥》:"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二十五家为闾。"

[144]喻--了解。

[145]踰垣--踰,即逾,越过。垣,墙。

[146]居--积蓄。俞樾:"居犹畜也,谓其先所蓄之财也。《论语·公冶长篇》:'臧文仲居蔡。'皇侃《义疏》曰:"居犹蓄也。'是其义。"

[147]谬--钱绎:"谬,诈也。"

[148]若为盗若何--前一"若"字,你。

[149]嘻--《释文》:"嘻,哀痛之声。"

[150]孰怨--孰,谁。孰怨,犹怨谁。

[151]罔--欺骗。《汉书·王嘉传》:"臣骄侵罔。"师古:"罔,谓诬蔽也。"

[152]过--一本作"遇"。

[153]庸--岂,难道。

[154]仞--通"认"。

[155]公公私私--公其公,私其私。前一个"公"、"私"为动词。

【黄帝第二】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1],养正命[2],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肤­色­皯黣[3],昏然五情爽惑[4]。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5],进智力[6],营百姓[7],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赞曰[8]:"朕之过­淫­矣[9]。养一已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10],舍宫寝,去直侍[11],彻钟悬[12],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13],斋心服形[14],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15],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16],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17],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18],指擿无痟痒[19]。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20],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21],山谷不踬其步[22],神行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23],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木。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24]。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25],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26]。百姓号之[27],二百余年不辍。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28],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29],形如Chu女;不偎不爱[30],仙圣为之臣[31];不畏不怒[32],愿悫为之使[33];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愆[34]。­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35],风雨常均,字育常时[36],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37],人无夭恶,物无疵厉[38],鬼无灵响焉[39]。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40]。因间请薪其术者[41],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42],列子又不命[43]。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于子[44],子不我告[45],固有憾于子[46]。今复脱然[47],是以又来。"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48]!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49]。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50],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51]。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52],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53]。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54]。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55],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56]。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57]。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58]?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59],而慰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60]?"尹生甚怍[61],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列子问关尹曰[62]:"至人潜行不空[63],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64]。姬!鱼语女[65]。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66]。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而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67],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68]。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69],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70]。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子天乎[71]?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72],引之盈贯[73],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74],方矢复寓[75]。当是时也,犹象人也[76]。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77]。当与汝登高山[78],履危石,临百仞之渊[79],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80],足二分垂在外[81],揖御寇而进之[82]。御寇伏地,汗流至踵[83]。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84],下潜黄泉[85],挥斥八极[86],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87],尔于中也殆矣夫[88]!"

范氏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89],举国服之。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90]。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91],晋国黜之。游其庭者侔于朝[92]。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凌[93],虽伤破于前,不用介意。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成俗。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经垧外,宿于田更商丘开之舍[94]。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95],潜于牖北听之[96]。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97]。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98],缓步阔视[99]。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色­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100]。既而狎侮欺诒[101],挡秘挨枕[102],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103],惫于戏笑。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104],于众中谩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于地[105],骪骨无[106]。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107]。因复指河曲之­淫­隈曰[108]:"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昉同疑[109]。子华昉今豫­肉­食衣帛之次[110]。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111],身子焦。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涎子[112],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113],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114],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115],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116],惕然震悸矣[117]。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宰我闻之[118],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119],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120]!"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121],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122],虽虎狼鵰鹗之类[123],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124];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125]。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126]。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风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127];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128]。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129],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130]。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颜回问乎仲尼曰[131]:"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132],津人­操­舟若神[133]。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134]。乃若夫没人[135],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136]。'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譩[137]!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138],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139]?能游者可教也[140],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141]。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142]。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143],恶往而不暇?以瓦抠者巧[144],以钩枢者惮[145],以黄金抠者惛[146]。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拙内[147]。"

孔子观于吕梁[148],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149],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150]。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151]。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之[152],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了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153]。与赍俱入[154],与汩偕出[155],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56],犹掇之也[157]。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158],则失者锱铢[159];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160],若橛株驹[161];吾执臂若槁木之枝[16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163],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于神[164]。其痀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165],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166],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167]。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168],藉芿燔林[169],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窃,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170],问子夏曰[171]:"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172],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173],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174]。

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曰季咸[175],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176]。列子见之而心醉[177],而归以告壶丘子[178],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无其文,未既其实[179],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180]?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181]。"列子入,涕泣沾衿[182],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183],罪乎不誫不止[184],是殆见吾杜德几也[185]。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186]。灰然有生矣[187],吾见杜权矣[188]。"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189],名实不入[190],而机发于踵[191],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192]。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斋[193],吾无得而相焉。试斋,将且复相之。"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眹[194],是殆见吾衡气几也[195]。鲵旋之潘为渊[196],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197],沃水之潘为渊[198],氿水之潘为渊[199],雍水之潘为渊[200],汧水之潘为渊[201],肥水之潘为渊[202],是为九渊焉[203]。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204]。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不及也。"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205]。吾与之虚而猗移[206],不知其谁何[207]。因以为茅靡[208],因以为波流,故逃也。"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爂,食稀如食人[209],于事无亲,雕瑑复扑[210],块然独以其形立,然而封戎[211],壹以是终[212]。

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213]。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214]?"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215],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己?"曰:"夫内诚不解[216],形谍成光[217],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虀其所患[218]。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多余之赢[219],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220],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乎!汝处己,人将保汝矣[221]。"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222]。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223]。立有间[224],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225],暨乎门[226],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乎[227]?"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异[228]。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229]。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230]?"

