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甫一坐定,冬水方将茶水饮尽,正待开口说话,蓦地听桓夷光在旁淡笑道:“二妹,大家都是自己人,你就将面具除下吧。”
冬水不觉愕然,侧头一看,但见庾福憨憨一笑,道:“少东家,少夫人和小菊都告诉我了。总之,我都帮着你们就是。”他感于冬水的提拔以及桓夷光的信任,虽知那真实身份,称呼却始终不改,仍然认了冬水是这玉宇阁的当家。
冬水倒被桓夷光这大胆做法吓出一身冷汗,但看庾福目光清澄恳切,又见小菊在旁笑得欢喜,心立时放下去一大半,遂微笑道:“也罢。这面具总之也戴不得几天了。”说罢,伸手一揭,登时露出原本相貌。
桓夷光一愣,问道:“怎么叫做‘戴不得几天了’?”
冬水道:“姐姐既已掌权玉宇阁,又有着阿福这般的好帮手,我当可放心了。眼下之事,只剩找个合适时机,将实情告知庾清,令他改邪归正。等交代完毕,我也该回自己的去处了。”想起此前与李穆然所讲,神情略转黯然,心绪一飘,已回到秦岭冬水谷中:不知当日离开他后,他是否回谷;他倘若回谷了,那么自己再回转,又当如何面对?
桓夷光神色一滞,想留住她,苦于没有借口,只得摆了摆手,要小菊抱来尚未结好的账目,埋头打起算盘来。冬水觉得气氛颇有些尴尬,遂抿嘴一笑,转向庾福,笑问道:“阿福,那杂耍团的主意,是谁出的?”
庾福听她问起,又不自禁地搔了搔头,讷讷笑道:“是孙大娘离去时教的。孙大娘说,作客栈,就要令客人宾至如归,这一点我们已经做得很好;而作酒楼,则要食客觉得热闹有趣,这样,即便上菜有所不及,客人也不致等得失了耐性。我一直想不到该如何才能叫人觉得‘热闹有趣’,就发下传单叫客人们提了提意见。有说杂耍团好的,有说要听评书的,有说请舞姬的,但一来玉宇阁太大,讲评书的来了,即使扯着嗓子喊,怕也没用;二来玉宇阁不比秦淮河畔,请来舞姬只怕有损体面,遂和少夫人商量了一下,请了这杂耍团前来。每月须得多支十两银子给他们,但看遍满建康城,唯咱家独树一帜,旁家要学咱们,却苦于没有这么大的排场,是以最近的生意较之以往更好,两相比较,大抵每月多赚了二百两银子。”
冬水瞧他如数家珍,说得极为流利,不觉欣慰于自己的眼力:这庾福,果然未尝辜负自己重望。她笑吟吟地又看桓夷光算了一会子账目,忽而眉头一皱,问道:“我临走前,将这账目交给庾清算的,眼下他既然不在,又去做什么了呢?”
庾福稍露愧疚,道:“少东家您曾和我讲过,在这玉宇阁,只要您一天不死,我们就只有您一个东家。余人要我们做什么,哪怕他是您亲兄弟,也听从不得。二少爷倒是热心,自您走后,也曾来玉宇阁照看过,但他不晓得这玉宇阁经营之道,总是、总是……”他不好说出“指手画脚”四字,只憨笑带过,续道,“我不好听命于他,除您之外,又无人能够将我赶走,他就大发了雷霆,撒手不管。再后来,少夫人来管了账目,二少爷便不再露面,当是闲在家中吧。”
“他倒也不闲的。”说到此处,桓夷光已将账算好,把本子一合,道,“他始终对表哥心怀妒念,现在在家中埋头苦修,成天拿着斧锤等物事,说是也要学会了木工技艺,自己建个天穹阁,抢走玉宇阁的生意去。他坚信表哥仍和你在一处,不会再回来家中,满口臆语几近成狂,家中已经没人再敢和他说话了。”
听到几人开始谈论家事,庾福抱过一摞账本,知趣退去。小菊送他出了门后,便又合紧了大门,神情间,倒似有些许不快。
“如此……”听了桓夷光一番话后,冬水微微沉下头去,只觉有些对不住庾清,但也没想到这人行事乖张偏激,竟到了这般地步。那么,还是早些将真相告诉了他,以免他沉沦更深,不可自拔。她这时连遭变故,心绪大乱,当年本想好生教育庾清,然而心力俱疲之下,此刻只想早日解脱离去,往昔的嫉恶之心,竟在不知不觉之中,淡去许多。
