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聊斋外话之画皮新传 > 第十八章府院案首 人生感悟

第十八章府院案首 人生感悟

府试的结果很快出来了,王安旭的名字又一次排在了第一位,成为了“连中两元”的府试案首。55885。com当同乡的几个“师弟们”前来祝贺时。他也只是惊讶了一下,便神情淡定的向其他人道谢。

因为他的心已经到了古井不波的地步,所以并不那么在意名次。他所在意的就是只要能考取功名,就很满足了。并不那么在意案首之名。而这样的心态反倒是使他能放宽思路,认真答题。这样的心态在考场上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等到府试结束后,王安旭便开始着手于院试的准备。院试的报名等手续与府县试略同。因此,没费什么周章便报了名。

府试的目的是为了选出可以参加院试的人选,而所谓院试,是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考试。明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的第一名也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的府、县;其余名府,则以次分期案临考试。所考为正场一场,复试一场,录取者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就在这种等待中,院试来临了。六月份,杭州便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并且连绵不断。以至于路上的行人也稀少了很多。

但就在这一日天刚蒙蒙亮之时,从杭州城的内外几个方向上,便涌来了很多书生,杭州城的百姓自然知道他们都是参加院试的考生们。所以并未奇怪,而这些考生一个个撑着伞,提着考篮,走在通向学宫大院的道路上。

每一届院试的考点都是在各府所举行,由提学大人逐次亲临各府,进行考校。而院试的第一站自然是省会了。由于杭州府乃是浙江省的省会,所以才六月初王安旭便来到于此,进行考试。而王安旭对此自然是轻车熟路。当他早早的起床后,便拿上考箱,撑着一把油纸伞,告别了母亲便出了门。向着学宫方向而来。

虽说是参加院试,但众考生明显轻松了不少,那是因为院试录取率很高,目的只是重新排定一下名次,以进行县学府学的分配。在这里要说上一下,在大明朝的“县府院”“乡会殿”两层三级考试制度中。前两级“县府”和“乡会”是用来淘汰考生的。而最后一级“院试”与“殿试”则以排定名次。决定分配为目的……这种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减轻了了不少压力。院试的­性­质是为了划分在前面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决定他们是进府学读书。还是进县学读书。但试还是会有差强人意之时。因为它也有一定的淘汰率。总大概有七成被录取。不过因为各府教学水平不一样。所以有的府县八成甚至更多的考生上榜。有的府县却只有五到六成。但只要将基础记得牢靠,还是极有可能被录取的,相比县试十取其一。府试十五取一的残酷来说。这一场算是皆大欢喜了。

院试中所被录取的考生,即可以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而生员在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至于“监生”,那是花钱买来的,充不上数的。但是无论生员也好,监生也罢。都算是有功名在身,政治地位已超越了平民老百姓,少数的优秀生员又被称作廪生,是可以吃皇粮,拿国家津贴的。也算得上是公务员了。

同前几次考试差不多,这一次同样费了很大的功夫,众考生才坐在了自己的考桌上。而由于今天下雨,所以顶上都架设了考棚,还给了每个考生两支蜡烛以备看不清考卷时用。真是给足了“人情”。将东西收拾好后,考生们便坐在考桌后,等待提学大人的来临。

过了不久,提学大人才到了考场内,众人一眼望去,只见这位大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只见他身宽体肥,长的是白白净净。看上去一脸的和气之相。身穿绯­色­四品官袍,头戴乌纱帽。手上拿着一方手帕,正时不时拿起手帕擦自己的额面和脖颈,也不知道擦得是汗还是雨水。也许是因为身体肥胖的原因,走起路来有些脚步蹒跚,颇有些滑稽之相。但众考生都不敢言语,生怕无意间得罪了这位提学大人。

而让众考生有些害怕的原因,则是这位提学官大人乃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主宰者。提学官有三大责任,一是组织这场府县学入学考试,而是每年年底,下到各府县学中,对在学的縻生、增生和附生进行岁考,以决定一系列的奖惩。第三乃是对府县学的生员进行科考,以决定参加乡试者的名单。说他一手掌管全省府县学的入学、学中和毕业,对于举人以下学历的士子来说称他为考生们的上帝也不为过。

他先是领着众人向孔圣人的画像鞠躬,而后又给孔圣人上了香,然后回过头来又说了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最后当中考生有些疲乏时才宣布考试。

院试共进行两场,分别是“正场”和“补录”,正场试两文一诗,如果正场没有通过,还可以进行次场的补录,补录试一文一诗。全场起码有一千多名考生,每个考生要做至少三道题,这样算下来不包括补录的话便有三千多道题。保守估计也有五千多道题。而且这还只是杭州这一带地区的院试,浙江省其他的州府也要有院试,像苏州、扬州、绍兴、嘉兴等地区。提血官需要一地一地的往返考试,最后选出优胜者出来进入各地府学学习,其他的人员则是返回县学学习。试想一下,全浙江省所要参加院试的考生数量 血途红颜全文阅读起码超过了两万以上。而所有的批阅工作全部要由提学大人亲自进行,对于提学官来说可谓任务艰巨。

提学大人很快便在一张卷轴上写下了考题的内容,两道时文题,均是截搭小题。还有一首七言格律诗。都是难度极大的考题,就以要求来说就让很多考生眉头紧锁。

王安旭也思考了一时半刻才提笔在草稿纸上书写,胸中有了笔墨,书写自然飞快,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就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篇锦绣文章。接着又细细的检查了一遍,确认没犯了忌讳,没有语句不通顺之后,便认认真真的在答题纸上誊写了一遍。然后再按葫芦画瓢,写第二道题......最后将三道题写完后,吹了吹纸上的墨迹,再认认真真检查了一遍。

由于院试采取的是“糊名制”的手法,所以王安旭还特地的检查了文字中,发现并没有于自己相关联的任何语句,才拉动身边的小铃、立刻又两人过来糊名,又将考卷放入专用匣内,然后王安旭便离开了考场。

等到黄昏以后,所有考生的卷子都收齐后,提学大人才长出了一口气,吩咐人将考卷送入府学的书房后,便也跟着进了书房,开始批卷。

批卷的工作量很庞大,又有些枯燥无味。这些卷子中不是长篇大论,便是不顺题意,牵强附会,这不禁让这位提学大人摇头不已。批了一个多时辰后,渐渐感到双眼发胀。于是放下了笔,说道:“来人,准备晚饭。”顿时,下人便开始准备酒菜。趁着这会儿功夫,他心想:“再看一篇,就去吃饭睡觉。”于是,便随手拿过来一篇试卷,再次阅读起来。

等到下人们将饭做好去请提学大人时,却听得他忽然一阵大笑,称赞道:“如此嘉文,堪称俊杰之士。不着案首,真是有悖于心啊。”

提学大人正欣赏着这篇文章之时,只听屋外有下人提醒道:“老爷,该吃晚饭了。”不由得怒道:“混账,如此时刻,竟说些俗话,真是有辱斯文。还不速速退去。”一声怒吼,倒把下人吓了一跳,不敢多说些什么,只好退了下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