杨朱南之沛[231],老聃西游于秦[232]。邀于郊[233],至梁而遇老子[234]。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235]:"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236]。"杨朱不答。至舍,进溶漱中栉[237],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238],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239],而谁与居?大白若辱[240],盛德若不足。"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241],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242]。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杨朱过宋[243],东之于逆旅[244]。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245],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246],安往而不爱哉?"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247]。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知[248],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249];柔,先出于己者[250]。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251],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252]:"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253],至于若己者刚[254];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状不必童而智童[255],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256],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257],谓之人,而入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258],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疱牺氏[259]、女蜗氏[260]、神农氏[261]、夏后氏[262],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263]、殷纣[264]、鲁桓[265]、楚穆[266],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267]。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268],帅熊、罴[269]、狼、豹、貙[270]、虎为前驱,鵰[271]、鹖[272]、鹰、鸢[273]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274],击石拊石[275],百兽率舞[276];萧韶九成[277],凤皇来仪[278],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279]。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280],亦不假智于人也[281]。牝牡相偶,呣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年,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282],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言之语者[283],盖偏知之所得[284]。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285],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286],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宋有狙公者[287],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匾焉[288],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289],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290],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291]。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292]。"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向[293]。"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294]。"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295]。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296]。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惠盎见宋康王[297]。康王蹀足謦欬[298],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夫无其志也,未有爰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299]。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惠盎对曰:"孔墨是已[300]。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301]。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竟之内[302],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303]。"

【注释】:

[1]喜天下戴己--王叔岷:"《路史后记》五注引'戴'上有'之'字,当从之。'喜天下之戴己'与下文'忧天下之不治'句法一律。《艺文类聚》十一引'戴'上亦有'之'字。"戴,拥护,尊奉。

[2]养正命--俞樾:"正当为生。"

[3]焦然肌­色­皯黣--焦,一本作"燋",二字通用。焦然,枯焦的样子,面­色­黄黑。皯,音gǎn(杆),面­色­枯焦黝黑。黣,音měi(每),面­色­晦黑。《释文》云:"《埤苍》作,同音每,谓木伤雨而生黑斑点也。皯黣亦然也。""肌­色­一作颜­色­。"

[4]五情爽惑--五情,喜、怒、哀、乐、怨,亦泛指人的感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爽惑,爽然迷惑,空虚恍伤,心绪迷乱。

[5]聪明--聪,听力。明,视力。

[6]进智力--《释文》:"进,音尽。"智,指智力。力,指体力。

[7]营--治理。《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郑玄笺:"营,治也。"下文"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养一己"与上文"养正命"相应,"治万物"与"营百姓"相应,知营意为治。

[8]喟然赞曰--喟然,叹息的样子。赞,张湛注:"赞当作叹。"《释文》:"赞音叹。"

[9]朕之过­淫­矣--朕,古人自称之词,自秦始皇始,专用为皇帝自称。过,过错。­淫­,张湛注:"­淫­当作深。"《释文》:"­淫­音深。"

[10]放--放弃。

[11]直侍--直,通"值",当值,指值班官吏。侍,指侍从。

[12]彻钟悬--彻,通"撤",撤除。《左传·宣公十二年》:"军卫不彻。"注"彻,去也。"钟悬,指悬挂的钟磐之类的乐器。

[13]间--《释文》:"间音闲。"意亦为闲。

[14]斋心服形--斋心,清除心中杂念。服形,降服形体欲望。张湛注:"心无欲则形自服矣。"卢重玄解:"斋肃其心,退伏其体。"

[15]斯齐--张湛注:"斯,离也。齐,中也。"周克昌云:"'齐'通'脐'。以脐居腹之中部,故引申为'中'或'中央'之义。"

[16]师--一本作"帅"。当以"师"为正。

[17]惜--王重民:"'惜'当作"憎',字之误也。""《御览》七十九引正作'憎'。"王叔岷:"范致虚解:'都无所爱憎,故其心无所知。'是所见本'惜'亦作'憎'。"

[18]斫挞--斫,音zhuo(酌),砍。挞,打。

[19]指擿无痟痒--擿,音zhì(至),搔爬。痟,音xiāo(消),疼痛。

[20]硋--音ài(碍),同"碍"。

[21]滑--音gǔ(骨),扰乱。通"汩"(gǔ)。一本作"汩"。

[22]踬--音zhì(至),阻挡,妨碍。

[23]天老、力牧、太山稽--张湛注:"三人,黄帝相也。"

[24]情--此处"情"字亦当训"欲",与《天瑞篇》"寿者人之情"的"情"字相同。参见"林类年且百岁"节注。

[25]又二十有八年--《释文》:"一本作三十有八年。"《集释》:"《路史后记》五注引作'四十八年',《事文类聚后集》二一引作'二十有九年'。"

[26]登假--同"登遐"。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孔颖达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

[27]号--音háo(豪),哭。

[28]列姑­射­之山在海河洲中--此段文字大意又见《山海经·海内北经》与《庄子·逍遥游》中。

[29]渊泉--深泉。《诗·邶风·燕燕》:"其心塞渊。"孔颖达疏:"其心诚实而深远也。"

[30]偎--张湛注:"偎亦爱也。"

[31]仙圣--张湛注:"仙,寿考之迹;圣,治世之名。"

[32]畏--张湛注:"畏,威也。"

[33]愿悫--愿,谨慎老实。悫,音què(确),诚笃忠厚。

[34]愆--音qiān(牵),张湛注:"愆,蹇乏也。"指困难缺乏。

[35]若--张湛注:"若,顺也。"

[36]字--养育。《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注:"字,养也。"

[37]札--因遭瘟疫而早死。本文指损伤。

[38]疵厉--疵厉,灾害,疾病。

[39]灵响--妖异作怪。

【译文】

【原文】

【注释】

[40]省--音xǐng(醒),察看。

[41]间--《释文》:"间,音闲。"意亦为闲。蕲--祈求。

[42]怼--音duì(队),怨恨。

[43]不命--《释文》作"又不与命"。意为不表态。

[44]曩--音nǎng,以前。章戴--张湛注:"章戴,尹生名。"

[45]子不我告--犹"子不告我"。

[46]憾--恨。

[47]脱然--疾病痊愈的样子。本文指解除了怨恨。

[48]姬--音jū(居)。张湛注:"姬,居也。"指坐下来。

[49]夫子--张湛注:"夫子谓老商。"

[50]若人--张湛注:"若人谓伯高。"