桓夷光看她沉吟不语,忽而心中一动,想起一个由头,却拿不准是否应当开口,唯恐此事说来突兀,委实令人难以接受;不过念及冬水决意离去,左思右想,也只有她答应此事,方好留她在庾家中,名正言顺。她自忖计定,终于犹豫着说来:“庾清对你难以忘情、以至癫狂,不若咱们将真相告知于他,而后你嫁他呢?如此一来,咱们姐妹就不用分开,想来,表哥也会体谅的。”
一时间,冬水心中却是连惊诧也觉不到了,当下只觉得好笑,万万没想到桓夷光一向循规蹈矩,如今竟也会想出这么石破天惊的筹谋。她摇了摇头,笑道:“这不成的。姐姐,莫说我已经嫁了李穆然……”
一语未竟,桓夷光已变了脸色:“莫说你什么?李将军他不是已有妻室了么?”她虽然向来矜持内敛,但此事委实太过耸人听闻,由不得她一时失态。
冬水苦笑道:“此事说来话长,以后再提吧。总之,即便我没嫁人,这辈子也绝不会嫁给庾清。”她语声一定,又坚毅转为柔和,续道,“姐姐可记得庾渊他的咳症么?我这番回来后,便会佯装咳症日益加深,等到日后将真相告知了庾清,‘庾渊’就可借咳症而逝,如此外人看来,便也觉不到有何异样。只是我走了之后,怕要苦了姐姐……”
她伸手上前,轻轻握住桓夷光双手,道:“姐姐,你要是觉得累了,抑或想我了,只要飞鸽传书给我,我一定过来帮你。至于庾清那边,我自有法子要他帮着照顾这个家。”
于是,时人传言,玉宇阁东家庾渊咳症日益加深,眼见着便是药石无医,命不久长。
世人唯恐庾渊的盖世厨艺就此失传,一时间,玉宇阁的生意竟比之以往又翻了十翻,甚而当今圣上也屈尊降贵,微服亲临。有了御幸的招牌,往昔那所谓玉宇阁与北廷勾结的流言不攻自破,至此,玉宇阁这一场浩劫方算全然了结,再无余忧。
然而,冬水自回到庾家后,几近半个月的时间过去,竟然没有见过庾清一面。曾有数次亲往家中东院,无奈都被庾清的小厮拒之门外,吃尽了闭门羹。她晓得是庾清听闻哥哥回家,心里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那以往的倔脾气又发作起来,自忖总算一时之间情势大好,庾清在家中今非昔比,他原有的地位早已逐渐让步于桓夷光,料他眼下也只有生闷气的份,倒掀不起多大涛澜。
虽说挑明真相不急在一时,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有料到,蓦然间竟会横生变故。
庾清听闻兄长的旧症日益沉重,他兄弟情深,念及庾渊罹患嗽症到底是为自己所累,不禁大感懊悔,恨不得以身相代,宁愿是自己减寿数十载,也不愿见庾渊就此一病不起。而听着兄长病入膏肓的消息,他也有了些许疑问:冬水号称杏林奇葩,此刻为何并不陪在庾渊身畔,两人曾经那般的情真爱笃,何以他到这种境地,她竟撒手不管?而日日为庾渊伤心操劳的,只有桓夷光一人,或许,患难时方见真情,当真是自己看错了人吧。
彼时,他心中暂且放下庾渊与冬水的种种纠葛,满脑子想的,都是庾渊待己的好处。这日,听手下人传言说哥哥又咳出血来,他再也难于稳坐院中,遂稍一整饬,就欲前往小楼探病,但又不好空手径去,想了想,竟叫小厮去拿了一根“家法杖”来,装作“负荆请罪”的模样。
这一路上,家中仆从奴婢见这二少爷赤祼着上身,不伦不类地斜背着一根乌黑的木杖,形容狼狈,都有些错讹莫名。很快,庾清要请罪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庾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所有人齐集在庾渊的小楼之下,都好奇着大少爷要如何对待这“浪子回头”的二少爷。
庾清还未走到小楼,已自遥遥看到了长兄的身影。但见那男子仍旧是斜倚在窗棂上,沐憩着春夏交融之际的暖风徐徐,怅然远望。他的身形较之以往要瘦削许多,神态也憔悴得不成样子,非但脸上没有半分血色,便是唇间,也似染上一抹死灰。十数只信鸽盘桓在他身边,争相竞食他不经意间撒落的苞谷,片片白羽飘散而下,经那暮春的熏风一吹,就打着旋向西北而去,转瞬不见。
