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与祖师同行 > 20

20

03年12月印行,现代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 偾,音fèn,踣,音bó,均僵仆义。

再来说法度群愚

祖师们入灭无奇不有,所谓诸方迁化,或卧、或坐、或立、或说、或倒立,如此等等言说不尽。这里举两则走后又回来指导愚痴弟子的公案。一个是遇安禅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楞严,另一个是很有名的洞山良价禅师*。

遇安禅师入寂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他的入寂非常自在潇洒。临走的那年春天,他作偈付嘱其嗣法弟子蕴仁禅师道:“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付嘱完毕,遇安禅师便洗澡换衣,安坐禅床,然后命令人把棺材抬进丈室。

静坐了一会儿,遇安禅师便自己爬进棺材里,让人把棺材盖儿盖上。过了三天,弟子们把棺材盖打开,发现遇安禅师右胁而卧,吉祥而逝。一时,四众哀恸,哭声震天。忽然,遇安禅师又坐起来,重新升堂说法,呵责弟子们说:“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之子。”说完,又爬进棺材,溘然长逝。

洞山良价禅师圆寂于咸通十年(869年)。他的入灭极富戏剧­性­,体现了禅者在生死面前的大自在。良价禅师入灭前,曾向徒众示疾。时有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也无?”洞山良价禅师曰:“有。”曰:“不病者还看和尚否?”洞山良价禅师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审和尚如何看他?”洞山良价禅师曰:“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洞山良价禅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向甚么处与吾相见?”僧无对。于是良价禅师便示颂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说完偈子,良价禅师便命弟子帮助他剃发、澡身、披衣,然后鸣钟集众,登座告别,俨然而化。

大众久立,见师不语,始知良价禅师已去。一时恸悲号哭,过了好几个时辰,也停不下来。洞山良价禅师忽然睁开眼睛,呵斥大众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于是便命令主事­操­办愚痴斋。

众人因恋慕良价禅师,希望他能多活一段时间,故意拖延时间,这样过了七天,斋食方准备完毕。那天,良价禅师亦随众用斋。斋毕,良价禅师示众道:“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说完便归丈室,端坐长往。

罗刹菩萨不隔线

古代有一位禅师,祖上世代以屠宰为业,这位禅师在未出家时,也是一位屠夫。有一日,他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刺进猪的脖子里,猪的鲜血澎涌而出,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屠夫突然洞*地,开悟了。他觉得这个行当再也不能做了,就去出家当和尚,这就是后来的文殊师偃禅师。

师偃禅师的出生地是湖南的常德,常德一带是古代出大祖师的地方。在他当屠夫的时候,一定听到过有关禅宗开悟的一些事迹,然后用之于心,天天都在那个地方参究这个问题。所以机缘成熟的时候,见到猪的一股鲜血喷涌出来,大悲心、忏悔心,从内心涌出,促使他一下子打破了漆桶,明白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他才能够说得出“菩萨与罗刹,不隔一条线”这样深刻的话,这是他心地中流露出来的所谓亲身体会。所以,他的开悟偈子写道: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一个屠夫就在杀猪的时候开悟了。可见“百草头边祖师意”[1]的真实不虚。

昨天,自己再次当了一回罗刹,把一个人轰下山去了。这个人来来回回到四祖寺*好几次,一再地与自己交流,自己当然也会没完没了地与他讲说,他听了自然高兴。他每次来都想进常住,我们看他年轻能做点事情也就留下来了。然后,他就开始放逸自己,住两三个月常常不告而别。

他每次再来都讲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如何不好意思回家,如何要饭,如何住公园。最后,自己在与他的交流中,发现他的问题是懒惰而没有工作,又不好直接告诉他不能懒惰。所以,很多次叫他下山,从最基本的做起,先找一份工作,然后再慢慢用功学佛。

昨天,发现他不但不去做安排的工作,连早殿也不来上。自己一发狠,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直接告诉他,你的问题是懒惰,没有见过懒惰的人能够入道的。佛陀要我们修学的三十七道品,其中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你这样懒惰下去,如何能入道?如何能与道相应?

因为我们几位职事之前开过会,也谈到了他的问题。这样下去,不但他自己堕落了,还会影响到常住人员的心态。所以,昨天自己出面把他轰下山去了,真希望他这次能悔改过来,把握当下,先找个工作安顿自己。学佛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不能解决,那学佛还有什么用?如何能谈得上用佛法来解脱自己?