[51]眄--音miǎn(免),斜视。

[52]庚--张湛注:"庚当作更。"《集释》:"吉府本'庚'作'更',"《释文》:"庚音更,居行切,益也,下同。"

[53]夫子始一解颜而笑--张湛注:"是非利害,世间之常理;任心之所念,任口之所言,而无矜吝于胸怀,内外如一,不犹逾于匿而不显哉?欣其一致,聊寄笑焉。"

[54]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张湛注:"夫心者何?寂然而无意想也;口者何?默然而自吐纳也。若顺心之极,则无是非;任口之理,则无利害。道契师友,同位比肩,故其宜耳。"

[55]横_--音hēng,放纵。

[56]内外进矣--张湛注:"心既无念,口既无违,故能恣其所念,纵其所言。体道穷宗,为世津粱。终日念而非我念,终日言而非我言。若以无念为念,无言为言,未造于极也。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如斯,则彼此之异,于何而求?师资乏义,将何所施?故曰内外尽矣。"则"进"应读为"尽"。

[57]无不同也--卢重玄解:"眼、耳、口、鼻不用其所能,各任之而无心,故云无不同也。"

[58]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张湛注:"夫眼、耳、鼻、口,各有攸司。令神凝形废,无待于外。则视听不恣眼、耳,臰味不赖鼻、口,故六藏七孔,四肢百节,块然尸居,同为一物,则形奚所倚?足奚所履?我之乘风,风之乘我,孰能辨也?"

[59]浃时--浃,音jiā(夹),周匝。浃时,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小时。

[60]几--希望。《史记·晋世家》:"毋几为君。"索隐:"儿,望也。"

[61]怍--音zuò(坐),惭愧。

[62]关尹--《释文》:"关尹,关令尹喜,字公度,着书九篇。"杨伯峻:"今本《关尹子》一卷,九篇,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疑为孙定(南宋人)依讬,《四库提要》则云'或唐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也'。"

[63]至人--道木最高的人。空--《集释》:"《道藏》江遹本、宋徽宗本'空'并作'窒'。作'窒'者是也。"俞樾:"《释文》曰,'空一本作窒',当从之。《庄子·达生篇》正作'不窒'。"窒,指窒息。

[64]列--《释文》:"列音例。"

[65]鱼语女--张湛注:"鱼当作吾。"《释文》云:"鱼音吾。"女,即汝,你。

[66]是­色­而已--杨伯峻:"'­色­'上脱'形'字,当作'是形­色­而已'。'形­色­'承上文'貌像声­色­'而言。注引向秀曰'同是形­色­之物耳',则向所注《庄子》本有'形'字。江南古《藏》本《庄子》正作'是形­色­而已',当据正。说本奚侗《庄子补注》。"

[67]深--张湛注:"深当作­淫­。"《释文》:"深音­淫­。"

[68]造--到,至。《释文》:"造,至也。"

[69]郤--音xì(隙),通"隙",空隙。

[70]遌--音è(鄂),遇到。慴--即慑,音shè,害怕。

[71]而况得全于天乎--张湛注:"向秀曰:得全于天者,自然无心,委顺理也。"

[72]伯昏无人--《庄子·德充符》成玄英疏:"伯昏无人,师者之嘉号也。伯,长也。昏,暗也。德居物长,韬光若暗,洞忘物我,故曰伯昏无。

[73]引之满贯--引之,指引弦。贯,《庄子·田子方》释文引司马云:"镝也。"即箭头。

[74]镝矢复沓--沓,音tà(踏),重合。《楚辞·天问》:"天何所沓?"王逸注:"沓,合也。"镝矢复沓,后一支箭的箭头与前一支箭的箭尾几乎重合,形容动作之敏捷。

[75]方矢复寓--寓,寄寓。方矢复寓,前一支箭刚­射­出,后一支箭又已放上弓弦,形容动作之敏捷。

[76]象人--木偶、泥俑之类,因其像人而非人,故称象人。

[77]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庄子·田子方》成玄英疏:"言汝虽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怀无心,不­射­之­射­也。"

[78]当--杨伯峻:"当即傥,若也,如也。《韩非子·人生篇》'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当即傥也,可证。"

[79]百仞--《庄子·田子方》成玄英疏:"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

[80]背逡巡--逡,音qūn。逡巡,退却。《庄子·田子方》成玄英疏:"逡巡,犹却行也。"背逡巡,背着深渊往后退。

[81]足二分垂在外--李钟豫《语体庄子》云:"脚下有十分之二悬空。"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云:"三分其足,一分在岸,二分垂于虚处。"今译文取后说。

[82]揖--拱手为礼。

[83]踵--脚后跟。

[84]闚--即窥,从小孔或隐僻处偷看。

[85]黄泉--地下的泉水,亦指­阴­间。

[86]挥斥八极--挥斥,《庄子·田子方》郭象注:"犹纵放也。"八极,八方,是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

[87]怵然--怵,音chù(触)。怵然,恐惧的样子。恂,音xún(旬),通眴(xuàn炫),眴通眩,眼花。恂目之志,指恐惧之心。

[88]尔于中也殆矣夫--卢重玄解:"夫至道之人自得于天地之间,神气独主,忧乐不能入也。今汝尚恐惧之若此,岂近乎道者耶?汝于是终始初习耳,未能得其妙也。"中,奚侗:"中读如字,谓民中也。"

[89]私名--张湛注:"游侠之徒也。"许维遹:"'名'疑为'客'之坏字。注'游侠之徒也',则原文本作'客'明矣。又下文'子华使其侠客'。正承此而言。"

[90]三卿之右--三卿,又称三公。周代有两说: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右,古代崇尚右边,故以右指较高的地位。

[91]肥--张湛注:"音鄙。肥,薄也。"

[92]侔--《释文》:"侔音谋,齐也。"。

[93]相凌--《释文》:"相凌,一本作相击。"

[94]垧,音jiōng,遥远的郊外。田更--张湛注:"更当作叟。"

[95]窘--被因迫。

[96]牖北--牖,音yǒu(有),窗。俞樾:"牖北,疑当作北牖。"