“哥哥。”庾清心中一酸,他当日,是不该说那些话的。他不该怪责兄长难耐清苦,毕竟,北国苦寒,他若不去,这病也不会恶化得这么迅即。只是,他终究猜不透庾渊与冬水之间的牵连:若说当真一刀两断,当日自己所见是假,那他此番,又为何在北方耽搁恁长时日;若说犹有旧情,又为何不一走了之,为何对桓夷光如此体贴温情,为何在母亲去世后,依旧“难享清苦”?他只觉此事太过复杂,委实非他所能堪透,然而他禀性倔强,越是猜不透,越是钻牛角尖,这才有了这一年多来的种种怪异行径。
然而,时至今昔,亲眼看到他已露颓然,那往日的谜,往日的矛盾,往日的爱深恨切,便就此作罢吧。即便他当真负了冬水,抑或他当真心口不一,但他总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亲人,也是最为疼惜自己的人呐。
庾清转到楼前,静静立在小楼下,等候小菊传报。不知怎地,他忽而觉着心中很倦,仿佛是做了一个久长如斯,几乎永远也醒不来的噩梦。现下,他终于是醒了,这才觉察到他与自己的至亲作对整整一年,这些心力、这些恨意、这些光阴,实在浪费得毫无意义。
“二少爷,天气虽已回暖许多,但穿得太少,恐怕也要着凉。所谓‘春捂秋冻’,您还是要自己多加注意些。”小菊翩然出了小楼,手捧着件玄绸长衫,盈盈笑道,“这是大少爷让我拿给您的,楼上风大,您先披上了,才好进楼。”
庾清一愣,接过那长衫,却又忐忑难安,不知当否着身。蓦听小菊偏头斥道:“你们几个好没眼力,就不知道解去二少爷身上的木杖么?”她是“庾渊”最为倚重的丫鬟,在家中赫然是半个主子,此刻发话,那几名小厮当即一个机灵,七手八脚地,顿将庾清所背的“家法杖”卸下。
庾清反抗不得,尚未说出一句话,绑“家法杖”的麻绳早被解开,而后身子一凉,那玄绸长衫已被披上肩头。他仰头看小楼,但见白鸽四散,想来,兄长是下了窗棂,俨然候在屋中了吧。
那么,他要自己卸杖着衣,是代表他原谅了么?庾清眼中一热,三步并作两步,抢步踏入小楼。
他自是不知,彼时高居楼上的冬水与桓夷光,也是心中惴惴,颇为紧张。桓夷光面露为难,不知此刻将实情相告,是否可得庾清诚心佐助,然而冬水近日自诊,竟是业已身怀有孕,实难再久隐瞒。
“姐姐,你莫担心。庾清他能自发前来,可见诚心悔过。此时是他心肠至为柔软之际,我有十成把握。”冬水心中虽亦怀隐忧,但见桓夷光坐立不安,也只有良言宽慰。
语声未了,就听沉重的脚步声音传来,冬水不禁暗暗咬紧了口唇,一双眼睛,直直盯在门口。几乎便是瞬息间,一袭玄衫晃入,那男子跌跌撞撞地冲入门口,不及两人反应,他已拜倒在冬水脚畔,连连磕着响头,道:“哥哥,都是我不好,你的病都是我害的!”他用尽全身力气磕头,只两三下,头上已是青紫一片。
冬水略略一惊,想到庾渊咳症的起源,已心中有数,忙搀他起身,而后对随之跟入的小菊使了个眼色,要她将门户关闭,仔细楼下。
眼见诸事妥当,冬水长叹一声,伸手轻轻揭去脸上面具,道:“庾清,你看清楚,我不是你哥哥。你哥哥他,早已去了。”
仿佛一瞬间,一切都不一样了。庾清愣愣地看着她,睚眦欲裂。他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一霎间,有什么东西自心底轰炸开来,那痛楚似乎极近,却又极远,极是真切,却偏偏又模糊到不可捉摸。纵然身在梦中,可恍惚间,也没有如此的虚妄朦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对于这个问题,早已想不透澈,然而于今时今地,知晓了真相后,他更加深陷其中,更加糊涂。
冬水在他面前解释着什么,说是从当日回来,从当日说了那句“难享清苦”伊始,一直到此后种种:她代身庾渊,入主玉宇阁,操持家务,迎娶桓夷光,送行庾桓氏……原来这些,竟都是假的,原来,竟都是假的!