所以,把握当下、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是如此的重要。脱离了生活的信仰,不过是空中楼阁。只要我们念念把自己的功夫提起,觉照当下一念,那么不管做什么行业,即使天天杀猪,也有开悟的一天。何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古以来真实不虚。

[1] “百草头边祖师意”句源于禅门庞蕴居士。庞居士一家同为参禅悟道者。居士一日自语云:“难难。十硕油麻树上摊。”庞婆应声云:“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这几天,总有人说2008年乱七八糟的事情,最多的莫过于有关“8”的联想,这些联想可以说是无稽之谈。因为大地震的事情有点人心惶惶也是正常,震后历来也会传些谣言和联想。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些事情,而把自己的正事或者说是本分事给耽误了,否则,这就是最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8”在广东话里面和“发”同音,20世纪80年代,广东人带头富裕起来,很多人“发”了,也叫“8”了。所以20年来这个“8”字就被众多人喜欢。由此,这个“8”字的身价就倍增,门牌号最好有“8”;汽车牌号最好有“8”;电话号码最好有“8”;邮编最好有“8”;座位号最好有“8”;各种证件号最好有“8”;楼层房间最好有“8”……如果能够连续几个“8”串起来,那就价值连城了。不光是数字上喜欢“8”化,就连平常的用语上也“8”化,平常只要能和“8”谐音的时候就用“8”来代替。不懂成了“8”懂;去吧成了去“8”;酒吧成了“98”……就连“再见”也因为英文的发音拐弯成“88”来代替。当然还有西北的“发菜”也遭殃,如此等等很多可笑之事。

其实这完全是胡思乱想,我们学过离散数学的,都应该知道什么是小概率事件。“8”做为一个数字出现率为百分之十,远远超出了小概率事件的范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希奇的。要是去联想很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你想联想多少就有多少。

更有甚者,现在还有七上八下之说——现在不流行“8”了,说“8”是向下,就因为“七上八下”这个成语。这都是无稽之谈,不要去在意这些,更不要因为这些来改变你的行程和计划。赵州和尚叫“吃茶去!”很多祖师说:“我王库内无如是刀。”要说能联想,那么我们的祖师那才叫能联想,一个“妙”字就能谈90天,所谓“九旬谈妙”[1]。

所以赶紧把自己的胡思乱想收起来;赶紧把胡说八道的嘴巴闭起来;赶紧把胡作非为的事情取消掉。按照自己的原先计划,该­干­什么­干­什么,该怎么就怎么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联想上,我们用于觉悟人生的时间不多,不能再花这样的冤枉时间去联想。我们还是来关注自己的本分事。

下面我们看看宏智禅师*的刀,这把刀用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上正好。

上堂。僧问:“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不起一念,还有佛法也无?”师云:“无佛法。”进云:“为甚么无佛法?”师云:“为尔住在那一念中。”进云:“和尚向甚么处见学人那一念?”师云:“起也。”乃云:“不起一念,未是诸人放身命处。一念才生,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全体恁么[2]来?全体如是住。便恁么领得去,更买百二十緉草鞋行脚始得。为什么如此?我王库内无如是刀。”

[1] 九旬谈妙:智者大师阐明《妙法莲华经》之“妙”字,据云,从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三个月间(九旬),每天不断以“妙”字含具三十种妙而发挥不思议圆融论理,明朝以来称颂为“九旬谈妙”。

[2] 恁么,此处作如此、这样解。

因为跪着所以矮

佛教是很讲­精­进的,也就是世间所说的努力。在修行的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可见­精­进努力在佛教里面的重要­性­。其实,在世间­精­进努力同样重要,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成功的人,不是靠自己的­精­进努力得来的。记得师父说:“即使你做小偷,也要­精­进努力,否则没两天就被抓起来了。”

在与信众交流的时候,常常有人拿自己的缺陷来做借口。他们往往用身体不如别人、知识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等等来为自己的不­精­进努力找托辞。这样很可怜,因为,老是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堕落到里面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就把自己分配到里面去了。

所以,自己常常用“因为跪着所以矮”来鼓励他们,只要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因为,法是平等的,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使用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在日记《法虽平等人行异》中有说过,见笔者博客“我要修行”)。这就是说,你花了一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一分;你花十二分的功夫,你所得到的成绩就有十二分。

所以,要勇猛­精­进地努力去做,时时刻刻想到他们为什么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他们的眼睛是横着长的,我的也是;他们的鼻子是竖着长的,我也没有横着长,为什么他们能行,我就不行?这样你就会发起勇猛­精­进之心。你看佛陀在教诫他儿子罗睺罗的时候说:“彼既丈夫我亦尔”,可见­精­进勇猛之心是多么珍贵。

自己在鼓励身边的人要勇猛­精­进时,常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只工作八个小时是不可能出成果的,要想拿到好成绩,就要每天用功十二个小时以上”。世间的小事况且要这样勇猛­精­进地去努力,何况我们出世间,了生脱死的大事,没有勇猛­精­进的努力如何能够成办?所以我们佛弟子更要勇猛­精­进。

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讲了与众生数量一样多的方法,来对治我们的毛病。我们只要勇猛­精­进地去做,总有一条解脱之路可以到达彼岸的。比如参禅不行我们就念佛,念佛多简单多好啊,万善同归,万人修行万人去,不分根­性­利钝。所以,不要把自己归纳到矮的行列中去,只要你站起来了,就和别人一样高。