[97]假粮荷畚--假,借。荷,担。畚,古代用草绳做的盛器,后编竹为之,即畚箕。"

[98]缟衣乘轩--缟衣,绢绸之衣。轩,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车箱前顶较高,用漆有画纹或加皮饰的席子作障蔽。

[99]阔--《释文》:"阔,远也,广也。"

[100]眲--音nè(讷),轻视。

[101]狎侮欺诒--狎侮,轻慢戏弄。诒,音dài(殆),欺骗。

[102]挡挨抌--挡,捶打。,推击。挨,音ǎi(矮),推,抌,音shèn(甚),

击背。

[103]单--《释文》:"单音丹,尽也。"周克昌:"'单'通'殚',故为'尽'义。《汉书·韩信传》:'粮食单竭'。其于《杜钦传》则作'殚天下之财以奉­淫­侈。''单'即'殚'也。"

[104]乘--登。任大椿:"《汉书·张汤传》:'乃遣山乘鄣。'师古曰:'乘,登也。"《陈汤传》:'乘城呼?'师古曰:'乘,登也。'"

[105]扬--飞起,飘起。

[106]骪骨无--骪,同肌。音huǐ,(毁),同毁。

[107]讵--《释文》:"讵"作"巨",云:"巨,大也。"

[108]­淫­隈--­淫­,《释文》:"­淫­音深。"隈,弯曲处。

[109]昉--张湛注:"昉,始也。"

[110]豫--通"与",参与。次--中间,行列。

[111]埃不漫--埃,尘埃,本文指烟尘。漫,沾污。

[112]诞--张湛注:"诞,欺也。"

[113]措--安放。

[114]迕--音wǔ(午),逆。

[115]矜--顾惜。

[116]怛--音dá(达),畏惧。

[117]惕然--恐惧貌。

[118]宰我--孔子弟子,名予,字子我。

[119]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120]小子--古代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音zhì(志),通"志",记住,

[121]周宣王─(?-前782年)西周国王。厉王子。公元前828-前782年在位。牧正--负责饲养禽兽的官吏。

[122]食--音sì(寺),通"饲"。

[123]鹗--音è(厄),鸟名,亦称"鱼鹰"。

[124]孳尾--孳,繁殖。尾,交接。

[125]噬--咬。

[126]毛丘园--《释文》云:"毛丘园,姓毛,名丘园也。"

[127]为其杀之之怒--张湛注:"恐因杀以致怒。"

[128]为其碎之之怒--张湛注:"恐因其用力致怒。"

[129]故其杀之--王重民:"《庄子·人间世》'杀之'作'杀者',当从之。'故'犹'则'也,说见《经传释词》。"王叔岷:"疑此文本作'故其杀之者,逆也'。今本此文捝(脱)'者'字,《庄子》捝'之'字。"

[130]侪--音chái(柴),类。

[131]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

[132]觞--古代盛酒器。

[133]津人--摆渡的船夫。

[134]数能--不学自能,犹天生之能。数,命数,定数。

[135]没人--能在水下潜泳之人。

[136]谡­操­--谡,音sù(速),起立。谡­操­,拿起舵就能掌船。

[137]譩--《释文》云:"音衣,与噫同,叹声也。"

[138]玩--玩味,研讨。

[139]而固且道与--张湛注释为"今且为汝说之也。"陶鸿庆释为"固不足以知道也。""下文'壶子曰:吾与汝贯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注引向秀曰'夫实由文显,道以事彰'云云,正得其旨。疑此文'且'亦当作'得',古文''字坏其下半,遂误为且矣。"陶说可以。⑩能游者--陶鸿庆:"'能游者'下当有'之'字。"

[140]忘水也--张湛注:"忘水则无矜畏之心。"

[141]却--退。

[142]方--并。

[143]陈--陈列。舍-指心。张湛:"神明所居,故谓之舍。"

[144]抠--《释文》云:"抠,探也,以手藏物探而取之曰抠。"

[145]钩--《释文》云:"钩,银铜为之。"惮--怕,畏惧。

[146]惛--迷糊。

[147]重外者拙内--张湛注:"唯忘内外,遗轻重,则无巧拙矣。"

[148]吕梁--一说在江苏彭城,误。司马彪:"吕梁在离石县西是也。《水经注》云: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昔吕梁未辟,河出盂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今离石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百有余里。"离石县在今山西省。

[149]鼍--音tuó(驼),即扬子鳄。

[150]并流而承之--《释文》:"并音傍。《史记》、《汉书》傍海、傍河皆作并。承音拯。《方言》:出溺为承。"

[151]棠行--张湛注:"棠当作塘,行当作下。"

[152]道--张湛注:"道当为蹈。"

[153]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张湛注:"故犹素也。任其真素,则所遇而安也。顺­性­之理,则物莫之逆也。自然之理不可以智知,知其不可知,谓之命也。"卢重玄解:"习其故,安其­性­,忽然神会,以成其命,得之不自知也。""命者,契乎神道也。"

[154]赍--音qí(齐)。周克昌云:"赍通齐,又假作'脐',引申为中心、中央之义。本文特指漩涡之中心部分。"

[155]汩--音gǔ(骨),涌出的泉水。《庄子·达生》郭象注:"回伏而涌出者,汩也。"

[156]痀偻--驼背。《庄子·达生》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承蜩--成玄英疏:"承蜩,取蝉也。"蜩,音tiáo(条),蝉。

[157]掇--拾取。

[158]垸--音huán(环),通"丸"。

[159]锱铢--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按《孙子算经》卷上,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人常用来比喻微小的数量。

[160]吾处也--许维遹:"'处'下捝(脱)'身'字。'吾处身'与下文'吾执臂'对言。《释文》有'身'字,《庄子·达生篇》亦有'身'字,可据补。"

[161]若橛株驹--橛,短木。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株驹,《庄子·达生》作"株拘",有盘根错节之意。张湛注:"崔撰曰:橛株驹,断树也。"

