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一台轿子便到了县学门口,轿子停下后,有人卷帘从轿子中搀出一位官员来,只见他头戴二梁朝冠,身穿青缘赤罗裳,腰间内系革带,革带上挂着玉佩,之上又加以赤白二色的绢质大带。下罩齿罗蔽膝,脚踏黑面白底官靴,正是余杭县的父母官谢秉之谢县令。大明朝官员的朝服样式都差不多,区别在于冠上的梁数,腰间的革带,以及挂玉佩的绶带。还有朝服的颜色等细微之处。比如谢县令的二梁冠、银革带、琉璃佩,以及带有练鹊图案的三色花锦绶,那是表明他乃是七品官员的身份。谢县令如今已年过六旬,但人还是很精神,走路很稳健。站到了县学的石阶上,扫了一眼众考生后,才开始讲话。讲话的内容是无非是先赞孔孟,后颂皇恩。接着便是宣布考试场次,严肃考场纪律等等长篇大论。直到众考生昏昏欲睡之时才讲完。
这一次的县试,总共要考四场。第一场叫正场、第二场称初复、第三场为再复,第四场称面复,每场一个白天,隔一天进行一场。
不过按常理来说,考生只要通过了正场,便不需要去参加‘初复’‘再复’,只需等待五日后的第四场面试即可。那些正场考不中的,就只好老老实实再参加初复,若是再不中,还能考‘再复’,要是还不中就只有等下次县试了。这种严谨的考试方法让王安旭暗自佩服。待县尊大人唠叨完了,五房书吏便开始唱名,叫到谁谁便上前验明正身,再经过简单的搜身后,检查无误后便递过去一张写着考试座位号码(简称考号)的纸片。然后将考生放进去。正式参加考试。
待叫道王安旭时,谢县令不由得看了他一眼。扭过头问一旁的典吏:“这王安旭不是林举人的学生吗?嗯,长得不错,就是不知道学问好不好?”一旁的典吏却笑道:“卑职倒是曾听本县的几位前辈谈过此子,都说学问不错。我想应该不错吧。”谢县令哈哈一笑:“那我倒要看看他是不是浪得虚名之辈。一会儿给他安个离我较近的座位,老夫要好好看一看。”那典吏急忙说道:“是、”说完还又拍了一记马屁又说道:“大人真是品德高尚,如此一来此子若是真有才学,说明大人眼光独到,慧眼识珠啊?”谢县令听后哈哈大笑。
有了县令的关照,王安旭轻松领到了考号,走进了考场,顺利找到了自己的坐位上,竟然是第一排距离县令最近的一张桌子。看到桌椅摆放的样子,他不禁又想起了前世高考时的情景。回想当年,看看今日。他竟然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直到陆陆续续又有考生走进来,他才回过神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翻看桌子上的东西。
只见在桌子的上方有一行刻文——“甲行巳列一号”代表着考生的考号。这种按照天干做行地支为列的方法来排列,的确有其道理可循。因为即便是在县学的考场中,也免不了几人在一处共同作弊,相互掩饰。为了避免这种事件的发生,便出现了用考号来打乱考生们所在的位置的方法。首先是在官差们给考生考号时,会将而考生的考号写在名册之上。与名字相对应。这样考生就不得随意而坐。把考号刻在桌子上而不是贴上纸则是防止考生互相交换座位。这样做即便考生们换了座位以后,也可根据试卷上的考号与桌上的刻纹进行比对,从而防止作弊。总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坚决杜绝作弊事件发生的。其处罚力度之大,堪称古今之最。
王安旭想到此,心中也是一阵赞叹。这古代考试简直称得上公平公正至极,为何后世对此却一片贬低。说什么灭绝了人性,王安旭心想也许只有切身体会一次,才有经验去研究总结科举的利与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写一本书,公正的评价科举,不要让后人误解。想到此又觉得自己很可笑,连科举的第一步还没走就想到以后。真是有些好高骛远,人生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脚踏实地、望向远方才是正理。
由于现在考生还未全部进到考场中来,考试题目自然不会公布。所以王安旭从考箱中取出笔墨纸砚,依次放好。便看起眼前的纸张来。
这可不是普通的纸张,而是县衙所准备的专用答题纸。不过在一些穷一些的州县,就连这东西也要自备呢。但无论衙门发也好,自备也罢,格式都是一样的。
答题纸一共是十一页,第一页是封面,县试没那么严格,考生情况就直接写在封面上,并没有采用‘糊名’、更不必‘誊写’,所以可以很方便的知道考生的情况。除了考号要自己写以外。王安旭看到封面上有个号戳,戳上写着‘县考甲字三十六号牌’,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道:‘王安旭,年十六岁。身长体秀,面白无须,眉目清俊,姿容英挺。民籍。曾祖贵德,祖玉衢,父长廷。认保人卢应元、裴亮、朱延年、郝玉长。’
打开后封面,另外十页才是答题的地方,每页十四竖行,每行十八个红格,一个格写一个字。此外还有几页草稿纸。
当所有考生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时,天光已经大亮了,正好可以开考了。
谢县令将手一摆,衙役们立即将考场大门锁好。接着便在一张空白的横轴上,挥毫写下此次正试的题目――作一篇时文和一首试贴诗。
这篇时文的题目是‘修身在正齐心者,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试贴诗的题目是‘落日孤云还。’的五言五韵诗。
试题题目一出,顿时考场里一 无限之刀枪不入sodu阵骚动。众考生一见之下,登时惊得面露难色,心中暗暗叫苦不迭。而谢县令却微微一笑,颇有几分得意之色。
县试乃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是由知县亲自命题。所以考题的自主性很强,又因为每个知县各有不同,所以也是科举考试中最让人头疼的一种。因为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在编订《大明律》时,就明确规定各级科举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考生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注解答题,不得言及时事,自由发挥。到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