祖师中说勇猛­精­进的公案很多很多,在《禅关策进》*里面有很多关于勇猛­精­进的公案。教诫我们为什么要勇猛­精­进的祖师也很多,下面看看庐州广慧冲云禅师是怎么说的。

庐州广慧冲云禅师,僧问:“如何是广慧境?”师曰:“古柏含烟翠,乔松带雪寒。”云:“如何是境中人?”师曰:“一瓶净水一笼烛,童子念经僧坐禅。”乃曰:“法界­性­海非三界可观,解脱法门绝一尘可视,盖由­性­灵不等,根器差殊故。诸佛出兴随缘设教,或茶坊酒肆徇器投机,或柳巷花街优游自在,种种施为尽入萨婆若海,恁么说话耻他先圣。不见古人道:‘赤­肉­团上壁立千仞,百尺竿头如何进步。’”良久,曰:“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珍重!”

自信不及入禅难

各个祖师大德都说参禅不得其妙,病在自信不及。可见建立自信是参禅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自信不及,不肯从本分上下手,老是寄希望于他人,以为师父会传给他一个“一用就灵”的妙法,却不知佛法不从人得,这就是参禅入门的第一个困难。因为,如果师父能帮你证到禅的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帮我们证到了。

所以功夫上不了路的人不要着急,从自己日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乃至起心动念上去下功夫。年久日深,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禅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得入,因为禅本就是自­性­的妙用。所以关键是要念念歇却分别心、驰求心,当下便契入。否则总是偷心不死,把希望寄托于师父,那么与禅转修转远,自然不得而入。

所以师父的教导往往是:“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一呼一应,如影随形,如镜照物,历历分明,却不着痕迹。而我们却不明白,把这些教导当作日用琐事。这样参禅不得而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所以要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

这些例子在祖师的公案里面多得不得了,我们下面举几则实例。

汾阳无德禅师*云:“诸上座那个是海底人,还出来也未?与尔唤出欲识海么?只是一切众生,从无始劫,直至如今,妄想颠倒,贪嗔、我慢、邪见、嫉妒,一切处明不得,唤作欲海。莫向四天下觅,快须了取罢游驰骋,免被诸尘惑乱。所以古人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无业和尚云:‘莫妄想。’还信得及么?自信不及,遂即难逃生死。如今直下信取,有什么事?”

临济祖师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

汝州首山念和尚云:“诸上座,佛法无多子,只是你诸人自信不及,若也自信得去,千圣出头来你面前亦无下口处,何故?只为你自信得及,不向外驰求,所以奈何不得。直饶释迦老子到这里,也与三十­棒­。然则如此,初心后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你诸人还得恁么也未?”良久云:“若得恁么,直须恁么。无事,珍重。”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世智辩聪归八难

自己学佛有一个很大的体会,那就是世智辩聪不是什么好东西,是没有福报的体现,所以被佛陀归纳到八难之一去了。八难:“一、是地狱;二、是畜生;三、是饿鬼;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七、郁单越国;八、长寿天。”此话有点像当年世间说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这里不这么提倡,但是,不正确的知识(邪见),的确是越少越好。

《摩诃止观》里面也说:“习学者未得无生忍,而修世智辩聪种种分别,皆是瓦砾草木非真宝珠。若能停住水则澄清,下观琉璃安徐取宝。能知世间生灭法相,种种行类何物不知。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欲行大道不应从彼小径中学也。”所以,只有到了无生忍后,世智辩聪才能真正利益世间。

自己很羡慕那些阿公阿婆,他们不用理解,就能虔诚地对佛教产生信仰。而自己却要经历种种的障碍,吃尽千辛万苦,才得以明白佛教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这一关。不过,有一个好处,是祖师说的“从缘入者永不退失”,有了坚定的信心。回过头来看,身边还有很多人像自己以前一样,在吃苦,很为他们着急,但又无能为力,所以总是没完没了地叨叨。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非常能­干­,人也非常热情,为佛教也做了很多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很痛苦,原因就是堕入到“世智辩聪难”里面去了。整天发短信说这个人怎么怎么着,那个人怎么怎么着。知道了与他现在知见不相应的事情,没能明白什么叫“平等”;没能明白什么叫“无生”,所以总是堕入分别知见的烦恼中。

真希望他糊涂点,所以,一再地鼓励他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参与佛教的事务。等到他明白了“无生”再来为佛教出力,就像祖师说的,到了“从缘入者永不退失”的时候,再来为众生服务,那才叫自利利他,真正地开始行菩萨道。若现在就把他推入利他的行列,会害了他,会让他失去初发心。