[162]吾执臂--王叔岷:"'执臂'下当有'也'字,乃与上文句法一律。《庄子·达生篇》正有'也'字。"

[163]不反不侧--陈鼓应:"不反不侧,形容内心凝静,心无二念。"

[164]疑于神--疑,王叔岷:"疑犹拟也。《庄子·天地篇》'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淮南·俶真篇》作'疑',即其比。"

[165]逢衣--儒服。《释文》:"《礼记·儒行篇》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郑玄注云:逢犹大也,谓大掖之衣。向秀曰:儒服宽而长大者。"

[166]沤--音ōu(欧),通"鸥"。《释文》:"沤音鸥,沤鸟,水鸮也,今江湖畔形­色­似白鸽而群飞者是也。"

[167]住--张湛注:"住当作数。"王叔岷:"《艺文类聚》九二、《御览》九二五、《尔雅翼》十七、《容斋四笔》十四、《记纂渊海》五六、《事文类聚·复集》四六、《合壁事类·别集》六九、《韵府群玉》八、《天中记》五九引皆作数。"

[168]赵襄子--名毋恤,一作无恤,战国初赵国的国君,公元前475年至前425年在位。狩--张湛:"火败曰狩。"中山--王重民:"《御览》五十一、《类聚》八十并引'中山'作'山中'。"杨伯峻:"中山,春秋时为鲜虞,战国时力中山国,在今河北保定地区定县一带。"

[169]藉芿燔林--藉,践踏。芿,音rěng(仍),乱草。燔,音fán(凡),焚烧。

[170]魏文侯--名斯,战国初魏国的国君,公元前445年至前396年在位。

[17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172]阂--阻碍。

[173]刳--音kù(枯),剖开并挖空。

[174]说--音yuè(悦),通"悦"。

[175]命曰季咸--命,通"名"。《释文》:"季咸,姓季名咸,郑人也。"

[176]皆避而走--张湛注:"向秀曰:不喜自闻死日也。"

[177]列子见之而心醉--张湛注:"迷惑其道也。"

[178]壶子--壶丘子林,列子之师,郑人。

[179]无其文--王叔岷:"上文颜回问津人­操­舟章作'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玩'字义长。疑'既'即'玩'之误,下'既'字亦当作'玩'。其作'无'者,'玩'坏为'元',传写因易为无耳。"

[180]而又奚卵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陈寿昌说:"有雌无雄,无以生卵,以喻有文无实,不得谓之道。"

[181]湿灰--陈鼓应:"喻其毫无生气。"又引林云铭:"死灰尚有或燃之时,湿灰则不能。"

[182]衿--古代衣服的交领,引申为胸襟。

[183]地文--张湛注:"向秀曰:块然若土也。"

[184]罪乎不誫不止--张湛注:"罪,或作萌。"王叔岷:"此当以作'萌'为是。萌有生义,'萌乎不誫不止',犹云'生于不动不止',正对上文'子之先生死矣'而言,意甚明白。"《释文》:"罪本作萌。誫音振。崔譔曰:不誫不止,如动不动也。"

[185]杜德几--几,《庄子·应帝王》作"机"。陈鼓应:"杜德机,杜塞生机。杜,闭塞。德几,犹生机。"

[186]廖--音chōu(抽),恢复元气,病情好转。

[187]灰然--张湛注:"灰,或作全。"《庄子·应帝王》作"全"。

[188]杜权--陈鼓应:"权,变,动。谓闭塞中有变动。"引林云铭:"闭藏之中,稍露动变端倪。"

[189]天壤--指天地之际。天地交则生气生。壤,土,地。

[190]名实不入--张湛注:"向秀曰:任自然而覆载,则名利之饰皆为弃物。"指任其自然。

[191]机发于踵--机,指生机。踵,脚后跟。

[192]善者几--善者,指病情好转,元气开始恢复。几,《庄子·应帝王》作"机",指生机。

[193]坐不斋--张湛注:"或无坐字。"《庄子·应帝王》无"坐"字。斋,《释文》作"齐",《庄子》亦作"乔"。不斋,指气­色­变化不定,­精­神恍惚,无法看相。

[194]太冲莫眹--太冲,即太虚。眹,音zhèn(阵),通"朕",征兆,迹象。

太冲莫眹,指太虚之时,元气混沌,无明显迹象可征。

[195]衡气机--衡,平。衡气机,指太虚之时,­阴­阳未分,元气的生机比较平衡时的状态。

[196]鲵旋之潘为渊--鲵,音ní(倪),雌鲸。潘,奚侗云:"'潘'当为'渖',沈之叚字。""引伸之则有深意。""沈为渊者,尤言深为渊耳。"陈鼓应注引李勉云:"所以云深者,以喻壶子之道深沈如渊。"

[197]滥水--《释文》引《尔雅》:"水涌出也。"

[198]沃水--《释文》:"水泉从上溜下也。"指瀑布。

[199]氿水--氿,音guǐ(轨)。氿水,《释文》:"水泉从旁出也。"指决口之处。

[200]雍水--《释文》:"河水决出复还入也。"

[201]汧水--汧,音qiān(牵)。《尔雅》:"水决之泽为汧。"

[202]肥水--《释文》:"水所出异为肥也。"水出于异地而合流会归为一,称肥水。

[203]是为九渊焉--张湛注:"此九水名义见《尔雅》。"卢重玄解:"心运于太冲之气,漠然无迹,荡然有形,而转运不常,若水之变动殊名,未尝离乎渊澄也,故不得其状而辩之矣。"

[204]自失而走--《释文》:"丧失­精­神而走。"

[205]未始出吾宗--指不曾开我的道者面目,杨伯峻:"'未始出吾宗,即《庄子》'不离其宗',《淮南子·览冥训》'未始出其宗'之意。"

[206]虚而猗移--虚,指无所执者。张湛注:"向秀曰:无心以随变也。"猗移,《释文》:"猗移,委移,至顺之貌。"

[207]不知其谁何--陈鼓应:"不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208]茅靡--杨伯峻《集释》引光聪谐:"茅靡正谓如茅之从风靡,波流正谓如波之逐水流,皆言无逆于物。"

