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三节 虢之会

第三节 虢之会

这次盟会上,出了一件让大家始料不及的事件:鲁国执政季武子居然在天下各国会盟、重申和平盟约的当口,出兵征伐邻居小国莒国,攻取了郓(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莒人立即来到会盟地,向大会强烈投诉。鲁国人的­精­明是有名的,这次怎么会愚蠢到顶风作案的地步了呢?

原来,鲁国“三桓”共同把持政权,但三家也并非总是铁板一块。三桓中季孙氏势力最大,执掌朝政,叔孙氏负责外交,这就是所谓的“叔出季处”,例如现在的叔孙豹。叔孙豹是鲁国德才兼备、资历深厚并享有国际声望的大臣,因此在鲁国地位较高,而且相对忠于国君,难免与一心压迫国君、扩大本家族势力的执政季武子发生隔阂乃至争执。如在5年前的宋之盟上,季武子以国君的名义命令叔孙豹,鲁国的地位向滕、邾两国看齐,但叔孙豹以为有伤国家尊严,擅自向宋、卫看齐而参加结盟。这次郑之盟,还是叔孙豹参加,季武子想起上次的事件,就这样在背后打了叔孙一黑枪——鲁国在敏感时刻违背盟约,作为鲁国代表的叔孙豹多半是厄在劫难逃了。楚国方面立即与晋国协商:“寻盟活动还没有结束,鲁国人就敢侵略莒国,亵渎盟约,建议处死他们的使者!”

这次在赵武身边担任助手的是乐王鲋,这个人聪明伶俐但贪心太重,马上私下找到叔孙豹伸手:你给我行贿,我为你说情。这个乐王鲋涵养高,措辞委婉,只说自己衣带破了,请叔孙赠与。不料叔孙竟坚决不给。叔孙的从人梁其踁也劝:“拿出财物就可以保命,您何必吝啬呢?”叔孙解释:“出来参加诸侯盟会,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现在我个人通过贿赂而免灾,鲁国必然受到军事制裁。那样做就是危害国家了,哪里还谈得上维护国家?臣子对于国家而言,就象一个家的围墙,是为了阻挡坏人的进入;大臣败坏职守,就象围墙出现缝隙,这将是谁的责任呢?为了保卫鲁国出使而又使它受到*,我的罪就太大了。虽然我们自己怨恨季孙,但鲁国有什么罪呢?叔孙负责出使、季孙主持内政(叔出季处),这在鲁国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又能埋怨谁呢?不过,这个乐王鲋贪婪成­性­,不给点什么他怕是不会走的。”说罢,叫来乐王鲋的使者,从衣服上撤下一片递去:“抱歉,我这“衣带”怕是窄了一点。”

接了楚国照会,赵武也很为难,私下找叔孙豹商量:“楚国令尹因为在国内有野心,眼下对诸侯稍微客气了些。看来这次事件,大家是一定要商量出解决办法的,而你就不一定非要到场了。令尹的为人你也知道,既好强又要颜面,一旦讨论到这个事件,他的态度一定会很强硬。你何不逃走呢?到时候万一谈不好,你会吃亏的。”而叔孙豹还是老态度:“我受国君的委派来出使,与诸侯结盟,是为了鲁国的社稷。如果鲁国有罪,而来结盟的人也逃掉了,鲁国必然难免受到惩罚。这就等于我是给鲁国闯祸来了。如果我被诸侯处死,对鲁国的惩罚也就到头了,鲁国也就不会再受到*。个人有罪而被杀固然难堪,但我是因为别人(季武子)的牵连被杀,有什么丢丑的?退一步说,如果我的死能使我的国君安宁、国家受益,名声好坏也都一样。”

赵武被叔孙豹打动了,决定挺身而出,力劝楚国方面高抬贵手。乐王鲋索贿失败还受到羞辱,心里正在悻悻,看到赵武如此,马上阻拦:“诸侯盟誓还没有结束,鲁国人就悍然违反盟约,盟誓还有什么意义?不征讨鲁国也就罢了,现在又要放掉他们的会盟代表,晋国的霸主还怎么当?您一定要处死叔孙豹!”赵武不为所动:“面临危难而不忘国家,是忠;明知有难而不弃职守,是信;为了国家而舍生忘死,是贞。以忠、信、贞为依据去做打算,是义。一个人具有了忠、信、贞、义四项美德,怎么可以处死他?现在有人甘于牺牲自己而为国家谋利益,能不去爱惜吗?如果做臣子的都能这样爱国家,大国就不会丧失权威,小国也不会被人欺凌。如果叔孙这样的行为获得善果,就可以用来引导所有做臣子的人,那样,天下还会有败坏的国家吗?我听说:看见善人处于灾患,不救助是不吉利的;看见恶人处于官位,不除掉他也不吉利。我一定要救叔孙!”——最后几句,似乎赵武特意是说给乐王鲋听的。