一时间,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想不过来,只觉着心中有着恼火,有着伤心,有着愧疚,甚至,还有着少许的欣慰与欢喜。然而,当这种种情感交织一处,在他心中充盈宣沛之时,最终却成为了完全的空洞与麻木。
随后,在这一片空白之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声音:
“你哥哥他,早已去了。”
那声音细如丝缕,但形如一根利针,直刺他心底最柔软的所在。
说不出过了多长的时间。想来,那若当真是根利针,他的心,此刻已再无完地。他少小为母亲厌烦,而父亲早逝,是以所得亲情可谓少得可怜,虽有庾渊在旁悉心照料,终究杯水车薪,难以磨灭庾桓氏给予的伤害。他一向自诩性格硬朗,自懂事起二十余年,便没掉过一滴眼泪。一直以来,他虽是性情之人,却冷然地旁观世事,冷然地置身事中,冷然地被迷雾包围,自以为会怒、会恨、会怨,不过自始至终,都不会悲。然而,此时这心疼却不给他半分喘息机会,竟是生生地击溃了他心底那一道壁垒。
终于,他萎顿于地,撕肝裂肺地长声呼号起来。在那号声之中,他泪下滂沱,顷刻间就濡湿了衣衫,甚而,也将地板濡湿一片。他将这份感情压抑心中,委实长久,这一刻尽皆发泄而出,不仅是伤于兄长去世,更是悲于自己孤苦无依,就此以后,当真是茕茕一人,形影相吊,再无人陪伴左右。
听他哭嚎得如此催心破肝,桓夷光也不禁黯然心酸,为之落下泪来。冬水在旁叹息,眼中发涩,但终究没有眼泪——抑或,她为庾渊的伤逝泪,早已流得凿尽了。
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知窗外天色深沉,正是业已入暮。冬水听庾清渐止悲声,心知此刻也说不清这许多事情,惟有将紧要交付,遂扶他起身,正色道:“庾清,眼下庾家只有你一名男丁,自此之后,你再不能任性胡来。行事须得三思,无愧于天地,方可令你哥哥在天之灵安心。”
见她神情郑重,庾清只觉肩头陡然一沉,虽然尚自茫然迷蒙,也惟有认真地点了点头。
冬水欣然一笑,递过去块手帕要他擦去兀自长流不止的鼻涕,道:“你已成|人,日后也无旁人会将你当作小孩子般看待。所以,要学着有担当,也要学会去宽厚待人。现下莫要再哭哭啼啼,整理好仪表,咱们下去交待些事情。”
庾清知晓这一番哭罢,形象定然是有点“惨不忍睹”了,不自禁脸上一红,就着小菊端来的一木盆温水洗了两把脸,心绪稍定,才问道:“交待……交待什么?”
然而他甫一抬头,又不觉愣住:却是冬水趁他洗脸功夫,已重又带回面具,易容回庾渊模样。
冬水淡然一笑,道:“自是将这个家交给你。清弟,你可万莫要我失望。”她声音语气赫然也转似庾渊,庾清心头一热,浑浑噩噩地,竟将她当真认作自己哥哥,遂极断然地“嗯”了一声,由着她在前领路,向楼下去了。
冬水携了桓夷光,带着庾清,一步一嗽,缓缓走到小楼门前时,已自咳得直不起腰来。
门前一边是小菊领着数百名的家丁奴婢,另一边则是闻讯赶来的庾福,以及玉宇阁的一众大厨伙计,两队人整整齐齐排作两列,哑然无语。望着这乌压压的一众人,冬水忽而有些如释重负的轻松,但又有些淡淡的不舍,她轻咳两声,一击掌,伸手领出庾清,沉声道:“大家都知道,近日我身子欠妥,只怕已是朝不保夕。”
言及此处,两边赫然唏嘘一片,更有家中老仆是见庾渊自幼长成,不觉仗着资历老到,越众出列,高声截断冬水的话,说道言及生死,终究不吉。
冬水微笑对这老仆致意,道:“未雨绸缪,总强于无备遇患。”那老者还欲再说什么,但迎视着她那清澄空灵的目光,竟是心念一滞,不知不觉,已挪步退回了原地。
冬水目光一转,待得又一阵轻咳毕,蓦地朗声道:“自此以后,庾家上下,玉宇阁内外,就全交由庾清负责。事无巨细,皆须听任庾清安排!”