[209]食狶如食人--食,饲。狶,音xī(希),猪。《释文》:"楚人呼猪作狶。"

[210]雕瑑复朴--瑑,音zhuàn(篆),雕刻。张湛注:"向秀曰:雕琢之文,复其真朴,则外事去矣。"陈鼓应则云:"指去雕琢而复归于朴。"郭象注:"去华取实。"成玄英疏:"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异除,直置任真,复于朴素之道者也。"宣颖"雕去巧琢,归于真也。"李勉:"'雕'字误,应作'去'。言雕琢之事,悉皆废去,复归于朴。"

[211]然而封戎--。音fēn(分),通"纷"。"纷然,纷繁复杂的样子,指一切琐碎事务。戎,《释文》作"哉"。云:"哉,一本作戎,音哉。"《庄子·应常王》作"纷而封哉"。成玄英疏:"封,守也。虽复涉世纷扰,和光接物,而守于真本,确尔不移。"

[212]壹以是终--自始至终都是这样。壹,一概,都,完全。

[213]伯昏督人--本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节作"伯昏无人"。

[214]奚方而反--方,事。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引金其源:"《易·复卦》'后不省方',注:'方,事也。'"

[215]十浆--《庄子·列御寇》释文引司马彪:"十家并卖浆。"

[216]内诚不解--陈鼓应引丁展成《庄子音义释》:"'诚'为'情'之假借字。"

[217]形谍成光--陈鼓应:"谍,动。形谍,形容举动。成光,有光仪。"

[218]虀--音jī(跻),成玄英疏:"乱也。"

[219]多余之赢--本"多"字上有"无"字。俞樾:"若云'无多余之赢',则下不必更言'其为利也薄'矣。卢重玄本无'无'"字,《庄子·列御寇篇》亦无'无'字。当据删。"

[220]万乘之主--指国君。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之主,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春秋以前只有周天子才能拥有万乘兵车,战国时七国诸侯先后称王,才可称万乘之主。

[221]保--归附。《庄子·列御寇》释文引司马:"保,附也。"

[222]屦--音jù(据),用麻、葛制成的单底鞋。

[223]敦杖蹙之乎颐--张湛注:"敦,竖也。"蹙,支撑。颐,下巴。《庄子·列御寇》成玄英疏,"以杖柱颐,听其言说,倚立间久,忘言而归也。"

[224]间--《释文》:"间,少时也。"

[225]提履徒跣--履,鞋。跣,音xiǎn(显),赤脚。徒跣,赤脚步行。

[226]暨--《释文》:"暨,至也。"

[227]废药--张湛注:"废,置也。"卢重玄解:"废当多发。先生既来,何不发药石之言少垂训耳。"王叔岷,"《庄子·列御寇篇》'废'正作'发'。废、发古通。"

[228]感豫出异--用言行来感动别人,事先应当知道所出现的结果,是使自己与众不同。此句与上句《庄子》作"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

[229]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又无谓也--许维遹:"'且必有感也','必'当作'心',形近致讹。"王重民:"'身'有'­性­'义,盖'身''­性­'古通用。'本身'犹'本­性­'也。"此句《庄子》作"必且有感摇而本才。"

[230]何相孰也--陈鼓应:"'孰'为'熟'之本字。相习熟,相亲爱的意思。"

[231]杨朱--战国初哲学家。先秦古籍中又称他为阳子居。魏国人。反对墨家的"兼爱"和儒家的"仁义"思想,主张"贵生"、"贵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沛--今江苏沛县。

[232]老聃--春秋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着《老子》一书。老子与杨朱不同时,本文述两人相遇事,当是寓言。《庄子》载此事,即在《寓言篇》中。秦--今陕西省一带。

[233]邀--《释文》:"邀,抄也,遮也。"

[234]梁--今河南开封市。

[235]中道--《释文》:"中道,道中。"

[236]今不可教也--张湛注:"与至人游而未能去其矜夸,故曰不可教者也。"

[237]涫漱巾栉--涫,音quàn(贯),通"盥",盥洗,本文指洗手的水。漱,漱口,本文指漱口水。中,毛巾。栉,音zhì(质),梳篦的总称。

[238]间--《释文》:"间,音闲,下同。"

[239]睢睢而盱盱--睢,音suī(虽)。睢睢,仰视貌。盱,音xū(虚)。盱盱,直视貌。《释文》引高诱注:"睢盱,视听貌。"陈鼓应:"睢,仰目。盱,张目。皆傲视貌。"陈说可从。

[240]辱--杨伯峻《集释》引马其昶:"辱借为黩。"黩,音dú(渎),黑。

[241]舍迎将家--杨伯峻:"《道藏》各本'舍'下有'者'字,惟《四解》本无'者'字,汪本亦无'者'字,是也。"俞樾:"舍与舍者不同。下云'舍者避席',又云'舍者与之争席矣',皆谓同居逆旅者。此云'舍',则谓逆旅主人也。主逆旅者即谓之舍,犹典市者即谓之市,主农者即谓之田。"迎将,迎接。

[242]炀--音yáng(阳),烤火。

[243]宋--在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

[244]东之于逆旅--《庄子·山木》作:"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韩非子·说林上》作:"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逆旅,旅舍。

[245]恶--丑陋,与"美"相对。

[246]自贤之行--王叔岷:"《韩非子·说林上篇》'之行'作'之心',审文意,当从之。"

[247]不常胜之道--陶鸿庆:"'不常胜'当作'常不胜'。下文云'常胜之道柔,常不胜之道强',承此言。"

[248]亦知--张湛注:"'亦'当作'易'。"《释文》:"'亦'本作'易'。"

[249]先不己若者--先,胜于,胜过。不己若者,力量不如自己的人。

[250]出于己者--力量大于自己的人。

[251]胜一身若徒--一身,一个人。若徒,好像什么也没有­干­。张湛汪:"徒,空默之谓也。"