所以,很希望他能早日证得“无生”,脱离这“世智辩聪难”。古代圆悟佛果禅师有段开示,是有关消除“世智辩聪难”等知见的内容,也是一个用功的好例子。列举出来供养各位。

此个*,三世诸佛同证,六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露布,立阶立梯,论量格内格外,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已,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祼­­祼­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谛信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咬教断,然后田地稳密,圣凡位中收摄不得,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座披衣,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自修,转开未悟,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开发自己的“灵光”

接待了很多的学生,发现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年轻人就是想早点独立,早点工作,早点赚钱。所以,常常抱怨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想不学了,或者换个学校。这是典型的向外追寻的例子,没有把心安在当下,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

在《宗门武库》*里面记载这么一则公案:

五祖和尚一日云:我这里禅似个什么?如人家会作贼。有一儿子,一日云:我爷老,后我却如何养家?须学个事业始得。遂白其爷。爷云:好得。一夜引至巨室,穿窬[1]入宅,开柜,乃教儿子入其中取衣帛,儿才入柜,爷便闭却复锁了。故于厅上扣打,令其家惊觉,乃先寻穿窬而去。其家人即时起来,点火烛之,知有贼,但已去了。其贼儿在柜中私自语曰:我爷何故如此?正闷闷中,却得一计,作鼠咬声,其家遣使婢点灯开柜。柜才开,贼儿耸身吹灭灯推倒婢走出。其家人赶至中路,贼儿忽见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其人却于井中觅。贼儿直走归家问爷,爷云:你休说,你怎生得出。儿具说上件意,爷云:你恁么尽做得。

从这则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成就是怎么学出来的。尽管每天学的都是很平常、很基础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最平常最基础的东西组成了奇特,组成了不可思议。只要你用心,在你将来自己一个人独立承担任务的时候,你所学的基本技巧,就会放光动地。

这让自己想起小时候玩的积木,这就是多年的教育学家设计出来的玩具,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建筑的原理。再回头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尽管拿到了大学的优秀毕业设计奖,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这个设计是多么的可笑,就像开着汽车,想起儿时的玩具汽车一样。

因为老师不可能知道你将来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手段。即使再高明的老师,教给你当时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到了你使用的时候也必定过时,何况他还不能教你一辈子呢。所以,他教给你的,只能是这些最最基础的知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也是平常所说“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所以,不要小看学校中所学的东西,也不必抱怨所学不实用,学校教我们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只有打好了这些基础,你才能结合自己的“灵光”去设计、去开发、去落实自己的想象力。所以,要把心安下来,把这些基础打好。尽管这些基础看起来像个玩具,但是你的智慧就是在玩这些玩具中得以开发,你的思路就在玩这些玩具中得以成长。

“灵光”每一个人都具足,这就是我们的佛­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佛­性­或者说“灵光”,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开发我们佛­性­或者说是“灵光”的使用方法。只要具有了使用这些佛­性­或者“灵光”的基础,一切的放光动地都是轻而易举的。

[1] 窬音yú,门边小洞

法门无量源自心

佛陀是个大医王,是个最好的心理医生,而且历史久远。所以,佛教就是一个最大的心理医院,治疗我们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凡夫。到了祖师这里更加明确,所谓即心即佛,把如何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推到了无上的高度。那么在佛经里,佛陀是如何譬喻我们的心呢?这里列举出十种譬喻来说明我们的心。

心如猿猴难控制:佛佛祖祖以“心猿意马”形容心,说心就像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某个地方,心中马上浮现那个地方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就是电光也赶不上。

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古人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其归化柔顺,就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体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

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就像活水,汨汨地流淌着,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泉源,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心如画师描彩画:《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境随心转,相由心生”,就是此意。

心如虚空大无边:心的本体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天地万物。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无有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么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盖一切众生。

佛法就是心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离此心。古德曰:直心是道场。

光严童子问维摩诘:“何者是道场?”维摩诘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面说“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六祖坛经》里面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可见直心于修道的重要­性­。

我们平时总是戴着面具生活,所以感觉很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力要比道人付出得更多。我们在付出一般的劳动的时候,还要付出表面的伪装,要维持表面的“形象”。这么大强度的劳动量,没有办法不累。所以佛佛祖祖左说右说,横说竖说,要我们把这层表演放下,我们总是舍不得。

我们要“行善”,所以要保持我们的“善良形象”;我们要领导大家奋发向上、向善,所以我们要保持“­精­进形象”;我们要有包容、要能忍辱,所以我们要保持“面不改­色­心不跳”;我们要……再要下去要活不成了。那么是不是就不要修行,不要善了?这又堕入另外一个极端。我们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中苦苦挣扎,不得出离。“善”到死或者“恶”到死。

佛佛祖祖知道我们这个德­性­,所以一会儿说:“直心是道场”;一会儿说:“要理行不相违”;一会儿说:“行直何用修禅”……真是苦口婆心。这里所举的例子还都是直接开口说的,还有很多暗示、比喻等等。无非是想让我们脱离这二元对立的两边之苦。在祖师的文章里面更有意思,往往说完后告诉我们,如果不明白,那就刻苦行“善”。