一语落定,再容不得更改。两队人皆尽失色,倒是庾福与小菊顷刻间转念过来,不待旁人再起议论,早各自踏前一步,向庾清躬身行礼。家中仆从向来也敬庾清为主子,是以对于易主一事,无甚想法;而玉宇阁诸人心中只认庾渊、桓夷光、庾福三人,他们看不起庾清身无长技,本欲异议,但见庾福已先向庾清敬称了“东家”,一时间,也只好臣服于这位二公子。
“哥……冬……我……”庾清见那二人上前行礼,一时先自懵了,不觉向后退了两步,牵着冬水衣袖,满目的忧忡无助。见他如此失态,冬水暗自摇头失望:当真以往尽是色厉内荏么?昔日那厉害角色,实是扶不起的阿斗么?她只道交待了便可放下大半事务,然而眼下看来,后边的路却还有很长。
而庾清自己,也料不到一旦大权在握,竟会这般犯憷。他以往如何捣乱,如何使心机,甚至是如何地想要毒杀了庾渊,都不曾惧怕,也不曾有过踟蹰。想来,在他的潜意识之中,压根就没有认为庾渊会中计,会被打垮,甚至会被自己害死吧。毕竟,兄长永远是那么的优秀,那么的出众,甚至已完美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父亲的厨艺、雕艺、画艺都被他学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幼他就被世人誉为神童,若不是因看不起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又不屑搅入官场,他的才学,抑或地位,亦当不输于谢家那两位权臣才是。
原以为,兄长会永远像小时候那样,照料看顾着自己,而自己,也永远不用负责这个家、这个玉宇阁。即便是在兄长离去的那几年,这些也都由庾桓氏管理着,不用自己费心,而若庾桓氏去世,到时兄长与冬水没了阻隔,自会双双南归。
他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甚至敢于违背纲常,向生母投毒,却不意,世事无常,竟会有此变故。也只有到了这一天,他才真正觉察到了自己终究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庾渊之死对他而言,不啻于天塌地陷。
又过了十数日,“庾渊”终究这日一早,在房中被痰呛喉,就此一命呜呼。时人感怀于天妒英才,发丧当日,前来吊丧者竟不下万人。更有传言流于市井,说是厨家若诚心供奉庾渊牌位,便可保其生意兴隆,也可保当厨者技艺提升百倍。
此番,当真是前缘尽了。冬水匿身在远远的松柏林中,遥遥见那墓|茓填整,一行人等逐渐散去,哀乐终止,兀自久久伫立,不肯离开。
“桓姐姐经这一年历练,无论家中抑或玉宇阁,均可独当一面;小菊在家人面前也自有了威信,庾福更将玉宇阁管得井井有条……”她原以为会放心不下庾清,但见他自从掌权之后宛如脱胎换骨,非但戾气全消,更增了谦虚谨慎,晓得向家里旁人请教,那么,自己再留下,已是无所事事了吧。
这就要去辞行么?
一时间,她有些无所适从起来。江南庾家呐,她这一年来,为这棘手之务常自寝食难安,然而如今终得解脱,不知不觉间,竟是想起与李穆然那“厮守一生”的约定来。
那些谎言,真的是难以原谅么?
