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出题的范围就缩小在寥寥几本经书里,有些县令很懒惰,所处的题目只是随手摘下一句让考生做题,但是这一句恰恰是考生们平时所背诵的程文,而且多为名家所作。而且法律上也未规定不许抄袭。所以经常有考生将程文默默熟记于心,在考试中誊下即可。而且考官也会为难,不取吧,这些程文都是历代翰林名家所作,不取便是否定。试问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否定名家呢?
但问题又来了,科举考试乃是国家的量才大计,是万分重要的基本国策。考官出题,竟然会出一个已经考过了的题目,并且还是名家荟萃。不免会有作弊之嫌。但考官也很无辜,毕竟四书五经总共算下来也只有几万来字。全国一级一级的那么多次考试,都要从其中出题,除了一些犯忌讳的话之外,哪一句没有用过?
开国之初还好说,毕竟题目不算多。有名的时文还有据可查。但到了正德年间,由于历年程文积压太多,有些好的文章甚至名不见经传。不可能一一查到。
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有一次考试,一位考官因为着急,不经意间,竟把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句子中各提取一半,组成一个没人见过的新句子出题,还美其名曰‘截搭题’。要知道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此题一出,顿时为考题界亮起了一盏明灯。
截搭题的出现改变了考题难出的状况,甚至于连朝廷也承认了这种做法。嘉靖年间就曾明文确定‘正考必出大题,预考可出小题。’正考是指乡试、会试和殿试。预考是指县试、府试和院试。大题便是形式与文意相完整的句子,小题就是指截搭题。
但世人却都认为‘小题难于大题’,秀才难考。这是因为截搭题乃是串接经文,龙首蛇尾。两句意思完全不通。所以让人无从破题,颇有种狗咬刺猬,无从下口的感觉。写出的文章也是各有千秋,文意难通。所以有人说“县试一道坎,截搭是关键。无有十年功,难得徒好闲。”
现在谢县令所出的题目,也是截搭题。其中前一句‘修身在正齐心者,’乃是出自《大学》。整段话是“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而“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乃是出自《论语》——泰伯篇。意思是坚守信誉,努力学习,誓死主持正义。这两句可以说是非常好解的句子。但加在一起,却难以破解。
但显然高手都是难不住的,像丙行卯列十号的张云谨,戊行酉列七号的李传,丁行寅列的赵文宇几人思索了一会儿便开始破题下笔。还有几个年纪稍大的考生也陆续解题完毕,开始构思文章。
而王安旭自已思考了一阵,组织好了语言,便开始奋笔疾书。其实当他刚一看到题目,心中就有了念头。略一组织语言,便下笔书写。
谢县令距离他比较近,便细细的看着他书写,只见王安旭提笔写下‘修身者,立世守道也。齐心者,坚信从心也。’只是短短两句,便将整个题目破开。且紧扣题意,滴水不漏。不仅让谢县令连连点头,微笑不已。
其实截搭题看似无理,却是真正能考较考生们的水平。不仅需要将经文吃透,才能看明白两截分别的意思,还得开动脑筋,将其巧妙连接起来,最起码要自圆其说。这分明是在考察应试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换言之,若是没有扎实的学问和精妙的联想能力,趁早回家,省的丢人现眼。
此时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在学完四书五经及相关著述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八股文上,整日里诵高头讲章、背程文窗稿,不看三通四史,不知秦皇汉武,脑袋早如花岗岩一般僵硬,让他们去随机应变,真是有些痴人说梦。后世评价他们一个个古板迂腐的死读书,就是因此形成的。
而王安旭在前世乃是经过高考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英分子”,对考试可以说是熟悉明了。往往能从题目中看出考官的用意。因此,不费吹灰之力,不大一会儿,一团花团锦簇的文章便以出炉。洋洋洒洒,用的是公正的馆阁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章着重写科举的事,是为了以后故事的主线能够清晰明确。情节在下一张便会到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