所以赵州和尚说:“拜佛是好事,好事不如无。”所以青原思禅师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些都是前辈圣人们了达了“善”、“恶”之法,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局限。“善”事都不做了,如何还会去做“恶”事呢?下面列举几个公案。

洞山良价禅师问云岩:“某甲有余习未尽。”云岩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谛亦不为。”云岩曰:“还欢喜也未?”师曰:“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圆悟佛果禅师:摆拨佛祖缚,旷然绳墨外。一物亦不为,纵横得自在。古鉴临台,明辨去来;金锤影动,铁树华开。任运相将不可陪,法云随处作风雷。

大慧普觉禅师示众。举青原思和尚问六祖。“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思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师云:“莫将闲话为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

如净和尚腊八上堂:“瞿昙打失眼睛时,雪里梅花只一枝;而今到处成荆棘,却笑春风缭乱吹。诸方说禅,清凉念诗。还当得么?其如不然,烧香点烛拜泥团,脑后辽天鹞子飞。”

《莲宗宝鉴》*自行化他

佛言:“自未得度先欲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复觉他者,如来应世。”故我莲宗祖师创立念佛一门,行解相应,自利利人,化物有方,诲人存理,称曰导师。专以念佛三昧示导于人,普令超出世间也。是故教传天下,人皆仰焉。今之为师者不达其道,局于名相;多集徒众,不修实行。空有人师之名,无法可师于人。欲人恭敬尊重,无德受人恭敬,诚可耻也。经云:“凡欲度人者。先须求自度。”维摩云:“自疾不能救,云何救他疾。”又《地狱报应经》云:“自不清净,教人清净,无有是处。”《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属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彼此俱没;一人有其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度脱水溺之难。”是故为人师者,有度人之心,无度人之智。何得端然拱手?空腹高心,不肯亲近明师。惟知倨傲,受人礼拜恭敬供养。因贪虚誉,实种祸基。譬如凡夫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即前之所谓无方便而救人也。岂何妄为哉!大凡为人之师欲度弟子,要当观照从上佛祖修行之因地,得道之源流,传宗之正印,念佛之法门一一考究,明白自信自行。一一修持,一一成就。既自利己,然后利人。是乘弥陀之大愿力船,救接苦海中之沉溺也。彼此利济,不亦宜乎!是谓以先觉觉后觉也。自信此法门,亦教人信此法门;自行此道,亦教人行此道;自愿往生净土,亦教人发愿往生净土;自见本­性­弥陀,亦教人见本­性­弥陀。如此用心,岂不是行菩萨之行也?师徒弟子各禀正因,同行正道,展转化度,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俱悟佛乘,同出生死。其功德力,岂易量哉!以此为人之师,亦何慊焉?其或不然,迷悟两途,正邪异报。可谓金毛窟里生狮子,野狐岩下出狐狸。

10

向外追寻的习气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向外寻求,这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业识使然。比如,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就总想着告诉别人,总是不能默默地放在一边。再如,我们久处某种场合,总想换个环境,总是不能安心处世。甚至,我们呆在某个处所时间稍长,就想出去透透气,总想有所变化,即使变化到一个环境还差些的地方也愿意。

我们总是希望有所变化,有所动作。比如,把我们从一个40摄氏度的空间里面,换到35摄氏度的空间里面,我们会感觉好“幸福”,这个“幸福”远远超过整天呆在25摄氏度的空间里面的程度。空间没有变化,是我们的心在变,这就是我们无明之心,一个习惯于追逐外界环境的心。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没有持戒。我们要是有智慧,就不会向外界寻求,就会对外界的一切现象了了分明。我们没有定力,就会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说出去。如果知道的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传递“是非”之人。我们没有守好戒,就会把“想做、想说、所想”去兑现。如果这些“想做、想说、所想”是“是非之事”,那就成了破戒之人。

修行就是要我们反过来,把自己这颗不安分的心管理起来,让它能够真实地知道什么是好环境,什么是坏环境,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自己常常与人说在寺院生活中,最基本的持戒就是,不让你说,你就不说;不让你做,你就不做;不让你想,你就不想。

这样你就在表面上有定力了,能够做到不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放在心上;就能不随便说想说的话;就能不随便做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变成习惯,定力从表面慢慢成为内在。从而智慧由此升起,慢慢能够对外界的一切现象了了分明,再不会去追逐外界的虚幻。

在祖师的公案里面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定山和夹山的“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与“生死中无佛则无生死。”的公案,夹山自己说:“当时失去一只眼”就是因为执著于向外追寻。再比如法眼宗的祖师,文益祖师*被地藏禅师问:“行脚人,放块石头在心里面做什么?”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附录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则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大梅,相见了具说前事。夹山问:未审那个亲那个疏?梅云:一亲一疏。山又问:那个亲?梅云:且去明日来。夹山至来日又问:未审那个亲?梅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夹山住后云:我当时在大梅失却一只眼。师云:夹山毕竟不知换得一只眼,大梅老汉当时闻举,若以­棒­一时打出,岂止划断两人葛藤,亦乃为天下宗匠。