那日的绝然,不知怎地,随着时日变迁,却也烟消云散了许多。只是,倔强如她,又怎会这么轻易地抛却那缠绕一世的执念?又怎会轻易食言呢?即便……那时所言,尽是气话。
更何况,心里还有些许的不服气吧。毕竟也算是堂堂的兵家传人,在谷中玩六博棋时,她从未输给李穆然,谁能料到出得谷后,他仅略施小计,自己就输了个彻头彻尾呢?这口气,是说什么也咽不下去的。
感到胸口一阵烦闷,她探手轻轻抚上小腹,心中无端端地一乱:“这个孩子,来得诚然是有些突兀了。”想到前几日将怀胎一事告知庾清,庾清一时接受不来,竟痛责她在庾渊尸骨未寒之际就移情他人,实在凉薄之至,比起桓夷光的痴情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这么想来,自己再留下,只会令他徒增气恼,而桓姐姐与他之间的隔膜,也应就此消除才对。
冬水无法再在庾家住下,暂且安身于江岸畔的“沉鱼居”,亦即早年的“冬水居”。庾清、桓夷光二人待丧事完毕,亦赶来此处晤面。
冬水与二人表明去意,桓夷光自是久久不舍,却不意庾清竟也一直担心着此事,是以早想出对策。但听他当即正色端容,说是要诚心习练庾渊的技艺,日后方好真正当家。
他这说辞委实拒绝不得,冬水见他诚意上进,心下也是欢喜,便当场应允,只是须得庾清拜己为师。
桓夷光在旁大感愕然,但见冬水执意要庾清对己三跪九叩,亦料想到冬水自是有她的道理,便不加阻拦,反是稍稍地推波助澜。
倒是庾清心下明了,他知冬水早已晓得自己的一片心意,眼前定下这师徒的名分,一来是就此断了自己的痴想;二来,更是避免日后常常见面,彼此尴尬。他心中一苦,不过此刻他对庾渊的兄弟之情早已强过对冬水的爱慕之情,故而毕恭毕敬,一丝不苟地行了拜师大礼。
冬水欣然收徒,此后,便开始悉心教导庾清。因庾渊亡故,玉宇阁生意复又欠佳,冬水就先自厨艺教起,期望庾清在此先有建树,方好掌勺玉宇阁,重立往昔庾渊那“天下第一名厨”的招牌。
自然,为了重兴玉宇阁,冬水迫不得已,只有不辞劳苦,在玉宇阁中帮厨。她一旦进了后厨便浑然忘我,独自一人包揽上百道菜,忙得过火时,竟全然忘怀平复胎息。庾福、桓夷光、小菊、庾清四人在旁看得胆战心惊,总算冬水自己处方的安胎药有着奇效,一切有惊而无险。
然而,相比起玉宇阁的辛苦而言,冬水倒是更为担心着另一件事——若说庾渊的厨艺是好得出奇,那么庾清的厨艺只能用“差得离谱”四字形容。此子于烧菜做饭上的天份可以说是与庾渊截然相反,较之桓夷光的小手笔,其境界诚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论冬水如何耐心教授,庾清所烧的菜始终徘徊于乞丐掩鼻、饿鬼止箸的地步,便是抛在路上,瘦骨嶙峋的野狗见了,也是退避三舍,眼神中现出无比畏惧。整整两个月过去,庾清半分进展没有,绕是冬水看在庾渊的份上一再容忍,也是被气得几乎吐血,只觉眼前一片绝望。
那菜,不是太咸,便是太辣,不是过于甜腻,便是酸得倒牙,最绝的是竟能焦生同锅,纵然冬水见多识广,也不禁为之绝倒。她身为庾清的授业师父,所谓“在其位谋其职”,自有义务尝尽庾清所烧菜肴,方可指出他的缺憾。她有苦难言,几番怀疑自己尝过这许多古怪东西后,不知来日分娩,会生出什么歧胎来。所幸所尝不多,自己又可不时开小灶慰劳口舌,那臆想不过杞人忧天。
不知不觉中,四时轮转,由夏经秋,由秋转冬,眨眼间,又回年关。
这日,又值正月初六。傍晚时分,送走了前来贺辰的桓夷光、庾清等一干人等,冬水在“沉鱼居”中独影徘徊,一时间,只觉不胜冷清。
细细掐算时日,再过半个月左右,便应是临盆的日子,然而,却尚未准备好,该当如何面对这弱小生命。
她自幼不识亲生父母,不知读《孝经》之时,几度泪打襟衫,是以,断断看不得自己亲子亦尝失祜之苦。怕只怕,当日割袍断义,所说的气话伤李穆然过深,就算此刻她能够委屈求全,但依他孤高的脾性,知她是为了孩子方肯原谅,也不肯再回头。
怨只怨,他二人都是一般无二的倨傲倔强,自以为心有灵犀,却不知珍惜,只利用着这份难得默契,相互作弄,便如此生生错过,再难相守。
的确,是相互作弄。试想她当日身在他的计中,又可曾全然真心待他,可曾未怀鬼胎呢?虽说她的筹谋与李穆然的诡计形如背道而驰,谁又说得清,本质不是殊途同归呢?
