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35年,季孙宿(季武子)死,其子(季悼子)早死,孙子意如即位,是为季平子。
南蒯,季孙氏家族的实力派家臣,费邑(季孙氏家邑,在今山东省费县)宰(长官)。费邑,早在前659年就由鲁僖公赏赐给季文子,可谓季孙氏家族的老巢,由此也可见南蒯在季孙家族的地位。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季平子上台后,对南蒯就很不礼貌。南蒯干脆就准备搞掉季孙氏。他联络了两个盟友:一是鲁昭公的弟弟(?)公子慭(子仲),一个是叔孙婼的儿子叔仲小(叔仲子、叔仲穆子)。三人约定,由叔仲小负责挑唆季、叔两家关系,随后合力消灭季孙氏。事成之后,公子慭代替季孙氏的职位,南蒯依然做费邑长官,身份变为国君的臣子。这一密谋已经得到了鲁昭公的默许。
果然,在叔仲小的挑拨下,叔孙婼与季孙意如发生矛盾,两家准备对簿公堂,幸亏意如及时意识到了危险,主动寻求和解,并把责任推给了叔仲小。现在是公元前530年夏,正赶上鲁昭公到晋国朝见,公子慭随行。这样,国内只剩下南蒯一人,势单力薄,偏偏叔仲小挑拨失败,身份败露,整个计划也面临泄露的危险。10月,南蒯无奈,只好放弃原计划,以费邑为根据地,宣告背叛季孙氏。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眼看是难以成事了,鲁昭公也不敢与季孙氏翻脸,回国后只得宣布南蒯是背叛鲁国。公子慭也已经暴露,只得流亡齐国。
前529年春,鲁国派大臣叔弓领兵围攻费邑,但南蒯父子在费经营多年,根基相当牢固,一时不能攻取。
(二)鲁晋关系
1庇护
长期以来,鲁国依赖晋国的支持,在东方免受齐国的压迫,还能不时出兵侵略莒、杞等小国,捞得实惠。而晋国方面也以鲁国为牵制齐国的力量,对鲁国的侵略行为多有包庇,双方关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前538年,楚国向晋国请求单方面召集诸侯,晋国虽不情愿但也不敢拒绝。这时候,考虑到对晋国的依赖关系,鲁国方面最后决定不到楚国赴会,以国君要主持祭祀为由而回绝了楚灵王。这样一来,在晋国人看来,鲁国更是自己人了,关系更为密切。
前538年9月,由于莒著丘公即位不久,莒国发生动荡,莒国鄫(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地人叛乱并投靠鲁国,人地两得,鲁国方面自是欣然接受。
前537年夏,莒国臣子牟夷叛国,带着牟娄(在今山东省诸城县)、防(在今山东省安丘县)、兹(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三地投靠鲁国。纳别国叛臣、取别国土地,这在当时是违背国际公法的。莒国立刻派人到晋国投诉,当时鲁昭公正在晋国朝见,晋平公准备扣留他。士鞅劝阻:“不可。趁着人家来朝见把人家抓起来,这是诱捕。追究诸侯的责任不光明正大出兵*,却用诱捕的手段,这是惰怠的做法。作为盟主,却要犯诱捕和惰怠这两重错误,实在是不应该。还是请您放鲁君回国,我们腾出工夫再去*。”这样一来,鲁昭公就安然无恙地回去了。
投诉无效,莒国只好诉诸武力,但实力还是不济。7月,鲁国的大臣叔弓率军突然袭击,把莒军战败。
前536年夏,季武子亲自来到晋国,感谢晋国的宽宏大量,态度极为谦卑,晋平公很高兴,设享礼招待,菜肴也超过了规格,季武子赶紧后退,派助手禀告:“小国事奉大国,只要免于惩罚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奢求恩赐?您以享礼款待,规格已经到顶了,现在又赏赐额外的菜肴,下臣实在没资格接受,接受了就是罪过!”韩起解释:“寡君也是为了两国关系更好嘛。”季武子还是推让:“这样的待遇,寡君都不敢接受,何况下臣呢,我不过是君(指晋平公)的奴仆罢了,岂敢接受如此赏赐?”晋国人以为季武子很懂礼仪,又超规格赠送了礼物。
莒国人的投诉还在继续,但鲁晋关系正处于蜜月期,投诉自然也就没什么效果了。
2裂痕
到了公元前535年春,两个事件的连续发生导致鲁晋之间的信任关系发生动摇——