……讳文益,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龄,禀具于越州开元寺,属律匠希觉师,盛化于明州郧山育王寺。师往预听习,究其微旨。复傍探儒典,游文雅之场,觉师目为我门之游夏也。师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地藏问:“此行何之?”师云:“行脚去。”地藏云:“作么生是行脚事?”师云:“不知。”地藏云:“不知最亲切。”又同三人举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地藏云:“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已,是同是别?”师云:“别。”地藏竖起两指,师云:“同。”地藏又竖起两指,便起去。雪霁辞去,地藏门送之。问云:“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地藏云:“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包依席下,求决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地藏语之云:“佛法不恁么。”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地藏云:“若论佛法,一切见成。”师于言下大悟。

11

宝寿生姜辣万年

“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句话,在自己还没有出家,跟着师父到四祖寺打禅七的时候,就听师父说过。当时只是对祖师的行履感到自豪与赞叹,没有多想什么。由于师父的口音问题,把“寿”听成“树”,所以一直认为是“宝树生姜辣万年”。对于宝寿、杨歧是何许人根本一窍不通。

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杨岐灯盏者,杨岐方会禅师,在石霜楚圆会下做监院。由于库房光线昏暗,白天在寺庙点庙里的油灯,一到晚上就点自己的油灯,石霜和尚知道后,对杨歧讲,你这样还不算清廉,为什么呢?你看,你的灯挂在寺庙的灯的下面,寺庙的灯油滴进你的油灯里,这不是你沾了公家的光吗?杨歧恍然大悟,赶紧把自己的油灯挂到寺庙的油灯的上面,宁可让自己的灯油落到公家的油灯里,也绝不沾公家的便宜。后来他创立了五家七派的杨岐派。

“宝寿生姜辣万年”的故事是这样的:

宝寿禅师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那时的住持和尚戒公,一日因病服药,需用生姜为药引,让侍者去库房取。宝寿禅师不但没给,还呵责了他。住持戒公和尚即令持钱去买,宝寿禅师这才给了姜。这件事不但没有得罪住持,反而得到了戒公的敬重。

后来洞山寺需要找一位住持继任,托戒和尚推荐人选。戒公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

杨岐方会禅师的事迹自己看了很多,也写过很多。他是号称“三脚驴子弄蹄骑”的临济子孙,是五家七派之一,有透金刚圈、吞栗棘蓬等毒辣的接人手段。现在临济子孙遍天下,我们基本是他这一支传下来的。

宝寿祖师的事迹在昨天看《续传灯录》*时了解了更多,现列出来大家一起看。

瑞州洞山宝禅师,寿州人。生娼室无姓氏。为人廉谨,­性­慕佛乘。于硖石寺受业,修头陀行,粝食垢衣。参戒和尚发*地大著名声,常在五祖会主寺事。一日戒病,令行者于库司取生姜煎药。师叱之。行者白戒。戒令将钱回买,师方取姜付与。戒心重之。后游丛林至洞山时,聪公居焉特加敬重。聪殁遗言令继其席。适郡守亦以书瞩戒,举所知者主之。戒云:“卖生姜汉住得也。”遂开法于洞山。

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头脑相似。或曰腰长脚短。”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言犹在耳。”僧云:“恁么则五祖嫡子云门儿孙也。”师曰:“日驰五百。”示众曰:“总恁么风恬浪静那里得来。忽遇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当恁么时觅个水手也难。得众中莫有把柁者也无?”众无对。师曰:“赚却一船人。”移住归宗,一日扶杖山门,见喝道来问:“甚官?”吏云:“县尉令避道。”师立道左避,尉马跪不行。师曰:“这畜生却识人。”尉知是师,作礼,马乃行。复迁云居。一夜山神与师肩舆绕寺,师呵曰:“抬上方丈去。”神直抬上方丈。

师为人­精­严护持戒法。初行脚时宿旅店,一夕为娼女所迫与同寝榻。师坐禅至晓。娼女索宿钱,师与之,出门自烧被而去。娼女以实告其妪,遂请归置齐礼谢,谓“真佛子也”。然­性­好名事边幅。初得法于戒和尚。戒暮年弃众造焉,师以其行藏落人疑似弗为礼。上堂说偈讥之曰:“嗟见世誵讹,言清行浊多。若无阎老子,谁人奈汝何?”戒遂造大愚,一日于僧堂前倚柱杖谈笑而化。师虽有盛名丛林,亦以是少之。师尝作达摩祖师真赞,大为丛林所称诵。序曰:“师真图邈三界无著,拟欲安排知君大错,虚劳指点何处扪摸?要识师真乾坤廊落。”赞曰:“师相兮世所稀,师眉兮阵云垂,师眼兮电光辉,师鼻兮耸须弥。师口门无齿兮过在谁?拟涉流沙兮何不自知非?彼此丈夫兮传法与阿谁?更住少林兮懡 (luó)〕却西归。遇衲僧兮好与一顿椎,虽然如是兮不会莫针锥。”