为了叔孙豹,赵武向楚国令尹求情:“鲁国虽然有罪,但它的代表没有逃避惩罚,也可谓畏大国之威,敬大国之命了。您如果赦免了他,就能用这种­精­神勉励您的左右了。如果您手下的官员也都能在内不逃避责任,出外不逃避危难,您还会有什么祸患呢?祸患的产生,都是因为有责任而不能去承担,有危难而不能去坚守。一旦能做到这两点,自然就没什么忧患了。不安抚能做到的人,谁还会去向他学习?鲁国的叔孙豹,就可谓是一位做得到的人了,请您豁免他,以安抚贤人。您会合各国而赦免有罪者,又勉励其贤人,诸侯们还有谁会不欣然归附楚国,视远方的楚国为亲近的对象呢?再者说,边疆上的城邑总难免会不时易主,哪有长久不变的疆界呢?前代的三王、五伯都曾发布政令,划定各国边境,并在那里设置官员守卫,建立标志,并清清楚楚记载在章程法令之上,谁越过边境,就将受到惩罚,即便如此,仍然难以使各国的边界永久固定。于是乎虞舜时代出现了三苗,夏代出现了观、扈,商代出现了姺、邳,周代出现了徐、奄(等违命捣乱的诸侯)。自从没有了德行超凡的君主,诸侯们相互竞争,交替担任盟主,边境又哪能一成不变呢?只要处理好大问题,就足以担任诸侯的盟主了,又何必揪住一些小事情不放?边疆被侵夺的情况哪个国家没有过?做盟主的谁能一一去弄清楚?如果吴、濮两国有可乘之机,楚国的大臣们难道会之顾及盟约而不发动进攻?莒国的边疆事务,楚国还是不要去过问的好。莒、鲁两国争夺郓已经很长时间了,只要对他们的国家没有大的祸害,大可不必理会。这样,既避免了麻烦诸侯出兵讨伐,又可以通过赦免了善人,引导别人呀努力向善。希望您慎重考虑一下!”

——赵武的说辞,显然是经过­精­心构思了的,动之以情而晓之以理,请求对方而不自降身价,态度坚定而语气温和。一番口舌下来,狂傲的王子围最终也就同意了。赵武的坚持自有他的道理,虽然表面上说的霸主不分晋楚、诸侯不分南北,但潜在的界限在大家心里都是牢不可灭的,鲁国,本质上还是晋国的朋友,北方的事务,实际上还是我们晋国人的权限。

五、饮宴赋诗

会盟结束,鲁国的问题也最终得到处理——不处理的处理。最后一项活动,楚国令尹设宴款待晋国的正卿。

席间赋诗,王子围赋了《大明》的第一章:

明明在下, (皇天明明俯察人间)

赫赫在上。 (赫赫在上万民仰观)

天难忱斯, (天命无常难测难信)

不易维王。 (身为君王实属艰难)

天位殷適, (上天拥立殷纣为王)

使不挟四方。 (终又使其丧失四方)

——面对意气风发,俨然一君主自居的对手,赵武轻轻赋了《小宛》的第二章:

人之齐圣, (聪明睿智之人)

饮酒温克。 (酒后仍能温逊)

彼昏不知, (昏聩狂妄之徒)

壹醉日富。 (酒醉必然发昏)

各敬尔仪, (各自慎重举止)

天命不又。 (天福不可再寻)

——综观这次虢之盟,王子围的奢华浅薄,与赵武的沉稳务实,形成两种风格的鲜明反差。前者以做派吸引眼球与闲话,后者以信义赢得实利与人心。这固然与两位执政大臣个人涵养与­性­格取向有关,但也可见,南人文胜于质,北人质胜于文的地域风格,此时早已形成并颇为牢固了。

从宴会上的表现来看,楚国令尹急欲成为国君的姿态已经很明显了。事后,赵武询问叔向的看法:“令尹已经把自己当成国君了,他能如愿吗?”叔向:“楚王幼弱,令尹强悍,应该没问题。虽然能得逞,但他必定不能善终。”赵武问原因,叔向解释:强者战胜弱者而心安理得,这个强者就是强而不义。不义而强,他的灭亡也一定很迅速。令尹做了楚王后,必定要急着号令诸侯,晋国比以前已经稍弱了些,诸侯将会去依附楚国。一旦得到诸侯,他的暴虐肯定会变本加厉。他的民众必定难以忍受。民众难以忍受,他如何能够善终?靠强势去获取,不讲信义而获得成功,他一定会觉得强权就是常理。以暴虐作为常理去治国,是不可能长久的。

六、最后的欢宴

此次活动,赵武再一次赢得了诸侯的亲切感与支持。

回国途中,赵武与鲁国的叔孙豹以及曹国代表同行。4月,进入郑国境内,郑简公要设享礼,隆重招待三国大臣。郑国执政罕虎来约定宴会的日期,赵武提出,招待礼节从简,一献——即主人向客人敬酒一次——即可。按照周礼,招待上公用九献,侯、伯七献,子、男五献,公、候、伯之卿三献。赵武作为主宾,如约到来,他看见主人依然为他设置了五献所用的器皿,随即推辞,告诉子产:“我已经向贵国执政请求过了,只用一献”。

享礼之后,开始赋诗饮酒。这次饮宴,主客之间气氛十分融洽,大家尽欢而散。走出来,赵武突然感到一丝衰老的凄凉:我再不会有这般的欢乐了……

不知为何,《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对赵武的心态和表现颇为不屑,第六十七回:赵武心中终以读旧书先楚为耻,恐人议论,将守信之语,向各国大夫再三分剖,说了又说,及还过郑,鲁大夫叔孙豹同行,武复言之。豹曰:“相君谓弭兵之约,可终守乎?”武曰:“吾等偷食,朝夕图安,何暇问久远?”

——真不知道是别有根据,还是在以自己之心度赵武之腹。

西周的情况是天子独大,诸侯并列,各诸侯国的情况是公室独大,家族并列,这个是没问题的。

“晋君在六卿兼并战争之前的直接控制土地人口是超过几家世卿”,应该是这样的,失败的关键应该还是体制问题,诸侯下面的卿是世袭的,但诸卿下面的家臣是选任的,显然要更先进一些。

国君的*也是重要原因,个人觉得,关键在于晋平公,形势本来很好,但是沉湎于享受,弄得公室“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自己倒是一辈子享福,把后代给害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