首先,这年正月,齐鲁结盟。按说齐、鲁两国都算是晋国的盟友,但其中的关系十分奥妙,晋国人是不希望齐鲁过于密切的,齐景公刚刚向晋国申请单独*北燕,这样连贯起来,不由晋国方面不多想;第二,也是更要命的,3月,鲁昭公居然前往楚国,参加楚灵王的章华台落成典礼,这个典礼,中原的其他各国都拒绝了,只有鲁君去捧场。其实,昭公这次访楚国,也是在楚灵王的严词威胁下才去的,但无论如何,这个事情都必然让晋国人心里很不高兴。
霸主的惩戒来的是迅速的。4月,晋国的使者就来到鲁国,勒令继续退还原先侵占而又没有完全退还的杞国领土。季武子只好答应将成(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归还。但这个地方早已成为孟孙氏的采邑,孟僖子(仲孙玃)正跟随昭公远在楚国,家臣谢息为孟孙家看守成邑,坚决不肯交出。季武子很为难,只好答应将桃(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东北)补偿给孟孙家,谢息嫌桃地没有山,还是拒绝,只好又搭上莱、柞两座山,这才说通。晋国人随即代替杞国接收了成。
鲁国人当然清楚这惩戒是怎么来的,还是要打起精神讨好晋国。晋国人也知道小国必须多方讨好,也就不计较了,两国关系大体得以维持。
杞国暂时不用担心鲁国的侵略,而莒国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前532年7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玃联袂帅鲁国大军*莒国。攻取了郠(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大获全胜后回国,杀莒国战俘用作牺牲。礼仪之邦的鲁国如此凶残,大概是把晋国人给的气转嫁过去了。
四、宋
(一)宋国内政
前542年左右,宋国执政、司城子罕去世;前535年左右,另外一位名臣向戌也去世了,宋国的政治也开始不如先前,宋国几十年的黄金时期渐渐结束。
现在的宋国同样面临世卿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国的大子佐又是一位个性强硬的人,宋国的君臣矛盾也在酝酿之中。
一个叫柳的寺人(宦官)很得*公的宠爱,但大子佐非常厌恶他。前536年夏,右师华合比自告奋勇,准备杀死寺人柳,不料走漏了风声,被寺人柳先下手为强,设局诬陷华合比,更可怕的,华合比的弟弟华亥为了挤走哥哥,登上右师的宝座,居然出来为寺人柳作证。华合比有口难辩,只得逃亡到了卫国。寺人柳与华亥联手获胜。左师向戌非常看不惯华亥,当面斥责他是个败家子,断言他必然会流亡国外。但向戌年事已高,对于宋国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了。
前532年12月2日(甲子),*公去世,大子佐——也就是后来的宋元公即将即位,寺人柳看看性命难保。治丧期间,守丧的大子佐感觉自己的席位总是暖暖的,而旁边并没有生火,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寺人柳预先用碳火把席位烤暖,直到自己过来之前才撤去碳火,每天如此。大子佐十分受用,即位之后,寺人柳又成了自己的宠臣了。
通过上面的片段,宋国诸卿的矛盾、朝政的混乱,以及宋元公的个性,也就基本上显露出端倪来了。
(二)宋晋关系
宋国是晋国人最可靠的盟友,国家实力与地位也略高于鲁、郑、卫等中等国家,由于子罕与向戌的优秀,宋国在国际间很有作为,也很受尊重。弭兵之后,宋国又有了盟约召集人、主持人和见证人的身份,国际地位更加稳固。
前538年楚灵王召集诸侯,宋国派大子佐前往,显示出与其他诸侯的不同,灵王虽不高兴,但还是表示了欢迎。前534年楚国打着平定内乱的旗号围攻陈国,也邀宋国出兵合作。但这些并不影响晋国人对他们的信任。这十几年,宋国的日子还是相当好过的。
五、卫
卫国同样是晋国的坚定伙伴,楚灵王召集诸侯,卫襄公以身体不好相拒绝,这无疑加深了晋国人的信任。