12

乾坤肚皮学得来

宝寿禅师的事迹在前一篇《宝寿生姜辣万年》里面有详细的记载,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他有这么一段经历:

师为人­精­严护持戒法。初行脚时宿旅店,一夕为娼女所迫与同寝榻。师坐禅至晓。娼女索宿钱,师与之,出门自烧被而去。娼女以实告其妪,遂请归置齐礼谢,谓“真佛子也”。

这种大肚能容的功夫,在禅师里面常常见到。不光是宝寿禅师能做到这样,很多禅师也有类似的公案。我们都羡慕禅师们有一个大肚量,像弥勒菩萨一样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皮。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也可以有这样的大肚皮?我们也能通过修行,得到这样的大肚皮。要怎么样修行才能修出这样的大肚皮呢?

百丈祖师*的《丛林二十法则》里面有一条:“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就是教我们得到这个大肚皮的入门功夫。因为,这些大肚皮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用来装这些“是非”的。可以这样说,“是非”也是这个大肚皮最难装得下的东西,因为我们凡夫的肚皮往往没有这么大,容纳不下临到自己头上的“是非”。

所以,我们只要从小“是非”开始往这肚皮里面塞,按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的­精­神,遇到“是非”的时候不辩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哪怕是强压住心中的怒火,把这些“是非”塞进自己的肚皮里面去。慢慢地去锻炼自己的肚皮,你就会发现肚皮的伸缩能力超过你的想象,比你预计的要能­干­得多。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火”啊、“气”啊、“冤屈”啊等等自然会平息下来。慢慢消化掉后你就能发现,这样也能过得去,而且“是非”还化解得比平时快,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否则的话,你需要用N多的时间去解释,然后别人还不爱听,真的是损人不利己。

得到这些甜头后,小“是非”对于你来说,就会一笑而过了,慢慢再对大点的“是非”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处理。想想,对生命来说,再艰难的事情莫过于死亡,有什么好计较的?有什么过不去的?有什么好烦恼的?一切空,毕竟空。《宗镜录》上说:“应观空以遣累”,省省吧。这样就会对加于自身不合理的事情看淡,也许,一开始会在心里留下疙瘩,但是慢慢这个疙瘩也会消退。

其实应该知道,所谓合理不合理都是自心在闹腾。四祖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何处起?”所以当你静下心来,回头看看这些“不合理”、“是非”、“误解”等等有什么放不下的?还不是自己在闹腾?最后受罪的还不是自己?

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会发现,这样的“不合理”、“是非”、“误解”被自己“一口吞掉”后能省好多的事,省时又省力。这些小“是非”有什么好在意的?笑都浪费时间了,压根就不再把这些“是非”、“误解”放在心上了。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哪有什么委屈?压根是闹“是非”的人自己忙活去了而已,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你的肚量开始大了,小“是非”、“误解”能“一口吞却”了;生活中难忍的事情完全是空的,毕竟是空的,随它去好了;再难容忍的事情能比生死更难对付吗?!好了,这个时候,你的大肚皮和宝寿禅师等祖师一样了,你的见地与弥勒菩萨*看齐了。在别人眼里,你已经是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了。

我也羡慕你了!当然自己也在努力学习与应用中!

附记:乾坤肚皮藏“是非”

把《乾坤肚皮学得来》日记贴到博客以后,又忽然觉得敲错字儿了,赶快修改。在修改到“是非”二字时,才发现盲打误撞并没有出错,是自己的心里面出错了。

先前只是想说明,乾坤肚皮要能装得下所有的委屈等不好的事情,这个词用“是非”很恰当。不过,大家注意“是非”两个字的含义是好的事情与坏的事情。我们平常喜欢好的事情(这是贪的表现),讨厌坏的事情(这是嗔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把好的事情全部归己,坏的事情全部归别人,这样对“是非”这个词就有了偏见,认为只有坏的一面。

自己随即发现,乾坤肚皮不能只装坏的,还要能够装得下好事,这才是乾坤肚皮。而自己心里面想的“是非”这个词只有坏的一面(自己就是这样坏人的典型),没有想到其中好的一面。所以今天要公开向大众求哀忏悔,希望自己对“是非”这个词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平常习惯了使用“是非”坏的一面,忘记了世间的“是非”还有好的一面了,真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扬千里”。这是自己的罪过,同时也是自己可怜的表现:总是认为别人在说你的坏话,从不想到还有人在说自己的好话。