说到底,她又何德何能,可去怨他、怪他什么?
经了这几月的思度,眼见又到生辰,想起那些年的约定,她默默地和自己打了个赌。
于是,一只信鸽,在大年夜时,翩然北去。
那一天,她对自己说,若是穆然守候在冬水谷中,若是他收到这信鸽,若是他尤肯南下,便不计往事,依旧和好如初;但若天道有违……若天道有违,又该如何?
殊不知,那信鸽北飞冬水谷之际,李穆然却远在襄陵,随同符丕,正与鲜卑族裔慕容永激战。战火烽烟之中,那男子手持一杆金槊,嗜血无数。只是在战鼓雷动中,仿佛听到遥远的天际传来一声鸽鸣,顿时,他斜仰着头,却只见漫天飞雪,大如鹅毛。
旋即,铺天盖地的杀气,席卷而至。
那么,他若收到信了,应该就是在今天,来这昔时的“冬水居”吧。冬水的脸色忽红忽白,不顾北风冷寒,大敞着门,一心一意注目着来径。
夜色深沉,一如李穆然的双眸,让人一眼望不到底。
他是……不会来了吧。
轻啜着杯中醇酒,冬水有生以来,第一次想到“借酒浇愁”这四字。然而,她医者的意念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阻住了她这肆意妄为的想法。
酒入愁肠,势必伤身呐。更何况,还要为腹中的孩子着想,因而无论如何,也不能那么放纵。
“酒尚温,此时喝下,尚能暖身养胃。等喝完了这一小瓶,便该收拾收拾,早些休息才对……”
她对着自己,一句一句地说着。仿如真的化身成为一名大夫,对着旁人耐心劝慰,而那旁人的伤痛,却完完全全地事不关己。当一个人清醒到了极点,原来,任性些、洒脱些,竟早已成为了妄想。
她淡然地笑了,昏昏沉沉地,终于头贴在冰冷的桌面上,睡熟过去。
远远地,一个披着黑色斗篷的身影沿着那一道蔓延在桃柳间的长径走来。“吱呀”一声,方方合拢的木门被推开,看着那沉睡中的憔悴女子,那人影不觉一晃,旋即蹑手蹑脚地,一只手饱含着爱怜疼惜,抚上她的额头……
翌日,日上三竿,冬水终于醒来。捧着尚有些晕眩的头,想起昨晚,似是喝得有那么一点酩酊的意思,但依她心智,也决然不会记不起来,自己是如何在醉中,犹自能拖着沉重身子,回到房内歇息才对。
何况,酒步蹒跚,倘若摔上一下,可不是闹着玩的。那么,自己应就是歇在正堂了才对,又怎会不知不觉地,安枕床榻呢?
她心神一乱,忽听卷帘摇动,凝神瞧去,却见一人端着一碗热汤,缓缓走近。
认出那人身份,她不禁笑了,轻轻欠身,道:“孙姨,又劳您费神,冬儿真是过意不去。”
来人正是孙平。她看冬水醒来,忙上前扶她坐好,又将那一碗汤水递上,方责道:“将为人母,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跟我们讲一声?”
冬水脸上一热,轻吐了吐舌,笑道:“一时还没想好该怎么讲……穆然他,没有回谷么?”
孙平神色一沉,露出些许担忧:“没有回谷。这次他是前去襄陵作战,战况不比以往。纵然他有着通天彻地之能,但主帅无能,怕是要有些凶险。”她身在谷中,但对天下战事,了解得比冬水犹要透彻。
果然还是去了。冬水心中一凉,她怕的便是这一点,所以这一年来,刻意避开,甚至不去听食客传言。可惜躲还是躲不过,终究还是知道了。
主帅无能。这么说来,是符丕领军了。曾闻符丕为人平厚老实,性子缓和,往昔在符坚手下任将,尚算可靠,但而今要自己处事决断,便往往心头犯憷,拿不稳主意。想来,他乏于魄力,终非帅才,一旦阵前对垒,最易犯下的错误,就是贻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