[252]粥子--亦作鬻子,名熊,周文王师,楚国君主的祖先。

[253]强者不若己--王叔岷:"《淮南·原道篇》'不若己'下有'者'字(《文子·道原篇》同),与下文句法一律,当从之。"

[254]至于若己者刚--张湛注:"必有折也。"吴闿生:"刚,当作戕,故注云'必有折也'。"戕,音qiāng(枪),残害。本文指被残害。

[255]童--张湛注:"童当作同。"

[256]骸--指形骸,形体。

[257]倚--站立。《广雅·释诂四》:"倚,立也。"《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虞注:"倚,立也。"趣--音qū(趋),通"趋",快步行走。

[258]傅--通"附",附着。

[259]疱牺氏--亦作伏羲、宓羲、包牺、伏戏。传说为中国人的始祖,与女蜗氏兄妹相婚而生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据说八卦也始于他的创作。

[260]女娲氏--娲,音wā(蛙)。女娲氏,传说为中国人的始祖,与伏羲相婚而生人类。其后,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又传她曾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261]神农氏--传说为上古帝王,农业与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农具,教民农业生产,又曾尝百草,教人治病。

[262]夏后氏--传说为上古帝王,夏朝的建立者。原为部落首领,奉舜命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领袖。

[263]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名履癸,荒­淫­暴虐,被商汤所灭,出奔南方而死。

[264]殷纣--即商纣,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名受,又称帝辛,荒­淫­暴虐,被周武王所灭,自焚而死。因商都在盘庚时迁至殷,故商朝又称殷朝,商纣王又称殷纣王。

[265]鲁桓--春秋时鲁国国君,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听信语言,杀兄自立,又接受宋贿赂的鼎入于周公庙,均为非礼行为。后被齐襄公所杀。

[266]楚穆--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625年-前614年在位。杀父自立,亦属禽兽之行。

[267]几--音jī(机),希望。

[268]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传说力古代帝王,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传说为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啄鹿东南)打败炎帝。

[269]罴--音pí(皮),熊的一种。

[270]貙--音chù(初)。《尔雅·释兽》:",獌,似狸。"但比狸大。

[271]鵰--王叔岷:"《艺文类聚》九十、九一、《初学记》二二、《御览》儿一九、《玉海》八三引'鵰'上井有'以'字,当从之。今本捝(脱)'以'字,文意不完。"

[272]鹖--似野­鸡­。《释文》:"一本作鹗。"胡怀琛:"作鹗者是也。原文所言皆猛兽、鸷鸟,鹖非鸷鸟,非其伦也。以作鹗为是。"鹗,亦称鱼鹰。

[273]鸢--音yuān(冤),亦称"老鹰"。

[274]夔--音kuí(葵),传为尧、舜时的乐官,一足。

[275]击石拊石--石,指石制的磐。拊,音fǔ(府),击。

[276]率--跟随。

[277]萧韶九成--萧,竹制的管乐器。韶,舜乐名。九成,乐曲一终为一成。九成,犹九章、九阕。箫韶九成,言箫韵之乐,奏九度为一终。

[278]凤皇来仪--谓凤凰飞来跳舞且有容仪,古人以为是祥瑞。

[279]而不知接之之道--《释文》作"而人不知接之之道",云:"一本无人字。"此处指一般人不知接近鸟兽的方法,紧接下来说"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人"与"圣人"相对为言,故有"人"字为是。

[280]摄生--保养身体。

[281]假--杨伯峻:"'假'或作'暇',暇、假皆读为了。"

[282]逮于末世--逮,及,等到。末世,衰乱之世。

[283]数数--音shuòshuò,常常。

[284]偏知--异常的智慧。

[285]魑魅--音chī(痴)mèi(妹):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

[286]末聚禽兽虫蛾--张湛注:"百兽率舞是也。"

[287]狙公--狙,音jū(居),猕猴。狙公,张湛注:"好养猿猴者,因谓之狙公也。"

[288]匮--缺乏,贫困。

[289]芧--音xù(序),栎树,本文指栎实,即橡子。

[290]以能鄙相笼--笼,音lǒng(垅),笼络,欺骗。《释文》云:"'能鄙相笼',一本作'智鄙相笼'。"杨伯峻云:"疑作'智'者是,下文'以智笼群愚、众狙'正秉此而言。"鄙,吴闿生云:"鄙读为否。"

[291]纪渻子--渻,音shěng(省)。一本作"消"。

[292]虚骄而恃气--张湛注:"无实而自矜者。"

[293]犹应影向--向,《释文》:"向音响。"林希逸:"闻响而应,见影而动,则是此心犹为外物所动也。"

[294]疾视而盛气--疾视,怒目而视。盛气,气势旺盛。

[295]已无变矣--张湛注:"彼命敌而我不应,忘胜负矣。"

[296]其德全矣--全德,指气专志一的­精­神状态。《天瑞篇》:"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这里讲的"莫加"的至德,即全德,由下文有"其在老耄","虽未及婴孩之全"云云,可知。气志专一,不为外物所动,如婴孩,如木­鸡­,如槁木死灰,即为全德。

[297]惠盎--张湛往:"惠盎,惠施之族。"惠施,战国时宋国人,曾为魏国宰相,善辩,与庄子善。宋康王--《吕氏春秋·顺说篇》高诱注:"康王,宋昭公曾孙,辟公之子,名侵,立十一年,僭号称王。四十五年,大为不道,故曰宋子不足仁义者也。齐湣王伐灭之。"

[298]蹀足謦欬--蹀,音dié(蝶),顿足。謦欬,音qǐng(请)kài(忾),咳嗽。

[299]四累--陶鸿庆:"累,层累也,犹言四层之上也。"

[300]墨--指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秋末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宋国人,后长期住鲁国。主张"兼爱"、"尚贤"、"尚同"、"明鬼"。