虽然自己常常自标欢迎别人的批评指正,喜欢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从不把别人的表扬放在心上,但是这样一来,把“是非”搞得只有“非”没有“是”也是堕入了另外一个方面的偏见。尽管命好,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出差错,可是心里面的错误却不容放过。

当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想起了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想起了逆缘与顺缘都要会面对:不光“非”要会面对,“是”也同样要会面对。这样才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只是自己的狭隘心理把“是非”一词搞错了,尽管没有产生后果,但有误己误人的可能。希望有与自己一样错误思想的人也能够认识到,从而走出这狭隘的深渊,同时得到大家的原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3

皇帝新装笑未绝

小时候读到《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时,一直在心里笑。长大后想起这个故事也会笑,只是已不再因为故事的好玩而笑,是因为生活中总是有人不断地演绎这个故事,所以常常偷笑个不停。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口不由心。比如自己吧,有时笑也不敢放在众人前,只敢在心里偷笑。《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面说:“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可是自己总也做不到。

六祖也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需参禅”。因为自己的心还不能全平,所以不得已要靠戒律来维护自己;而自己的行还不能全直,所以要在禅堂里苦捱。今天偷得一时闲跑出来,遇到一位居士,本想开怀笑一笑,结果却让我笑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居士给我讲他遇到了现代佛教演绎的“皇帝的新装”。

这位居士问:“《地藏经》*可不可以晚上诵?”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执著的居士,所以就跟他说:“如果晚上不能诵,我们的白天在美国是晚上,那么你什么时候诵呢?”,他很紧张地说:“有个庙里的师父说‘只能在白天诵,’而自己白天又没有时间,所以很为难。那个师父很有‘功夫’,他正在空中修一座药师殿,我还为他捐了一万元。”。

“空中修药师殿?”我听得很纳闷。树上?高崖上?悬空?我脑袋里划过无数的想象,我不由得问他:“这位师父在什么地方?空中修大殿一定很难,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环境呢?”。他说:“不是啊,就是在平原上。而且没有功夫的人是看不见的,只有有功夫的出家人才能看得见”。我顿时想到皇帝的新装!

可怜的“有功夫”的“出家人”!功夫怎么就用在建空中药师殿上去了!更可怜的居士,连殿都看不见就稀里糊涂进行捐助。我们佛弟子真的就和永明延寿禅师说的:“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不达有以兴慈。但著有而起罪”一样?

交谈中,我才知道这位居士的儿子得了白血病,他为孩子做功德不惜一切代价,不仅为了孩子而吃素、诵《地藏经》,还到处为了孩子捐款捐物。我不忍心告诉他“皇帝的新装”的事情,只好告诉他说,自身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让他的孩子不要老是想着病(为此写了《纠缠》这篇文章);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面对病魔;要相信佛的实、德、能真实功用;要按时带孩子去医院治疗;少去外边到处跑;多在家念经;教孩子打坐等等。

我深深知道“正法威猛,圣教圆融”这八个字的力量。如果没有威猛的正法,圆融的圣教保持不了几天,所以佛陀入灭的时候要我们以戒为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久住,才能杜绝类似“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事情。只有正法久住了,才能大行菩萨之道,大开方便之甘露法门,帮助天下受苦之人。

其实有的时候也不见得表演“皇帝的新装”的人就是出家人。因为我就见过一个很有名的古庙,因为要进行文物保护而没有住出家人,但是在对外开放的时候就有表演人员打扮成出家人的模样,为游客吹打唱念,以便得到额外的收入,而游客却是绝对分辨不出来的。所以佛教在这样的环境下被误解得越来越深。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所接触的“一指禅”(见附录)。一直到二三十年后学了佛,才知道佛教的“一指禅”是俱胝和尚接引学人的方式,和自己当年接触的靠一根手指头倒立的“一指禅”不沾边。我想,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社会大众回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还会认为“一指禅”就是用一根手指头倒立。

所以正法的宣传非常重要,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心佛教的正法的宣传。不要让真正“一指禅”这样的公案埋没,更不要再演绎像“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事情。让正法上电视、上电影、上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让佛教的智慧消除更多人的烦恼直至了生脱死,让古老的佛教文化,利益苦难的大众。只有正法的宣传在社会大众中普及了,才能真正杜绝类似“一指禅”和“皇帝的新装”这样的事件!阿弥陀佛!

附录

金华俱胝和尚悟道因缘[1]

婺(wù)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金华山俱胝(zhī)和尚,杭州天龙和尚之法嗣。刚开始住庵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师父,名叫实际,前来参礼。她戴着斗笠,手执锡杖,围着俱胝和尚绕了三匝,说道:“道得即下笠子。”如是问了三遍,俱胝和尚均无言以对。于是,尼师拔腿便走。

俱胝和尚道:“日势稍晚,何不且住?”

尼师道:“道得即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