前535年8月,卫襄公病逝。一位晋国大夫向士鞅建议:“卫国事奉晋国如此恭顺,但我们晋国并没有以礼对待卫国,庇护他们的叛臣,获取他们的土地,所以诸侯才纷纷背离我们。晋、卫本是兄弟之国,兄弟之间都不能和睦相处,何况是关系更疏远的人呢?现在又对卫国的新君不加礼遇,卫国人一定会背叛我们的,这样我们不等于自绝于天下诸侯了吗” 士鞅觉得有理,就转告了韩起,韩起欣然采纳,派士鞅到卫国吊丧,并将原来孙林父归降时带来的戚邑归还给卫国。
孙林父携戚邑归降晋国在前547年,大概此时孙林父已经去世,无论如何,这样的处置自然使得两国关系更加融洽了。
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长子公孟絷是个跛子。执政大臣孔成子与史朝商定,立6岁的公子元为国君,这就是日后著名的卫灵公。
六、郑
(一)子产改革
前543年,子产在子皮的支持下开始执政,郑国逐渐走出内乱与动荡的深渊,开始走向自己的黄金时代。在政局逐渐稳固之后,子产开始推出自己的各项改革措施:前538年,作丘赋,改革经济军事制度;前536年,铸刑书,颁布春秋时期第一部成文法。这些改革都是领时代*的重大举措,是春秋200年来社会生活变革的反映,也为战国初期先期法家的进一步改革开了先河。崭新的改革措施在郑国出现,与郑国活跃的经济生活土壤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贵族、商人联合的政权;同时,这与子产本人杰出的学识、优异的政治才干,以及崇高的国内外声望也不可分割。子产堪称当时天下最渊博是学者,当时天下最热心的改革家。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改革先锋自身都难得好的结局,而子产却得到善终,而且得到当时贤士的崇高评价,可见他的在郑国的业绩、在国际的声望和人格魅力。
(二)郑晋关系
郑国夹在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外交就成为国家最大的政治。子产执政时期,吸取了以前数十年的教训,处理国际关系十分成功。子产的外交政策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周到。前546年弭兵大会到前530年的16年间,郑国的国君、大臣频繁前往晋、楚两国,礼数周到,从不疏忽。每次国君前往楚国,都事先派人到晋国请示,避免误会;到晋国之前同样照会楚国。此外,晋、楚双方的使臣往来经过郑国,也都能得到周详的款待。如此,让两家霸主都无礼可挑。
二是善意。郑原来亲附晋国,弭兵之后,既要保持与晋国的亲密关系,形式上又不能体现出亲疏差别,这就更需要外交程式之外的功夫。无论对楚还是对晋,姿态上都能做到以诚恳的善意相待。子产到晋国,两次为晋平公说病,与晋国卿、大夫交游,关系十分融洽;前535年,郑国大夫罕朔流亡到晋国,当时子产正在晋国聘问,韩起还与子产商量,晋国应该给罕朔什么样的待遇,可见彼此关系的紧密与融洽。即使在楚国,面对骄奢蛮横的楚灵王,也是真诚相待,为他分析形势,有机会还进行委婉的劝谏。这样,让双方对自己、对郑国都存有好感。
三是自尊。子产一改从前国家面对大国一味取媚的姿态,在以礼仪、以善意对待大国的基础上,敢于坚持原则,维护郑国的独立与尊严,有时甚至不惜冒着得罪大国的风险,这样的姿态反而增加了对方对对自己、对郑国的敬意。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子产本人杰出的学识、谋略与声望的基础上的。
七、秦
春秋中后期,秦国参与中原地区的活动逐渐减少,虽然维持着与楚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与晋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前547年结盟之后,秦、晋的正面冲突也基本消失。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秦后子)流亡晋国,前537年冬,秦后子返回秦国。次年春,东方的鲁国也派大夫参加了秦景公的葬礼,可见秦国与中原诸侯的很有改善。
0 0