[301]延颈举踵--伸长颈项,踮起脚跟,形容殷切盼望。

[302]竟--通"境"。

[303]说--辩说。

【周穆王第三】

周穆王时[1],西极之国有化人来[2],入水火,贯金石[3],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4],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5]。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6],引三牲以进之[7],选女乐以娱之[8]。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9],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10]。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11],无遗巧焉。五府为虚[12],而台始成。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13],号曰中天之台。简郑卫之处子娥媌靡曼者[14],施芳泽,正娥眉[15],设笄珥[16],衣阿锡[17],曳齐纨[18],粉白黛黑[19],佩玉环,杂芷若以满之[20],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21],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22],不得已而临之。居亡几何,谒王同游[23]。王执化人之祛[24],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25],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26],帝之所居。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27]。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化人移之[28],王若殒虚焉[29]。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30]。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31]。"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更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王闲恒有[32],疑蹔亡。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33]?"王大悦。不恤国事[34],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骝而左绿耳[35],右骖赤骥而左白■(上减下木)[36]。主车则造父为御[37],刀(下加冏)为右[38]。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39],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40]。弛驱千里,至于巨蒐氏之国[41]。巨蒐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湩以洗王之足[42],及二乘之人。已饮而行,遂宿于崑之阿[43],赤水之阳[44]。别日升于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45],而封之以治后世[46]。遂宾于西王母[47],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48],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49],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放乎[50]!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51],后世其追数吾过乎[52]!"穆王几神人哉[53]?能穷当身之乐,犹百年乃徂[54],世以为登假焉[55]。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56],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57]。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58],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59],其功同人[60]。五帝之德[61],三王之功[62],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觉有八征[63],梦有六候[64]。奚谓八征?一曰故[65],二曰为[66],三曰得,四曰丧[67],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接也[68]。奚谓六候?一日正梦[69],二曰蘁梦[70],三曰思梦[71],四曰寤梦[72],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73]。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74]。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75];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焫[76];­阴­阳俱壮,则梦生杀[77]。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78],飞鸟衔发则梦飞。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儛者哭。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79]?"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80];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81],跨河南北[82],越岱东西[83],万有余里。其­阴­阳之审度[84],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85],故一昼一夜。其民有智有愚。万物滋殖,才艺多方。有君臣相临,礼法相持,其所云为不可称计。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东极之北隅有国日阜落之国。其土气常燠[86],日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藉[87],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

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88]。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89],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90],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复役。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91]。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尹氏心营世事,虑钟家业[92],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呻呼[93],彻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访其友。友曰:"昔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94]。

郑人有薪于野者[95],遇骇鹿,御而击之[96],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97],覆之以蕉[98],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99]?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100]。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101],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102]。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若与争鹿[103]。室人又谓梦仞人鹿[104],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105]。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106]。"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107]。阖室毒之[108]。谒史而卜之,弗占[109];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后产之半请其方[110]。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廖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111],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112]。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忘、得夫、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113]。

秦人逢氏有子[114],少而惠[115],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116],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117]。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118]?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119]、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120],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121],不若遄归也[122]。"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123]。指社曰:"此若里之杜[124]。"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125]。指垅曰[126]:"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良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127],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杜,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注释】:

[1]周穆王--西周天子。《释文》:"周穆王名满,昭王子也。"

[2]西极之国--最西方之国。化人--张湛注:"化幻人也。"

[3]贯--《释文》:"贯音官,穿也。"

[4]硋--音ài(碍),同"碍"。

[5]易人之虑--张湛注:"能使人暂忘其宿所知识。"

[6]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8]女乐--古代女子乐队,犹歌妓。

[9]厨馔腥蝼--馔,音zhuàn(撰),食物。蝼,指像蝼站一样的臭味。蝼蛄,俗称土狗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蝼,《列子·周穆王》'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饷',谓蝼蛄臭也。"飨--通"享",享受。

[10]膻--俞樾:"膻当作羶,言臭恶而不可亲也。《广雅·释器》:'羶,臭也。'"

[11]垩--音è(饿),白­色­土。

[12]五府--指太府、玉府、内府、外府、膳府。《释文》引《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职之货贿,玉府掌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货贿,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时食物者也。"

[13]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14]简郑卫之处子娥媌靡曼者--简,通"柬",选择。处子,Chu女。媌,音miáo(苗)。张湛注:"娥媌,妖好也。靡曼,柔弱也。"娥媌,美好貌。《方言》第一:"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至东、河济之间谓之媌。"

[15]娥眉--娥,吉府本作"娥",它本作"蛾"。王重民:"娥,正字。蛾,俗字也。《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蛾眉本字。形若蚕娥之说始于颜师古《汉书注》,盖以《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螓蛾相对,既误以螓为蜻蜻,因以蛾为蚕娥;而不知螓当为,蛾当为蛾也。"娥眉,指长而好的眉毛。

[16]笄珥--音jì(­鸡­)er(耳)。笄,簪子,古代用来Сhā住挽起的头发。珥,女子的珠玉耳饰。

[17]阿锡--锡,通"緆",细布。阿,胡怀琛:"阿谓齐东阿县,见《李斯传》徐广注。阿锡与齐纨对文,阿确谓东阿。"

[18]曳齐纨--曳,拖,纨,细绢。齐,指齐国。张湛注:"齐,名纨所出也。"

[19]黛黑--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20]芷若--香草名。芷,即白芷,也叫辟芷。若,即杜若。

[21]承云、六莹、九韶、晨露--张湛注:"《承云》,黄帝乐。《六莹》,帝礐乐。《九韶》,舜乐。《晨露》,汤乐。"

[22]舍然--舍,通"释"。舍然,即释然,怡悦貌。

[23]谒--请。

[24]祛--音qū(区),衣服的袖口。

[25]而不知下之据--王叔岷:"《北山录》一《圣人生篇》引'据'上有'所'字,文意较完,当从之。"

[26]清都、紫微、钧天、广乐--中国古代神话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

[27]宫榭若累块积苏--宫榭,宫殿。累块,累积起来的土块。积苏,堆积起来的茅草。

[28]移--张湛注:"移犹推也。"

[29]殒虚--殒,坠落。虚,虚空。

[30]肴未昲--肴,荤菜。昲,音fèi(费),晒­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